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遂、馬騰請降?”

皇甫嵩三人聞言,眼中都露出亮光,臉上已是露出欣喜之色。

這次羌人的大規模叛亂,才開始乃是由北宮伯玉以及李文候主導,後來卻是由韓遂、邊章作為叛軍領袖。

不過就在中平四年,韓遂殺掉邊章及北宮伯玉、李文侯,獨攬大權。

後來馬騰也參加叛亂,二人雖然名義上推舉王國為領袖,王國實際上卻形如傀儡,不久便被廢除。

從此以後,羌人叛軍內馬騰、韓遂實力最強。

如今馬騰、韓遂上表請降,只要安撫住了這兩人,則羌患可平,涼州可定。

正是知道這些,皇甫嵩等人才會面露喜色。

“刺啦!”

然而,關羽接下來的舉動,卻讓三人目瞪口呆,甚至有些手足無措。

只見關羽拿起兩份表文,直接將其撕成碎片,而後把表文碎片扔的到處都是。

“大將軍為何如此?”

盧植見狀急忙上前,滿臉不可置信。

如果接受了二人投降,讓韓遂、馬騰駐守涼州,雖說朝廷實際上不能統治涼州,卻也暫時解決了羌患。

起碼在韓遂、馬騰駐守涼州期間,羌人基本不會再度叛亂。

如此一來,朝廷就不用再耗費鉅額錢糧,遠赴涼州平定叛亂了。

只是關羽毫不留情撕碎表文的舉動,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決心,那就是不接受二人的投降請求。

關羽看著驚愕的眾人,卻是忽然說道:“難以平定的其實並非羌人叛亂,而是人心啊。”

關羽深知羌患危害,翻閱了很多與此有關的史料,並且和賈詡、荀彧討論再三,結合中國後世對待少數名族的策略,這才制定出了平定涼州之策。

百餘年來,由於西羌叛亂的緣故,不知消耗掉了大漢多少錢糧。

東漢最終走向覆滅,也的確和羌患脫不開關係。

關羽也曾思考過,羌患為何如此難以解決?

同樣是遊牧民族,為何匈奴依附漢室以後,卻能與漢朝之間保持長久的和平?

經過和賈詡、荀彧深入探討,關羽才知道,匈奴與羌人雖然都是遊牧民族,但他們的政治體制,卻有很大差異。

匈奴是個相對統一的民族,單于在這個民族裡面,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望。只要漢室能夠控制單于,就能保證匈奴不會叛亂。

