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亂世豪雄篇第十一章長河落日第四十六節

十二月二十六櫟陽。

丞相李瑋、大司農田豫、尚書令田疇冒著大雪趕到了櫟陽呈奏上計事奏請改制。

事實很嚴峻朝廷的財賦危機已經到了極限國策非改不可。如果天下穩定了目前的財賦制度倒還可以維持但現在平叛大戰還在繼續短期內還無法估算天下統一的時間。如果年年這樣打仗一年虧空幾十億錢要不了幾年朝廷就要欠下鉅額債務。那時朝廷的財賦命脈完全控制在別人手上天子和朝廷很快便會失去威儀權柄更是倍受打擊和掣肘新政顯然很難維持下去。今年朝廷為了緩解財賦危機已經增收賦稅了但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如果明年繼續增賦強徵暴斂之風會迅席捲州郡並愈演愈烈。百姓窮苦不堪動盪暴亂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長公主雙手抱頭一籌莫展。天下要統一要重新恢復安寧就要打仗。在廢墟上重建大漢讓社稷重新富強起來就要堅固以農為本的根基。而要想實現這一切就要錢要財賦要源源不斷的巨量財賦。財賦不足就要想辦法開源節流就要修改國策重修制度。

“怎麼會這樣?朝廷財賦的虧空怎麼會飛增加?前些年我們是怎麼過來的?中原大戰我們動用了幾十萬兵力打了好幾年朝廷不也撐過來了嗎?”

“土地是土地幫助朝廷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李瑋說道“當年我們在北疆的時候我們也大量賒借但我們只要收復了州郡就可以用收復的土地、鹽鐵的開採經營權和減免賦稅徭役來償還債務。另外我們為了減少朝廷開支實施了一系列新制比如官吏的俸祿由各府衙的職分田提供採用兵戶制後士卒的軍餉和撫卹也由兵戶家的田地提供等等……這些辦法實施之初的確大有成效但隨著朝廷收復的州郡越來越多開支也急驟增大。比如我們打中原大戰軍隊渡過黃河就行了前後不過一千多裡但打西疆軍隊就要遠征三千多裡軍資消耗的增加不是倍數而是翻番的倍數。同理其它開銷也是這樣。”

“朝廷開支增大賒貸就大而王公貴族、門閥世家和商賈富豪們因為擁有的土地越來越多因為手中掌握的鹽鐵開採經營權越來越多因為軍隊遠征、重建城池等所需的物資以及販運量越來越大他們積累的財富也就越來越驚人也就有了更多的錢財賒貸給朝廷。而朝廷的償還能力呢?暫時失去了。因為朝廷要打西疆打北疆打遙遠的邊荒之地那裡沒有這些人需要的土地鹽池鐵山也少於是朝廷的鉅額虧空也就出現了。而且隨著遠征路途的延長遠征規模和時間的增大虧空也越來越嚴重以致於現在陷入了深重的財賦危機。”

“成也土地敗也土地。”李瑋嘆道“現在的事實擺在這裡如果任由這種情況展下去王公貴族、門閥世家和商賈富豪們會逐漸控制朝廷的財賦命脈。一旦朝廷的財賦命脈給他們控制了他們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兼併土地肆無忌憚地逼迫朝廷增收賦稅結果是什麼?和過去一樣百姓流離失所流民成災暴亂此起彼伏社稷搖搖欲墜。過去大漢有兩百年的底子它還能支撐一段時間還能讓我們保留一絲元氣在廢墟上重建大漢但現在呢?經過二十年的戰亂大漢雖然苦苦掙扎沒有倒下去但脆弱不堪只要一陣狂風暴雨就能把它徹底摧毀。

“這就是現狀。新政實施十幾年了它幫助朝廷走向了中興但同時它的弊端和矛盾也已經累積到足夠危害社稷的地步。朝廷必須及時調整國策在最短時間內緩解這種危機把這種危害降到最低以確保中興大業能夠持續展。”

長公主理解朝廷的艱難處境也希望天子和自己的窘境得到改善但朝廷在重農的基礎上利用抑商來增收的辦法歷史上的教訓很深刻她不能不慎重。當年孝武皇帝改制成功了但殺了很多人幾乎摧毀了大漢的商賈。而王莽失敗了敗得很徹底連社稷一起葬送。王莽篡國失敗的原因歸根到底還是改制嚴重損害了當時王公貴族、官僚富豪們的利益。你既然不讓我們活我們就玉石俱焚一起完蛋結果王莽完蛋了社稷傾覆了。今天呢?今天襄陽還有一個天子和朝廷這位天子甚至違背祖制大肆分封諸侯兩下比較誰能給予這些人最大的利益?不難想像長安改制的後果很可能是一系列的叛亂最後是中興失敗大漢再次傾覆。

長公主越想越怕渾身冰冷不寒而慄。

大將軍離開長安前曾要求自己把燕無畏和風雲鐵騎調到晉陽戍守當時自己覺得大將軍小題大做了現在看來不是大將軍謹小慎微而是自己盲目自信根本沒有想到朝廷面臨的危機。大將軍顯然已經看到了朝廷的危機他預感到大軍遠征西疆將給朝廷帶來一場動盪。而遠征西疆穩定北疆是朝廷的平叛策略為了實現這個策略並確保中興大業的成功這場動盪是必要的但這場動盪的中心是自己。李瑋改制能否成功關鍵在於自己的支援只要自己同意了詔告天下頒佈執行了矛盾也就徹底激了。

這場矛盾激的後果有兩個一個是朝廷殺人殺死所有敢於和朝廷對抗的人。一個是背叛者殺人殺死奪走他們財富的人。自己當其衝成為背叛者要殺的人。而衝突一旦失控州郡大亂大將軍先就要保住小天子其次是自己再次是保住北疆這塊根基之地。小天子一直在軍中有大將軍的親自保護不會有事。燕無畏和風雲鐵騎到了晉陽後不但能保護自己更能戍守北疆。

大將軍未雨綢繆算無遺策。難道他真的是算無遺策?

去年的長安兵變導致丞相蔡邕下臺李瑋上位大量武人隨即入朝而這些武人主要在哪裡供職?州郡。現在幷州刺史是張白騎幽州刺史是樊籬冀州刺史是楊明青州刺史是張郃兗州刺史是高覽涼州刺史是皇甫酈、司隸校尉是張遼河南尹是徐晃僅豫州刺史王澤和京兆尹餘鵬兩位大臣不是武人但這兩人都是北疆大吏。也就是說一旦改制實施朝廷只要下旨暫時授予州刺史部分軍政大權督領郡國那麼州郡就亂不起來。

徵南大將軍鍾繇雖然坐鎮豫州但豫州刺史是王澤蕩寇將軍雷重又有七萬大軍駐紮於許昌鍾繇即使背叛了也難以影響大局豫州依舊牢牢控制在朝廷手裡。

先有李瑋出任丞相後有武人坐鎮州郡社稷穩若磐石。這個時候大軍遠征西疆挑起朝廷財賦危機繼而借改制之名搶奪王公貴族、門閥世家和商賈富豪們的財富這難道都是巧合?回過頭去想想這種巧合未免也太神奇了吧?

不可能。大將軍要我把燕無畏和風雲鐵騎調回晉陽那還是去年年底的事這一切都是大將軍安排好的。他把李瑋推到丞相的位置上把武人調到州郡任職目的就是為了搶奪財富為了能讓國庫盈實為了給小天子主政打下堅固基礎。

皇帝沒有錢靠賒貸過日子靠別人的臉色過日子靠賣官鬻爵過日子哪裡還有威望可言?哪裡還能中興社稷穩定天下?

豹子大哥為了大漢當真是殫精竭慮無所不用其極了。我應該幫助他有了豹子大哥的承諾我即使死了也心甘情願。

“要做就要做成否則就不要做。”長公主望著三位神色驚喜的大臣鄭重說道“按此策改制後朝廷一年能增加多少收入?你們具體算過嗎?”

“目前無法具體測算……”李瑋說道“我和丞相府的一幫掾屬們大概測算了一下鹽鐵收入。如果朝廷收回所有的開採權再確保一半的經營權那麼朝廷一年至少可以增加二十億到三十億錢的收入。”

“有這麼多?”長公主難以置信。

“哼……”李瑋冷笑“少府的收入為什麼這麼少?錢都讓別人搶走了。鹽鐵官營後朝廷收入隨即增加均輸和平準也就能揮作用朝廷因此還能增加大約五億錢的收入。”李瑋繼續說道“如果加上限田罰租和增收的商稅朝廷一年至少可以增加三十億到四十億錢的收入這樣朝廷財富的總收入就能增加到一百億錢。”

長公主聞言大為興奮“具體計策呢?”

“重修《鹽鐵律》收回開採權重建鹽鐵官這樣朝廷就能牢牢控制鹽鐵價格繼而透過價格狠狠打擊鹽鐵商把鹽鐵商手裡的錢拿過來。鹽鐵價格降了谷價上升了農夫們的收入也會增加。”

“重修《均輸律》確保大司農諸官掌握所需的各郡國貨物以充實府庫。大司農要向各郡國大量派遣均輸官把應由各郡國依例輸京而京師並不需要的物品從出產處轉運他處出賣透過輾轉交換把京師所需的貨物運達長安儘可能消除各郡國貢輸往來煩雜、物品質量差、運費甚至過貨物價值的一些不合理現象。”

“重修《平準律》在京師、洛陽、邯鄲、晉陽、薊城等地設平準官接受均輸貨物按各地市場價格漲落情況貴則賣之賤則買之用以調劑供需節制市場。”

“如此一來大司農就控制了鹽鐵生產和貨殖買賣商賈富豪們難以從中牟取暴利而各種物價也不致於暴漲暴落導致百姓窮苦不堪。此策不但可以讓朝廷增收國庫充盈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農夫的收入讓他們過上溫飽日子。”

長公主連連點頭擔憂地問道:“此策若想順利透過難度有多大?”

李瑋、田豫、田疇三人相視苦笑。

“難度應該不會太大。”李瑋猶豫了片刻慢慢說道“當年孝武皇帝連年征戰國室虧空把文景時期留下來的府庫積蓄全部用盡了。而當時土地兼併又日趨嚴重朝廷財賦嚴重不足。孝武皇帝為了增加收入下旨募民入奴婢、入羊、入錢、入粟以拜官或贖罪又設武功爵出賣力圖籌措錢財。元狩三年(公元前12o年)他又打破了商賈不得為吏的禁令任用大鹽商東郭咸陽、大冶鐵家孔僅為大司農丞領鹽鐵事任用洛陽大商賈桑弘羊為大司農中丞主持改制先後實行了鹽、鐵、酒官營均輸、平準、算緡、告緡統一鑄幣等一系列新政極大地緩解了危機。”

“今日天下的形勢和孝武皇帝朝相比要嚴重百倍千倍不改制不行。大漢歷經四百年血淋淋的教訓歷歷在目相信朝中的大臣和各地商賈富豪還不至於財迷心竅到失去理智的地步。和生命比起來錢財不過是過眼煙雲罷了不足為重。朝廷此次改制已經竭盡全力兼顧了各方利益如果有人一定要置社稷安危於不顧那就毫不客氣效仿孝武皇帝以雷霆手段堅決鎮壓。”

長公主神情冷峻望著殺氣騰騰的李瑋沉默良久“難道非要殺鳴?不能好好商量嗎?”

