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世界經濟危機已經出現了更為明顯的苗頭,但是主流的經濟學者或專家在各種公共的場合,他們依然是賣力鼓吹著經濟的繁榮,駁斥任何關於唱衰經濟的訊息。

生產過剩是一些主要工業國家早就生的事情,其中最為嚴重的莫過於是美國。他們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紅利”,國內產能經過政府的鼓勵呈現爆式的增漲,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失去了歐洲大6的龐大訂單,實際上各個工廠生產出來的商品已經處於滯銷的狀態。

差不多是在李奇設立各個空殼公司進行運作的時候,原材料交易在美國突然變得盛行了起來,倒是給予各種滯銷的運輸渠道有了新的活幹,但是對於各個工廠來說東西賣不出去依然就是個噩夢。

若說從1925年左右就開始出現了經濟危機的苗頭,那或許是不準確的,那個時候只是出現了產能的過剩,一些對經濟半知不解的政客還高興地評價,說那是美利堅強大的一部分。

到了1928年,沒有任何的政客會在說產生過剩是強大的一部分體現了。因為工廠生產的東西一直滯銷,失去了活動資金工廠無法給工人工資,強大的美利堅可不止一次爆了遊行和討薪。

當然,工人對一些小工廠主的罷工和討薪只有政府的警察會去調解一下,爆衝突什麼的,警察就該站旁邊看熱鬧,畢竟都是打工的,工資也越來越買不起什麼,警察也要惜命啊。

必須說明的是,自由與博愛的燈塔國,只要不去冒犯到龐大的資本集團還是比較好說話,但是一旦冒犯到資本集團,不會出動什麼警察,是該國民警衛隊直接出來教那些人什麼叫作死了。

從1927年到1928年底,生在自由且民主燈塔國的鎮壓次數過五十次,大約都是工人罷工和遊行,有那麼幾次甚至是連重機槍都擺了出來。

期間,更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退伍兵因為收不到福利組織的遊行,結果是現役的軍人對上了退伍的老兵,幸虧的是老兵組織理性,要不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收藏。但是美利堅的恥辱在現役部隊包圍退伍老兵的那一刻起,永遠地被釘在了自由與民主燈塔國的恥辱柱上。

不少國家都是在笑話,但通常每個國家都不怎麼樣,像是列強也爆了退伍老兵尋求合理待遇的事情,有了美國那邊的例子在前,各國處理起來顯得相對溫和,就是對於本來惡劣的財政又給加捅了一刀。

“最可笑莫過於此了吧?”赫爾曼.戈林太幸災樂禍了,嘲諷著說:“以後美國的民眾,還願意為國家去上戰場嗎?”

李奇卻知道不是那麼回事。

“他們會推卸責任,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阿道夫.希特勒看得無比透徹:“換一屆政府,之前那一屆幹了什麼都與新一任的政府無關。另外,他們還有兩個政黨輪流執政,有的是藉口。”

下一屆就該是羅斯福了,這位先生簡直就是跟做了火箭一樣,數年間成了明星般的政治人物,有了那個誓要讓全體美國人都有屬於自己小轎車的總統在前,羅斯福先生顯得無比的務實。

“掌握了輿論,需要民眾去做什麼,輿論控制起來……”戈培爾矜持地笑著:“民眾總是健忘的。”

一眾人都是“呵呵呵”笑了起來,政客怎麼可能會不知道民眾健忘,那是在開玩笑嗎?

