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貨幣是國民經濟保持高效執行的前提條件之一,而中國的貨幣卻顯得那樣的混亂,雖然張文英早已開始貨幣改革,並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也不可能強迫所有人立刻改用紙幣,而且之前的事情可說是一個接著一個,貨幣改革也就只好一拖再拖。

說到中國貨幣的混亂,其原因又是出在那個腐朽的大清王朝。

從清初起,清政府就建立了一種銀錢同時並用的貨幣制度,這一制度自建立便存在著諸多弊端,但也與當時的財政經濟運行狀況相一致,大家倒也相安無事,這一制度也運轉的很好。鴉片戰爭以後,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和財政收支內容與規模的擴大,其固有的弊端越來越充分地暴露出來,並展到積重難返、無法執行的程度。

先是貨幣行權極不統一,清政府始終沿襲著其前期的分散鑄幣政策,即中央和地方均有鑄幣權。就中央而言,鑄幣機構就有兩個,一個是寶泉局,直屬於戶部錢法堂,另一個是寶源局,隸屬於工部,二者互不統屬,各自為政。外省所用制錢均由地方鑄幣機構提供,早在順治年間,地方鑄幣機構就有十餘處,到了乾隆年間,一些邊疆省區和產銅省份,如新疆、西藏、雲南等,也都先後擁有了鑄幣權。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此外,民間的私鑄錢幣現象也十分嚴重。特別是到了鹹同年間,因戰亂造成的交通不便,許多地方銀根緊張,幾近無錢可用,有的地方將生銅私鑄成制錢。有的更將官錢銷燬,自鑄制錢。私鑄錢幣因摻進大量雜質,鑄造工藝又十分簡陋,其重量成色與官錢大不相同,混在官錢之中拋向市場,經常給商品交換和政府稅收帶來諸多困擾。

制錢如此,銀兩也並不可靠。不同種類銀兩之間成色、重量各不相同,使得價值難以統一,兌換手續相當複雜。這種幣制的混亂不僅增加了經濟活動中地交易成本,也使得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受到一定的影響。

滿清政府也不是完全沒有意識到幣制混亂的問題。也曾試圖改革,但其幣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存在嚴重失誤,甚至是混亂和自相矛盾的,改革既缺乏堅強有力的領導機構。也沒有準備必要的配套措施,尤其是沒有將鑄幣權真正收歸中央,更重要的是清政府的改革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應付自身地財政危機。沒有準備必要的財力作後盾,結果轟轟烈烈的幣制改革自然也就沒有成功,而地方卻因此獲得了更大的權力,幣制混亂地局面不但沒有得到任何改觀,反而一不可收拾。

張文英自然知道其中的危害。但他也沒有急於求成,而是有計劃的分兩步走。

第一步就是費兩改元。在這裡張文英使了一些小手腕。他先徵得了商界主流意見地支援,並利用自己本身的雄厚財力,特別是積攢下來的大量黃金,謀求到了對外幣值的相對穩定,接下來他又從全國各地調動銀元與白銀,加以炒作,造成那些反對意見較為激烈地區白銀與銀元比價的短時間劇烈波動。價格波動使得商人們無法適應,銀兩價格地急下跌,使銀元負債的銀兩持有者蒙受了巨大損失。民間對此更是很有意見。反對地聲音很快消聲滅跡,廢兩改元的呼聲迅高漲起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再加上那些地方實力派力量逐漸削弱,能夠與中央對抗的可能越來越低。而財政部這個時侯卻偏偏擺出一副不緊不慢的樣子,邀請上海的中外金融界領袖組成廢兩用元研究委員會,研究決定先從上海開始試行廢兩用元。同時頒佈的新的貨幣法規定將銀元的鑄造收歸中央造幣廠,其他各廠局不得鑄造,從法律上保證了貨幣地統一,還對流通中貨幣地重量、成色作出了詳細的規定。張文英倒也沒有改進殺絕,允許原有地貨幣在一定期限內流通,以保證經濟運行的穩定,並未貨幣的標準化留出時間。

上海地區最先實施廢兩用元,由於減少了銀兩和銀幣之間的重疊流通,市場對新貨幣推行反映良好,而其他地區則翹以待,試行了僅僅兩個月不到,張文英知道時機已經成熟,中央造幣廠也有充足的貨幣應付更放的壓力,於是立刻宣佈在全國範圍內實行費兩改元。這或許也是張文英推行的所有改革中一開始實行便獲得的支持者最多的一次。

費兩改元是的國家的貨幣迅得到統一,節約了成本,加了經濟運轉,而且將貨幣的行權收歸中央,對於當時張文英正在進行的削藩也有很大幫助,而改革的成功又使得張文英的個人聲望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張文英心裡當然清楚,僅僅是費兩改元是遠遠不夠的,正當他打算趁熱打鐵,將貨幣改革繼續進行下去時,與日本人的戰爭去已經迫在眉睫,他也只好暫時停頓了下來,好在的是貨幣改革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事情有時候往往是非常奇妙的。讓人們多少有些意外的是,在貨幣改革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的並不是盟友德國人,也不是對經濟最感興趣的美國人,而是英國人。英國人對於張文英是不滿的,甚至說是仇恨的,但英國人在中國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因此對國民政府的貨幣改革十分關注,因為這畢竟也符合他們自己的利益。英國人不知派來了經驗豐富的專家,甚至還提供了相當一部分的資金作為擔保,而且由於有英國人參與其中,那些親英派的人士對於改革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援,要知道他們中的很多人原本是站在改革的對裡面的。

與日本人的戰爭結束後,張文英原本並不立刻開始進一步的貨幣改革,理由是時機不對,而此時一場新的危機卻使得本已錯失的改革機會又回來了,而這場危機的製造者就是大洋彼岸的那個富裕國家——美國……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