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裡安·毛瑟在當天的參觀結束後。將與王九齡的談話整理了一遍,然後給了家族的在毛瑟的人每人一份,然後逐個分析,說服家族的人,取得他們的支援,再說服其他的員工,尤裡安·毛瑟還打算找機會把這些問題反饋到柏林政府那裡去,德國不能在重蹈一戰的覆轍了。

11月日王九齡要去參觀毛瑟的機槍生產線,當然就是MG4通用機槍了。

MG47.9mm通用機槍是最早出現的一種通用機槍,是德國毛瑟公司設計的。它綜合了以前許多機槍的特點,同時自身也有不少特點。它是第一種大批量生產的現代通用機槍。作輕機槍使用時兩腳架固定在機槍槍管套筒前箍上;作重機槍使用時,機槍安裝在輕型(鋁製)高射三腳架或高射雙聯託架式槍座以及摺疊式高射支柱上,也可固定在與1專用高射支柱上。

二戰中還生產了許多MG4S和MG4/41等改良型機槍。改良型機槍比原型機槍尺寸短,槍管也短;發射機構只能連發;具有更好的緩衝效果和槍管助退作用。

至於MG4機槍的裝備程度基本是從195年德國宣佈廢除凡爾賽條約起就開始裝備德軍,並且在抗日戰爭中,希特勒還提供給**一些MG4和大量MG1機槍。但事實上,在二戰中,MG4機槍始終沒能取代老式的MG08機槍和MG15機槍(這些老式武器大量裝備給留守部隊和黨衛軍),後來的MG4機槍也沒能取代MG4機槍。因此,二戰時期德軍的機槍裝備十分雜亂,不過MG4機槍確實是通用機槍的鼻祖。

MG4機槍曾大量作為德軍地面使用的制式機槍,現已撤裝。

MG4是190年代德軍步兵的主要機槍,亦是其坦克及車輛等的主要防空武器。MG4開發原意是為了替代MG1等的老式機槍,但因為德軍的戰線太多,直至整個二戰完結都沒有完全取代,更衍生出更為著名的MG4,而其他老式機槍在二戰中仍然同時服役。MG4由毛瑟公司的海因裡希·沃爾默所設計,以萊茵金屬推出的MG0機槍(Solothurn190)改良而成,將原有的彈匣供彈改為彈鏈供彈、加入槍管套及提高射速到每分鐘800至900發。MG4在推出後立即成為德軍部隊的主要武器,在西班牙內戰中,德軍士兵協助佛朗哥部隊作戰時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MG4亦開始成為通用機槍的初型。MG4的生產需時很長,成本亦很高,每把須用49公斤(108磅)的鋼鐵以鑽削方式才能製造出重1.1公斤的MG4,而由於射速高,槍管較易過熱,也較易出現故障。

MG4可用彈鏈直接供彈,亦可用50發彈鏈裝入的單室彈鼓或75發非彈鏈的雙室彈鼓掛於機匣左面作供彈,但改裝成75發雙室彈鼓後無法直接改回彈鏈供彈。MG4的槍管可以快速更換,只須將機匣與槍管套間的固定鎖開啟,再將整個機匣旋轉即可取出槍管套內的槍管。MG4的扳機設計獨特,扳機護環內有一個雙半圓型扳機,上半圓型為半自動模式(印有“E”字),而下半圓型設有按壓式保險的扳機則為全自動模式(印有“D”字)。

輕機槍模式時的MG4連兩腳架重1.1公斤,而中型及重機槍模式時可選重6.75公斤的三腳架或較大型、重.6公斤名為MG4Laffette的三腳架,除了一個可調式照門外,機匣左面有另一個翻開式的長程照門,亦可加望遠式瞄準鏡作長程射擊用途,甚至加裝潛望鏡以令射手保持在戰壕中射擊而無須暴露在火線範圍內。