“好了。”李奇覺得也是聊夠了,應該進入主題:“我們的‘四年計劃’似乎有些跟不上節奏,應該佈置下一個計劃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幾年間,德意志儼然已經成了一個全國上下哪裡都是在修路的大工地,解決了很大的失業率問題,同時關於建設兵團的操作也是異常的順利。

國防軍對於總理府的動作異常的欣喜和配合,無比堅信總理府的一系列舉措是在為新一輪的國防建設埋下伏筆。就此,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與國防軍的蜜月也開始了。

“對於二號坦克的試驗,三號坦克的研製,我們絕對不能放鬆進度。”李奇接下來的談話無比的重要,他特別看了幾眼那些個國防軍的代表,然後才說:“6軍方面,到1933年必須要有一個裝甲師和一個摩托化步兵師,那是關於我們對新型戰術的試探。因此,到1931年時期,我們必須要有能夠獨立自主的軍工廠,關於‘大眾汽車’的建設應該加快了。”

聞言,國防軍的代表都是露出了振奮的表情,他們早就在等待這一天了。

裝甲師啊,一聽就是無比的高大上檔次,國防軍對於裝甲化作戰都研究四五年了,但凡是有點前瞻性的軍官,誰不研究裝甲化作戰?他們沒有真實的坦克,就拿木頭製品代替,喊著複雜的口令,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模擬。總算……總算是要迎來有真家夥的幸福生活了。

當然,其實裝甲師和摩托化師是李奇給的命名,原本他們的名字可不是這樣,雖然是使用坦克啥的,但依然被稱呼為騎兵師。事實上,對外也真的還是叫騎兵師……

對於坦克的安排,最開始的時候還真的就是二號坦克作為主要的兵器。會出現這樣的安排,一是因為三號坦克的研製可能會跟不上,再來就是坦克在前期還真的就是對付步兵,因此裝備2o毫米機炮和同軸機槍的型號,絕對是主流。到了開戰時期,二號坦克就該成為步兵輔助坦克,又或者是被改裝成為自走火炮,三號坦克的對手會是盟軍的那些坦克。

摩托化師在未來的國防軍會有十二個之多,但是真正全部機械化絕對是不用想了,說是摩托化師,但配置還是少不了戰馬、騾馬等等的畜力,只有一些尖刀部隊才會真的是機械化。

“到1934年,我們會組建4個裝甲師和8個摩托化師。”李奇示意約瑟夫.迪特里希將早就準備好的檔案下下去,等了一:“具體的戰爭兵器該怎麼配置,希望到時候國防軍已經有了準確的答案。”

庫爾特.馮.施萊謝爾立刻接過話題:“是的,總理閣下,我們不會放鬆。”

庫爾特.馮.施萊謝爾現在是總監,在國防軍絕對是一個能夠排的上號的人物。他與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的接觸十分頻繁,本人又比較熱衷於參與政治,算得上是一個半軍人半政客的人物。

目前德意志的國防部長依然是漢斯.馮.塞克特,第一總監是埃裡希.馮.魯登道夫,下面的各個部分又有許多的總監和部長。喜歡在政治場面上活躍的沒有幾個,大多數是悶頭在幹務實的事情,但也不能說那些喜歡參與政治的人不務實。

相對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也在對國防軍進行滲透,例如李奇就死死盯著三軍統帥的位置,阿道夫.希特勒無比渴望能夠成為6軍的某個總監或是部長,赫爾曼.戈林不敢與曼弗雷德.馮.裡希特霍芬搶空軍老大的位置可希望有自己的一個空軍師,林林總總的述求很多,國防軍那邊的態度則是比較凌亂。

總的來講,以容克集團為代表,他們是異常排斥有人將手伸進軍隊,認為軍隊是他們的禁臠,但又遲疑對抗會不會讓總理府乾脆不和他們一塊“玩耍”,去扶持一個新的集團,比如自由軍團。

要深切的知道一點,德意志一直都是有兩個武裝力量的存在,除了國防軍還有自由軍團。從規模上看,國防軍要小於自由軍團,並且在裝備和作戰經驗上也是出於劣勢地位,國防軍也就只是佔了一個“正統”的牌子。

真的是要有危機感的,也正是這樣才致使容克軍事集團哪怕是再不爽也該忍著,畢竟自由軍團就是一把懸在他們頭頂的利劍,要真的生了自由軍團改個番號成為國家編制,他們難道就真的能阻止?

