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陳子邇接到了兩通電話,一通是寧雅打的,一通是徐炎打的。

不久後,國內的網際網路上爆發出一個驚人訊息:中華網正式收購捷信網!

徐炎沒有如他所告訴陳子邇的那樣離開這裡,他被中華網用高薪留下了,繼續運營捷信網。

哦,不對,這家網站正式更名為中華捷信網。

很low的起名方式,卻是很直擊人心的名字!

當然更狠的是價格,中華網對外說的是付出250萬美元及百分之6的股權置換獲得捷信百分之五十五的股權!

網際網路的造富神話開始從小範圍內急速擴大,隨後以龍捲風的形式吹的每一位年輕人心中蠢蠢欲動。

從98到99,網際網路正式開始泡沫前最瘋狂的階段,這一點陳子邇無比清楚,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從91年到98年,不過就是500點漲到2000點,可從眼下開始到明年底,這個數字會逼近5000點大關,一年時間,漲了過往八年時間的兩倍,空氣都開始變的急躁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98年的國內企業界也四處氾濫著悲喜難辨的亢奮,一方面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哀嚎,一方面又是諸多企業瘋狂的向著世界五百強衝擊,從報紙到網路,你都能深深的感受到這不僅是企業的一種實力與榮譽,這更加的成長成了很多企業領導者的一種宗教式崇拜。

於是過去二十年,人們從未像現在這樣在意財富,關注財富,崇拜財富,追逐財富。

在1998年9月26日這天,中華網高調宣佈收購捷信網一天後,關於捷信網的過去與歷史也各大媒體瘋狂轉載,它的心酸過往,它在世界盃期間的快速崛起,風光之後又被快速收購。

低谷——高潮——戲劇性的結束。

它心臟的每一下跳動,都恰到好處的踩著時代的步伐,合上了精彩故事所需要每一個的節奏點。

人要聽有趣的故事,這個時代要求發財要快,捷信被收購像是專門給各大報紙主編準備的大餐。

更讓他們有動力深挖的還有一個:又是哪位年輕人,被時代選中,成了超級幸運小子,在一兩年之內獲得了數千萬的財富?

捷信的三位股東,徐炎、錢曉東、陳子邇,這都是擺在臺面上的,睜眼即可見的。

前兩位是從農村奮鬥而來的青年精英,最後一位則更具看點,因為他是投資人,相比於徐炎與錢曉東的努力和奮鬥,這種當初投資了一點,然後‘走個大運’撞上這波財富大餐的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於是這位拿著谷歌、中華網原始股、購買蘋果股票一心準備悶聲發大財的陳子邇,還不知道已經有公眾的關注摸到了他的後背,只要一轉身,鎂光燈就會把他的模樣清晰的呈現在民眾面前。

一夜暴富的故事在眼前上演,人們的確是瘋狂的。

當天下午,史央清把報紙放在了他的辦公桌上,語氣似有不喜和酸味,“年輕的富豪,看看。”

報紙上登的是徐炎、葉克勇的照片,陳子邇和錢曉東都未列其中,但看內容,裡面有提及兩人的存在,對於錢曉東的背景瞭解較為詳細,陳子邇則比較少,只是說了當初給他們兩人投資了五十萬元人民幣。

陳子邇大概看了看,一抬頭發現對面的史央清雙手抱胸抿著嘴寒著臉,很不爽的樣子。

他一頭霧水,問道:“怎麼了?寫的挺符合事實的啊,哪裡惹著你了?”

史央清欺身上前,眼睛微眯,“當初我是不是說過讓你帶著我一起投資的?”

陳子邇:“……”

這女人……還真有意思。

“你差錢麼?”

史央清講:“我是不差錢,可誰還嫌自己錢多啊,回憶一下,當時我怎麼就沒投捷信的?”

陳子邇說:“你是說跟我一起投資的,可後來捷信估值漲了啊,你天天寶馬豪宅的我以為你有個千把萬的呢……”

史央清並非真的責怪陳子邇,她是悔啊,真的是悔的腸子都青了!上百萬美元級別的財富啊,她史央清又不是無欲無求,差點就到手裡了,沒拿住,擱誰都難受。

她這種情緒也沒人說,只能跟陳子邇抱怨兩句。

也怪她自己當初對網際網路不看好,還說什麼十年內看不到希望。

陳子邇也明白她沒有真正生氣,只是那種‘感覺自己錯過了一個億’的心情是很撓人心的。

“好了,好了,以後還有機會,再說你還勸我慢慢來,說什麼布丁的現金流穩定,以後錢都會有的,你這會兒在這唉聲嘆氣什麼?”

史央清說:“只能說講別人都容易,臨到自己頭上就難了。”

她糾結了一會兒,然後努力調整回來。

“今晚請吃飯!”

陳子邇笑道:“好,吃什麼都行。”

“還有……”她想到了來的第二個目的,“報紙眼看就要曝光你了,你準備怎麼應對?”

陳子邇說:“應和他們,部分曝光,部分隱秘。”

她不理解,問道:“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個人信息不曝光,但是天使投資人的名頭要曝光,投資捷信的細節以及最後的‘獲取成果’要曝光。”

史央清看出來了,這人又在打著什麼算盤。

“說說為什麼這樣。”

他確實有自己的考量,國內的網際網路正風起雲湧,有很多網站,很多牛人,但他陳子邇記不來每個人什麼時間創業,在哪裡創業,眼下正在幹什麼。

有那麼幾個最著名的他知道,可也僅限於知道長相、知道名字、知道一點點經歷。

他當初在斯坦福找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的時候就覺得很頭疼,人海茫茫的你怎麼找?

一個學校裡找兩人就很困難了,那在一個城市裡呢?

馬雲現在在燕京,是,可燕京那麼大,在哪兒呢?

陳子邇不知道。

馬化騰在深圳,是,那在深圳哪兒呢?

他也不知道。

聰明的方法是派人去找,可多年以後,會不會有人懷疑,你明明就不認識這些人,之前從沒見過,為什麼讓人專門去找這些人?又偏偏這些人最後都成功了!

這件事會有什麼後果?可能什麼都沒有,也可能讓什麼組織找到他,後一種情況機率很小,非常小。

可機率再小,這個險不能冒,因為後果你承擔不起。

這世界上,不必事事都用陰謀論來揣測,可你要不拿國安當龍組,那也是個傻子。

以上有些聳人聽聞,可現實是明明有更好的辦法來避免這些事,那為什麼不用?

這個方法就是藉著捷信這次被收購,讓他天使投資人的名頭散出去,不用舉國皆知,但在網際網路的小圈子裡要有他的傳說。

然後,讓他們找過來。

這不是更好嘛?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