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八年,正月十九,早上九點,上海,公共租界,兆福裡

魯西西要了龍井,皮皮魯則是咖啡,葉林在哥大留洋五年,做家務什麼的手到擒來,留著兩位姑娘在客堂間自便,

幾分鐘後葉林端著一個大托盤回到了客堂間,客堂間其實是上海灘對石庫門公寓一樓大客廳的叫法,入鄉隨俗罷了,若在辣斐德路的葉家東樓這樣的法式花園洋房,客廳當然就要叫客廳,你叫客堂間才是奇葩。

在兆福裡九號這樣新造的舊式石庫門公寓二層小樓裡,底樓大客廳就得叫客堂間,比如哨子要叫叫比,比如彈簧門鎖要叫司必靈鎖。

哨子叫做叫比,上海人吹哨子,不叫哨子,叫“叫比”,玩具叫做白相倌,上海人玩叫做白相,白相倌就是玩具,氣球叫做洋泡泡。

家居,廚房叫做灶披間,老底子上海人住房緊張,灶披間都是好幾家人家合的,客廳叫做客堂間,客堂間大部分都很小甚至沒有。

水壺叫做銅吊,老底子燒水的水壺,大多是銅製的,所以就叫“銅吊”,床頭櫃叫做夜壺箱,過去起夜要用夜壺,而放夜壺的箱子就叫夜壺箱,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夜壺箱都放在床頭,

現在不用夜壺了,床頭也往往放置床頭櫃,而老上海人還是習慣把床頭櫃稱作夜壺箱。

而放碗筷的櫥櫃叫做架(ga)櫥,叉衣服的叉子叫做丫(wo)叉頭,晾衣服用的叉子呈“丫”字形,上海人就叫它丫叉頭,現在晾衣杆都是升降式的,丫叉頭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刷馬桶的叫做劃西,現在都是抽水馬桶,不用倒馬桶了,刷馬桶用的馬桶劃西自然也消失了,鍋子叫做鋼盅鑊子,切菜板叫做砧登板。

捂飯保溫用的,飯窟叫做捂窟,老底子沒有電飯煲,燒好的飯很快就冷了,怎麼辦?聰明的上海人就發明了用稻草紮成的飯窟。

拖把叫做浪布,拖把也要浪,鎖叫做司別靈鎖,上海閒話有不少是跟英語有關,比如把鎖叫做司別靈鎖就是取英語spring(彈簧)的意思。

另外還有水泥地:水門汀(t),柺杖:司的克(stick),三文魚(salmon)等等。

藤靠背椅叫做藤高椅,縫紉機叫做鐵車,針箍叫做頂針箍,針叫做引線,是不是很形象啊?

火柴叫做洋火/自來火,太陽傘、雨傘叫洋傘,老上海的洋物事還挺多,單外套叫做單布衫,夾外套叫做兩用衫,手帕叫做絹頭。

茄子叫做落蘇,玉米叫珍珠米,感覺上海話好有詩意有木有?

油條叫做油炸檜,相傳有個燒餅鋪因痛恨秦檜,就捏了好多像秦檜的麵人,放在油鍋裡炸,名曰“油炸檜”,“吃了油炸燴,心裡真痛快!”

不過,現代人大多將之稱作油條,油炸檜所表達的民族精神卻不能丟!

菜飯叫做鹹酸飯,鹹酸飯是上海浦東川沙、南匯本地人,對鹹肉菜飯的別稱。

豬鼻子叫做鼻腔,豬舌頭叫做門腔,老底子上海人還喜歡把特別能說會道的人叫做門腔,尾巴叫做甩水,紅燒甩水(魚尾巴)是上海本幫菜裡的一道名菜

鵝叫白烏龜,知了叫野烏子,膝蓋叫腳饅頭,此饅頭既非肉饅頭,亦非菜饅頭、豆沙饅頭,而是腳饅頭,也就是膝蓋。

耳光叫做大頭尼光,辣一記大頭尼光,手肘叫做三角尺,就問你像不像?!

人行道叫做上街沿,走路要走上街沿哦!陰溝叫做央溝洞,鈔票叫做銅鈿,銅鈿銀子關心境,上海人對於鈔票的說法,真是五花八門:

零錢叫做拉頭分,硬幣叫鉛角子,還有一些關於鈔票的“切口”:

比如10元叫一張分10元,100元叫一龍分100元,一萬元叫一粒米.

閃現叫做豁現,“眼睛像豁現,筷子像雨點,嘴巴像夾剪”猜得出說的是什麼嗎?

消防隊叫救火會,產婦叫做說姆娘,產後安胎坐月子叫“做舍姆”,坐月子的產婦就叫“舍姆娘”。

大叉叫做錯特,大皮膠,死去叫做彈老三,上海話表示“死”,除了“翹辮子”,還有就是“彈老三”,“彈老三”又作“抬老三”,

老三是癟三的戲謔語,癟三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居無定所,天生只能抬人家的命,什麼時候能被人家抬呢?除了死了就是病得走不動了,由此引申出“彈(抬)老三”。

談情說愛叫做劈情操,上海閒話講談戀愛,說法也是各式各樣豐富得很:

逛街叫做蕩馬路,談戀愛兜馬路,數電線木頭;月光族叫做脫底棺材,棺材都沒底了,可不就是一分錢也沒了!

AA制叫做劈硬柴,將柴劈成平均的幾份,比喻在眾人聚餐時,大家各自付各自的餐費,即西方國家的AA制,上海人講究“清清爽爽”,這樣的劈硬柴,就很清爽。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打賭伐叫做王伐,囉嗦叫做飯泡粥,羅裡吧嗦可不就像飯泡粥,不停地在那裡“剝落剝落”。

動不動就哭叫做蚌殼精,上海閒話蚌、碰同音,殼、哭同音,蚌殼精就相當於碰(一碰就哭精,腳抽筋叫做髈牽筋。

家長打孩子叫竹筍烤肉,小時候,在學校闖了禍,一頓“竹筍烤肉”是免不了的!跟“竹筍烤肉”類似的。

還有“吃生活”和“吃家桑”(捱打),老婆叫做家主婆,在上海,家裡做主的是老婆。

嗯,沒毛病,當然還有南京路叫大馬路。

“大馬路過去是二馬路

二馬路過去是三馬路……”

這是姚慕雙週柏春獨角戲裡的臺詞,不過估計現在很多上海人都不知道,大馬路是哪裡

二馬路、三馬路、四馬路又是什麼地方?

1840年鴉片戰爭後,英、法、美等國紛紛進入上海,劃定租界,規劃市政建設,修築馬路,在當時的英租界裡,從南京路往南到延安東路的七條馬路。

上海人以兄弟排行的習慣,依次將他們稱為“大馬路”“二馬路”“三馬路”:大馬路-南京路,二馬路-九江路,三馬路-漢口路,四馬路-福州路,五馬路-廣東路

外貌/外觀叫做賣相,“這種東西賣相好來兮,裡向是一太糊塗”,“你的女兒賣相介好,人又端莊,還怕尋勿到好人家”。

“賣相”最開始指人外貌時,大多是指不正派的女子,後來則泛指任何人的外貌,不過現在也不大聽到了。

膽小叫做抖豁,在上海話中,最早是將謹慎而顯得膽小怕事的樣子,講作“抖抖豁豁”。

卻不知後事如何?

……

……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