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大嫂大為震驚, 饒是她很早就知道宋招娣聰明過人:“你怎麼猜到的?”

宋招娣很肯定:“我猜對了?”

“你回來的那天已經連著三天高溫, 屋裡悶熱,我們就拿著蒲扇、小馬紮去樹下乘涼。”段大嫂邊回憶邊說,“沈家婆媳二人過去的時候,我跟她們打招呼, 沈宣城她媽回我一句,孫宛如笑笑沒吭聲。後來我們聊天, 她也沒開口,冷不丁問你是不是英語老師, 我們也嚇一跳。”

宋招娣:“沈宣城沒跟她講?”

“我聽她意思,只知道你是老師,估計以為你是語文老師。”段大嫂好奇,“這跟她盯著你看有什麼關係?”

宋招娣:“可能是好奇, 或者不敢相信我又會英語又會開車, 還會做衣服吧。就像我好奇她是不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那你要問問她嗎?”段大嫂問。

宋招娣搖頭:“今兒下雨下的我心情不好, 等我心情好了,要是能想起來,就問問她。想不起就算了。”

“那就別問了。”段大嫂道,“我倒要看看她能憋到什麼時候, 主動跟你搭話。”

宋招娣也想知道,便由著孫宛如打量。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週五下午,放學鈴聲一響, 大娃挎上書包就嚎:“回家吃雞去了。”

自立暗叫一聲,不好!

坐在大娃前面的馬振興霍然起身:“大娃,等等我!”

“我知道你想說什麼。”鍾大娃停下來,“我家做的是老母雞,你家也有老母雞。”

馬振興拽著他的書包:“我家的母雞是留著下蛋的。我要吃老母雞,我媽會把我給吃了啊。大娃,你是不是我好朋友?”

“這跟是不是好朋友沒關係。”鍾大娃道,“你媽為了一隻雞罵你,說明你不如一隻雞,你媽根本不疼你。”

馬振興頓時覺得心裡好難受:“大娃,我不去你家也行,你回去叫宋老師跟我媽說,殺一隻老母雞給我吃。”

“不講。”鍾大娃道,“我娘討厭麻煩,被她知道我又給她找事,我會被我娘剁吧剁吧包餃子。”

馬振興不放他走:“那你跟我回家,跟我媽說她偏心。”

“想得美。”鍾大娃掰他的手,“自立,過來幫忙。”

馬振興連忙說:“自立,你別過來,否則我就喊人。”

“顯擺你有人?”鍾大娃指著他,“我數三聲,你不鬆開,我都不用喊別人,就把我弟弟喊過來,就能把你收拾了。”

馬振興下意識鬆手:“大娃,你吃雞都不帶上我,是不是兄弟啊?”

“今天可以不是。”大娃揮揮手,“不要來我家啊。來了也沒你的份。我娘殺兩隻雞,四個腿,我們五個都不夠分。”

六點多,鍾建國嫌屋裡悶,把桌子搬到壓水井邊的廣玉蘭樹下,五個孩子搬椅子,拿筷子。

宋招娣端著一鍋雞湯麵條出來,大娃看一眼,深吸一口氣,就說:“娘,我盛麵條。自立,快去端雞——”

“宋招娣,開門!”

一聲怒吼,驚得宋招娣條件反射般往外看。

看清來人,鍾建國皺眉:“周淑芬,你有病吧?”

“你才有病!”周淑芬大喊,“我沒喊你,我跟宋招娣說話。”

宋招娣走過去把門開啟,也發現除了她,門外還有個名叫馬振興的少年。這讓宋招娣不由自主地想到,當初大娃跟馬振興打架,周淑芬來找她理論的那一幕。

當年周淑芬可以說都不會跟她吵架,現在居然敢吼她?宋招娣想到這些,忍不住笑了:“我來了,什麼事啊?”

“你說什麼事?!”周淑芬瞪眼,“鍾大娃,你小子也給我過來。”

宋招娣轉身想喊大娃,發現左右鄰居也出來了,正往她這邊看……於是跟大家解釋:“沒什麼事,振興的媽媽跟我鬧著玩呢。”

“我沒跟你鬧著玩。”周淑芬道,“你們家吃雞就吃雞,為什麼要叫大娃跟振興說,還非說殺的是老母雞?”

