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號與勇者號都是無畏級的戰列巡洋艦,擁有27節的高航,當然,為了節省燃料,同時為了減少機械磨損,它們是不會永遠跑得這麼快的,平常時不過是使用14節的巡航度。航海工具的更新換代使得大西洋似乎也不再像從前那般遼闊了,但從紐約到倫敦總是要花些時間的,這時間說長不長,說短可也不算很短,至少足夠讓危機變得不可收拾。

投機商們的名聲一向是不怎麼好的,當危機剛剛來臨時,很多人甚至還在一旁幸災樂禍,《泰晤士報》甚至表宣告認為這全是投機商們咎由自取,完全是報應,經此打擊,大英帝國的經濟必然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英格蘭銀行也來趁火打劫,趁機提高利率,試圖打撈一筆,然而所有的人很快便笑不出來了……

張文英對此顯得並不十分關注,也不十分擔心,這個世界在沒什麼人比他更瞭解大蕭條是個什麼樣子。張文英不是經濟學家,不過希特勒和戈林也是經濟方面的外行後的德國也一樣做得有聲有色,對了還有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張文英心中已經有了方案,事實上,在美國時一些事情已經開始行動了。中國是弱國,不單是政治上,經濟上更是如此,大危機是兇險的,但也同時是個機遇。

現在在海上,有的是時間,也就可以繼續當初在火車上沒有談完的話題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有關鐵路的問題大家很快達成了共識。其實在國內時很多人已經隱約感到了鐵路的巨大好處,在美國又見識了橫貫東西地大鐵路,以及鐵路周圍諸如克利夫蘭和匹茲堡這樣的工業城市,沒有人對此還有人和懷疑。當然。能如此快的達成共識還有另一個原因,張文英提出的鐵路興建計劃比起孫中山那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來規模上要小得太多了,而且集中於經濟達地江浙湖廣一帶。大家都知道修鐵路的好處,但一下子讓他們拿出大把錢來興修鐵路卻是另一回事了,不管怎麼說。鐵路都屬於長期投資,短時間內只有不斷投錢的份,絕對看不到任何收益,何況他們其實也拿不出太多的錢來。張文英正是一開始便看清了各人心中的小九九,提出地計劃正對了他們的胃口。至於真正的主要幹線他已經另有安排,卻也不需要向他們交代。

接下來要談的就是農業了。張文英在海外多年,是典型的洋派人物,比起他們應該更瞭解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重要性,現在放著工業不談,卻大談什麼農業問題。眾人都有些摸不著頭腦。

還是和張文英有些交情的盛宣懷先開口了:“載之。為今之計立國之本自然是工商業,這農業嘛,似乎……”

張文英笑了笑乎無足輕重是嗎?兄弟跟洋人是打過不少交道,不過大家也都知道,兄弟是讀聖賢書出身地。諸位也都是辦洋務地,不過我想諸位也都是讀過聖賢書的吧,這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的道理兄弟就不用在費什麼口舌了吧?”

大家都是一愣。不知這是張文英的託詞還是他當真是這麼想的,只有那幾個老學究當了真,激動得熱淚盈眶。

“中國的工業還很薄弱,加上洋人的壓榨,我們自己在技術上也有很大欠缺。不能指望在工業上一下子就會有什麼質的飛躍。美國的強大是強大在它地城市。半數以上的美國人都是住在城裡的,英國等歐洲列強大體也都是如此。因為工業不達,我們自己的城市是容不下那許多人的,這一點跟洋人沒得比,短時間內徹底改變也絕無可能,不管我們是否願意,大部分地中國人很長一段時間裡還是要住在農村地。中國要富強,不是我們這些人富裕了中國就富強了,只有至少絕大多數人都富裕了才當真談得上富強。既然大部分人都是住在農村的,農業又如何會不重要呢?”

好一陣沉默,大家都覺得張文英說地似乎在理。他們都知道,只有需要他們參與的事情,張文英才會和他們講,卻又不曉得張文英到底是要他們幹什麼。

這次是方樵苓開口了,這些天他對張文英可說是心服口服了:“您就別賣關子了,有什麼說出來,上刀山下火海咱絕不含糊。”

“用不著你們上刀山下火海,而且這還是有利可圖的。”張文英笑道,“你們不是想投資工廠嗎?不過說句喪氣的話,投資大工廠,你們的資本未必夠,幾家聯合看來你們也是不太情願,而且在上海建工廠,就註定是要和洋人競爭的,論財力,論技術,都是你們的缺點,和洋人競爭未必有什麼好處,說不得到最後血本無歸,傾家蕩產,反落個敗家子的名聲。但洋人有洋人的優勢,卻也有他們的短處,別忘了,我們才是地頭蛇,本鄉本土的,做起事來也方面,有些洋人不做的,或是做不來的,我們來做嘛。現在的世道大家心裡都有本帳,種地嘛,頂多是餓不死人,財是肯定沒有指望的,辛辛苦苦一年到頭,好容易有了收成,拿到城裡賣,城裡人還挑三揀四的,便是趕上豐年,日子過得也苦巴巴的。單靠種地當然不了財,就要在加工上想辦法。你們都知道麥子和麵粉不是一個價,蠶繭和絲綢也不是一個價,便是這個道理。農產品的加工廠,技術要求不高,廠子也用不著很大,洋人也不會來跟你們爭這一塊,何況只要用心,咱可都是中國人,本鄉本土的,洋人就能爭得過咱們?你們也不要小看了這些加工廠,一個廠子自然利潤高不到哪兒去,勝在可以遍地開花,加起來那也是很可觀的。”

辦農產品加工廠當然遠不能徹底解決農業問題,不過解決了部分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重要的是有利可圖,能參與進來的人自然不會少,也為張文英下一步的計劃打下了基礎……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