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八年,正月十九,早上七點,上海,公共租界,兆福裡

“阿玉,你想做大明星,那將來就做大明星,不過演戲需要學習表演、舞蹈、形體和唸白臺詞和語言,你的粵語說的很好,但是國語,學的怎麼樣?”

葉林笑著問道,其實葉少爺完全明白,阮玲玉的母語是粵語和滬語,其次學了英語,還懂一點法語,就是北京音的普通話,說的最差。

“哼,阿林,費麗思的粵語還沒有我說的好呢!我的國語發音,我肯定可以學好的!”

阮玲玉和費麗思這對閨蜜之間平時交流用的最多的是粵語。

一則因為崇德女中是廣東傳教士創辦的教會學校,從校長到教導主任到老師,都是粵籍為主,崇德女中招收的學生,以上海的廣東商人子弟為主。

也就是說崇德女中可以被看做旅滬粵籍商人的教會子弟學校,粵語是崇德女中的第一語言,其次才是教學課堂上的英語。

廣東人鄉親觀念濃厚,因此在廣東路和寧波路四川路這些廣東人聚集的上海本地社群中,粵語幾十年來牢固的佔據著母語方言的地位,滬語和國語反而都屬於外來語。

所以阮玲玉就語言天賦來說,粵語說的最好,其次是滬語,其次是英語,其次才是國語和法語,美少女的英語甚至比費麗思都不差。

至於阮玲玉的閨蜜費麗思,因為出身法蘭西家庭,同時又因為母親蕾亞也是個土生土是的上海姑娘,所以蕾亞和費麗思的母語是法語、其次滬語、其次英語、其次國語。

對費麗思而言,她學粵語的時間比阮玲玉學英語法語的時間要長,但是粵語本身不單純是方言,而是一種多音節多音調的古漢語,所以費麗思的粵語掌握程度,不如阮玲玉的國語程度。

畢竟,對崇德女中的這些女生來說,發音和音調才是一門漢語方言的學習掌握難點,因此阮玲玉當然能說國語,只是發音不夠標準,帶著濃重的粵普的口音罷了。

“阿林,你真的讓阿玉將來去演文明戲嗎?”英姐在邊上忍不住小聲問道。

在英姐看來,在舞臺上演文明戲,和戲園子裡唱戲沒有太多的區別,

古來優伶戲子的社會地位就很低,這就像男人喜歡去風月場所流連美色,但絕不會認為娶個妓女是光宗耀祖名當戶對的事情。

葉林當然知道,所謂文明戲,其實就是中國早期的話劇,

提起文明戲,這就要說到毗鄰中國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由於努力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使得社會面貌大有改觀,這對那些關注中國前途的有志之士頗有啟迪意義。

因此,本世紀初葉,中國青年留學日本遂成一時之風氣,1906年冬,中國留日學生在東京發起成立了藝術團體春柳社,主要成員有李叔同、歐陽予倩陸鏡若等。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1907年該社演出了法國小仲馬編劇的《茶花女》第三幕,由李叔同男扮女裝,飾演女主人公瑪格麗特。

在演出中,他們仿照日本新劇(即日本人引進的西方戲劇)的樣子,摒棄唱腔,改用口語對白演繹故事。

他們的演出,在形式上迥異於傳統戲曲而接近西方戲劇(drama),因此,被史家公認為是中國現代話劇史開端的標誌。

而《茶花女》演出的成功,鼓舞了春柳社同仁的士氣。不久,他們又將美國作家斯託夫人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改編為新劇《黑奴籲天錄》。

該劇表現了被壓迫者的反抗精神,在思想內容上很有現實性。當中國留學生在日本揭開了中國新劇序幕的時候,中國本土的戲劇發展也初現萌芽。

當年10月,戲劇活動家王鍾聲在上海組建了第一個新式戲劇學校——通鑑學校,以圖為現代中國的戲劇事業培養人才。

1910年底,曾在日本留學並熱心戲劇活動的任天知,回到上海並在此成立了新劇團體——“進化團”。

這位任天知,生卒年月不詳,而他所創立的“天知派新劇”在當時卻頗具影響。他以戲劇的方式宣傳自由民權思想,並用來鼓吹民主革命。

“進化團”推出過《安重根刺伊藤》《血蓑衣》等劇,並到處巡迴演出,足跡遍及南京、上海、武漢、長沙等地。

歐陽予倩說:“若論對當時政治問題的宣傳,對腐敗官僚的諷刺,對社會不良制度的暴露,還有對於擴大新劇運動,擴大新劇對社會的影響……進化團採取野戰式的做法,收效是比較大的。”

孫紋也曾對“進化團”的活動予以讚揚,為其寫下了“是亦學校也”的題詞。

“進化團”的演出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其劇情多為喜劇或鬧劇,藉此諷刺現實。他們還創造了“言論老生”這一角色型別,劇中人常常離開規定情境,發表慷慨激昂的時政演說,鼓吹革命且頗具煽動性。

儘管兩年之後“進化團”就解散了,但它的行動卻為中國話劇的發展開啟了新路,並在某種程度上開啟了話劇干預現實的傳統的先河。後來,隨著西風漸進,“文明”便成為“現代”“時髦”的同義詞,因此人們也稱新劇為“文明戲”。

儘管在辛亥革命興起之時,它也曾佔有過一席之地,但很快又隨著革命風潮的過去而沉寂。這種非本土的藝術要在中國立足,註定還要面臨種種艱厄。

為了讓這種新的藝術存在下去,文明戲的從業人員不得不把爭取觀眾當做第一要義,但是在怎樣爭取觀眾、爭取什麼樣的觀眾的問題上,他們卻因意識片面、模糊而走了很大的彎路。

1913年,鄭正秋(1888-1935)寫了10本連臺戲《惡家庭》,演出引起轟動。受其影響,一時間,文明戲團體“便把家庭戲來做資料,都是描寫家庭瑣事,演出來不但淺顯而婦孺皆知,且頗多興味”。

不知後事如何?

……

……

【作者題外話】:親們,明天春考第二天,繼續給大家加油!再接再厲!勝利在望!

今日小劇場:

阿文:“師傅,胡師伯總擔心踏空,老想著滿倉!”

葉林:“阿文,股市是個零和市場,胡師伯的想法是對的,讓他往前多走幾步沒錯的!”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