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何進誅殺蹇碩,統領禁軍以後,權勢滔天。

袁紹趁機勸諫:“前竇武欲誅內寵反為所害者,因其言語漏洩,而五營百官畏懼宦官之故也。”

“今將軍貴為國舅,兄弟二人又統領天下兵馬,部曲將吏皆英俊名士,皆願竭力效命,萬事都在在掌握,此天贊之時也。”

“將軍宜為天下除患,名垂後世,雖周之申伯,何足道哉!”

何進聞言大喜。

不過很快,他就有些憂慮的說道:“誅殺宦官需謹慎行事,我如今身在宮闈,為陛下守靈,若事情洩露,宦官豈會坐以待斃?”

何進這是擔心事情洩露,自己呆在宮內被十常侍謀害。

袁紹笑曰:“今陛下靈柩尚在前殿,將軍可以受詔統領禁兵、不宜輕出入宮省為由,離開皇宮,如此可除後顧之憂。”

何進深以為然,乃稱疾不入陪喪,又不送天子屍骨於皇陵。

就在劉宏被下葬期間,何進已經與袁紹等人,商議好了除掉十常侍之策。

何進以其計告知太后。

何太後當即反駁道:“中官統領禁省,自古及今,漢家規矩,不可廢也。”

“且先帝去世不久,若不依靠宦官,我又如何能夠壓制朝臣、士人?”

何進聞言,這才有所警覺。

士人之所以依附何進,正是為了藉助其手中權力,而後除掉宦官。

假如宦官全部被除掉,何進與士人之間就沒有了共同敵人,那時雙方恐怕就要走到對立面。

雖說何進現在權勢滔天,卻也知道那些士人,並沒有真正瞧得起自己。

故此,何進也有些猶豫。

奈何袁紹及士大夫、黨人,紛紛請奏殺盡宦官,以報往日之仇。

何進無奈,不得不做出妥協,準備只誅殺那些為首宦官。

袁紹再諫:“中官親近至尊,出入號令,今不悉除,後必為患。”

何太後母親舞陽君,以及其弟何苗,知道袁紹等人欲誅宦官之時,也都想要保住宦官。

首先,何氏能夠有今日恩寵,與十常侍脫不開關係。

且十常侍皆富甲天下,以重金賄賂舞陽君以及何苗,更是讓二人親近宦官。

最為重要的是。

何氏並非望族出身,縱然如今執掌朝堂,也不可能真正壓制世家大族。

若沒有了宦官,世家下一個目標就會是何氏。

以宦官制衡世家之策,並非只有劉宏會用,何苗也覺得這樣做對於何氏有利。

二人勸說何進。

卻不想,何進被袁紹等人再三逼迫,也沒有辦法拒絕。

何苗當即暗中告知何太後:“大將軍及士族欲擅殺左右親信,專權以弱陛下。”

何太後聞言心中懷疑,當即與何進產生間隙。

她雖然也是何進妹妹,卻也更看重自己兒子皇位,自然不想大漢江山落入旁人之手。

何皇后如今,也只能倚靠十常侍了。

何皇后遂下詔書怒斥何進,不準其採納袁紹等人之言,誅殺宦官。

何進本來就猶豫不決。

如今得到何皇后詔書,自然找到臺階下,就不願繼續誅殺宦官。

袁氏府邸,袁紹面沉如水。

“何進優柔寡斷,不願誅殺十常侍,卻是如何是好?”

他與袁氏謀劃這麼久,以為天子駕崩之後,士族就能重新執掌朝堂。

想做到這點,首先就是要除掉十常侍,而後再除掉何進。

他們本來想利用何進誅殺十常侍,然後再對付何進,卻不想到了最後,何進居然不願誅殺十常侍。

如此,事情就要超出袁紹等人預料之外了。

許攸卻是冷笑道:“本初難道真以為,何進乃是因為優柔寡斷,才不肯誅殺十常侍?”

袁紹先是一愣,繼而問道:“不如此,又是何等緣故?”

許攸道:“我等行事雖周密,那何進又豈會沒有絲毫察覺。”

“十常侍若被除掉,何進就沒有了制衡世家手段,縱然手握重兵,也會被玩弄於鼓掌之中。”

“何進並非優柔寡斷,不敢殺十常侍,只是不願耳。”

袁紹聞言,臉色當即沉了下來。

“事已至此,卻當如何應對?”