宋招娣看向馬振興,少年做個“拜託了”的手勢,頓時哭笑不得:“我們家殺的就是老母雞。雞毛還在垃圾桶裡沒倒掉,不信自己去看。”

“母雞?”周淑芬驚呼,“宋招娣,你有病啊?殺老母雞吃。”

鍾建國:“又沒殺你家的雞,你管得著嗎。”停頓一下,“連只雞都不捨得給孩子吃,還好意思找過來?招娣,吃飯,別理她。”

周淑芬大步走向餐桌。

鍾大娃指著自立剛剛端出來的雞肉:“你自己看是不是老母雞。”

周淑芬仔細一看,無法反駁卻又忍不住說:“你家有公雞,為什麼不殺公雞?”

“你說話真搞笑。”鍾建國皺眉,“雞是我家的,想殺哪只就殺哪只。振興,在我們家吃吧。”

周淑芬搶先道:“不用,我們家也做飯了。”

“水煮青菜和雜麵饅頭嗎?”鍾大娃好奇地問。

周淑芬噎住:“鍾大娃,你個熊孩子給我等著,改天再去我家玩,我要是不揍你,我都不信周。”

“你本來就不姓周。”大娃道,“你現在姓馬。”

周淑芬想反駁,話到嘴邊拐個彎:“宋招娣,你這個兒子怎麼什麼都懂?”

“什麼意思?”段大嫂沒懂,便問看得津津有味的劉師長。

劉師長反問:“等咱倆百年後,劉葦要是給咱們立碑,你的名字是寫段氏還是寫劉段氏?”

“當然是寫劉——”段大嫂驚訝,“大娃連這個都懂?真厲害。”

大娃皺眉:“別有點什麼事就找我娘。這個不是我娘教的。我媽媽的墓碑上面就有寫我爸爸的姓。”

“每年清明、白樺的忌日和春節前,大娃都會帶著二娃和三娃去墳前看望白樺。”宋招娣反問,“你有意見?”

周淑芬動了動嘴:“我沒有。可是——”

“那就別可是了。”宋招娣道,“沒事就回家吧。”

大娃拉一下馬振興:“過來。二娃,再去拿副碗筷。”

“媽……”馬振興看向周淑芬,要不你就回去吧。

周淑芬頓時覺得眼前發黑:“我回家就把老母雞宰了。”

“我殺的兩隻老母雞快五年了。”宋招娣怕她誤會,“我覺得雞的年齡太大了。”

周淑芬哼一聲:“知道了。”轉身就走,把兒子扔在鍾家。

孫宛如指著周淑芬:“她就這麼走了?”

沈母聽到聲音回頭看,見兒媳婦不敢置信:“你以為她來跟宋老師吵架?小週三不五時地來鍾家摘菜,兩人關係很好的。”

“我,我不知道。”孫宛如說著,忍不住嘀咕一句,“居然有人跟她好。”

沈母沒聽清:“你說什麼?”

“她說,她也沒想到兩人關係挺好。”沈宣城道。

沈母看她一眼:“你天天待在屋裡不出來,當然不知道。”一見兒子眨眼,沈母深呼吸,“小周的兒子是大娃的同學,天天找大娃玩,估計是聽大娃說,他家吃雞,振興回家鬧著也要吃雞,小周才來找小宋。”

“那她誤會她了?”孫宛如問。

沈母真不想搭理她:“是啊,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頓了頓,“咱們也吃飯。”

沈家一家三口站在屋簷下,聲音不大,宋招娣也沒聽見。就算宋招娣聽見,只要沒喊她,宋招娣也裝作沒聽見。畢竟她有一窩孩子要照顧,做不到像孫宛如那樣,三天兩頭盯著她看,恨不得把她看出花來。

宋招娣不主動,沈母也懶得催兒媳婦出去走動走動,孫宛如又不出來,以致於到到第二年夏天,宋招娣帶著五個孩子從小宋村回來,住的如此之近的宋招娣和孫宛如,愣是連一句話也沒說過。