MG4式最大的特點就是機槍結構復雜,不便加工,槍體太重所以後來演化出來一款鼎鼎大名的MG4。

王九齡對於兩款機槍之間的差距還是清楚的,不知道MG4提前十年問世,會給歐洲和世界帶來怎麼樣的傷害,不過那不是王九齡關心的,一戰、二戰中國都是戰勝國,可是卻沒有撈到一點好住,反而喪失了大量的主權和領土,所以王九齡要讓德國狠狠的教訓這幫白毛豬,順便還可以討好德國,到時候各種援助就會大把的來,中國也可以乘勢而起,就算撈不到很多好處,至少也不用倒貼吧!何況這種損人不害己的事情不幹那還幹什麼,何況損的還是中國的敵人。

尤裡安現在知道王九齡是槍械專家,而且MG4通用機槍也不是什麼秘密,王九齡如願以償的看到了MG4,並參觀了整個生產流程。

王九齡裝模作樣的研究了半天,尤裡安和槍的設計者海因裡希·沃爾默一直在邊上站著,海因裡希·沃爾默從尤裡安那裡得知眼前的年輕人對槍械很精通,其實他也知道MG4的缺點,只是苦於找不到其他的方法,他倒是希望王九齡能提出好的建議。

王九齡在那裡搗鼓了一個多小時,拆了又裝,裝了又拆,左後長舒一口氣對尤裡安說:“MG4有一個比較嚴重的缺點,其結構較複雜,複雜的結構直接導致製造工藝的複雜——耗費更多的工時和材料,如果發生像上次世界大戰那樣的戰爭的話,根據MG4的生產能力,即使所有工廠全部開足全部馬力,也沒法滿足前線的需要,還會Lang費大量的寶貴人力,在那種大戰時期,人力是最寶貴的。”

海因裡希·沃爾默道:“那將軍閣下認為應該怎麼辦呢?”

王九齡道“我認為可以將大量零件改為衝壓件,貴國金屬缺乏,傳統的製造工藝金屬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改用衝壓件,這樣能節省不少的金屬,提高金屬的利用率、降低成本,同時使用衝壓件製造的效率快的多,還能成百倍地提高了產能,而且衝壓件的結構更緊湊,新的機槍對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應該比MG4更高。”然後王九齡看向尤裡安和海因裡希·沃爾默,意思是說你們覺得呢?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海因裡希·沃爾默和尤裡安是多年的槍械老手了,衝壓工藝確實比傳統的槍械製造工藝要省事的多,但是製造出來的機槍質量還不敢過早的肯定更好。

海因裡希·沃爾默說道:“衝壓工藝確實能提高金屬的利用率,以德國的技術也完全可以達到要求,不過我看能不能生產更好的槍出來,還是要實驗之後才知道。”

王九齡道:“我覺得不如現在找個金屬衝壓專家以他專業的眼觀來看看行不行,本人希望能在離開德國之前將槍定型,我國可是等著這款機槍列裝呢!”

王九齡確實比較急,西康根本沒打算生產馬克沁機槍,或者別的機槍,要不是二十九路軍那裡需要大量的機槍,買起來太貴,加上國內又有大量的捷克式ZB-6在使用,王九齡是不打算在西康建ZB-6的生產線的,他就等著MG4列裝了,這款作輕機槍使用時兩腳架固定在機槍槍管套筒前箍上;作重機槍使用時,機槍安裝在輕型(鋁製)高射三腳架或高射雙聯託架式槍座以及摺疊式高射支柱上,也可固定在與1專用高射支柱上。

有這麼好的機槍,還要Lang費資源生產那種去生產那些跟不上潮流的機槍,簡直是Lang費資源,王九齡清楚的知道,通用機槍才是歷史發展的潮流,後世演變了無數中機槍,但是都是以MG系列為藍本的。

所以這次來德國要弄幾條生產線回去,還要引進大量的衝壓工藝機床,到時候就大量生產了,到時候還不把拿著每分鐘只能打兩百發子彈九二式重機槍的鬼子打的落花流水,想到這裡王九齡猥瑣的笑了,而且口水都留了出來。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王九齡就和海因裡希·沃爾默和尤裡安還有德國的衝壓工藝專家一起研究改進MG4的方法,直到11月7日返回慕尼黑。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