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布還沒有現美洲的時候,橡膠不過是被美洲的印第安土著製作成橡膠球娛樂用的,至少那些土著們從來沒想過這種從樹幹中流出的白色乳液還有什麼別的用處,而當橡膠到了歐洲之後,漸漸被廣泛使用,但直到十九世界末橡膠的使用量也並不驚人,還沒聽說過誰因為橡膠而一夜暴富,但情況早晚會上改變的。公元也就是張文英莫名其妙的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年,一年中世界上自然生了許多大事,而對後是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德國一個叫卡爾.本茨的人造了一輛三個輪子而且不用馬拉的車,它不需要專門鋪設的鐵軌,一般的道路就行,甚至一些崎嶇些的道路也能應付,這就是汽車,起初似乎沒什麼人看得上汽車,它太簡陋了,無論舒適還是豪華都比不上馬車,然而汽車淘汰馬車至少在那些達國家裡並沒有花太長時間,甚至早在布林戰爭的時候,英國人就應開著裝上鐵板和槍支的汽車在戰場上馳騁。

汽車的生產刺激了鋼鐵工業,刺激了石油業,也使得買賣橡膠成了一門可以一夜暴富的生意。以英國為例只進口了價值七十萬英鎊的橡膠,而這個數字到了則足足翻了在其他列強那裡大體也是如此,而像美國、德國這樣的汽車工業大國,情況甚至比英國更加瘋狂。在採用了流水線作業後,兩國地橡膠進口量不足兩年時間便分別激增了和差不多能夠找到的橡膠都被他們拿去做了汽車輪子。但是受制於氣候、土壤及樹木的生長週期,橡膠的生產卻不能急擴張,因此橡膠的價格就在上升通道裡賓士起來。當中國的內戰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國際市場上的橡膠價格也幾乎每天都在刷新紀錄,不到半年的時間居然漲了十倍,僅次於當年地黑色鬱金香,當然。張文英手下在南美和南洋都有大片的橡膠種植園,這也是他能夠如此快地趕洛克菲勒的一個重要原因。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南洋的氣候和水土都很適宜。是橡膠的理想種植地,由於離中國近,又有大量華人華僑分佈其間,因此不少歐洲人在東南亞的橡膠園喜歡把總部設在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上海,以便融資時大約佔了其中三分之一強,就是那些總部不在上海的也喜歡在上海建個辦事處。這些洋人可是一點兒也不老實。其中自是魚龍混雜,有地已在當地購買了橡膠園,只需等待出膠甚至已經開始出膠;有的剛剛購買土地,樹苗還沒種下去;也有的根本沒去過南洋,只是在地圖上找了幾個名字,就開始在上海招股,他們一般都是先取得駐上海的外國銀行的支援,然後在報紙上大做廣告,極力渲染公司的美好前景,並聲稱它的股票可以在外國銀行按票面價值押借現款。從而不僅贏得華商的信任。不過嚴格說起來這些還算是好的,不管怎麼說他們真的打算在南洋經營橡膠買賣,雖然其實他們虧得血本無歸還是有很大可能地,但畢竟也有可能賺得盆滿缽盈,那些投資人自然不大可能獲利很多,但也能小賺一筆,也算不無小補。還有更糟糕的,事實上不少來上海的這些自稱經營橡膠業務的所謂公司不過是些虛有其名的皮包公司罷了。他們不單沒有任何業務,而且也從不打算開辦任何業務,公司的老闆也不過是些想到上海來碰碰運氣身無長技的外國盲流,他們中有失業水手,三流騙子。甚至濫賭鬼。唯獨沒有本本分分的生意人,那個蘭格志拓殖公司地麥邊就是其中之一。最新的訊息已經傳了過來,他的橡皮股票一張居然被炒高到白銀。

張文英等的電報的確是到了,不過不只是上海來地,還有紐約,倫敦,香港等地來地,事情遠比他原先設想的要糟糕得多。

“東家,大致地損失已經估算出來了,單就已知的情況而言,直接損失就有到兩之間,若是洋人逼得急,或許還要更多,間接損失就不得了了,以全國而言少說也有千萬兩白銀以上。”這麼多年來謝老柱也練就了一身處變不驚的本事,儘量平靜的做著彙報,不過他自己也清楚,這還僅僅只是個開始,接下來還不只要有多少。

“你先拿去看看吧,”張文英將手中的電報點給謝老柱,同時還不忘了強調一句,“這些還只是最初的報告,接下來還會有更多更詳細的會接踵而至,有的忙了。”

洋人不斷地將倫方面的利好訊息傳播到上海:諸如某家公司行英鎊的股票,結果半小時即告售罄,又比如某種行面值不過10英鎊的股票,最高時漲到了鎊,而另一種面值鎊的股票,最高時漲到70英鎊。這類行情極大地刺激了上海投資者的信心,從而推動上海橡皮股票也一路瘋漲。最新行動起來的洋行裡的買辦,他們自詡消息靈通,對倫敦的市場行情先知先覺,紛紛不惜血本開出自家錢莊的莊票,在市面上套購橡皮股票,而他們則帶動了更多的錢莊。在錢莊的示範之下,商家、個人也紛紛加入到炒股大軍中來。因為貪圖高利,很多人抵押了房產、飾、衣物尤嫌不足,又向錢莊貸款,而錢莊為迎合這股風潮,又明了一種新的抵押貸款方式,即商家、個人可以用買來的股票做抵押,貸出款來,又去買新股票,然後再來貸款,再去買股票。而錢莊之所以如此大方,無非是因為覺得“此項股票遠勝現金”。甚至有部分自詡視野開闊的人,覺得在上海買還不夠,又兌款去倫敦買。在瘋狂的炒作中,上海的資金幾乎完全被凍結,其他行業已經很難得到資金,這個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事實上已無金可融。

張文英自己也能感到自己在顫抖,他想起當初與法國人比利時人合夥去英國“搶錢”,想起半年前在倫敦用黃金給英國人製造的麻煩,看來自己還是太心軟了,這次可是生死存亡的較量,他不會再手軟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