許攸笑道:“此事易耳。”

“只要給何進足夠信心,令其知道誅殺十常侍以後,仍舊不懼我等。”

“如此,何進自然不會繼續留下十常侍。”

袁紹問道:“如何才能堅其心志?”

許攸道:“何進擔任大將軍久矣,所提拔將領亦不在少數。”

“若本初向何進建議,令其召四方猛將引軍入京都,何進必定以為天下盡在掌握中。”

“那時,他自然沒有了後顧之憂。”

袁紹卻是皺眉道:“若果真如此,縱然最終能夠除掉宦官,我們又當如何制衡何進?”

許攸滿臉不屑:“何進不過一介匹夫,縱然手握重兵,亦何懼哉?”

“且那些受何進提拔之人,也不見得會有多少忠誠,本初你說是也不是?”

聽到這裡,袁紹不由哈哈大笑起來。

何進出身不好,縱然極力拉攏世家大族,甚至非常優待袁紹等人。

然而袁紹這些世家子弟,仍舊從心底瞧不起何進。

他們就是如此,那些被何進提拔的將領,想必大多也持有這種態度。

既然這樣,袁紹還需要擔心什麼?

兩人定計畢,袁紹當即面見何進,進言道:“大將軍若有所忌憚,不妨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其引兵向京城,詐稱欲起兵誅宦官,以脅太后。”

“太后聞言,必定畏懼,而後下令殺十常侍。”

“縱有變故,大將軍手握重兵,亦何懼之有?”

何進聞言大喜,就準備依計行事。

主簿陳琳諫曰:“諺雲:‘掩目捕雀’捕一微物,尚不可自欺而得之,況以詐而理國事,其可成乎?”

“今將軍身傍皇威,手握重兵,欲誅閹豎,僅舉手之勞。”

“而反借外臣,令犯京闕,何異倒恃太阿,授人以柄?恐事無功,反生亂也!”

何進卻不聽諫言,仍舊依照袁紹計策行事。

何進遂令大將軍府掾王匡,返回家鄉泰山郡,招募五百強健弓箭手,屯於雒陽西側。

令東郡太守橋瑁,率眾屯於城皋。

又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照城中,放出風聲欲誅宦官。

相比起歷史上,只是少了董卓而已。

何太後卻仍不屈服,始終想要保住十常侍,用以制衡何進以及朝臣。

何苗知道事情緊急,急忙勸諫何進:“我等起初從南陽而來,俱以貧賤,依靠十常侍才得貴富。”

“國家之事,並不簡單,正如覆水不可收也。”

“今若誅十常侍,又有何人鉗制士族?望兄深思之,且與宮內和好如初。”

何進聞言,越加猶豫不定。

袁紹擔心何進改變主意,於是威脅道:“交構已成,形勢已露,事留變生,將軍復欲何待,而不早決之乎?”

何進遂下定決心,以袁紹為司隸校尉、持符節,對此事有專橫獨斷之權,另外還冊封王允為河南尹,作為策應。

袁紹得到獨斷之權,當即暗中冷笑:“合該宦官與何進皆亡矣。”

袁紹當即令雒陽方略武吏司察宦者,並催促丁原等人快速進兵,準備進宮平樂觀。

直到此時,何太後才知道局勢失控,不由恐懼萬分。

她急忙罷免中常侍及小黃門,讓這些人前去何進那裡領罪,只留何進平素親近之人守衛省中。

諸常侍小黃門皆詣何進謝罪,聽侯對方處置。

何進謂眾人曰:“天下混亂至此,皆因諸君之故。”

“今丁原等人即將領兵抵達,諸君何不趁早返回自己封地,好好過下半生?”

袁紹聞言大驚。

他完全沒有想到,何進到了最後居然不殺張讓等人,反而準備將他們放回封地。

袁紹再三勸諫何進殺掉眾宦官,何進卻已經下定決心,根本不聽勸諫。

張讓等人,雖然不想離開雒陽。

奈何大勢如此,他們也沒有辦法,反而謝過何進不殺之恩,準備收拾完畢當即返回封地,安安穩穩過完後半生。

卻說袁紹離去以後,心中暗恨何進。

他謂許攸曰:“何進不殺十常侍,卻當如何?”

許攸沉吟半晌,道:“本初不是有獨斷之權麼,可以大將軍名義,書信於各州郡,令各州郡官吏抓捕十常侍親眷。”

“本初再故意洩露這個訊息,十常侍得知豈能罷休?”