“如果殿下同意臣打算年後在未央宮召集大臣、大儒和一些商賈富豪商討此事。”李瑋說道“殿下為了慶典不是請了很多人嘛臣奏請殿下改慶典為議政請天下人為大漢中興出謀畫策這也是一大盛舉啊。”

長公主的目光裡充滿了懷疑和擔憂。這麼多大臣、大儒、大商賈富豪到了京城一旦出事後果不堪設想。

“鹽鐵官營等於朝廷把原來歸商賈富豪所得的一部分鹽鐵之利收到了國庫這嚴重打擊了商賈富豪有利於朝廷遏制土地兼併的蔓延而且也保護了農夫們的利益可以讓他們保住自己的生存之地。但是孝武皇帝朝的時候朝廷為了增加收入鹽鐵價格定的很高甚至高於商賈富豪們所定的價格這加重了百姓的負擔。當時買不起鹽的人家很多買不起鐵質農具的農夫們只好用木犁耕地。”長公主嘆了一口氣無奈地說道“鹽鐵官營有利有弊用得好有利社稷穩定用得不好會埋下社稷動盪的隱患。說到底關鍵還是吏治不能**所以這一政策本朝有過許多爭論。支持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

“孝昭皇帝始元六年(公元前八十一年)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大臣和各地州郡的大儒、大商賈六十餘人辯論施政問題。大儒和大商賈們要求朝廷廢除鹽鐵、酒榷、均輸等律法以示節儉並進而對於內外政策提出了許多主張。雖然他們提出的一些‘休養生息’之策有助於社稷穩定但朝廷並未採納他們廢除鹽鐵的建議。始元六年七月朝廷下詔撤消了設定在各郡國的榷酤(酒專賣)和關內鐵官其餘鹽鐵政策照舊仍遵舊制。”

“到了王莽亂政的時候(公元十年)實行五均六管法(官賣鹽、酒、鐵收山澤生產稅官鑄銅錢五均賒貸總稱為六管)又改回來了但結果大家都知道。”

“孝章皇帝駕崩後(公元八十八年)孝和皇帝(十歲)繼位竇太后臨朝稱制外戚大將軍竇憲總攬權柄。竇太后臨朝不久即宣佈‘罷鹽鐵之禁縱(任)民煮鑄’朝廷自此國庫虧空。”

“孝和皇帝駕崩後孝安皇帝(十三歲)繼位(公元一o七年)鄧太後臨朝稱制大將軍鄧騭輔政。鄧太後從竇家的失敗裡取得了一些經驗並用外戚和宦官。當時西疆戰亂內有叛亂外有西羌入侵朝廷急需財賦不得不重禁鹽鐵。但由於朝野上下反對聲太大官營最終沒有全部實現。永建元年(公元125年)宦官曹騰、孫程等十九人動宮廷政變趕走了閻太后孝順皇帝繼位宦官全部封侯並主掌權柄鹽鐵逐漸恢復官營但其後大將軍梁翼輔政鹽鐵之爭再起。”

“到了我父皇一朝大將軍為了戍守北疆說服了我父皇重開鹽鐵而當時主持此事的就是你。”長公主手指李瑋搖頭苦笑“算起來鹽鐵重開已經十六七年了現在朝廷要重禁鹽鐵而主持此事的又是你實在讓人難以接受。朝堂上如果沒有紛爭那才是怪事。”

“難道你不怕人家一氣之下把你殺了?”長公主調侃道。

李瑋啞然失笑侃侃而談。

“鹽鐵之議本朝曾有多次但並未生流血衝突臣希望這次也能順利解決。”

“其實鹽鐵之爭說到底還是治國策略之爭。”

“在孝昭皇帝始元六年的鹽鐵之議上御史大夫桑弘羊就說過‘鹽鐵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軍費之旅務蓄積以備乏絕所給甚眾有益於國無害於民’好處很多。但名士商賈等人則認為鹽鐵專營有害處指責孝武皇帝大舉進兵匈奴給百姓帶來了沉重負擔。”

“兩方的觀點很明確一方主張朝廷干預鹽鐵等貨殖之事一方主張自由展;一方強調朝廷要強勢要威臨四海一方強調朝廷要無為而治;一方從社稷興盛出一方從普通百姓的生存出……這些觀點的對立不止本朝自古以來就有。朝廷不強大則難以抵禦外敵而過於強大勢必要侵害百姓的利益這個治國的利弊實在難以抉擇。”

“鹽鐵之議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鹽鐵不專營則朝廷財賦不能保證這是事實。孝武皇帝朝如此現在更是如此。不過如果朝廷奪取了百姓太多利益又會招致民憤。大秦歷二世而亡教訓深刻。”

“孝昭皇帝朝的鹽鐵之議後朝廷還是繼續實行鹽鐵官營之策可見建立一個強勢大漢的策略還是佔據了絕對上風。”

“那次鹽鐵之議在雙方爭論的觀點中朝廷一方的論點較為務實而大儒商賈一方則擺出了以德治國的理論抨擊鹽鐵官營違背了‘仁政’、‘王道’認為鹽鐵官營不過是‘當時之權一切之術不可以久行而傳世此非明王所以君國子民之道也’。這話聽上去激動人心用來煽動百姓大概沒問題但用它來說服我們實在差得太遠。整部《孟子》讀得人熱血沸騰卻沒有一個諸侯國的君主採用孟子建議的治國之策原因就在於此。”

“沒有強大的王朝沒有威震天下的實力百姓如何生存?百姓都不能生存了還談什麼理想、禮制?只有大漢強大了百姓吃飽了穿暖了社稷安定了才能談理想、禮制否則都是胡扯八道。”

“當然了我不是說禮制、道德不重要。本朝歷來重視教化以德治國以禮教民嘛。士人有理想有道德對社稷的好處不言而喻。然而國政上的很多事是很難用對錯來簡單區別和判斷的。任何一個決策朝廷都需要反覆商討對形勢進行分析和判斷需要仔細權衡利弊需要斤斤計較錙銖必爭。”

“我們這類人的所作所為常常被那些自命清高的士人所不齒。他們常說君子不言利他們以崇高的品德和言行贏得了百姓們的擁戴。但我說句難聽的話沒有強大的大漢做後盾他崇高什麼?他拿什麼崇高?他連命都保不住了還崇高什麼?”

“也許他們進入朝堂親身接觸了國政他們才會理解治國的艱難才會知道這其中的難言苦衷才會現他們所抨擊的‘苛政’不過是朝廷迫不得已的選擇而已。然而當百姓看到他們進入官場言行不一後大多會認為他們不能抵禦官場**的誘惑而與貪官汙吏同流合汙了。”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想為天下為百姓為自己謀取利益這三種目的同時存在。很多人都想幹成一番大事業但現實挫敗了理想。於是很多人往往先丟了天下利益不顧一切先保住自己的利益。鹽鐵之爭就是如此。”

“那些大儒商賈們後來的話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他們怎麼說?他們說朝廷不應奪民之利。什麼民?哪個民?是他們自己是官吏、商賈和富豪而不是農夫、工匠、奴僕。”

“他們認為‘畜民者先厚其業而後求其贍’‘王者不畜積下藏於民’‘民人藏於家諸侯藏於國’而天子應‘藏於海內’。這是什麼話?天子就應該靠賒貸過日子?朝廷就應該虧空?”

“還是那句話只有大漢強大了只有國富了百姓才能富。”

第二卷亂世豪雄篇第十一章長河落日第四十七節

大漢元平三年(公元2o5年)正月。

正月初一新年大典。

長公主以天子名義下旨大赦天下。

正月初三未央宮麒麟殿。

大司馬徐榮召集輔弼大臣議事。丞相李瑋正式提出了改制之策。

太傅楊彪、御史大夫荀攸早在年前就已經接到了丞相李瑋的書信知道朝廷的財賦危機非常嚴重多次召集府、臺大吏商討改善之策並且把商討的細節書告了李瑋。今天看到李瑋的改制之策後兩位大臣非常吃驚他們沒想到李瑋的動作這樣大。

重修《鹽鐵律》兩位大臣同意。當年李弘為了緩解北疆危機想方設法逼迫朝廷重開了鹽鐵當時洛陽的反對之聲極其強烈而太尉崔烈大人更是因此而引咎請辭。重開鹽鐵其實就是鼓勵營商這嚴重打擊了大漢重農抑商的國策對社稷的長治久安非常不利。

十幾年過去了當大漢從廢墟中爬起來艱難地走向中興時重開鹽鐵的弊端馬上暴露了朝廷不得不改弦易轍再次提出“重農抑商”之策這是好事不過兩位大臣對朝廷事實上控制鹽鐵的經營權提出了質疑。朝廷直接參予營商等於“崇末抑本”和“重本抑末”的國策背道而馳不利於朝廷財賦的持續增長和國力的持續增強。這是有歷史教訓的而且最近十幾年來的事實也證明重農是必需的鼓勵營商也是有必要的兩者互為依存朝廷不能因為財賦出現了重大危機就全盤否定營商的好處一棍子把營商打死從一個極端走到另外一個極端。

(重本抑末是戰國時李悝、商鞅和韓非等法家代表提出來的重視農業限制或輕視工商業的一種經濟策略他們認為農業是百姓衣食和富國強兵的源泉因而把農業稱為“本”把工商業稱為“末”認為重農必須抑商和禁末以保證農夫的絕對數量和耕種土地的積極性。)

楊彪和荀攸同意重修《鹽鐵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乘機打擊北疆系的權勢。過去北疆為了生存從朝廷得到了重開鹽鐵和鑄造錢幣兩項特權。北疆勤王成功後先交出了鑄幣權鹽鐵因為孝靈皇帝下詔全部放開了這項特權也就不存在了。北疆重開鹽鐵後為了籌措屯田和賑濟錢糧幾乎把鹽鐵的開採和經營權全部賣了出去。後來為了還款和籌措軍資又大量舉債把冀州和幽州的鹽鐵開採和經營權也賣了出去。朝廷到了北疆後繼承了這筆巨大債務。他們為了還債和征伐接著又把中原、關洛一帶的鹽鐵開採和經營權也賣了出去而拿到這些鹽鐵開採和經營權的人幾乎都是北疆的門閥世家和商賈富豪。

其中掌控鹽鐵開採和經營權最多的就是關中的徐陵、麴忠其次是河東的衛家晉陽的王家、郭家和令狐家幽州的田家、鮮于家冀州的崔家。這些人都是北疆系的大門閥、大富豪和大商賈都是“官商士”一體的顯赫門第在朝中也都是炙手可熱的大人物。

修改《鹽鐵律》先就要損害他們的利益北疆系內部的爭鬥將異常激烈。但不管北疆人怎麼自相殘殺對朝中其它權勢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

對於重修《田律》兩位大臣持保留態度。

限田罰租牽扯面太大上至王公貴族下至普通官吏和士人甚至軍功階層利益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害。田地越多利益受損越大。

楊彪沉吟良久建議道:“從今年上計的情況來看各地人口都在增長但由於二十年戰亂人口折損過半短時間內土地的供應量還是可以滿足人口的需要。換句話說土地兼併的情況還沒有嚴重到影響百姓的生存。相反限田罰租反而會引起朝野震盪不利於州郡的穩定。”

“朝廷對土地兼併的懲處一直非常嚴厲目前的土地兼併主要是隱性的並沒有公開化、擴大化還在朝廷的控制範圍內。而且有些土地兼併是出於迅恢復農耕的需要和惡意兼併土地是有區別的朝廷應該慎重甄別不能簡單處理一刀切。”荀攸也勸道“考慮到限田直接衝擊到軍功階層的利益我建議還是緩一緩。”

“我為什麼懇請長公主殿下召回各州刺史?就是為了這事。我也想知道土地兼併是不是嚴重到了必須修改《田律》的地步。”李瑋說道“但實際的情況是問題非常嚴重。”

“因為二十年的戰亂大漢人口是減少了朝廷在實施‘計口授田’和‘土斷’等政策的時候完全可以保證富鄉、狹鄉的百姓都能分到足夠維持生計的田地。但問題是同樣因為二十年的戰亂有些人在北疆的庇護下在朝廷的庇護下已經積累了驚人的財富。這些財富如何才能傳承下去?如何才能保值增值?土地只有購買土地才能讓他們的財富相對來說比較安全地保留下來。”

“朝廷有政策嚴禁兼併土地那他們怎麼辦?打壓糧價抬高耕畜、鐵具、食鹽等等農夫必需品的價格。農夫就算日夜辛勞還是一無所有最後只好把土地的租種權賣給他們自己寧願做個僱農、佃農以便維持生存。”

“按照新田制土地的所有權是朝廷的農夫們只有租種權我們以為這樣就可以阻止土地兼併了誰知朝廷上有政策各地下有對策。有錢人僅僅以低廉的價格甚至一個錢不出就把農夫們手中的土地租種權拿去了。”

“這是一種變相的土地兼併。如果這種事情不能遏制任其展下去朝廷的田租會越來越少糧價會越來越低。本朝糧價最低的時候就是孝宣皇帝朝五錢一斛。但那時人口多口賦算賦的收入高鹽鐵官營收入也高而且社稷穩定沒有戰亂朝廷財賦很充裕現在呢?現在田租是朝廷財賦收入的大頭在平叛大戰還在繼續社稷百廢待興的情況下朝廷財賦的減少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我們要想完成中興大業就要向他們低頭就要向他們借錢。沒有錢還就要放棄打擊土地兼併就要默許他們兼併土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很簡單朝廷越來越窮賒借的錢越來越多被迫無奈之下只好修改《田律》出賣土地所有權把土地賣給農夫其次就是賣官鬻爵以便籌措錢財維持朝廷的運轉和各項國政的開支。”

“農夫手中的土地租種權已經給有錢人掠奪了土地事實上已經控制在有錢人手裡我們出賣土地所有權等於把土地賣給了有錢人。這些有錢人幾乎沒有花錢就拿到了大量土地的租種權然後又名正言順地把這些土地變成了他們的私產。農夫們呢?無論土地的價格多麼低廉他們都已早早失去了土地的購買資格他們依舊一無所有。”

“我們說重農重農說農是國之根本但事實如何?事實上農夫們一年辛苦到頭什麼都沒有連賴以生存的土地都沒有這難道就是大漢中興的目的?”李瑋越說越激動用力擂了幾下案几“我們的良心呢?我們的良心在哪?大漢能走到今天是誰給我們耕種糧食?是誰給我們製造軍械?是誰給朝廷繳納財稅?我們就這樣對待為大漢中興而流血流汗的百姓嗎?我們的良心難道都讓狗吃了?”

屋內寂靜無聲幾位大臣都沒有做聲沉默不語。

“丞相大人這都是你的推測之言。雖然各地門閥富豪用各種手段大肆掠奪農夫們手中的土地租種權但按照《田律》這些土地還是朝廷所有嘛並不是門閥富豪們的私有財產。嚴格地說這並不算土地兼併。”

李瑋從堆在身邊的文卷中抽出了幾卷竹簡然後重重放到案几上“這是各州刺史的奏稟諸位大人可以看看。事實上這不是我的推測。這些被擄掠了租種權的土地正在變成各地門閥富豪的私產土地兼併的大潮正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悄無聲息地席捲而來負債累累的朝廷因為沒有財賦拿不出行之有效的辦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事態一步步地惡化茫然無措。”

“怎麼會這樣?”大司馬徐榮詫異地問道“中原大戰結束後青兗兩地爆了圈地炒地的風潮朝廷不是懲治了一次嗎?難道還有人膽敢公然和朝廷對抗?”

