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了,難道不是金子的?”

“金子的當然是。但它本身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它的材質。”

“是嗎?這塊醜不拉幾的土豪金這麼值錢?”

“它叫人首魚身瓶,並不是清代的古董,可比清代的早得多。”

“你怎麼知道?”

“因為瓶底上蘸著字。你應該不不認識那些字吧。”

“我還以為那是咒語呢?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你居然能認出來?”

“那是一種十分古老的奇特文字。字形過度彎曲,讀法從右至左,發音無定準。學術界因為它的字形,俗稱它‘驢唇文’,學術說法稱其為佉盧文,使用的年代約為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五世紀,距今兩千多年。這種文字最早出現在印度北部、後來流行中亞的方言俗語。這種文字公元五世紀後任何國家和地區再沒使用過,它本身也沒演變為其他文字,是一種死文字……”

“老教授,你該不是想說這是印度的古董吧?”

“那倒並非。因為它的形式構造偏近中亞風格,文字內容,卻是漢文的措辭習慣。這種文字旨在中國歷史上極偏僻的地區極小範圍的流傳過,之後隨著國家的滅亡而消失了。”

“你指的國家……”

“一個存在於中國西漢時代的西域小國尼雅古國,也有稱呼精絕古城。位於今天羅布泊北部,新疆省豐民縣。”

“尼雅古城,”慕容雨川腦子裡似乎有什麼閃過,“老教授,你該不是說這件古董是來自尼雅古城吧。”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怎麼你也聽說過?”

“你確定嗎?”

“我是根據瓶底的文字和內容斷定的。文字內容到不複雜主要是祝福阿瓦納的祈語。阿瓦納的意思是王中之王,也就是尼雅古國的國王。”

“那你要親自去尼雅古城考察過嗎?”

“隨著考察團去過兩次。”

“像這種古董多嗎?”

“見到過,不過很稀有。從1901年斯坦因首次發現尼雅遺址到現在一百多年時間裡,國內外組織過許多次科考活動。裡面的古董基本已經都收藏在博物館裡,或者流失到海外了。”

“哦……”

吳教授之後說的什麼慕容雨川都沒仔細聽。放下電話,王技術員好奇的問他都聊了什麼。慕容雨川來不及回答,給C市博物館打了電話。目前鄭嘉冼因病離職,現在的代理館長叫陳蘇亮,之前是博物館展品策劃部的負責人。他問慕容雨川有什麼事兒。慕容雨川問:“你們博物館的展品中有尼雅古城的文物嗎?”

“尼雅古城?!”

“就是位於羅布泊那個古城,你們前任的前任館長毛仁和還組織人去探險過呢,你不知道?”

“這我倒不清楚,應該是很久之前的事兒吧。不過我們這兒沒有你說的那種文物。”

“沒有?你確定?”

“確定。我來兒這工作也有六七年了,專門搞展品策劃的。要是有這麼重要的文物,還能不知道嗎?”

慕容雨川將信將疑的又給武漢大學的退休教授楊德江打了通電話,問他當年去尼雅古城考察發現了文物沒有。

“是發現了一些。”楊教授說,“據說當時是一個徒步探險家無意中在尼雅古城發現了一座古廟,還在那兒留了影。訊息慢慢傳揚開,就有專家猜測那裡可能會是一個較大的新遺址。但是這畢竟是捕風捉影的事兒,而且羅布泊環境險惡,總之各方面原因吧,國家方面也沒有立刻組織專門的科考隊。後來倒是C市博物館的毛館長率先聯絡各個大學,組織了這次考察,確切說是探險,因為當時還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有價值的遺址呢。”

“你們最終還是找到了是吧?”

老人語氣顯出興奮。“是,相當有價值的考古發現。”

“那你們發現的古董都怎麼處理了?”

“當然是上交國家了?”

“那你聽說過人首魚身瓶這種文物嗎?就是金子做的外形好像條魚,還有人頭人臉的古董,挺扎眼的。”

“沒有。我們主要是發現了一些木板書、衣物還有些祭祀用的器具等等。”

“就沒發現值錢的東西嗎?”(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