李奇清楚容克軍事集團的心理,他也必須要加快度,對於一些“老鼠屎”進行必要的清理,那將會是一場合理的交易,包括清除掉一些他認為不合適擔任什麼職位的人,安插進一些想要的人,提拔一些賞識的人。

自由軍團當然不會去取代國防軍正統的地位,事實上沒有多久自由軍團就會解散,一部分整合進國防軍體系,一部分整編成為黨衛軍。

是的,就是黨衛軍,一開始就不會小打小鬧,2個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再有空軍編制,是屬於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直屬的武裝力量。

當然了,黨衛軍的花費不用國家去掏一分錢,全的資金都是由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自己來出,還沒有人可以從任何地方找到關於花國家的錢去建設私軍的證據,畢竟那些錢本身就是李奇自己掏的。至於李奇的錢該是怎麼來的,不貪汙誰又能管那麼多!

另外,李奇組建黨衛軍的事情目前還算是機密,畢竟國防軍到1934年也就是4個裝甲師和8個摩托化師,要是讓那些容克知道黨衛軍一開始就會是2個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哪怕不用國家掏一分錢,容克們也絕對是該跳腳。

真的沒有什麼好奇怪的,自由軍團目前的作戰經驗還真的就比國防軍要多,他們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走下來,先是投入到與各種黨派武裝黨徒的作戰,後面又去干涉蘇俄內戰,哪怕是現在都還活躍在蘇俄內戰的戰場。

對了,1928年三月份的時候,蘇聯紅軍對各條戰線上動了進攻,俄羅斯民主聯邦早有準備,雙方又開了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幾乎沒有區別的陣地戰。

僅僅是不但半年,根據各國在蘇俄內戰的傷亡統計,蘇聯紅軍至少是損失了五十萬的士兵,俄羅斯民主聯邦的損失約是二十萬人。雙方的數字是戰死,可不是受傷。

都什麼年代了,不是嗎?防禦性的塹壕戰誰不佈置密集機槍啊!進攻的一方是真正意義上冒著槍林彈雨在衝鋒,蘇聯紅軍作為進攻方不死傷慘重才是怪事。

法國在蘇俄內戰的觀察報告回國內,一大群人感到歡欣鼓舞,他們認為未來的戰爭必定是防禦的一方獲勝,對於建立馬奇諾防線顯得更加熱衷了。

“我們已經秘密運輸五輛二號坦克和十輛一號坦克抵達蘇俄戰場,會在他們的內戰中次嘗試使用快型的坦克。”庫爾特.馮.施萊謝爾臉上沒有什麼表情:“自由軍團會有兩個團進行配合,我們將第一次獲得真實戰場上坦克的應用資料。”

事實上,不但是6軍的坦克,其它一些例如卡賓槍、衝鋒槍的輕型武器,還有履帶式的裝甲車也會出現在蘇俄內戰的戰場。6軍的裝備會先上場,鑑於蘇聯紅軍壓根就沒有跟上時代的飛機,戰鬥機的實驗價值不大,會有俯衝轟炸機和水平轟炸機進行實戰檢驗。

“其實,不止是我們在這麼幹,幾乎主流國家都在做類似的事情。”庫爾特.馮.施萊謝爾說的是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義大利……等等一些國家:“現在的蘇俄內戰戰場已經成了武器實際檢校地。”

一個民族最為悲慘的事情就在斯拉夫人身上不斷地上演,那就是國家分裂的苦果,就是野心家為了自己的野心呈現的話劇。在這一場“表演”中,大片大片的斯拉夫人死於內戰,能死在戰場其實還算是幸運,雙方都有因為“肅~反”和“清理”死在非戰場的平民或軍人,但還是平民的死亡最多。

“我們就是要在殘酷的戰場上挑選出最為合適的士兵?”赫爾曼.戈林在問阿道夫.希特勒黨衛軍的事情:“聽說制服是由你來設計?”

還真的就說對了,黨衛軍的制服就是由阿道夫.希特勒親自設計,已經有了成品,看上去無比的美觀,由年輕小夥子穿上去更加顯得英武……(未完待續。)8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