“不是有人和朝廷對抗而是朝廷引了這場土地兼併的風潮。”李瑋嘆了一口氣。

“朝廷雖然負債累累但平叛的仗要打而且戰場越來越遠越來越多。另外長安要重建洛陽要修繕。西疆打下來後河西的長城和各地邊塞關隘要重修西疆各郡要賑濟這些都要糧食要物資要徭役。在糧價被朝廷死死控制的情況下鹽、鐵、耕畜等價格飛漲甚至僱人代役的價格也漲了很多。農夫的地只有那麼多產出也只有那麼多收入也只有那麼多其它東西漲價了收支嚴重不平衡他們就沒有辦法生存了。這時就形成了出賣土地租種權和向子錢商(高利貸商人)賒貸的熱潮伴隨這股熱潮產生的還有一股熱潮那就是棄田從商或者做傭工。”

“農夫們在田地裡辛辛苦苦但賺不到錢甚至危及生存無奈之下他們一部分人做了佃農、僱農一部分人到作坊裡做工還有一部分人拿著出賣了土地租種權或者賒貸的錢到商市裡做小買賣。這些年打仗、城池重建物資消耗量和販運量非常大各地作坊、商市都很多。作坊需要人手工價很高而商市有利可圖棄田從商者比比皆是。”

“土地沒人耕種或者耕種的人手嚴重不足糧食就會減產。糧食減產當其衝遭到打擊的就是各地府衙。朝廷為了籌措糧食這幾年都給各地府衙下達了定量完不成規定數量的輕則免職重則坐牢。各地官吏情急之下只好拿出手裡的特權把所有出賣了土地租種權而又荒廢不耕的土地做為可墾可不墾地(可以耕種但收益很低的地)賤賣給門閥富豪讓他們僱人耕種以保證自己能完成朝廷下達的糧食定量。那些門閥富豪不費吹灰之力用很低的價格就拿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土地。”

“這種情況前幾年就已經開始了但朝廷為了讓所有的土地都能產出糧食為了照顧各地府衙的實際難處也就默許了。但到了今年這種情況就氾濫了。有些地方的門閥富豪和官府大吏互相勾結想方設法奪取農夫手中的土地還有一些地方官吏竟然以官府的名義購買農夫手中的土地以便增加職分田給自己和掾屬們謀取私利。”

李瑋看看徐榮、楊彪等人連連搖頭“這就是現狀。你們說要不要限田罰租?要不要課商重稅?要不要立即增加谷價?”

楊彪苦嘆“仲淵啊我知道你這個丞相難做但你不要為了確保農夫們的利益而打擊王公貴族、門閥富豪啊尤其這個限田罰租還牽扯到軍功階層的利益。”楊彪望了一眼神情冷峻的張燕接著說道“孝哀皇帝年間丞相孔光會同大臣師丹、何武提出了一個限田限奴之策其中規定諸侯國王、列侯、公主、關內侯、吏(官吏)、民(一般富豪與商賈)佔有田地不得過三十頃。這個奏議遭到了朝中上下的激烈反對後來不得不擱置了。”

“從我們這個角度看孔光的這個限田三十頃還是相當寬鬆的但你如果再看看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頒佈的以軍功爵高低及其他身份為依據的受田受宅地《二年律令》你就知道這個限田數額太低了。呂后二年頒佈的《二年律令》其實就是名田制賞賜出去的土地有受無還長期佔有世代相傳。其中規定侯爵級包括徹侯和關內侯。徹侯除封邑外另受一百零五座宅基地。卿爵級包括大庶長至左庶長九級最高級的大庶長可受田九十頃宅基地九十座最低的左庶長還可受田七十頃宅基地七十座。由此可見他這個限田數額要損害多少人的利益遭到的阻力會有多大?打擊面太大了。”

“今天你這個限田罰租也是一樣。你擬定的限田數額是二十頃而中原大戰結束後朝廷賞賜給秩俸兩千石大吏的田地就是十五頃。關中大戰、洛陽大戰、西疆大戰、豫州大戰朝廷每次賞賜給有功將士的都是田宅不出意外的話現在軍中普通將校至少都有田地三十頃以上。你說你這個限田數額如何能夠得到朝中大臣們的同意?”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朝廷沒有錢財只能把土地賞賜給軍功者正好人口驟減荒蕪土地又多所以從中原大戰結束後朝廷也仿照本朝初年的《二年律令》制定了賞賜之法也就是始於商鞍變法的“名田制”。名田制是軍功爵制的基礎普通軍功階層有了田地也就迅變成了富豪而功勳顯赫者慢慢也就成了高門大族。

楊彪作為門閥世家當然不會同意限田罰租之策但他不好直接反對馬上把矛盾轉嫁到了軍功階層身上。

張燕一直不說話。李瑋的改制之策他和徐榮早就看過了實施的難度很大。要想成功必須“以進為退步步為營”否則肯定失敗。這是純粹的利益之爭就象買賣雙方在商市上討價還價一樣買家和賣家要討價還價直到雙方都做出了可以忍受的讓步到了都能接受的價格交易就能成功。

李瑋為此精心設計了三個改制方案今天拿出來的是要價最高條件最苛刻的方案。

“太尉大人呢?你的意見呢?”楊彪看到張燕不說話乾脆挑明了直接問“各部將軍、校尉們為了大漢中興浴血奮戰甚至戰死疆場為了什麼?朝廷這麼做會讓他們寒心的。車騎將軍屍骨未寒朝廷就要欺凌他的寡妻孤兒這也未免太不近人情了吧?”

“為了什麼?為了活著為了不再吃人肉。”張燕冷笑道“麴義大人馬革裹屍難道就是為了錢財?為了讓百姓失去田地流離失所飢寒交迫?相信麴大人如果還活著他� ��定會支援丞相大人的改制之策支援朝廷限田罰租的決策。”

楊彪笑容一僵非常尷尬。

“這只是丞相大人的一個奏議還要朝議商討還要徵求各方意見不要急慢慢來慢慢來……”徐榮急忙打圓場“對改制之策的其它議案太傅大人還有什麼意見?”

楊彪冷哼一聲不願再說。

“荀大人對於入粟拜爵之策你可有什麼看法?”徐榮微微一笑轉頭去問荀攸。

“入粟拜爵最初始於大秦。秦始皇四年(公元前143年)天下大疫。始皇下令凡捐助朝廷千石粟者則拜爵一級。本朝則是孝文皇帝朝的御史大夫晁錯為了解決土地兼併問題而最先提出來的。今天丞相大人重新起用此策抑止土地兼併的確是個上佳的辦法。”

“不過……”荀攸稍稍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從抑商這個角度出我反對讓商賈輸粟入官。”

“商賈逐利對農夫的欺詐最為厲害。農夫的收入大部分自於谷粟為了繳納賦錢他們要出賣谷粟。賣給誰?商賈。商賈用什麼價收?他要獲取錢財就要儘可能壓價。農夫們遇到災禍急需錢財時商賈們更是卑鄙無恥往往乘人之危以最低廉的價格掠奪農夫們的財產。如果農夫們沒有東西賣就要向他們借子錢(高利貸)這常常是農夫們最後陷入賣兒賣女家破人亡之境的最直接原因。”

“所以我覺得當年晁錯大人說得對要讓那些沒有市籍的富人輸粟入官然後朝廷賞給爵位有罪可以免罪。這些沒有市籍的富人一般都以入仕和耕種來獲得財富但這些人地位低財富也不是很龐大在當地影響力很小家中雖有存糧但因為價格太低無利可圖所以一般也不願意賣。如果朝廷下旨能用爵位和免罪權利來收買粟米他們家裡的谷粟就有出路了。富人有了爵位地位提高了勢力大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兼併和侵佔商貿的利益。”

“和商賈比起來這些人能體諒和理解農夫的艱苦也知道農夫的存在才是財富積累的源泉所以他們對農夫的剝削要好一點不會把農夫逼得走上絕路。農夫把谷粟賣給富人遇到災禍的時候向這些富人出賣財產和賒借錢財一方面可以減少商賈對自己的盤剝另一方面也可以讓自己的生存環境得到改善而商人失去了剝削農夫的機會財富的積累和實力自然也就慢慢有所下降。”

徐榮和張燕等人連連點頭。

“荀大人這個建議好這個建議好。”李瑋也連聲讚道。

各地富人很多其中一部分人因為身份特殊還享受多種免賦免役的特權包括六百石(中級官)以上官第九級爵五大夫以上等有爵士人輸粟入官後地位提高有助於他們財富勢力的增加有助於他們和商賈爭利也有助於農夫保住自己的土地同時也有助於社稷的穩定。

“《賒貸律》呢?”李瑋問道“子錢商賈唯利是圖根本不管貧苦百姓的死活。為了穩定社稷安撫百姓有必要讓各地官府介入賒貸一事最大程度地保障貧苦農夫的生存。”

“當年王莽實行新政搞了一個《五均賒貸律》目的是抑制子錢商賈和放貸富豪對百姓的剝削效果的確有尤其是對那些遇到病患、災禍或者無錢舉行祭祀喪葬等事的貧苦百姓很有幫助。畢竟以這些事向官府賒貸不需要付利息但過期不還本錢就會被罰作罪徒懲罰很嚴厲。”

“百姓是因為窮才賒貸幾個月甚至一年時間很難償還這筆債務無奈之下他們就以身家性命來還債。另外官府貪贓枉法吏治**也讓朝廷下撥的賒貸款很大部分進了私人的腰包甚至成為官府打擊賒貸者掠奪賒貸者財富的武器。總之官府用作賒貸的錢收不回來入不敷出難以為繼《賒貸律》很快成了擺設。”

李瑋臉顯不快之色“荀大人的意思是我擬定的這個《賒貸律》根本就是擺設了?”

荀攸談淡一笑眼裡盡是嘲諷之色。

李瑋有些受不了他耗盡心血寫了一部《賒貸律》結果在荀攸眼裡不過是一堆沒用的破竹片“那依照荀大人的意思朝廷應該任由那些貧苦之人自生自滅了?”

“在你看來《賒貸律》或許可以奪取子錢商賈的利益但在那些可憐的百姓看來官府和子錢商賈同樣都是可怕的吃人者。兩者唯一的區別是官府是頭兇狠的猛虎而子錢商賈是頭獰猙的惡狼。”

“你……”李瑋怒氣上湧張嘴就想反擊。

“吏治吏治清廉是根本。”徐榮馬上站了起來“丞相大人我看你還是再仔細考慮考慮如果條件不成熟這個《賒貸律》就暫時放一放。”

李瑋氣得面紅耳赤恨不得一拳砸爛荀攸那張老臉。

正月初八大司馬徐榮在麒麟殿召集公卿大臣議事正式宣佈改制。

丞相李瑋詳細說明了改制的原因並拿出了改制之策。

爭論從一開始就非常激烈主要圍繞鹽鐵官營和限田罰租。支持者和反對者各持己見互不相讓。

太僕卿崔琰當堂怒斥李瑋“丞相乃禍國之賊當五馬分屍。”

衛尉楊鳳手指李瑋厲聲高呼“亂我大漢者李瑋也。”

李瑋理都不理他們和反對者據理力爭嗓子都說啞了。宗正卿張範、大鴻臚袁耀、少府卿許靖、廷尉卿陳群、光祿大夫辛評等一幫大臣把他團團圍住唇槍舌劍輪番攻擊。

大司馬徐榮看到事態嚴重急忙宣佈暫停“諸位大臣回去好好想一想明日再議。”

正月初九清晨長安數百商賈雲集丞相李瑋的府邸外大吵大鬧把府門都給砸壞了。

李瑋無奈從側門出府急趕到未央宮。

爭論還是爭論。

四十七名大臣聯名上奏彈劾丞相李瑋聲勢驚人。

長公主大驚在何風和兩千悍卒的護衛下連夜趕到長安城。

正月初十長公主於未央宮前殿主持朝議正式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大漢要中興國策就要修改毋庸置疑。”

“正月十五請百名大臣、大儒、商賈和富豪齊聚麒麟殿商議中興大計。”

