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五年,公元182年。

二月多地爆發瘟疫,死傷慘重,屍橫遍野,太平道聲勢更濃。

三月太尉許馘、司空張濟、司徒陳耽免,劉宏任用太常袁隗為司徒,楊賜為太尉。

四月,天下大旱,許多地方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

五月,永樂宮爆發鼠災,帝與嬪妃驚恐不已。

光和六年,公元183年.

三月,劉宏為收攏民心,大赦天下。

四月、五月,大漢再次爆發大規模乾旱,糧食減產極其嚴重,流民越來越多。

張角所建立的太平道,在這個天災人禍頻繁爆發的年代,展露出極強侵略性。

卻說關羽見劉宏沒有捕殺張角,反而封其為‘大賢良師’,當即開始緊急募兵。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些年來,雲中郡發展良好,招募到的流民也越來越多。

以雲中如今能力,勉強可以養活五千兵馬。

若是換做以前。

麾下三千兵馬已經夠用,可想到將要爆發的黃巾起義,關羽就不得不慎重對待。

關羽於是再次下令徵召兩千步卒,達到滿編狀態。

因為關羽的存在,徵兵事宜極其順利,六月已經招募到兩千兵卒。

關羽令徐晃練兵,自己卻再次上表,陳述利害關係,請求天子捕殺張角。

劉宏再次看到關羽表文,眉頭緊皺。

表問中說道:如今災荒四起,流民無數,太平道趁機壯士勢力,張角所圖甚大,陛下封其為‘大賢良師’,更是讓張角如虎添翼。

若不儘早除之,必成禍患。

張角雖行事嚴密,終究紙保不住火。

劉宏既然已經起疑,就暗中派人調查,果然發現些許端倪。

劉宏心中憂慮,詢問太尉楊賜,以及司徒掾劉陶,應當如何對待張角。

楊賜答曰:“角誑曜百姓,遭赦不悔,稍益滋蔓。今若下州郡捕討,恐更騷擾,速成其患。”

“宜切敕刺史、二千石,簡別流民,各護歸本郡,以孤弱其黨,然後誅其渠帥,可不勞而定。”

面對天子詢問,楊賜身為司徒,自然要給出建議。

他也認為,張角如今影響太深,下令追捕肯定會造成禍患。

應該讓刺史、郡守甄別流民,遣散回鄉,待削弱張角勢力以後,再捕殺渠帥。

這種建議雖然看似很好,卻只是空中樓閣。

張角羽翼已豐,假如想要剪其羽翼,為時晚矣。

如此磨蹭,反而會給張角喘息之機,甚至打草驚蛇,讓張角提前叛亂。

司徒掾劉陶卻持不同意見。

他奏曰:“角等陰謀益甚,四方私言,言角等竊入京師,覘視朝政。”

“鳥聲獸心,私共鳴呼,州郡忌諱,不欲聞之,但更相告語,莫肯公文。宜下明詔,重募角等,賞以國土,有敢迴避,與之同罪。”

劉陶之言,卻是要重賞張角,徵召其入朝為官,待之以國士。

假如張角拒不受賞,再治罪不遲。

若張角受賞,隱患自然不攻自破,可保天下太平。

劉宏不悅道:“朕已經封其為‘大賢良師’,卻要如何再賞?”

二人退去以後,劉宏心中煩悶。

直到此時,他才知道關羽所言不錯,張角早晚必成心腹大患。

奈何,朝臣都不建議捕殺張角。

劉宏也十分猶豫,擔心此舉會逼得張角舉旗,那樣就真的難以挽回了。

連年天災人禍,讓本就飄搖的大漢王朝,已經變得搖搖欲墜。

由於先後有朝臣進言,以及宦官在耳邊唸叨,劉宏終究沒有下令捕殺張角。

歷史驚人相似。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

有了朝廷冊封的‘大賢良師’稱號。

張角趁著,頻繁爆發天災人禍之際,四處遊走,發展信徒無比順利。

由於這兩年,天災人禍爆發實在太過頻繁。

乾旱、洪水、饑荒、瘟疫,已經讓大漢百姓難以承受,荒野屍骨無數。

朝廷雖有心救濟災民,奈何國庫空虛,也是有心無力。

面對饑荒、瘟疫,以及各種天災。

太平道的出現,成為實在活不下去百姓們的最後希望。

張角見時機已經成熟,更從宦官內應那裡得到訊息,知道劉宏已經產生疑心。

故此。

張角在光和七年正月,已經制定好了起義計劃,卻被叛徒唐周告密。

劉宏得到訊息,心中驚駭。

他下令大肆捕殺太平道信徒,並且捉住準備成為內應的馬元義,將其車裂示眾。

不僅如此,劉宏更是下令冀州追捕張角。

張角知道事情敗露,也不顧起義尚且沒有準備妥當,當即提前一月發動起義。

起義者皆頭抹黃巾,故起義軍被稱為黃巾軍。

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張梁分別為‘地公將軍’、‘人公將軍’。

張角振臂一呼,七州二十八郡太平道信徒盡皆響應。

他們高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燒燬官府、殺害吏士、劫掠豪強大族。

僅僅一個時間。

大漢幾乎全境戰亂不休,黃巾軍勢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動京都。

雒陽,皇宮大殿。

“砰!”

劉宏抓起手中文書,狠狠砸向司徒楊賜。

“破鮮卑中郎將關羽,屢次上書奏請捕殺張角,朕向你問計。”

“你卻說,要遣散流民迴歸本鄉,徐徐圖之,再徐徐圖之,朕的大漢就要亡了!”

楊賜心中驚懼,身體跪伏於地,不敢多言。

“砰!”

緊接著,劉宏再次扔出一道文書,砸在了司徒掾劉陶臉上。

“關羽諫言捕殺張角,你卻說要對其加官進爵,待之以國士。”

“你莫非與黃巾賊勾結,欲滅大漢耶!”

劉陶聞言臉色大變。

繼而,他厲聲說道:“臣乃大漢宗室,又豈會與黃巾賊勾結亡我大漢?”

“陛下不信我,我就以死證明清白!”

言畢,司徒掾劉陶觸柱而死,眾多公卿見狀,無不心中悚然。

歷史已經發生了改變。

雖然在原本歷史上,楊賜、劉陶也都有相同進言,那卻是在劉宏不重視太平道的情況下。

故此,當黃巾起義爆發以後,劉宏想到二人進言,反而感念二人忠義,待之甚厚。

這個時空,因為關羽兩次上書緣故,劉宏對張角其實已經產生殺心。

若非楊賜、劉陶等人勸諫緣故,恐怕張角早就被朝廷捕殺。

所以。

這個時空的楊賜、劉陶,非但無功,反而有大過。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