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後,魯力把那大盤好好的保存起來了。為了怕摔壞,用了好多破棉花給裹好了,藏在自己的床下。其實到現在魯力也不知道自己得的這個盤到底是不是真的,值不值錢,魯力只是被盤底的那六個大字的款給振住了,“大明永樂年制”那可就是一個款明代的青花了,聽說真的都可以值幾百萬呢!所以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魯力都想著要把它給儲存好,等以後有條件了,再去鑑定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髮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1、明初(洪武朝168--140)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髮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佈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永樂、宣德(140—14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鏽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髮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髮色較濃豔、鐵鏽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並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總的說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從書上看到的這些內容讓魯力心裡更是火熱火熱的,魯力是反覆的觀看了自己的那個大盤,不管從器型還是釉色方面來說,魯力是越看越覺得這是個真的。可惜的就是沒有相應的實物來對照不能就更容易判斷了。

長頸銅燈(這是魯力自己給起的名),具體是什麼其實魯力也不是很清楚的。說起這個,其實也是在收破爛是有一戶人家把把它同一些破爛的農具之類放一起賣的。回到家整理時,魯力才發現了它的不同,可惜的是除了在燈底能看到幾個自己不認識的篆書之外,自己對這燈更是一無所知了。

三天下來,魯力也收到了一些廢品,硬紙板都用繩子給扎好了。一些廢銅爛鐵也是編織袋給裝好了,就等著明天去縣城換錢了。而那兩件寶貝,魯力可是把它放的好好的,暫時也不打算告訴父母了,等哪天真的確定了,能夠值很多錢了,再告訴也不遲。(未完待續)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