正月十一清晨丞相李瑋在直城門大道遭到刺殺。

七名刺客呼嘯而上親衛措手不及連倒數人幸好右衛將軍趙雲和他同車上朝否則丞相大人這條命就危險了。

趙雲連誅三名刺客護著李瑋進入未央宮。

長公主聞訊大怒責斥衛尉楊鳳、京兆尹餘鵬、司隸校尉張遼、長安令士孫平疏於京都戍衛命令四人即刻查出主謀嚴懲不怠。

第二卷亂世豪雄篇第十一章長河落日第四十八節

丞相李瑋被刺震動了長安。

長公主下令調五百南軍衛士保護李瑋的府邸和家眷並請城門校尉何林親自負責李瑋的安全。

這場刺殺讓李瑋成為朝廷全力保護的物件同時也讓朝野上下都知道了朝廷改制的決心。現在就算殺了李瑋長公主也要繼續改制絕不會半途而廢了。

正月十三在長公主的勸說和威逼下大臣們同意修改國策。

丞相李瑋隨即提出了三個改制原則隆禮重法重本抑末和諧穩定國策的修改要在這三個原則上進行。

大臣們沒有異議一致同意。

太傅楊彪、太僕卿崔琰、少府卿許靖等人根據李瑋的改制之策也擬定了一個改制方案但這個方案因為修改力度太小遭到了丞相李瑋等大臣的猛烈抨擊。

正月十四長公主下旨命令丞相李瑋即刻重訂改制方案以便第二天和百名門閥富豪、官僚士人共同商討改制之策。

當天晚上李瑋拿出了第二個改制之策。

此刻距離第二天朝議只剩下四個時辰了太傅楊彪等人根本沒有時間再做商討只能勉強接受。

正月十五的麒麟殿議政是“國”和“民”在利益上的直接爭奪。大臣們為了朝廷利益必須和天子、長公主保持一致這是最起碼的原則。

正月十五未央宮麒麟殿。

長公主親自主持議事。

丞相李瑋、大司馬徐榮、太傅楊彪、太尉張燕、御史大夫荀攸等二十名公卿大臣出席議事。

鄭玄、王剪、許劭、胡昭、淳于嘉、劉和、楊奇、司馬防、趙溫、張喜等二十名鴻儒、大儒、老臣、名士出席議事。

徐陵、麴忠、衛固、崔林、王晨、韓銘、荀正等二十名“官商士”一體的大門閥、大商賈、大世族家主出席議事。

其它諸如皇親國戚、州郡縣官吏、各地高門大族和富豪、普通商賈、享有軍功爵計程車家代表大約五十多人出席了議事。

一百多人聚焦在麒麟殿上共商中興大計。

大司馬徐榮詳細解說了當前天下形勢朝廷所遇到的種種困難表述了改制的急迫性和必要性闡述了朝廷的三個改制原則希望透過這場辯議擬定一套能迅促進中興大業展的國策。

接著丞相李瑋仔細講解了朝廷的改制之策學術、政事、民事、兵事等等無一不包洋洋灑灑講了一下午。但最後歸根到底重點就是鹽鐵官營和限田罰租。

李瑋剛剛說完晉陽大學堂祭酒王剪馬上站了起來對朝廷的鹽鐵官營之策予以駁斥。其中心論點就是與民奪利認為鹽鐵官營違背了古代聖賢“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的信條敗壞了淳樸的社會風氣引誘百姓走向背義而趨利的道路。

李瑋針鋒相對鹽鐵放開導致國庫空虛軍資不足。軍隊既無力戍邊又無力平叛天下何時才能穩定?只有實行鹽鐵官營酒榷專賣均輸平準才能增加國庫收入迅平定天下。鹽、鐵之利是國家財賦的命脈絕不能完全放開。

爭論就此開始雙方唇槍舌劍針鋒相對。

“義”和“利”誰更重要?

門閥大儒們認為鹽鐵官營是與民爭利產生了“本”虧“末”盛驕奢貪鄙百姓貧困等一系列弊端主張“抑末利而開仁義”強調禮儀教化“義”比“利”更重要。

朝廷認為現在國庫虧空天下分裂社稷和百姓都掙扎在生死線上奢談這種沒有“利”的“義”有什麼意義?難道憑“義”能平定叛逆穩定邊疆?能讓百姓吃飽穿暖?

社稷和財賦應該是什麼關係?

門閥大儒們認為國富不如民富。朝廷如果鹽鐵官營必然“利蓄而怨積”朝廷應該採取自由放任的政策使鹽鐵經營良好運轉獲取最大利益使社稷各階層都能從中受益。

朝廷則強調社稷利益至上認為朝廷應該佔有社稷最大財富。如果民比國富則民強國弱不利於社稷穩定而國富國強則能威儀四海天下莫不臣服。鹽鐵官營可以讓朝廷控制社稷命脈確保社稷穩定。

“本”與“末”如何定位?

農耕為本工商為末朝廷實施鹽鐵官營本質上就是崇末抑本妨礙了農耕展。

朝廷則認為本末之間本來就是相互依賴的關係百姓生活所需的“養生送終之具”均“待商而通待工而成”“無末利則本業無所業”只有農商交易才能“以利本末”。鹽鐵官營並沒有妨礙農、商並重的國策。

生產和消費的嚴重失衡是導致百姓窮苦的主要原因嗎?

門閥大儒將古今生活進行對比認為古人質樸節儉衣食足用而本朝的奢侈消費(尤其是喪葬)非常嚴重生活上的消耗遠遠過了生產上的消耗。結果國庫虧空百姓窮苦不堪嚴重影響和阻礙了中興大業的展。

朝廷則認為節儉雖然可以積累財富但同時也會失去展動力。財富不能轉化為消費誰還有創造財富的動力?消費對生產是有促進作用的至於百姓消費多少那要依據自己的貧富情況而定不能把百姓的窮苦簡單歸結為消費過大。

官府營商是否捨本逐末?

自戰國以來法家就有重本抑末之說認為工商業不是“治國之本務”主張“進本退末廣利農業”。官府經營工商業其實就是“與商賈爭市利”。

朝廷則認為門閥大儒所提的“重本抑末”之說是要抑官營工商業為私人工商業爭奪利益這是對“重本抑末”說的曲解。

朝廷堅持認為官府應該控制工商業展官營工商業。這樣既可以增加財賦收入可以削弱富商大賈的實力抑制他們兼併土地、掠奪百姓財富非常有利於“使民務本不營於末”有利於“建本抑末”。

農夫窮苦和鹽鐵是否有關係?谷價上漲是否會導致朝廷對農夫們的兩重剝削?

門閥大儒認為農夫窮苦是因為朝廷壓制糧價導致的和鹽鐵沒有關係。目前鹽鐵、耕畜價格已經很低了。尤其在這種戰事頻繁對鹽鐵牲畜需求很大的情況下各地鹽鐵、耕畜能保持現在價格已經是充分考慮到了谷價太低對農夫造成的損害。沒有農夫耕地就沒有糧食吃沒有糧食吃誰還要鹽鐵?這種道理誰不懂?朝廷以谷價太低為藉口實施改制目的是想搶奪鹽鐵商賈的財富而不是為了改善農夫的貧窮。

門閥大儒們還認為朝廷控制谷價把谷價定的很低對農夫們殘酷剝削讓農夫們付出了巨大代價。現在朝廷還嫌財賦不夠要提高谷價要鹽鐵官營要對農夫們實施第二重更殘酷的剝削。

農夫們田地有限產出有限田租賦稅徭役又很重谷價就算漲一倍他們的收入也提高不了多少。農夫們的主要消費是吃飯穿衣是最基本的生活消費。谷價漲了鹽鐵農畜衣物自然也漲這些東西的漲價幅度要遠遠大於谷價的上漲幅度農夫們會更窮。農夫們無法靠田地養活自己就要另謀生路就要棄田糧食產量就會下降谷價會漲得更高而其它東西也跟著水漲船高如此惡性循環後果不堪設想。

鹽鐵官營最嚴重的弊端除了導致吏治**外另外一個就是鹽鐵漲價這是有歷史教訓的。按照朝廷的意思鹽鐵先官營谷價後漲。也就是說鹽鐵的價格要先漲起來這樣谷價的漲幅肯定要小於鹽鐵價格的漲幅。如此一來農夫們的財富就被更加快地剝奪了他們馬上就要遭到朝廷的兩重剝削了。

朝廷的兩重剝削將會把農夫們逼上絕路。

朝廷認為門閥大儒們的這種說法是在威脅朝廷是想拿自己囤積的鹽鐵和糧食挾持朝廷。朝廷既然官營了鹽鐵難道還不能控制價格?退一步說朝廷不漲糧價只降鹽鐵價行不行?再退一步朝廷拿鹽鐵官營得到的財賦補貼農夫行不行?

麒麟殿上的議政曠日持久從正月十五一直延續到二月初還沒有任何結果不過雙方開始妥協的跡象正在逐漸顯露。

鹽鐵的開採權基本上控制在朝廷和大門閥、大商賈手中很多普通商賈富豪甚至連經營權都沒有所以這些人關心的是限田數額、商稅和入粟拜爵。

李瑋最近一段時間和他們頻繁接觸做出了很多承諾比如出讓鹽鐵經營權擴大限田數額適當提高商稅酌情降低入粟拜爵的“門檻”最大程度地保護和滿足他們的利益。

這些人的群體很大尤其是市籍商賈他們今日的地位和待遇相比過去那簡直是天壤之別。他們最怕的就是政策反覆想當年孝武皇帝的告緡令讓幾萬商賈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而董卓的屠刀至今還歷歷在目。他們不同於大商賈大商賈沒有市籍權勢大應對突變的能力強而他們不行只要朝廷要對付他們那就是風捲殘雲一掃而空所以他們無條件地支援朝廷。至於普通富豪在這場改制中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他們當然不會冒著掉腦袋的危險跟在大門閥、大商賈後面搖旗吶喊所以他們也支援朝廷。

朝廷有了這些人的支援底氣十足可以放開手腳對付大門閥、大商賈。實在不行找個藉口來次血洗正好可以打擊異己抄沒家產充實國庫安撫農夫順便培養一批新的大商賈幫助自己推行新制可謂一舉多得。

大門閥、大商賈看出了危機他們不再堅持也試圖做出讓步。但他們的背後有龐大的軍功階層做支撐他們的讓步只是一種象徵性的讓的太少條件太苛刻無法滿足朝廷的要求。

他們向遠在西涼的大將軍求援向和自己有姻親關係的軍中將領求援。

大將軍早在去年年底就接到了李瑋的書信年初又接到了長公主、徐榮和張燕等人的書信對朝廷要求改制一事表示理解和支援。

應李瑋的懇求大將軍書告各地統軍大將和各州刺史詳細解說了朝廷改制情況請他們無條件支援朝廷。

至於限田罰租一事大將軍還專門做了解釋。侯爵級的文武大吏都有封邑不在限田罰租之列影響不到私人利益。卿爵級包括大庶長至左庶長九級其中最高級的大庶長在歷次封賞之後受田最多的還未到百頃。而朝廷此次限田數額是一百五十頃也就是說所有軍功階層的人都不在限田罰租之列。目前朝廷拿出來的方案是初案不是最後的《限田律》所以你們無需擔心儘管上表支援即可。

二月上在京將軍各地統軍大將各州刺史、部分太守、國相紛紛上書支援朝廷改制。這讓大門閥、大商賈意識到朝廷這次改制的背後是大將軍而大將軍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籌措軍資打仗他是為了大漢的將來為了小天子主政。如果大家繼續和朝廷對抗堅持不讓步後果難以預料。

二月十五在眾人的期盼之中大將軍的書信到了。

大將軍的書信勸告大家以社稷為重以大漢為重以天子為重。大漢如果不能中興如果再次走向傾覆的深淵又有誰能保住自己的家園保住自己的田地保住自己的財富?今日形勢下諸公唯有齊心協力才能確保大漢振興。

他又給徐陵、麴忠、衛固各自寫了一份信。北疆能夠崛起大漢能走到今天你們居功至偉。但十幾年來你們賺了多少錢從中獲取了多少利相信你們比我更清楚。我們拋開朋友關係拋開同僚關係我們就從利益角度來說十幾年來因為我們共同的努力朝廷得利了百姓得利了你們也得利了大家都得利了大家處得很融洽。現在呢?現在你們還在得利甚至把朝廷和百姓的利都搶到了自己的腰包裡朝廷和百姓已經不得利了大家的相處已經不融洽了這種不融洽的關係如果繼續下去結果是什麼?百姓不能活了朝廷又沒有錢財賑濟和幫助他們那麼他們就要以命相抗結果是玉石俱焚。

回頭去看看二十一年前的黃巾起事西疆之亂回頭去看看十六年前的董卓之亂。

黃巾起事摧毀了大半個冀州摧毀了穎川和南陽摧毀了青兗兩州請問現在這些地方還有多少高門大族?西疆大亂摧毀了整個涼州請問涼州現在還有幾個世家富豪?董卓之亂摧毀了洛陽和關中雖然關洛的門閥世族、商賈富豪四散而逃勉強保住了身家性命但現在還剩下多少顯赫門第?關西的楊家比你們有錢嗎?關中的馬家還有昔日的奢華嗎?

好好想一想想想你們的財富是怎麼來的?朝廷既然能給你們積累財富的機會保護和幫助你們賺取財富那麼也能讓你們一夜之間一無所有。百姓既然能忍受你們的盤剝忍受你們的欺凌和壓迫那麼他們也能一怒之下砍下你們的腦袋。

自古以來富可敵國的大家族、大商賈比比皆是但你們現在四下看看看看還能找到他們的後代嗎?富不過三代這句話雖然太誇張了但人如果因為權勢因為錢財而忘記了做人的本份那麼他距離敗亡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如果你們想明白了願意繼續和朝廷和百姓保持過去那種融洽的關係你們還是能得利只不過財富的積累要慢一點賺錢要辛苦一點。朝廷和百姓得利了日子好過了相信你們賺取的財富不會比過去少只不過相對於你們的財富總量來說財富增長的度不夠快而已。

總之竭澤而漁未免太短視了激化矛盾更是不可取你們應該把目光放長遠一點不要把眼睛總是盯在錢財上迷失了心智。賺取錢財的方法很多前提是和氣生財你們把賴以保護自己的朝廷丟棄了把賴以生存的百姓丟棄了你們還有活路嗎?