一九七三年,八月八日,立秋當天,翁洲島上的溫度高達三十五六度。下午一點多,一天溫度最高的時候,屋裡沒法呆,宋招娣便學著段大嫂,右手拿著蒲扇,左手搬著馬紮,去離鍾家五六米的大樹下乘涼。

段大嫂一看就宋招娣,就大聲喊:“小宋,這裡。”

宋招娣笑著走過去,到跟前注意到沈家婆媳二人帶著兩個小姑娘,坐在樹的另一邊,看一眼就收回視線:“這邊涼快嗎?”問段大嫂。

沈母:“挺涼快的。宋老師,你家三娃今年該上一年級了吧?”

“是呀。”宋招娣本來想背對著沈母,見她特意轉過身跟自己說話,乾脆在段大嫂對面坐下,面對著她和沈母。

沈母笑道:“我們家的小影今年也上一年級,趕明兒叫小影跟你家三娃一塊去上學。”

“那您得問三娃。”宋招娣道,“嬸子別誤會。其實三娃去年就上一年級了。可是那小子太淘氣,下雨不去,下雪不去,天氣熱了也不去。

“他爸跟他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明年還上一年級,他不信。建國為了治他這個毛病,特意跟老師說叫他留級。”

段大嫂驚訝:“我以為你們家三娃還在學前班呢。等等,他不是很喜歡上學?當初二娃上一年級,他就鬧著要去。”

宋招娣:“他挺喜歡去學校,也喜歡在課堂上搗蛋。”宋招娣道,“老師教的內容,大娃和自立教過他,他覺得他會了,不但不聽講,還影響別人。”頓了頓,“他不聽話,老師叫他站起來,次數多了,就變成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

“那你都不管管他?”孫宛如突然開口。

宋招娣挑眉:“已經管了啊。”

“留級就是管?”孫宛如不敢置信。

宋招娣:“對啊。”

“你們,你們怎麼可以這樣管孩子?”孫宛如無法理解,“浪費一年光陰,這麼做對孩子極不負責任。”

段大嫂下意識看向宋招娣,你又招惹她了?

宋招娣沒有回答段大嫂,:“怎麼做才是對孩子負責?打手心?打屁股?罰站不準吃飯?可惜,我們家沒打過孩子。”

“不打不成才。”孫宛如道。

宋招娣:“拿戒尺打手心那是建國以前的事了。現在是一九七三年,沒那麼教孩子的了。”

“那你都是怎麼教?”段大嫂怕兩天吵起來,插一句,“說說,讓我們也聽聽。”

宋招娣笑道:“擺事實講道理啊。”

“這一招不行。”魯政委的愛人江琴以前也上過戰場,後來受了傷,沒法工作、家庭兩頭顧,就退下來照顧家庭。魯政委住在劉師長東邊,“我大孫子早些天來島上過幾天,我們家老魯要拿皮帶抽他,他都不怕。更別說什麼講道理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宋招娣:“那是你大孫子知道魯政委是嚇唬他。”

“你怎麼知道?”江琴連忙問。

宋招娣:“因為建國也喜歡拿皮帶嚇唬孩子。但大娃每次都能看出他爸是嚇唬他還是認真的。”

“你不是說你們家不打孩子?”孫宛如問。

宋招娣皺眉,這女人跟她玩大家來找茬是不是:“我說的是沒打過,不是不打。沒打過是因為孩子太精,不給建國揍他們的機會。”

“重讀一年級也是?”孫宛如問。

宋招娣想翻白眼:“學校不是監獄。我們今天逮住三娃揍一頓,三娃明兒去學校了。下課了他跑回家,我和建國也不知道。就算我們知道了,又逮住他揍一頓,週而復始,孩子依然不聽,有什麼用?”

“你又沒試過。”孫宛如道,“你怎麼這麼肯定?”

宋招娣:“不用試,我養大的孩子我瞭解。”

“怎麼不說你懶得試啊。”孫宛如輕聲哼一下。

宋招娣眉頭緊皺,滿臉不快:“你什麼意思?”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