始皇帝出行,先派人勘察道路,排除險情。在行進中,“導引傳呼,使行者止,坐者起。四人執角弓,違者射之,乘高窺瞰者亦射之。”

也就是說,秦始皇車駕的前後左右,都被屬車(副車)環衛;周圍佈滿了車、步、騎等武裝警衛。平地飛起一椎,繞過車警、騎警、步警,可以利用空隙而發。但要繞過副車,就不那麼容易了。

鐵椎也即鐵錘,《史記》中錄有魏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令朱亥用40斤鐵椎擊殺晉鄙,奪取軍權的故事。

但滄海力士所用鐵椎非比非常,重達一百二十斤。

秦漢時一斤基本上為250克,也就是現在的半斤。一百二十斤,相當於現在的30公斤,也就是60斤。60斤重的大鐵椎,應該是非常可信的。輕點殺傷力有限,再重點的話未必就掄得動了。

一罐充滿的液化氣鋼瓶也就五、六十斤,大家不妨掄掄看。筆者曾經抗過煤氣罐,感覺頂多也就能把它扔出二、三米。

但是滄海力士非比常人,60斤重的大鐵錐他到底能丟出多遠?

鐵錐在空中的飛行軌跡是一條拋物線,在忽略空氣阻力的情況下,飛行距離只與初速度及初始角度有關。現代運動中有兩項和“飛椎”非常相似,那便是擲鏈球和擲鉛球。

鏈球的英語意思即鐵錘,起源於中世紀,蘇格蘭礦工在勞動之餘用帶木柄的鐵錘擲遠,後逐漸在英國流行。這完全就是“飛椎”嘛!後來為了便於投擲,將木柄改為鋼鏈。最初採用原地投,逐漸改進為旋轉投。男子鏈球重7.26公斤,現在的世界記錄是86.74米。

假設滄海力士達到了世界頂級高手的水準,由飛行距離和物體質量呈反比的關係,我們計算出六十斤的鏈球應該可以投出86.74/30*7.26=21米(實際上要差點,因為要使物體達到相同的動能和勢能,隨著重量增加,肢體運動的難度會加大),完全能以此刺殺秦始皇嘛!

但是且慢,一則那時冶煉技術還造不出如此堅韌的“鋼鏈”。關鍵時刻,“吧嗒”一聲掉鏈子的事情也不是不會出現啊!

二則,張良很難異想天開,超前地發明“鏈球”。象“飛錘”、“流星錘”等武器,也是隔了很多年代才出現。

三則,滄海力士雖然渾身都是力氣,但沒經過專門訓練,一不小心轉暈找不著北,可就危險了。

而鏈球如果不經過旋轉達到一個初速度,根本也擲不遠,如下面要提到的鉛球。

鏈球不好使,就改投鉛球吧。現在男子鉛球重量也是7.26公斤,世界記錄是23.06米。如果滄海力士用擲鉛球的方式,把六十斤重的大鐵椎在平地能擲多遠呢?換算一下就知道,大概是不到6米。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問題是,秦始皇能讓苦大仇深的六國人民群眾靠近到6米以內嗎?

更何況,他周圍環繞著近兩米高的副車。要想鐵椎繞過副車,也就是說把副車置於鐵椎的飛行拋物線下方,滄海力士還要進一步拉近他和秦始皇主車間的距離,差不多要貼著副車展開行動。

這基本上不可能了!

以張良那樣思維精細的人,冒如此大險,決不會只為出口氣,嚇得皇帝出一身冷汗。他應該早考慮到皇帝出行要清道,閒人靠近不了,而且警衛環侍,副車遮擋。最後他依然採取行動,那就說明“飛椎”方案具備非常大的可行性。

筆者判斷,那椎一定是從上空擊落。

從上空擊落,椎就有了更遠的飛行距離,同時具備了更大的殺傷力。從上空擊落,也才能從容地饒開副車,隱蔽自己。

否則,拎個大鐵疙瘩傻楞楞站在路旁,那不是找死?那東西一看就是兇器啊!

但是根據現在的考察,博浪沙一帶雖然風沙大點,卻無丘陵、山脈。山脈的消失,需經過漫長的地殼運動,但誰能擔保兩千多年前博浪沙不存在丘陵?

現在開封地下3米至12米處,上下疊壓著6座城池。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開封城,最下面的則屬於唐代。

城市尚且陷入地層十多米,何況暴露在外的數十米高的山丘?它們很快就被沙化或者夷平,消失在歲月風塵中了。

兩千多年前,張良和滄海力士在博浪沙的山丘之上,做出了足以影響後世的驚天一擊。只可惜,不知是被風沙干擾,還是數學不精,沒計算好拋物線的落點,功虧一簣。

拋開歷史的迷霧不談,此時的博浪沙,仍然是張良刺秦的首選。

雖有童僕三百,也皆是敢死之士,但他卻並沒有用一人來此。張良不想洩密,也不想枉顧那些童僕們的性命。國仇家恨,俱在己身;生死存亡,便在十日之後!

滄海力士走過來,他已經在土坡上反反覆覆練習過很多次了,一百二十斤中的巨大鐵錐,在其手中彷彿就像是吃飯的竹箸一般,運用自如。

此地乃是博浪沙唯一的一處山丘,黃土堆積之下高達三丈有餘。不但緊鄰大路,而且崎嶇不易攀登。嬴賊必定從此丘下經過,到時候滄海力士突然登高發難,以巨型鐵錐由上而下飛擲嬴賊車駕。

到時候人、馬、車三者俱碎,不信他能有命離開!

至於如何事先隱匿於此,避開秦軍的偵騎,張良也早有打算。就在他的身後不遠處,兩把鐵製耒耜正插在地上,旁邊就是一個可以容納自己和滄海力士坐臥自如的坑洞。

只要提前兩日攜帶食物和水進洞,再以鬆土石塊堵住洞穴,只留小孔換氣,當可神不知鬼不覺地容身。

萬事俱備,只待客至。

張良又尋思了片刻刺秦成功後的脫身之策,也沒發現什麼漏洞。

他不是什麼迂腐之輩,怎麼會把自己搭進去?知道此次行動的,還有張大俠。

張良已經與這位沒有什麼血緣關係的同宗之輩相約,刺秦成功後,張大俠率人馬於一里之外接應。

也就是說,張良只需要全力跑出一里地遠,就可以逃出生天。至於斷後之人,他看向滄海力士--此人乃是東夷野種,犧牲在此也不可惜。

就當他躊躇滿志,已經開始在心中策劃天下大亂之後該如何收拾殘局的時候,遠處跑來二人,一下子引起張良和滄海力士的警覺。

等來者奔至,才看清原來是張大俠手下的劍豪--陽夏吳叔和一個並未謀面的士伍。

“汝何故至此!”張良有些惱怒。

吳叔也顧不上對張良的成見了,站在土丘之下仰脖喊道:“張子房,貴客已於前方百里處轉向淮陽!”

“什麼?”張良聞言,頓時胸口如遭重擊,驚疑道:“怎會如此!”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