徐陵、麴忠、衛固從這份書信裡看到了血腥。大將軍還是過去那頭豹子把他惹急了他要吃人的。

二月十六徐陵、麴忠、衛固上表願意把手裡的鹽鐵開採權交出來但要求保留鹽鐵的經營權同時建議朝廷把限田數額提高到五百頃過限田數額部分的田地徵繳兩倍田租。

李瑋很高興馬上做出了讓步。鹽鐵經營權可以讓出一半但限田數額只能提高到一百頃。

隨著大門閥、大商賈交出鹽鐵開採權和部分經營權麒麟殿的議事馬上進入**。各方勢力為了利益和朝廷討價還價爭論再掀**。

三月初李瑋拿出了他的第三個方案在這個方案裡李瑋把提高谷價的議案撤下了。

門閥大儒們的話是有道理的朝廷目前所定的谷價低賤已經嚴重剝削和傷害了農夫如果盲目提升谷價而朝廷又不能絕對掌控鹽鐵價格那麼極有可能導致各類物價同步飛昇繼而對農夫造成第二重剝削和傷害。

可憐的農夫連遭兩重剝削境遇將更加悲慘這完全背離了朝廷改制的初衷。

第三個方案還是不能讓大門閥、大商賈滿意雙方爭執不下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僵持。改制之策需要朝野上下齊心協力才能得到很好地推廣和實施。尤其在中興初期更需要團結所有的力量不能有絲毫的大意。這樣的僵持對朝廷非常不利時間越長越不利李瑋為此憂心如焚。

那些大儒、名士們不急他們跑到太學和博士、諸生們辯議經文縱論時政談詞說賦閒暇時切磋琴棋書畫悠閒得很。

三月中驃騎將軍鮮于輔稟奏朝廷遼東戰事再起上谷郡方向也是戰雲密佈。扶羅韓聽說漢軍在西疆取得了大捷擔心漢軍征伐大漠和烏丸人能臣氐、修武盧結盟打算攻打代郡和上谷郡以逼迫大漢天子承認他的大鮮卑王地位。

如果扶羅韓喪心病狂出兵攻打邊郡北疆就有一場大戰朝廷需要徵調更多的軍隊和糧草軍械而錢糧的籌措很可能成為大門閥、大商賈要挾朝廷的武器。為此朝廷必須儘快完成改制之策商議和制定並下詔頒佈執行。

大司馬徐榮、太尉張燕急了連連催促李瑋。李瑋急得團團亂轉病倒了。

三月二十四朱穆和丁立到府中看望李瑋閒聊之中說到了太學的事。

這段時間當代鴻儒、通儒、大儒、諸多名士幾乎都在長安這可是非常難得的事。所以三輔、河東、關西、洛陽等地的儒士紛紛慕名而來一則想看看大儒名士們的風采二則想聆聽大儒名士們講授經學三則如果有機遇得到他們的一句點評馬上就能“一飛昇天”最差也能步入仕途幸運的還能入闢公卿府。

太學裡人滿為患每場講經、辯議都是人山人海尤其是辯論經文的時候很多儒士為了吸引大儒們的注意力都費盡心思提出一些尖銳、新奇的問題。

“昨天有位千里迢迢來自穎川的儒生突然指責鄭玄大師在注經的時候不專守一師之說尊一家之言違背了師法、家法結果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朱穆說道“鄭玄大師初從第五元先大師學習《京氏易》、《公羊春秋》是屬於今文經學派的。後來他又拜張恭祖大師學習《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書》在馬融大師門下又受業多年屬於古文經學派。而他注經的時候並不專用古文經學家的釋義同時也採用了許多今文經學家的解釋即以古文為主兼採今文擇善而從。由此可見他的確並不專守一師之說尊一家之言更不遵守師法、家法那一套……”

“我知道了我有辦法了……”李瑋突然一躍而起衝著朱穆、丁立大聲叫道“快快去把郗慮、趙松兩位大人請來快……”

本朝書籍甚少學者難得訓詁句讀皆賴口授所以一般博士講經重視傳授關係由此形成了師法和家法。

孝武皇帝時官學有五經(《易》、《書》、《詩》、《禮》、《春秋》)博士。後博士逐漸增加《易經》分四家《書經》分三家《詩經》分三家《儀禮》分兩家《公羊春秋》分兩家共十四家故稱為五經十四博士。

某一經的大師如果能象董仲舒那樣把本經陰陽五行化並得到朝廷的尊信立為博士這個大師的經說便成了權威嚴守經師之說毫不走樣就叫師法。弟子們按照師法講經又別為章句(逐章逐句逐字講經)便成家法。同一經師的不同學生各自為家這樣師法之下又講家法。當然了在遵從師法的前提下才能成為一家之言。

朝廷規定太學博士只能依師法、家法傳授違背師法家法者則罷用。

師法要追溯淵源的家法則是對師說的引伸與展。如此一來“疏不破注”疊床架屋致使一經就有數家之言一家又有若干學說大家各講各的一套謬誤百出使後學者不知所從所以經學的繁瑣、支離、教條成了突出弊病。

幾百年來本朝經學極盛大師前後多至千餘人有些經書的解釋增加到了一百餘萬字。章句的繁多使儒家經學走上繁瑣的道路。例如《書經》大師秦延君用十多萬字解釋《堯典》兩個字用三萬字解釋“曰若稽古”四個字。光武皇帝朝的經學大師桓榮的《尚書章句》達四十萬言朱普之解三十萬言浮辭繁長多過其實。

一個士人從幼年開始學一經往往到頭白了才學會說經。有個名叫郭路的博士弟子因為日夜用心思索竟暴死於燭下。博士以章句浮辭煩多算作學問要省簡他們的浮辭好似要他們的命。王莽曾令博士刪五經章句每經都是二十萬字但阻力太大只好對博士讓步。光武皇帝曾命令儒臣議減省五經章句也沒有議出結果來。

這樣又苦又難的經學太學裡卻經常聚會著成千成萬的學生甘願受苦受難從大師受學為什麼?因為士人求利祿只有經學是一條主要的道路而章句之牢不可破也是因為它和仕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師法、家法在戳緯成為顯學大行其道之後儒生們在戳緯的影響下逐漸很少有人堅守一家一派之說了大多兼治今、古文經學。但這樣做的結果是一些儒生為了某種特殊目的而不惜牽強附會以合己說致使經文章句更加難懂並導致儒學的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

鄭玄大師的新經成為官學後一則師法、家法漸漸廢棄二則章句大量刪簡有利於經學的傳授和儒學的展所以其很快成為“天下所宗”之儒學。但今、古文經學兩派並不甘於退出官學他們時時刻刻打算擊敗新經。

郗慮、趙松匆匆而至。

“現在有一個鞏固新經地位徹底擊敗今、古文經學讓儒學迅展的機會。”李瑋笑著說道“兩位大人是否願意把握住這個機會?”

第二卷亂世豪雄篇第十一章長河落日第四十九節

郗慮和趙松立時明白了李瑋的意思。昨天太學生的事丞相大人已經知道了而且馬上提出了一個誘人的無法拒絕的建議。但這位丞相大人可不會如此慷慨他現在正掙扎在改制的旋渦裡以他行事的一貫風格他鞏固新經地位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從改制旋渦裡擺脫出來可能還有更大的目的。

郗慮和趙松忐忑不安擔心老師鄭玄被李瑋利用了。老師已經七十多歲了經不起大風大浪的折騰了而李瑋以弱冠之齡追隨大將軍征伐西海久歷官場其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本事早在十幾年就名震天下了。此人說出來的每一句話都有深意萬萬不能輕率答應以致害了老師和新經。

李瑋微微一笑對兩人的謹慎和擔憂不以為意。

“昨天向大師難的是高堂隆。”李瑋慢條斯理地說道“高堂隆是什麼人?他是泰山平陽人祖上就是本朝初年著名的經學大師高堂生其家傳《禮》學歷代都有人出任太學博士乃青州世宗。高堂隆的老師是誰?孔融。”

“高堂隆曾在泰山郡太守薛悌府中出任督郵。有次薛悌和都尉生爭執此人一怒拔劍要殺泰山都尉後來因為此事遭到彈劾被孔融竭力保下了。孔融謀逆被誅後他受到牽連被解職歸家。”

“高堂隆難後響應者很多而新經學派的崔琰、趙商、公孫方、王基還有兩位大人……”李瑋手指郗慮和趙松“你們都是大師的高足立即挺身而出奮力駁斥。那麼我想問一下你們的對手是誰?”

郗慮和趙松若有所思。

“如果我的訊息正確的話率先響應高堂隆的是王朗、華歆、宋衷、穎容、王凱和董訪。”李瑋看到兩人都不說話只好自己接著往下說“王朗是徐州東海人他以”通經“聞名於世。他的老師是楊賜就是太傅楊彪的父親。華歆是青州平原人他的老師也是楊賜。宋衷是穎川人和水鏡先生司馬德操齊名以研習《太玄》而著名(《太玄》是本朝大儒揚雄所作兼採儒、道和陰陽)他的老師是楊賜。穎容是豫州陳國人他師從楊賜。董昭、董訪兄弟的老師也是楊賜而兩人上次能逃脫張邈、孔融謀逆案的牽連和楊彪的保護有莫大的關係。王凱是兗州山陽人出身世家其祖是大儒王暢其父是王謙(曾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他的老師是楊彪。”

李瑋說完後笑吟吟地望著郗慮和趙松。兩人暗自驚駭寒意層生。李瑋的目的暴露了他要對付楊彪了要打擊以楊彪為的關洛士人了。

“你們是不是以為我要對付太傅大人?”李瑋似乎看破了他們的心思捻鬚而笑。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兩人愣然。難道不是?

“新經是對今古文經學的融合是集今古文經學之大成。因為是融合所以就要兼顧兩種經學的優點同時也要照顧到兩種經學的缺點這就難免遭人詬病。”

李瑋猶豫了半晌後邊話沒有說。他身份特殊說話份量重對經學不能隨意評價以免造成不良影響。

郗慮和趙松很想知道李瑋對新經的看法而且這種看法很可能直接關係到朝廷國策的修訂關係到新經地位所以兩人互相看看不約而同地指向了書房的門。趙松搶先說道:“大人今天我們關起門來說話說到哪算到哪出門就忘絕對不傳出去。”

李瑋笑笑想了片刻繼續說道:“新經能夠成為官學是有其必然原因的不僅僅是因為朝廷的需要。”

兩百年來古文經學不斷展對於打破師法家法以及今文、古文經的融合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古文經學基本上是在民間傳授因為研習者少學習者就要廣泛求師。賈逵之父賈徽曾先後從劉歆、徐惲、謝曼卿等大儒學習班固和馬融也是“所學無常師”鄭玄更是遊學在外近二十年遍訪名師大儒。廣泛求師再加上有條件各家著述使這些大儒們能吸取各家各派之精華而不必拘泥於一師之學說。

研習古文經學的大儒很多人不受功名利祿之誘惑志在博學精思所以大都能不受章句之學的束縛如桓譚、班固、韓融、盧植等人通古今學好研精卻不守章句。

孝桓、孝靈皇帝朝宦官和外戚輪流把持權柄最終導致了黨錮之禍的生。在王權衰微的情況下今文經學在國政上的作用微乎其微相當一部分大儒名士隨即轉入純學術性的經學研究之中。而古文經學沒有嚴密的師傳系統正好適合此種偏於純學術性的研究。幾十年的黨錮之禍雖然打� ��了士人參政但造就了一大批通儒而鄭玄大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古文經學在學理上對經學的貢獻非常巨大其重要原因就是古文經學家們都是以研究學問為宗旨不受師法家法的約束。既無師說和章句當然就無師法家法可言這隨即成為標榜師法家法的今文經學家抵制古文經學的一條至關重要的理由。所以古文經學要爭取官學地位古文經學的儒士們要想進入朝堂則必須破除死守師法家法的陳規。

在古文經學強有力的挑戰下今文經學各家各派為了共同抵禦對手不得不拆除內部的宗派藩籬取長補短。此外他們也受到了古文經學學風的影響其內部的師法家法也開始逐漸削弱。大儒張玄習《顏氏春秋》但又兼通數家因此丟掉了博士職位。但儒生們認為他學問高深願意從其學習弟子上千。這種混淆家法的做法漸漸受到儒士們的歡迎甚至盛行於太學之中。

雖然今文經學中的正統派仍在力圖維持師法家法及其章句之學的權威地位但在學習途徑增多學術交流和論爭頻繁各家學說的優點和弊端都日益明顯的形勢下仍要求儒生們尊一師之說守一家之學的做法越來越行不通了。

孝順皇帝時曾規定諸生舉孝廉務必試家法但此後以經術舉為孝廉的儒生中有許多不墨守家法而博學多識的人物如服虔先為太學生後精研《左傳》被舉為孝廉。可見“試家法”的規定未能嚴格執行。盧植大師通古今學不守章句竟被任為博士鄭玄大師更是不專一師之說的博學之士也被徵為博士。由此可見到了孝靈皇帝朝連太學博士的家法也開始動搖了。

