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飛的話回答的很藝術,再聯想他們可以直白而又淡然的說出拿自己做實驗這個事情,讓劉凡不禁對這幫人感受到愈發的好奇。

甚至後面幾天,他們直接當著劉凡的面開始了實驗,大腦刺激,物質抽取,就這麼在劉凡的面前進行著,而且羅振飛還跟劉凡分享了一個東西。

源腦計劃最開始有87個人,剩下的那些人,應該都是做實驗做死的...

但是接下來這幾天在跟這些人的接觸中劉凡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他們的科研態度,那股子為科研專注和奉獻的精神跟劉凡平時見到的總覺得哪裡不太一樣,他們就好像真的把自己和科研融為了一體,他們科研態度和科研方式帶著一種奇妙的生命力。

慢慢的,劉凡也不再糾結他們是不是瘋子的事情,讓自己先專注於科研本身,彼此合作去挑戰這個有意義而又充滿困難的大腦研究專案。

而在這個過程中,劉凡注意到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一些一直以來的科研習慣,自己正在被源腦計劃這些人影響。

在過去,劉凡一直覺得自己的科研態度也算上是可以驕傲的了,廢寢忘食,堅韌不拔,自律自制這些品質自己都有。

而在團體科研項目中,劉凡也總能發揮作用,抓住重點,提供思路,理解能力和奉獻精神更是沒話說。

但在源腦計劃這個團隊中,劉凡體會到了一種全新的科研環境,那就是互通,同頻。

所謂互通是指大家彼此之間的領域知識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互通共享,那就是,我懂的你們都懂,你們懂的我也都懂。

比如在傳統科研項目中,劉凡的強項是基礎數學,另一個人的強項是基礎物理,還有一個人的強項是基礎化學,那麼三個人就是做好自己領域該做的事情,提供出自己所擅長領域可以為這個專案所提供的東西就可以了。

但是在源腦計劃裡並不是這樣的合作模式,大家一起合作一個專案,那麼大家彼此之間的領域都要達到互通,這個互通的實現則透過自學與交流。我擅長數學你擅長物理,但透過交流後,我們對數學和物理都擅長了,更重要的,就是提到的第二個詞,同頻。

我理解你的領域並不只是瞭解一下那麼簡單,而是能和你有幾乎同頻的知識儲備以及對這個領域的理解,換個直白的說法就是默契。但大家同時又擁有不同的理解態度和理解方式,這就導致團隊內永遠保證著一個個體與團隊共同成長的過程。

這種方式在傳統合作項目中是見不到也會被認為不可取的,因為人的精力和天賦是有限的,何必去這麼理解別人的領域呢,你有那功夫把自己的領域搞搞精不好麼,更何況什麼叫合作,合作本來就是大家取長補短在各自的坑裡做好那顆蘿蔔就對了。

但是在跟源腦計劃的人合作的過程中,劉凡意識到他們的合作模式有其獨特的優勢,那就是超級高效。因為大家都擁有互通同頻的知識和理解,所以面對任何問題大家都可以實現高效的同頻處理,幾乎任何一個方案,任何一個建議,大家都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給出一個團隊結果,在實施過程中,大家的合作效率也是出奇的高。

這個東西也許理解起來有點複雜,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源腦計劃的所有人都會說團隊內所涉及國家的語言,這就像一個華夏人跟一個米國人談專案,不會說對方的語言,還得帶個翻譯,另外一個華夏人和米國人彼此都會說對方的母語,後者已經籤合同了,前者可能還在客套。

可還是那句話,這種互通高頻好歸好,可想要在一個項目組實現就太難了,畢竟大家都是各個領域的專家,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研究一個領域,哪有這麼容易達到互通,要付出甚至可能是浪費彼此多少的時間和精力?

這就讓劉凡看到了他們的另一個東西,特殊的學習和分享方式,他們懂得如何將任何一個領域通用化,然後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的理解透過通用化的方式傳遞給其他人,其他人則也可以透過對某一個領域的“套路”的深刻理解快速運用到其他領域。

就好寫網絡小說的作家,不管是寫玄幻還是寫都市還是寫科幻,雖然每個分類都有各自的套路,但所有的分類必然存在通用的套路。

只不過科研領域的通用性可沒那麼好找,但他們找出來了,劉凡在跟他們分享基礎數學的時候就發現他們總能抓住重點去問劉凡,劉凡在一次次的掏底過程中,他們總能快速的理解和消化,這是劉凡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情況。

不管是數學界的大拿還是知己一般的章凱祥,沒有一個人可以這麼快理解系統給的基礎數學知識,而源腦計劃的人,居然都理解了。劉凡被他們驚的,差點想把系統的東西全掏出來看看他們什麼水平了。

除了發明了高效的學習方式,他們能做到這一點還有一個原因必然就是他們的天賦,他們的智商,劉凡跟他們接觸了一週的時間已經幾乎可以確定劉威的判斷是對的,源腦計劃,聚集了一幫超級天才!

除了從未見過的高效科研方式,他們每天都會保持高頻的思想碰撞,因為大家同頻,所以可以透過思想碰撞的方式去激發更多的猜想和實驗方向,同時,為了保證科研的順利進展,他們的學習態度也是驚人的,只要有需要新知識的納入,他們都可以第一時間進入學習狀態。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同樣是廢寢忘食,但他們在廢寢忘食的過程中,還保持著大腦幾乎不停歇的高速運轉,劉凡在這個團體裡的這幾天,真正切切的感受到腦細胞一直在燃燒,甚至劉凡感覺自己快跟不上他們的節奏了。

因為他們除了高效工作,還有高效睡眠,他們懂得如何利用高效睡眠去給自己的大腦進行修復,但劉凡不會。

所以一週後的劉凡已經有點腦子要炸裂的感覺了。但劉凡卻也很享受這個氛圍,就像是跟強者在一起更容易成長一樣,劉凡很久沒有這種能逼迫自己快速成長的感覺了。

而且,讓劉凡有些不堪重負的高效是有回報的,不到十天的時間,劉凡對於人工智慧演算法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