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慶順又觀察了一會兒,才說:“你是指骨棒邊緣那些細微的骨折痕跡吧?那是骨頭受到衝擊斷裂時形成的,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骨折會有那麼整齊嗎?”慕容雨川反問。

“那你說是……”

“鋸痕。”

“你是說……骨頭是鋸子鋸斷的?”

“差不多。”

鍾慶順冷笑。“鋸子鋸斷會留下很明顯的波浪形痕跡。”

慕容雨川從容不迫的反駁。“波浪形鋸痕的大小,明顯與否取決於鋸的種類、運動方式以及鋸齒間距大小。我們日正常見到的鋸,包括弓形鋸,手板鋸,電鋸,線鋸等等。鋸齒間距大致在一釐米到一毫米之間,所以鋸過的東西上會留下很明顯的波浪形痕跡。然而,我們所看到的屍體卻不是用這個範圍之內的鋸子鋸斷的。”

所有人都是一驚,尤其是鍾慶順。

“那是一種不太常見的鋸。它的鋸齒間距遠小於一毫米。而且還是複合式鋸齒。我剛才用了你的立體顯微鏡,對軀幹和四肢的斷截面骨頭進行提材放大。我只檢查右腿股骨的斷截面。其餘的你可以自己去看。放大50倍的斷骨截面應該可以看得很清晰。”

鍾慶順猶豫著走到牆角的試驗檯。對那套剛從德國引進的立體顯微鏡拍照裝置他還有些生疏。平時極少能用到。

儀器的載物臺上放著三份粘有導電膠的骨片樣本,連線的監視器上顯示出棕黃色的骨樣截面照片。

王樹林和警員們好奇的往螢幕上瞟,除了看見好像木板的背景上出現了一些白色的線形條紋,看不出有什麼其它特別。

慕容雨川對鍾慶順說:“白色的痕跡就是鋸齒鋸斷骨頭留下的。這一點你還有異議嗎?”

鍾慶順窘得說不出一個字,臉上一陣紅一陣白。

慕容雨川不再理他,繼續說:“我們現在需要分析的是哪一種鋸。首先判斷是手鋸還是電鋸。手鋸鋸行過程中,會由於人為的不穩定,造成鋸痕不穩定,呈現震動感,運動方向為往復式雙向交替。如果是電鋸,特別是電動圓鋸,由於震動頻率穩定,運動方向為單向,所有形成的鋸痕接近平行,線條呈現重復性。”

“那兇手用的是什麼鋸?”有人問。(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