自光武皇帝以來本朝儒生大都研習兩經以上的學問。而且古文經學興起後今、古文經兼治成為一時的風尚。儒生們越來越向著通學的方向展相當大一部人甚至學通五經還有不少人是今、古文兼修且兼治讖緯、數術比如蔡邕、荀爽、楊彪、鄭玄大師等人。

另外經文文字的正定和統一也大大促進了“通學”的展。在經學傳授中因為師法家法的不同以及今、古文經的不同經文文字的差異非常大。經文不統一經說自然更無法統一有些儒生為了謀取利益甚至還在經籍文字上作手腳。所以自本朝中後期開始經文文字不斷被正定、統一規模最大一次是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孝靈皇帝下旨令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揚等人正定六經文字並由蔡邕書丹於碑立於太學門外。

古文經學的展今文經學的衰落師法家法的淡化經文文字的統一種種事實證明今、古文經學的融通是必然的鄭玄大師的新經成為官學也是必然的無人可以憾動新經的地位。

郗慮和趙松聞言大喜過望。

李瑋是大漢朝丞相是一位年輕的丞相他的仕途至今看來還是非常輝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李瑋的地位無人可以替代他對新經地位的肯定基本上可以代表天子代表朝廷。有了李瑋這句承諾新經在天下穩定後將得到迅猛展鄭玄大師在新經中的巨擘地位也有了堅實的保障。

“但是新經有兩個不足的地方。”李瑋望著喜形於色的兩位大臣緩緩說出了一句令人心驚膽戰的話。

“本朝今文經學的儒生們一般抱殘守缺穿鑿附會而古文經學的儒生們雖然在學問上比今文經學的儒生們要廣博得多但仍不能擺脫傳統的束縛和桎梏最顯著的便是《易》學。古文經學的《易》拘泥於象數卜筮支離瑣碎可厭之處和今文經學的《易》學相差無幾。”

“鄭玄大師在融合經今古文經學的時候在註解《易》學的時候依舊沒有擺脫這種束縛和桎梏。他在註解中摻雜了大量的讖緯並且解經煩瑣這正是昨天遭到王朗、宋衷、高堂隆和穎容等一批大儒名士指責的原因。”

“讖緯和繁瑣是新經的兩個致命缺陷尤其是讖緯更成為今古文經學兩派儒生共同攻擊的物件。”

“關西楊家是今文經學世家在今文經學走向窮途末路的時候他們突然跳出來以新經指正新經以新經反駁新經以新經糾正新經不能不說他們的智慧非常高他們的策略非常巧妙。”

鄭玄大師本人更偏重於古文經學他在注經的時候沒有遵循師法、家法也不守章句。但幾百年來讖緯之學已經深深紮根於經學對儒生們的影響可謂根深蒂固所以他也不能例外。他在融合今古文經學的時候對讖緯採取了保留的態度在注經中多以讖緯為據並且為緯書《尚書中侯》作注。

讖緯之爭由來已久。本朝經學大儒在治經中是用讖緯還是反對讖緯一直爭鬥激烈。所以當今古文經學走向融合的時候如何對待讖緯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本朝自光武皇帝以來盛行讖緯之學從此有了“用讖緯”和“反讖緯”的爭論。

“用讖緯”其實就是傾向神秘主義的以讖緯治經“反讖緯”就是傾向理性主義地旗幟鮮明地反對用讖緯治經。

這兩個派別分歧太大兩百多年來凡是“反讖緯”的儒生都沒有好下場比如大儒王充、張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反讖緯”一派一向人才凋落。對於那些試圖走進仕途的儒生來說選擇何種方法治經不言而喻。

鄭玄大師注經採用了讖緯之學屬於“用讖緯”一派這本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大漢經過二十多年的戰亂後讖緯之學遭到了殘酷的血淋淋的打擊。它的的確確成了不合時宜的與時代格格不入的無益於大漢中興的學術。

二十多年的戰亂幾千萬人的死亡告訴大漢一個事實。實力才是決定一切的力量所謂代表神意的讖緯根本沒有意義它既不能挽救社稷也不能拯救無辜的生靈。

今文經學之所以迅走上末路原因就在於以讖緯治經。舊王朝沒有了以神意來論證大漢王朝合法性的讖緯失去了支柱緊緊依附於王權以讖緯治經的今文經學也就無法生存了。

至於新經繁瑣的問題和讖緯同樣有關係。鄭玄大師注經引入了讖緯神秘妖妄之說充斥其學當然不可能擺脫煩瑣的影子。另外鄭玄大師注《易》的時候沿用的是本朝象數易學的方法爻辰、卦變、互體兼採自然煩瑣。還有一個原因是鄭玄大師偏重於古文經學熱衷於辭訓。古文經學的訓詁也有瑣屑之病故鄭玄大師在融合今古文經的過程中無論對今文經學還是古文經學都存在著反繁瑣的問題。他以一人之力當然難以解決這個問題。

李瑋望望神色凝重的兩位大臣語氣漸漸沉重起來。

“對於朝廷來說選擇何種經學為官學只有一個標準一個唯一的標準那就是是否有利於社稷的穩定有利於大漢的中興有利於大漢的長治久安。”

“大漢的國政實踐才是決定官學的唯一標準。”

郗慮和趙松霍然而悟李瑋這句話猶如醍醐灌頂讓他們立即意識到新經危機的根源所在。

“當初朝廷力推鄭玄大師的新經為官學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因為當時今、古文經學兩派爭論激烈隸屬於經學兩派的朝中大臣各不相讓。為了緩解朝中矛盾迅推行新政朝廷才選擇了這種融合今古文經學兩家之長的新經學。”

“古文經學一直‘反讖緯’王充、恆譚、尹敏、張衡等大師都是如此到了馬融、趙岐大師這一輩還是如此。”李瑋說道“新經成為官學後對於古文經學來說是一種打擊。兩百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古文經學家們前赴後繼一直想讓古文經學成為官學但最後卻被剛剛興起的新經奪取了官學的位置由此可見他們心中的失落和憤懣。”

“這個時候今文經學成了古文經學的盟友。今文經學展到今天已經失去了官學位置不能對朝政繼續實施影響了。但過去研習今文經學的大儒名士們幾乎都是兼習兩派經文的‘通士’尤其是最近幾十年更是如此。所以他們很快就能轉變研習方向繼而和古文經學的儒士們一起舉起了‘反讖緯、反繁瑣’的大旗共同對抗新經試圖把新經趕出官學讓古文經學坐上官學的位置。”

李瑋輕輕敲了一下案几加重了說話的語氣“你們想想昨天的太學爭論最後站出來攻擊新經的是誰?是關中馬家是馬融大師的後人馬豐。是許混是許劭大師的兒子許混。這兩個人站出來支援王朗、高堂隆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書房內陷入了沉默。

“讖緯之學今文經學融入其中不分彼此古文經學也大量採用相比起來新經中的讖緯並不算嚴重。”郗慮慢慢說道“現在今古文經學儒士突然提出經學應該在兼採今古文兩經的基礎上完全剔除讖緯是否太過極端?”

李瑋搖搖頭鄭重說道:“朝廷曾三次下旨收繳讖緯書籍反讖緯的態度非常明確。”

“讖緯神學所宣揚的符瑞災異說其用心未必壞但效果卻極為惡劣。本朝大儒王充在《論衡》中對讖緯有過評論。讖緯神學或許在光武中興時期大漢重建過程中起了積極作用但當社稷恢復穩定後這種學說的負面影響隨即遠遠過了其積極意義。它所宣揚的那些東西實際上只能導致百姓對天子、朝廷和國策的極度不信任。”

“王充大師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說過符瑞災異說雖然有其文化底蘊但朝廷必須放棄以符瑞災異為主的讖緯神學這樣才能真正恢復純儒學恢復純儒學的精義才能對社稷有益對百姓有益。”

“今天我們回過頭去看看。王充大師在《問孔》、《刺孟》諸篇中的話與其說是對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早期儒學傳統的詰難不如說是基於本朝儒士們對儒家精神的曲解而出的恢復儒學真面目的吶喊。”

“古文經學的儒士們多年來一直試圖透過對儒家倫理的重新建構為大漢提供一個切實可行的國策以扭轉社稷的衰落和制約禍國奸佞對社稷的危害但在外戚和宦官的雙重打擊下他們的願望落空了。他們自身也受到了迫害和打擊這種殘酷的事實刺激了那些有心救國的儒士他們不得不重新考慮怎樣才能真正挽救社會危機而又不至於因愛國忠君而作出不必要的犧牲。”

“這些儒士們冷靜反思的結果就是採取消極的不合作態度要麼拒絕出仕搞純儒學研究培養弟子要麼採取迂迴攻擊之術這使得朝野爭鬥更加複雜化、激烈化。朝廷無奈對那些反抗不止的儒士們實行了禁錮之策就是黨錮之禍結果是什麼?天下崩潰。”

“我們做一個設想如果沒有外戚和奸閹禍國如果社稷一直穩定百姓一直安居樂業如果朝廷能夠和儒士們齊心協力共建大漢那麼在今古文經學展的同時在張衡、馬融、蔡邕、鄭玄等一代代大師的努力下儒家學說應該有可能作出新的解釋重建新的儒家倫理以適應各種危機的挑戰推動大漢的進步。然而歷史就是歷史它不可能按照百姓善良的願望而展大漢還是走向了傾覆的深淵。”

“今天的朝廷要吸取血的教訓要恢復純儒學要讓大漢的儒士們齊心協力重新建構可以推動大漢中興社稷長治久安的儒家倫理學說。所以把讖緯全部清除除經學是必需的把新經打造成天下儒士都能接受研習的經學更是必需要做的。”

“博採眾說不守一家之法、一師之說給各派儒士們以最大限度的學術自由讓儒學迅恢復本原讓儒學迅展這是今後新經研習的原則。”李瑋堅定有力說道“這是朝廷對官學的原則不會改變。哪一派經學符合朝廷的原則哪一派就是官學這個觀點朝廷不會改變。”

郗慮和趙松帶著非常復雜的心情離開了丞相府匆匆趕到館驛拜會老師鄭玄商討對策。

丞相李瑋今天召見他們肯定不是為了安撫他們而是要掀起一場狂風暴雨這從他最後幾句話裡就能看出來。雖然他一再說朝廷堅持新經為官學但其背後的意思很明顯新經如果不做出重大調整前途黯淡。

李瑋說朝廷希望恢復純儒學那麼接下來他要幹什麼?

李瑋急召議郎王朗和郎中許混。

李瑋先對今古文經學兩派儒士堅持的“反讖緯”、“反繁瑣”主張予以了肯定然後提出了恢復純儒學的建議並且重申了朝廷選擇官學的原則:大漢的國政實踐才是決定官學的唯一標準。

無論哪一種經學只要它有利於社稷的穩定有利於大漢的中興有利於大漢的長治久安它就是官學。

李瑋這番話讓王朗和許混又驚又喜。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朝廷對新經中的“讖緯”和“繁瑣”非常不滿有意重定官學而選目標就是古文經學。

兩人匆匆離開丞相府。

王朗去拜會楊彪。楊彪立即明白了李瑋的意思他知道李瑋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但現在李瑋既然提出了“純儒學”的觀點那麼經學之爭的帷幕就已經拉開了誰都輸不起。他即刻邀請在京的今文經學大儒名士商討對策。

許混回家稟報自己的父親許劭。許劭很激動古文經學為了恢復純儒學奮鬥了兩百多年為了重新構建儒家倫理也奮鬥了兩百多年現在終於等到機會了。他急邀請王剪、許靖、崔琰、淳于嘉等人到太學會晤商討對策。

將作大匠趙戩、太史令馬豐先後趕到丞相府。

關中馬家是古文經學世家馬融大師的地位極其崇高鄭玄、盧植等人都是他的弟子。馬融大師反對讖緯之學反對注經繁瑣當代古文經學的很多學術觀點都是出自馬融大師。

李瑋詳細解釋了朝廷對經學的態度後對馬豐說朝廷堅決支援今古文經學的融合這是朝廷當初選擇新經為官學的主要原因。只有這樣儒學才能展儒學才能幫助大漢中興和推動社稷進步。“反讖緯反繁瑣”的主要目的是推進今古文經學的融合更好更快地融合以便快推動儒學的展。

“但儒學向那個方向展如何確保儒家倫理的重新構建符合朝廷的利益符合大漢的利益符合百姓的利益?”