“如此,既可借十常侍之手殺何進,本初又能以獨斷之權領兵殺十常侍。”

“何進與十常侍先後被除去,本初擔任司隸校尉且手持節仗,又有袁氏背後支援,天下權勢盡在手中。”

袁紹聞言,眼中當即精光暴漲。

卻說張讓等人,本來已經準備返回封地,安安穩穩渡過下半輩子。

他們卻忽然得知,何進命令各州郡官吏,捕殺自己親眷的訊息,不由大驚失色。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張讓當即找來中常侍常侍段珪、畢嵐等人,厲聲說道:“何屠戶忘恩負義,表面讓我等返回封地,實際上卻讓各州郡捉拿我等親眷。”

“今若不反抗,必死無疑。”

眾常侍也都憤憤不平,商議先行動手誅殺何進之策。

只是眾人如今已經出宮,何進又手握兵權,想要殺掉對方並不容易。

不過眾人合計以後,終究還是想到了策略。

卻說張讓兒媳,乃何太後妹妹。

張讓向兒媳叩頭道:“受到老臣連累,你才不得不與我返回封地。”

“只是我想到世受皇恩,如今卻要遠離宮殿,實在戀戀不捨,請讓我再一次進宮,只要能夠看到太后以及陛下,哪怕日後回到家鄉,也死而無憾了。”

張讓兒媳聞言,就將此事告知何太後。

何太後感念張讓忠義,於是下詔讓諸常侍進宮,最後看天子一眼。

正好此時,何進也得知袁紹所作所為。

他雖然怨恨袁紹,卻更擔心張讓等人得到訊息,而後對自己不利。

何進不敢怠慢,再次進宮面見何太後,請求殺掉所有宦官。

張讓當即聚集宮內常侍,厲聲說道:“大將軍託病不居喪、不送葬,如今驟然來到宮中,難道是想讓竇氏之事再起?”

“我等若不先發制人,趁著對方在宮中之時動手,皆死無葬身之地矣。”

眾常侍聞言盡皆大驚,而後齊聲喝道:“願聽張大人調遣!”

張讓遂率領常侍段珪、畢嵐等幾十人,拿著兵器悄悄從側門進,埋伏宮中。

待何進出來以後,張讓派人就假傳太后詔書,將何進引入宮中。

何進剛剛進入宮殿,張讓等人就手持利刃蜂擁而至。

張讓厲聲質問何進:“天下大亂,亦非獨我輩之罪也。”

“先帝曾與太后不合,幾乎將其皇后之位廢除,我等哭泣解救,各出家財千萬為禮,博取陛下歡心,渡過那個難關,只是想要依附何氏耳。”

“今日汝忘恩負義,反而欲將我等滅族,簡直欺人太甚!”

“爾等只言宮內常侍藏汙納垢,試問公卿以下忠清者為誰?”

何進大驚,欲出言爭辯。

奈何眾常侍早已怒髮衝冠,張讓剛剛說完,尚方監渠穆當即拔劍,斬何進於嘉德殿前。

殺了何進,張讓說道:“何進雖死,然司隸校尉袁紹、河南尹王允,皆為何進黨羽。”

“若不奪權除之,我等必遭橫禍。”

“我等不若擬矯詔,以用故太尉樊陵為司隸校附,少府許相為河南尹。”

“先奪袁紹、王允之權,再殺之以洩憤。”

眾常侍聞言,當即出言贊成。

尚書得到詔書,懷疑有假,喝道:“請大將軍出來議事。”

中黃門遂斬何進首級,將其扔給尚書,喝道:“何進謀反,已被誅殺。”

袁紹得到訊息,遂與叔父袁隗商議:“欲誅宦官,必要先除其羽翼。”

“前太尉樊陵及前司徒許相,皆因諂媚十常侍,才能竊居如此高位,若不除之,必為後患。”

二人乃擬矯詔,召前太尉樊陵及前司徒許相前來,斬之。

殺了兩人以後,袁紹當即與車騎將軍何苗引兵屯朱雀闕下,捕得趙忠等,斬之。

趙忠等人既然被除,袁紹當即秘密吩咐吳匡,殺何苗以奪權。

王匡乃對軍士曰:“殺大將軍者,即車騎也,吏士能為報仇乎?”

軍士皆流涕曰:“願致死!”

王匡遂引兵襲攻殺苗,棄其屍於苑中。

袁紹得其眾,遂閉北宮門,勒兵捕諸宦者,不論老幼皆斬盡殺絕。

袁紹此番屠殺二千餘人,不少年幼無須非宦官者,亦被誤殺而死。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