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世界風起雲湧,劉凡卻在這一個月內讓自己徹底靜下了新來,木龍科技的員工都聽說劉凡一整個月都沒出門了,一直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裡不知道在幹什麼。但以大家對劉凡的瞭解,能讓劉凡進入這種狀態,一定是又有什麼事情要發生了。

而且大家都很期待,因為那個人是劉凡啊,他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企業家,更是一名天才,偉大的技術天才。

此刻辦公室內的劉凡,雙手抱於胸前面露難色,這一個月來他在做的事情,其實就是如何將成長演算法落地。

而他想要讓成長演算法首先應用的地方,是手機助手,一款成長型的手機助手。

手機助手對大家來說都不會陌生,蘋果的siri就是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但是很多人並不會去用siri,為什麼呢?

因為可以有明顯的人機感,siri很難帶給人類情感,就找siri的時候就是能感覺到自己是在找一個機器,那種感覺很微妙,有種說不出來的不自在,所以絕大部分人很難習慣於使用siri。

雖然siri一直在努力打造一個擬人的助手形象,但顯然這個功能在技術上一直有不小的突破,但在運用上並沒有實現他想要的效果。

甚至很多人光是說出那一句“嘿,siri。”都會感覺不自在。

所以劉凡這次要做的這個手機助手,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在於能突破這種人機感,能讓使用者感受到哪怕一點點人和人之間交流的感覺,然後有可能喜歡上去跟這個手機助手交流。

為此劉凡之前特意投入了100億的啟動資金專門成立團隊研發更為擬人化的語音,還收購了autodesk的3d語音專案。

而整個手機語音的核心設計思路就在於利用成長演算法的成長性去不斷吸收使用者生活中與手機相關的所有資訊,然後透過這個資訊去不斷瞭解使用者,所以一旦劉凡的構想得以實現的話,這個手機助手不僅僅是智慧這麼簡單,而且還是私人訂製,因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同時這個手機助手是具有主動性的,比如說他覺得使用者最近的行為比較反常,他會主動去問使用者怎麼了,甚至主動與使用者去交流以獲取更多自己想要的資訊,這種主動性會讓這個手機助手更加擬人,但如何設定這個主動性非常重要,因為設定不好可能反而會給人一種恐懼感。

而且現在有一個核心的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如何設定這個手機助手的出場“身份”,劉凡總不可能完全搞個白紙系統去給使用者使用,那不是扯淡了,而且相對來說使用者單純在手機上使用的數據量雖然也不小,可是對於成長演算法的成長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劉凡必須要想好如何讓這個手機助手有一個合理的基礎,然後再考慮如何使用成長演算法讓它在後續與使用者的互動中更加擬人。

成長演算法在劉凡看來很先進,但是誰都明白,理論和實踐永遠是有一個不對稱性的,將理論落地也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很強大的能力。

這一個月來劉凡已經解決了很多問題,但總感覺會有疏漏不夠嚴謹,這讓他陷入了沉沉的深思。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他做事情就是要做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否則寧可再等等,這次的手機助手是他想讓人工智慧真正開始擬人的第一步,他不想將就。

“咚咚咚。”就在劉凡煩惱的時候,劉威突然敲門進來。

“怎麼了劉老師?”

“有個東西想給你看看。”劉威將剛列印出來的一沓紙擺在劉凡面前。

劉凡掃了一眼,這應該是一份關於演算法的論文。他沒有多問什麼,他知道劉威這個人不會做沒意義的事情,於是直接開始閱讀。

往後看了十幾頁,劉凡的注意力著實被這篇論文吸引起來。

這篇論文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演算法,而演算法的原理簡單來說是這樣:我們看到的世界其實並不是真實的世界,而是大腦處理過之後的世界,所以首先論文作者認為,世界的真實面貌是非常混亂無序的。

那麼大腦為什麼認為要把世界處理成這樣是合理的呢?這就是人類和動物的不同之處,也是這本論文的作者認為的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成為高階智慧生物的原因,那就是人腦學會了如何在混亂無序的世界中找出有序的規律,而這些規律形成的世界,就是智慧世界,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世界。

作者還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為什麼說小孩子能看到鬼,包括很多動物能看到鬼?

因為鬼其實是另外一種存在在世界中的形態,但是是在那個混亂無序的世界中存在的,小孩子和動物還沒有能力完全實現對世界的規律化,所以他們反而會看到那個混亂無序的世界,也就包括所謂的鬼。

因此這個作者認為,想要讓計算機跟人一樣擁有智慧,擁有智慧,首先就要讓計算機學會去尋找規律。

但為什麼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一樣的,但每個人的性格又是不一樣的呢?

作者認為因為客觀世界是靜態的,而每一個生物又是一個個動態的世界,但是人腦的運作模式其實就是找規律,所以作者認為一個人的性格就是會由環境造成。

因為大腦一直在不停的分析周圍的人然後做出反應,導致你周圍是什麼樣的人,你就容易產生什麼樣的性格和人格。

所以還是那句話,想要計算機真正像人一樣思考,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讓他擁有找規律的能力。

但想要真正讓計算機實現跟人一樣的能力幾乎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光是人類和計算機感知世界的方式就完全不一樣,計算機能不能看到那個真實世界都不一定。那麼怎麼辦呢?

於是這個作者提出了兩點,第一是改變計算機的感知方式,這個涉及的東西就比較多了。

那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世界數字化,因為所有的規律都是數學,如果能將世界數字化的話,哪怕計算機與人類看到的世界不盡相同,但計算可以把人類大腦處理過後的規律挖掘出來,那也許也可以儘可能的還原出這個世界的樣子。

簡單來說就是大腦創造了數字,然後創造了函式,然後用函式證明了定理。

但計算機沒有創造數字可是學會了數字,然後創造了函式,然後也可以用函式證明定理。

於是作者提出了一個演算法,叫做數字化規則演算法。

劉凡往下去看這個數字化規則演算法的數學推理過程,越看越讓他震驚。

因為這個演算法跟成長演算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劉凡特別好奇的翻到最後一頁想去看看這篇論文是誰寫的。

當他看到作者名字時,不禁更加驚訝。

“章凱祥...”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