李瑋伸手從案几上拿出一卷竹簡緩緩開啟霍然是趙岐大師的《孟子章句》。

趙戩和馬豐恍然大悟。李瑋繞了一個大大的圈子說到底還是為了改制。

本朝研治《孟子》的大儒前有楊雄著有《孟子注》後有程曾著有《孟子章句》趙岐著有《孟子章句》鄭玄著有《孟子注》劉熙著有《孟子注》還有一個就是盧植大師的弟子高誘著寫的《孟子章句》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趙岐大師的《孟子章句》。

趙岐老大人的《孟子章句》是自《孟子》成書以來本朝儒士第一次對《孟子》系統的整理和義理的串釋。在趙岐老大人看來孟子是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最重要的傳承者是孔子之後最偉大的儒學代表。他不僅全面繼承了孔子的學術思想而且有許多創造性的展是儒學通統中應時而生的一個關鍵性人物。

孟子最重要的學術思想當然不是王充大師在《刺孟》中所批評的那些宿命觀點而是《孟子》的“人本”或“民本”觀念。

趙岐老大人在註解《孟子梁惠王》中著重提到了孟子的幾個“人本”理念。

“治國之道明當以仁義為名然後上下和親君臣集穆天經地義不易之道故以建篇方始也。”

“聖王之德與民同樂思及鳥獸則忻戴其上大平化興。無道之君眾怒神怒則國滅祖絕不得保守其所樂也。”

“王化之本在於使民養生喪死之用備足然後導之以禮義貿已裕窮則斯民集矣。”

“王者為政之道生民為以政傷民民樂其亡以挺服強仁與不仁也。”

趙岐老大人對這些治國觀念的重視無疑是基於自己對大漢陷入重重危機的深切感受是想藉助《孟子》的治國理念喚醒儒士們對早期儒家“人本”思想的關注復興這種有利於社稷和百姓的治國理念。

綜觀《孟子》的核心理念無疑就是“民貴君輕”提倡“王道”主張“仁政”。而這正是當前的大漢所迫切需要的。

本朝國策一直建立於儒家的經理道德之上李瑋此刻提出純儒學重建儒家倫理很顯然就是為了推行新政完成改制確保大漢中興的成功和社稷的長治久安而重建儒家倫理的方向無疑就是《孟子》的“民本”理念。

李瑋伸手拍了拍案几上的《孟子章句》鄭重說道:“我需要你們的幫助以確保儒家倫理的構建方向符合大漢的利益。”

大司馬徐榮和太尉張燕一前一後走進了丞相府。

“大將軍到了河西嗎?”李瑋把兩人請進書房笑著問道。

張燕抬頭看了看他。“你身體好些了?”

“太累就歇幾天。”徐榮關心地說道“你一旦躺倒朝廷基本上就癱瘓了。改制的事不要急慢慢來總會有辦法的。”

李瑋感激地笑笑搖搖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我這麼大一堆難道還撐不下去?”

“陛下和大將軍已經到了武威馬上就要到亦不剌山了。”張燕說道“大將軍回信說北疆平叛的事可以拖到七月就是大漠雨季結束之後。這段時間他先讓閻柔將軍帶著軍隊趕到河套一帶會合大單于劉豹、右賢王劉冥然後陳兵於雲中威脅扶羅韓。”

“陛下呢?他是和閻柔將軍一起到雲中嗎?”李瑋問道。

“大將軍說他打算帶著陛下到張掖、酒泉一帶轉轉讓他看看玉門關、陽關讓他知道西域在哪。”徐榮笑道“看樣子將來大將軍有意讓陛下親自率軍收復西域打到蔥嶺了。”

“沒錢打什麼?”李瑋沒好氣地說道“他和陛下遊山玩水把我們丟在京城受罪哪有半點兄弟之情?”

徐榮和張燕失聲而笑。

賈逵和溫恢抱著書簡走了進來分別遞給了徐榮和張燕。這文卷是剛剛草擬的墨跡尚未乾透。兩人看完之後都有點疑惑。

“仲淵太學鬧起來了無益於改制之策的商討和制定。”徐榮說道“這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根本問題是利益是利益分配。”張燕把竹簡放到案几上“經學上的爭論儒家倫理的重建並不能讓他們從中受益。”

“對兩位大人說得對。”李瑋笑道“但經學各派為了從這場爭論中受益肯定要做出策略上的調整儘可能讓自己的治國理念迅融入到國策中去並從中受益。”

“現在呢?”徐榮把書簡卷起來舉到了李瑋面前“現在我們等著經學爭論的結果?”

“對朝廷有原則對官學對經學對儒學倫理都提出了明確要求相信這場辯論很快就會有結果。”李瑋非常肯定地說道“但為了節省時間朝廷需要做出一些姿態。”

張燕笑了起來“好聽你的我們明天都到太學去。”接著他看看徐榮“仲淵請我們來當然不會是為了邀請我們你看……”

徐榮皺皺眉“長公主親臨太學安全上的事……”

“我保證。”張燕笑道“我親自負責殿下的安全。”

三月二十六長安太學。

在朝廷的推波助瀾下太學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經學辯論。

今、古文經學兩派先舉起了“反讖緯反繁瑣”的大旗但新經一派沒有正面應招而是虛晃一槍把辯論方向引到了《周禮》上挑起了今、古文經學兩派的內訌。馬豐和趙戩馬上丟擲了《孟子章句》經學辯論的主題隨即由儒家倫理轉到了“純儒學”上。

四月初七經學辯論的規模越來越大各地儒士在老師、同窗、朋友的召喚下日夜兼程趕到長安。

徵西將軍鍾繇也急奏朝廷請求返京參加這場經學盛事。長公主准奏鍾繇帶著數十名穎川大儒、名士飛進京。

此刻朝廷起的麒麟殿議政已經擱置朝中大臣們大都被捲進了這場無休無止地經學辯議之中。

李瑋有些焦頭爛額了。

四月十二日驃騎將軍鮮于輔急奏朝廷烏丸人能臣氐和修武盧合兵一處攻打白鹿王鹿破風。鹿破風向鮮于輔和白山大單于樓麓求援。鮮于輔急調鮮于銀、柯比熊、射虎、射纓彤等人率兩萬鐵騎進入上谷郡樓麓也出兵相助。

能臣氐、修武盧隨即向扶羅韓、射隆求援。鮮卑人以此為藉口率軍越過長城殺進了上谷郡。現雙方對峙於治水(即桑乾河)南北兩岸暫時還處於調停階段。

鮮于輔說如果北征大軍遲遲不能到達大漠大戰估計將很快爆懇求朝廷給個準確答覆以便我決定是否即刻動攻擊。

大司馬徐榮急告鮮于輔朝廷改制之事尚未解決目前不宜進行決戰。請設法拖延戰事的爆適當時候可以滿足鮮卑人的一些要求。

四月十五日太傅楊彪、御史大大荀攸、廷尉卿陳群、大鴻臚袁耀、太常丞袁渙、徵西將軍鍾繇、老臣楊奇、劉和、司馬防、趙溫等人聚在一起商議應對之策。

經過半個多月的辯議今文經學一派遭到了重創現在經學的辯議主要是古文經學一派和新經一派的爭論其實也就是古文經學內部的辯論把今文經學一派徹底踢出去了。這是辯經之前今文經學一派根本沒有預料到的事。他們完全沒有想到今文經學在短短的二十多年裡竟然敗落到如此地步。

如果不是很多今文經學大儒都是兼學今古文經估計現在太學裡都看不到今文經學一派的儒士了。

哀嘆之餘要即刻想出對策以便救助研習今文經學的門生弟子和儒士們。

今文經學是大家的飯碗現在今文經學敗落到如此地步飯碗也就砸了。經學爭來爭去說到底就是飯碗之爭就是生存之爭。

如何生存?馬上改學新經?那也要一個過程不是說改就能改的。今文經學講究師法、家法幾百年了這個觀念在門生弟子們的心中根深蒂固叫他們突然丟掉學了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今文經怎麼可能?沒有一代人、兩代人沒有幾十年的時間今文經學的儒士們很難改變觀念。

過去北疆人一直打擊其它派系比如關洛士人就曾經很長時間得不到入仕的機會但那個時候主要是派系之爭。自從新經成為官學後研習今文經學的儒士們當其衝算是徹底丟掉了飯碗這導致很多儒士迫於生計不得不改學新經。但忠誠於今文經學的儒士還是佔據了絕大多數他們很多人如今一貧如洗即使滿腹經綸才華出眾也只能抱著竹簡長吁短嘆無法一展抱負。

“我們即刻擬定一個選拔制度代替朝廷現在實施的察舉和鄉評選拔制度。”楊彪說道“這個新制度在選拔人才的時候要以才能、道德為主而不是以學習什麼經學為主。新選拔制度的原則是唯才是舉這完全符合朝廷選拔人才的原則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儘可能讓今文經學的儒士們能夠得到入仕的機會。現在朝廷的改制之策還沒有最後議定只要朝廷答應修改選拔制度我們就讓步同意朝廷制定的一系列改制之策。”

眾人眼前一亮思路頓開。

“朝廷是支援新經的只要新經大力改革儘快從經文中把讖緯拿掉古文經學一派還是輸所以他們肯定也支援選拔制度的修改。”老臣劉和高興地說道“只是怎樣改呢?把察舉制度推翻了?”

“不用推翻推翻重制矛盾更大還是盡力解決朝廷選官和鄉里清議的問題以斷絕北疆人和新經儒士對選拔的控制和操縱。”荀攸搖手說道“把選拔權一分為三丞相府負責儒士品第的評定。尚書臺負責監督和調節。中書監負責依狀授官。各地具體負責鄉評的官員也改由朝廷委派。這樣透過各官署之間的制衡將選舉權完全收歸朝廷而皇權也能因此得到最有力的維護一舉多得。”

“擴大選拔物件人才選拔的機會應該均等有才能的庶民也可以入仕為官嘛。”鍾繇說道“如果朝廷和各地鄉評能對所有儒士進行品評真正做到唯才、唯德是舉那麼此策完全可以去除察舉制的弊端對大漢中興極為有利。”

眾人連續討論了一天一夜然後由陳群、袁渙擬製了新的選拔制度並徵求多方意見。

四月二十日以太傅楊彪為的十一名大臣聯名上奏要求修改選拔制度並呈遞了以“九品中正制”代替“察舉制”的奏章。

第二卷亂世豪雄篇第十一章長河落日第五十節

這份奏章此刻出現目的很明顯門閥富豪們打算緩解與朝廷的矛盾向朝廷的改制之策做出妥協。

長公主急召丞相李瑋、大司馬徐榮、太尉張燕、尚書令田疇、中書監劉放議事。

“九品中正制”其實就是對儒士也就是官吏候補人進行的一種品評透過對儒士的家世、才能、道德等方面的考察評定其人是否有資格入仕是儒士入仕的資格評定。

專職品評人物的官員就是“中正”中正綜合考察了儒士的才能、道德等方面後把儒士分為九品。這個九品分類直接來源於班固大師的《漢書古今人表》不過稍稍作了一些改動而已。中正對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評語稱為“狀”。中正評議結果上交丞相府複核批准然後送吏部作為選官的根據。

中正評定的品第又稱“鄉品”和被評者的仕途密切相關。鄉品高者做官的起點自然就高升遷也較快而鄉品卑者做官的起點往往很低升遷也就很慢了。中正評議人物三年調整一次中正對所評議人物也可隨時予以升品或降品。

這種選拔制度類似於地方品評、鄉里清議。地方名士的品評由來已久過去最有名的就是許劭、許靖兄弟主持的“月旦評”。

九品中正制和這種地方品評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主持品評的不再是地方大儒名士而是朝廷的官員這樣原來的地方品評和鄉里清議就被納入了朝廷選舉的範疇。原來由地方大儒名士控制的地方品評和鄉論轉為由朝廷直接控制了這種原由私家控制的地方品評和鄉里清議隨即取得了合法地位大儒名士們和朝廷之間的矛盾也因此得到了緩和。

李瑋看完奏章全文後了半天呆。

他沒有想到大儒名士們會來這一招。修改選拔制度可謂釜底抽薪啊。十幾年來朝廷新政的推廣和實施完全靠官吏靠官吏對朝廷的忠誠和對新政的支援。官吏如果對新政進行牴觸和消極對待新政推廣的難度隨即驟然增大更有半途而廢甚至失敗的危險。

當初北疆力推古文經學勤王成功朝廷重建後又以新經為官學所有官吏幾乎都是研習古文經學和新經的儒士還有一部分是武人。如果以“九品中正制”代替“察舉制”那麼研習今文經學的儒士將大量入任治國理念和利益權勢等等矛盾將更加劇烈這在一定程度上將阻礙朝廷新政的推廣和實施。

“察舉制的弊端難道已經嚴重到非改不可的地步嗎?”長公主皺眉問道“新政實施後我們在察舉制之外大力推行鄉評已經彌補了官吏選拔的不足為什麼還要改?”