甚至於,漢室還經常以冊封單于的名義,挑起匈奴內亂,不停削弱他們的實力。正是因為這個緣故,自南匈奴附漢,終東漢一代,匈奴都沒有成為邊疆之患。

然而,羌人卻並沒有統一的政權。

他們大大小小部落無數,各自為政,但是又會有些聯絡。有一些羌人部落,還會相互仇殺。

面對這樣鬆散卻又有組織的羌人,漢室卻找不到一個控制物件。

拉攏了這個部落,其餘羌人部落又造反了,剿滅了這個叛逆,漢王朝的盟友羌人部落又開始作亂。

鬆散的羌人部落,註定了平定羌患將是曠日持久的難題。

想要消滅羌患,與其陷入無邊的戰爭泥沼,還不如以羌制羌。

這裡的一羌制羌,可並非像漢王朝那般,只是拉攏某些部落,前去消滅其餘部落。

關羽是想要扶持幾位羌人部落首領,幫助他們不斷擴充實力,消滅其餘部落。

只有改變羌人部落遍地開花的場景,把羌人聚集在一起,擁有統一的政權與領袖,才能方便控制與管理。

當然,這樣也可能養虎為患,無法保證整合各部落勢力以後,變得強盛的羌人首領再度叛亂。

然而,相比起遍地開花,剿之不盡的羌人部落,統一的羌人部落反而更容易消滅。

就好像後世日本侵華戰爭,老蔣麾下兵馬眾多,相比紅軍裝備也更精良,不少士卒也都有心報國殺敵。

日本軍隊面對老蔣部隊,卻並不害怕,因為只要大戰役獲勝,就能取得決定性戰果。

可惜面對四面開花的紅軍,日本人卻被弄得焦頭爛額,剿之不盡,被牽制住了極大精力。

如果給日本人選擇,或許他們更願意紅軍聚集成一支隊伍,雙方進行一場決定勝負的會戰,而非與其打遊記。

再比如歷史上的曹操平定涼州。

曹操面對馬超、韓遂的時候,哪怕並未佔據上風,在得知羌人大軍不斷來援以後,諸將全都心中驚懼,曹操卻不驚反喜。

用曹操的話就是:羌人援軍雖眾,卻人心不齊,更容易被擊破。

假如那些羌人部落分散涼州各地,曹操尚且不容易遠赴千里,一一征討。

他們聚集在一起,反而更容易平定叛亂。

毫無疑問,曹操擁有遠超常人的戰略眼光,更有侵吞天下、掃除羌人諸部落的信心。

關羽如今,正是想要效仿曹操,卻比曹操更加主動。

他不僅要將羌人部落聚集在一起,還要收服羌人部落為己用。

一百五十萬的羌人,若都能為關羽所用,他至少能夠聚集二十萬精銳。

關羽來自後世,那個時候有五十六個民族相互融合,只要都認同一個中國,關羽對少數民族並無任何歧視,甚至認識的幾個少數民族朋友,都感覺對方與漢人無異。

若能收服羌人,將其徹底融合在華夏民族之中,關羽也不願造太多殺戮。

更何況,殺戮永遠沒有辦法徹底解決叛亂,只會長年累積仇恨。

當然,該殺的時候,關羽也絕對不會手軟。

否則,就會如同東漢朝廷那般,自掘墳墓。

百餘年來,面對羌人的屢次叛亂,東漢朝廷在處理問題上也有些問題。

東漢前期,對待羌患的手段,主要是鎮壓和內遷。

然而,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哪怕漢軍裝備精良、驍勇善戰,在與羌人作戰的過程中,也有兵敗的時候。

漢和帝去世不久,朝廷徵發千餘羌人戍邊西域。

這些羌人不遵調令,半路上就都逃跑了。

官府派人前來抓逃兵,結果這些羌人跑到塞外,內外羌人一同起事,西北邊境頓時天翻地覆。

當時的大將軍鄧騭調集五萬部隊征剿羌人,反被打得大敗。

勝利使得羌人更加狂妄自大、目中無人,有些比較強大的部落首領,甚至自稱‘天子’。

羌人部落以為漢軍不堪一擊,更是聯合起來抄掠邊地,漢室的河西走廊被切斷,甚至連三輔之地也蒙受其難。

羌人性格的確有些欺軟怕硬,關羽想要控制、融合羌人,就必須展露出自身強大的實力。

只有先打怕他們,才能談收服以及融合的事情。

不過關羽經過查閱史料,也知道那些羌人之所以不遵調令逃跑,最終釀成大規模叛亂。

究其原因,還是朝廷對漢人的歧視,以及貪官汙吏的壓迫。

那些被徵調的羌人軍隊,不僅沒有擁有漢軍同樣的待遇,反而還要自備戰馬、武器。

冒著生命危險替漢王朝打仗,沒有軍餉反而飽受歧視,任何人都可能會叛亂。

朝廷基本平定叛亂以後,迫於財政壓力,放棄了繼續用兵,決定將那裡的漢人內遷,徹底丟棄涼州。

然而。

自從武帝開始,那裡的漢人已經在當地紮根,誰願意放棄自己的家園和財富?

於是乎,西北的漢人也開始反叛。

當時著名的羌人領袖杜季貢,就是一個地地道道漢人。

羌人叛軍與漢人叛軍勾搭在一起之後,羌人部落首領才發現,漢人的腦子真的非常好用。

並且有漢人當領頭羊,他們遭受本地漢人百姓的抵抗,也不會那麼強烈。

更為重要的是:若戰敗,他們就可以將罪行都推到漢人身上,自己卻能夠留住性命。

自那以後,羌人造反,推舉漢人之中有名望的人當做首領,就成為了傳統。

這也是為什麼,北宮伯玉等人反叛,會挾持涼州名士邊章、韓遂,讓他們充當首領了。

那些被推舉的漢人領袖也發現,假如朝廷奈何不得自己,只要自己最終率領羌人投降,就會得到高官厚祿。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須知,平常這些人想要成為一方太守,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這個機會。

只要帶領羌人叛亂,朝廷招安的時候,自然會籠絡他們這些所謂的首領,對他們進行封官賜爵。

因此,這些漢人也心甘情願帶領羌人造反。當他們接受招安,成為一方官吏以後,仍舊與羌人私底下勾結。

這真是應了後世的一句話:要升官,殺人、放火受招安。

歷史上董卓能夠崛起涼州,最終禍亂朝綱,也正是利用了這個思路。

只不過,當時由於段熲的出現,一度更改了朝廷對待羌人綏靖的政策,變成了血腥殺戮。

直到段熲死後,韓遂、邊章再度叛亂的時候,董卓才有了崛起的機會。

事實卻也證明,段熲血腥鎮壓的策略,除非徹底將羌人屠戮殆盡,否則仍舊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至於韓遂、馬騰,他們歷史上擁有那般官職、地位,也與帶領羌人叛亂不無關系。

朝廷為了避免大規模戰爭,消耗無數的錢糧,就使用綏靖政策,不停利用官職、錢糧平息羌患。

至於羌人,以及一些涼州名士,卻將叛亂當成了自己的發財之路、晉升之階。

若繼續縱容下去,羌人叛亂勢必會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就如同班彪所言那般:羌人叛亂不可怕,可怕的是某些人利用羌人叛亂,滿足自己的野心,以及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正是洞徹了這些,關羽才毫不猶豫撕碎了韓遂、馬騰表文,拒絕二人投降的請求。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