大司馬徐榮和太尉張燕相視苦笑。

“殿下之所以要改是因為官學。”田疇解釋道“本朝的察舉選拔有兩個標準一是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舉以儒取士;二是取士要考察德行、學問、法令、謀略四個方面的內容。”

“殿下這個儒家可不是泛指各個經學派系而是特指官學。過去官學是今文經學現在官學是新經。也就是說現在只有研習新經的儒士才有入仕的最基本資格。過去官學是今文經學的時候很多研習古文經學的儒士為了出仕只好兼採今古文經學這也是古文經學儒士普遍師從兩家大儒學習輕視師法、家法的重要原因。”

“九品中正制和察舉制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唯才是舉’不管你是研習哪一派經學的儒士不管你是研習琴棋書畫的逸民還是研習醫學的庶民只要你有才能不問出身一律都有被品評的資格。另外它品評的內容也很少主要是家世、才能和道德而重點是才能。”

“至於考察家世其實也是為了選才。本朝歷經二十多年戰亂在戰亂中能夠儲存下來的高門其所保留的經綸非常豐富他們的子弟更容易學到本事所以才有考察家世這一項。當然了這種選拔考察時間久了同樣會不可避免地重現察舉制的弊端也就是門閥世族的門生弟子故吏將遍及朝堂權勢之爭將愈演愈烈。”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長公主明白了。

今文經學作為官學前前後後大約三百多年。在這麼長的時間內研習今文經學的世家和儒士太多了他們的人數和研習古文經學、新經的儒士們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

儒士廢寢忘食、勤奮研習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生存為了入仕為了能光宗耀祖?斷了這些儒士的生路把這些儒士拒之於朝堂之外顯然不合時宜是錯誤的選拔制度必須要改。

“奏章中說之所以要修改選拔制度是因為察舉制**不堪弊端太大無益於大漢的中興。”徐榮指著奏章說道“他們還說二十多年的戰亂導致人口劇減各地儒士大量僑寓他鄉察舉制也已不再適用。所以考慮到地方品評和鄉里清議的優點和傳統考慮到人口減少和儒士僑寓建議實施九品中正制。這樣既有利於糾正本朝選拔人才標準的缺陷重建公平公正大量選拔人才又有利於糾正門閥世族和大儒名士對人才評定及官吏選拔的操縱和控制因為它產生了一系列的嚴重問題。”徐榮連連搖頭“什麼問題?還不是奪走了他們的飯碗?我看這事要慎重考慮不能倉促做出決定以免貽禍後世。本朝察舉制走到今天已經弊端層生難道九品中正制就不會產生同樣的問題?”

“州、郡設中正這位中正是什麼人?按照這個制度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當而且多由現任朝廷大員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換句話說就是大儒名士而且還是各州郡的大儒名士。這樣一來私家操縱的鄉評變成了朝廷主持的品第而這樣的朝廷的品第顯然不會危害到門閥世族的私利。朝廷看上去是控制了選拔但其實是門閥世族控制了選拔。”

“朝廷和門閥世族在選拔這個問題上的矛盾雖然因此大大緩和了但結果是什麼?看看察舉制的弊端就知道了。門閥世族操縱和控制選拔必定徇私枉法擾亂吏治。而在選拔人才的標準上顯然是重家世輕才德堵塞了任用賢才的道路。以我看此制由門閥世族而起對他們大大有利將來此制肯定能鞏固門閥世族的特權對大漢的長治久安極為不利。”

眾人沉默不語氣氛凝重。

“我認為此制可行尤其是現在對朝廷選拔人才很有利對朝廷推行改制有利對朝廷穩定社稷也非常有利。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此制不但可以一掃察舉制選拔人才的弊端而且還能對大漢中興大業有極大地推動作用。”李瑋突然站了起來揮手說道“此制可行。”

長公主、徐榮、張燕等人齊齊望著他神情詫異。

“仲淵你可要考慮清楚了這可不是暫時的妥協而是大漢的長治久安。”張燕鄭重地說道。

“這個制度的選才標準是唯才是舉� �合朝廷的原則僅此一點就比察舉制優越。”李瑋說道“由於朝廷以才能道德取士不論門第出身不論高低貴賤所以讀經就不是唯一的入仕途徑了。這將大大促進除了儒學外其它學派的展比如書學、醫學等等這非常有利於國力的提高。”

“選拔制度的確要改由於人口劇減和儒士僑寓他鄉目前察舉制的實施的確有很大困難。這幾年我們選拔人才主要靠鄉評舉薦和從大學堂徵辟諸生直接入仕。但隨著收復的州郡越來越多官吏已經嚴重不足。關中大戰結束後朝廷因為缺少官吏不得不向關洛士人低頭相信大家還記憶猶新。但我們一直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這個九品中正制的出現正好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李瑋笑道“看樣子這次經學大辯議朝廷的收穫還是非常大啊。”

“九品中正制說白了就是鄉評不過一個是朝廷的鄉評一個是地方私家的鄉評而已。透過這個制度把地方私家的鄉評轉化為朝廷的鄉評這是個創舉。先它緩和了我們和地方大儒名士的矛盾其次朝廷完全控制了選拔權剝奪了地方鄉評對朝廷選拔權的威脅其三它打擊了大儒名士的清議有利於社稷的穩定。大家還記得許劭、許靖兩位大人早年主持的月旦評吧這個月旦評不僅僅品評儒士還評論時事抨擊朝政它的權威性一度對天子和朝廷的威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朝廷不需要月旦評朝廷更不希望天下各地的儒士們聚在一起議論朝政影響朝廷的決策損害天子和朝廷的威儀所以各地鄉評對於朝廷來說弊大於利而解決的辦法就是這個九品中正制。”

李瑋的這句話提醒了長公主和徐榮等人。

當年因為黨錮鄉評成風對社稷穩定造成了很大影響朝廷不得不出面干涉甚至下旨取締了天下所有的鄉評。現在大漢中興初期朝廷需要各地大儒名士們舉薦人才所以鄉評早已蔚然成風其中蘊含的隱患非常大。

“殿下諸位大人……”李瑋拿起了案几上的奏章繼續說道“九品中正制的作用是舉薦人才是給朝廷挑選人才。無論你被中正大員品評為幾品你都不過是擁有了入仕為官的資格而已它不過是選拔制度的一部分它只擁有選拔權的一部分。察舉制則不是這樣凡被舉孝廉、舉茂才(其物件是在任官吏)的儒士就算正式進入仕途了做官了。”

“所以九品中正制只是一種考察人才的制度。中正大員對儒士予以品評後其品狀是朝廷授官的主要依據它並不直接官人任命權歸朝廷。儒士經品評後仍需要經過各種仕途方能為官從目前來看這包括直接入仕察舉秀孝州郡縣佐吏積功升遷入仕太學諸生考試入仕公府掾屬升遷入仕等等。由此可見中正並非仕途。”

“朝廷如果實施了九品中正制那麼朝廷每個官員的職位都要規定任職者的人才品級資格就是官品。任何人要想做官都要有資品否則就沒有入仕的資格。但從目前朝廷的選拔制度來看資品的獲得僅靠九品中正制的中正品評一種顯然是不夠的也無法滿足朝廷對人才的需要。”

“我們還可以繼續實施察舉制舉茂才舉孝廉舉賢良方正。這些人的優劣評判及其資品授予並不是由中正作出而是由主持察舉的各級官府決定。”

“試經制度實行幾百年了。效果很好不能廢棄。太學諸生各地大學堂諸生都可以透過試經的途徑而獲得入仕所需的資品。”

“還有賜官。由於官員職位本身已標明了官品那麼這位儒士只要獲得了賜官他也就同時獲得了擔任該項官職所需要的資品因官而得品這也是可以的嘛。”

“另外就是賜爵與襲爵。爵位與官位一樣也被賦予了品級有爵者即有資品既然有資品了當然也就可以入仕了。”

李瑋的這番話轉眼就打消了眾人的擔憂。

大儒名士們想透過九品中正制繼續保持入仕之路而李瑋見招拆招把九品中正制納入考察人才的制度用其優點壓制其弊端依舊牢牢控制了官吏選拔。這樣一來既滿足了大儒名士們的要求又沒有損害既得利蓋者的權益可謂一舉兩得。

長公主和眾人的心情好轉了李瑋的臉色卻陡然一變。

“剛才大司馬說了很多也說得很對他的擔憂非常有道理。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持選拔制度的公平、公正?”李瑋說道“關鍵在於朝廷選拔權力的監督和制衡在於負責選拔官吏的清廉。也就是說對中正大員的監督非常重要。”

“中正之職在於品第儒士中正的品第乃是儒士入仕的前提條件。儒士無論透過何種方式入仕都必須經過中正的評定以獲得品第否則就沒有資格入仕。那麼朝廷如何確保中正大員的清廉和公正?”李瑋拿起了案几上的奏章“品評。”

“修改選拔制度不僅僅要修改如何選拔人才更需要修改如何監督在職官吏。”李瑋神態堅決地說道“朝廷不但要品評選拔官員更要品評所有的在職官員。三年品評一次資品降級的官品也降級。”

“中正大員品評儒士天子和上公大臣品評各級官吏一級品評一級資品不夠的該降職的降職該懲罰的懲罰互相監督和制約。”

“丞相大人的意思是全面修改選拔制?”長公主吃驚地問道。

“對全面修改。”李瑋說道“新的選拔制度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在職官員進行品評一個是對官吏的候補人進行品評。九品中正制僅僅考察人才無法代替察舉制。考慮到修改選拔制度是由太傅大人和陳群、袁渙等諸位大人共同起的我看這新的選拔制度就叫九品官人法吧。”

徐榮和幾位大臣互相看看鼓掌而賀。

四月二十一長公主召集公卿大臣共議文武大臣們一致同意修改選拔制度並推舉陳群、袁渙、田疇等十幾位大臣擬製“九品官人法”。

朝廷和大儒名士們的矛盾因此得以緩解改制之策重新再議但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古文經學和新經的爭論卻因為鄭玄大師的病倒而再度掀起了**。

鄭玄大師年紀太大了在長達一個月的辯議中終於支撐不住倒下了。

新經學派怒不可遏向古文經學一派起了猛烈反擊。

長公主天天去探視鄭玄大師並請宮內醫匠數次會診極力挽救鄭玄大師的生命。

丞相李瑋、大司馬徐榮也數次親臨太學試圖化解雙方的矛盾把這場逐漸失控的辯議解散了但他們被憤怒的大儒諸生們趕了出來。李瑋甚至遭到了墨汁的“攻擊”陷入了人海城門校尉何林動用了兩百衛士才把他“搶”了出來。

四月二十八鄭玄大師昏迷不醒。

新經學派的儒生們情緒失控。在當天的辯議上竹簡象雨點一般砸向了太史令馬豐和其它七位大儒。馬豐頭破血流其它七人也受了傷。郗慮本想勸阻儒生們但遭受了池魚之災也被打傷了。

大司馬徐榮急召太尉張燕、右衛將軍光祿勳趙雲、後將軍衛尉楊鳳、左將軍顏良、右將軍文丑商議京都戍防一事。鄭玄大師的時間不多了他一旦逝去儒士們極有可能控制不住情緒做出一些過激之事。

“安全起見還是乘夜包圍太學強行驅散諸生儒士。”楊鳳冷笑道“如果任由形勢展下去京都必有一場暴亂。現在太學裡聚集了幾萬人一旦鬧起來肯定要死人。”

“先把長公主送走。”顏良擔憂地說道“長公主的安全最重要。”

“殿下拒絕離開。”趙雲苦笑道“我們勸了好幾次了但殿下不聽。她說要親自主持大師的喪禮。”

徐榮和眾人商量了很久無計可施只好先調動南軍把皇宮和官署保護起來。

四月三十新經學派的儒士們高喊著為大師報仇四下圍攻今文經學派的儒生。

右將軍文丑、城門校尉何林帶著五百衛士衝進太學阻止了衝突。太縛楊彪、大司馬徐榮隨後趕到太學安撫諸生。今文經學派的大儒、名士和儒生們在太傅楊彪的勸說下退出了太學。

五月初一新經學派的儒士們又開始攻擊古文經學派的儒生衝突開始升級。

右將軍文丑和城門校尉何林帶著五百衛士再度趕到太學但這次儒生們膽子大了。昨天衛士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助長了儒士們的氣焰他們先是拿竹簡墨計“攻擊”衛士後來乾脆撲上來打。

文丑大驚急令衛士們撤出太學任何人不準還手違令者殺無赦。

下午文丑孤身一人走進太學會見鄭玄大師的弟子趙商、王基、公孫方請他們安撫儒生儘快勸說儒生們離開太學離開長安。

“這怎麼可能?”趙商淚如雨下“大師馬上就要撒手塵寰弟子們怎麼可能會離去?”

“但現在大師的弟子們怒氣沖天認為大師病危都是今古文經學派的責任。”文丑苦口婆心地勸道“這樣會出事的要死人的。”

趙商三人悲痛欲絕拒絕離開。的確這時候沒有一個弟子會離開他們都在盼望著大師能好起來。

文丑又去勸許劭。

古文經學的儒生們歷經兩百年的奮鬥最後卻為剛剛興起的新經做了“嫁衣棠”試問哪一個弟子不是憤懣不平?哪一個弟子不是義憤填膺?

“長安太學是大師一手重建的你的弟子有數千之眾你應該勸勸他們叫他們儘快離開。”文丑哭喪著臉說道“我也是大師的弟子我不希望他們出事我更不希望大師的心血毀於一旦請大師務必……”

“我可以離開太學但他們願意嗎?”許劭無奈地說道“我的弟子不走我怎麼能走?”

文丑匆匆趕到大司馬府稟報徐榮太學要出事長安要出事趕快想辦法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徐榮急召輔弼大臣相商但眾人均是一籌莫展。

“老大人當年董卓在洛陽誅殺儒生的事你曾親眼目睹難道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

楊彪苦笑“我有什麼辦法?除非康成兄(鄭玄)立即好起來否則……”

楊鳳再次要求動用南軍把儒生趕出太學趕出長安但立即遭到了大臣們的一致否決。

五月初二鄭玄大師病逝。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