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就把人丟下海嗎?"朱棣一直是威嚴而冷漠的王者態度,此刻突然問了一個這樣人性化的問題,聽得高闖不自禁的抬起頭來。就見朱棣冷電一樣的目光中飽含了一些矇矓之色,似乎對高闖所說的事非常嚮往,讓高闖突然想起他那天在冷宮中所說的話。

或者他真是個喜歡呆在戰場上的人,戎馬一生也許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

"回皇上,是這樣的。"見朱棣那絲感情外洩的神態只持續了一秒,立即又恢復了平靜的樣子,高闖恭敬地答道:"不是因為船上的人狠毒,或者是怕麻煩,才不肯給故去的人留下屍骨,而是必須這樣做。一來,在外海行船一呆就是好長時間,海上潮溼,屍體不能久放,否則就會腐爛,那樣不僅是味道不好,更重要的是怕由此而生的瘟疫,感染上全船人。二來,走船的人都相信,人們從大海中索取物品,也要獻給大海相同的回報。人們吃魚,那麼人死後也要讓魚吃人,生命就應該是這樣迴圈不止的。"

"嗯,有理。"朱棣點了點頭,幾不可聞的嘆了一口氣,也不知道想起了什麼。他不說話,鄭和與高闖也不敢說話,大殿上寂靜了半晌後他才突然問:"你是從哪裡逃的船,又是怎麼回到我大明的?"

"回皇上,草民是在滿刺加逃離的那艘海盜船,在那裡搭了一條到暹羅的商船,然後一路專門撿山野古道走,也不知道走了多少冤枉路,這才回到大明來。"

關於如何回到大明,高闖也事先想好了說詞。他在現代打撈沉船的地點是在馬六甲海峽,所以他對那裡比較熟悉,也知道馬六甲古稱滿刺加,還知道泰國古稱暹羅,但卻不知道古代的航線,所以才說自己是從陸路回來的,至於從泰國回國還要經過哪些國家,在這個時代私自穿越國境算犯什麼樣的罪,他上學時的歷史和地理都鮮少及過格,目前實在編不圓了。

假如朱棣要問這一路上他的所見,他就只好把他道聽途說的東西講一講,反正估計朱棣和鄭和對此也不是十分清楚。好在朱棣並沒有問,只是示意了一下鄭和,讓他代問下去,顯然這一君一臣早就合計好了,就等高闖回答而已。

"你又為什麼混入船廠工作呢?又怎麼跑進了皇宮?"

"我來到大明後,第一就是想見識一下我大明的皇城,所以一路回了金陵。前些日子我一到這裡,就聽坊間的百姓都在談論皇上派鄭大人出使四海的事,當時我就非常想加入船隊。這麼多年來,我一直生活在海上,早已經習慣了那種生活,回到陸地上還真不習慣,再說,我也想為大明,為皇上出一份力,也看看我大明的威武之師如何讓那些野蠻小國臣服。皇上此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草民雖是一介小民,卻也想見證這麼偉大的時刻。只是我沒有門路,鄭大人招募人員的事宜也完成了,所以一直沒有機會。此時正值船廠招工,草民盤纏用盡,也沒有其他辦法,就去當了更夫,想等鄭大人出現,然後尋找機會,可是草民職位太低,鄭大人巡視船廠時,我根本靠不了前。那天晚上,我異想天開地跑到皇城邊轉悠,想去攔鄭大人的轎,沒想到看到一個黑衣人翻牆進入了皇城。當時草民一時糊塗,也跟著翻牆而入,一心想幫皇上抓到壞人,皇上一高興,就賜我可以隨鄭大人出海了。"

"哦?我大明皇城的牆原來是這般好翻的,看來要重建一座皇宮才行。"朱棣緩緩地說,也不知道心裡想的什麼。

"皇上,草民小時候跟著雜技班子,很會爬牆,身上又恰巧帶著繩子和打更時防身用的一個鐵爪。只是草民進了皇城,跟丟了那個人,又在此時想起此罪會殺頭,害怕之下就亂闖一氣,結果被侍衛大人誤以為是刺客,可草民真的不是啊,皇上明鑑。"

"你的翻牆之物呢?"鄭和問。

"侍衛大人跟得緊,我一怕,順著城牆扔到宮外了。"

"你可知冷宮中的人是誰?"

"不知道。"高闖硬著頭皮說瞎話,只覺得要累死了。他不擅長撒謊,為了對付這次審問,他一直編故事,現在有了點心力交瘁之感,恨不得要殺要剮,朱棣給他個痛快的。

"你知道又如何?"朱棣冷哼一聲,語氣無比強勢,"朕能令你忘記得一乾二淨。"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高闖完全回不上話,所以根本也不說,只等著朱棣和鄭和這兩個人給他這一番表演打分。

"三寶,著人帶他下去,你留下,朕還有事吩咐你做。"

高闖心想,你這算怎麼回事,要死要活,倒是給個準信啊!可這裡哪輪得到他說話,片刻他即被一位年青的武將帶回了大牢,累得像打了一場仗似的,但他感覺他可能過關了。

而在皇宮裡,朱棣正問起鄭和有沒有人到大牢裡看過高闖的事。鄭和只說了雲想衣和調查到的高闖底細,以及和張光軍的關係,其他的事只字未提。之後他畢恭畢敬地問朱埭:"皇上覺得高闖的話有幾分可信呢?"

朱棣沉吟了一下,淡淡地道:"沒有明顯的錯處,但只要略查一下,便漏洞百出。不過,雖然不知道他闖入皇宮意欲何為,但他確不是建文餘黨,跑到允文那裡去,必是無意之舉。"

"臣倒以為,高闖想隨臣出海一事,其意甚誠。"鄭和道:"他回答其他問題時四平八穩,唯獨提起出海的事情,語氣明顯不同,熱切了許多。所以臣想,他說是為了要入船隊而鋌而走險,倒有十分是真。"

朱棣輕輕"嗯"了一聲道:"這是個膽大、聰明、知道進退之人,依你看,可用否?"

"回皇上,可用。"鄭和認真地說:"臣自承聖意,準備出使四海一事以來,任何於此舉有用之人,臣都網羅了起來。正如高闖所言,聖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所以之前也沒有經驗可循,臣以為,所有堪用之材都要善加利用。何況,此人對海上的學識比我見過的任何一個人都豐富,對於水軍的建制又有獨到的見解,就算是紙上談兵,也使臣獲益匪淺。殺之――可惜。"

朱棣沉吟了半晌道:"那就先用吧。"

鄭和暗舒了一口氣,終於確定高闖的小命無憂了,立即跪下道:"皇上不必憂慮,臣可對他再做試探,而且臣有一計,可安保既能用得上此人,還不會惹來麻煩。"

............

PS:謝謝大家支援,今天上榜了一會兒,大家多幫忙,別讓我掉下來。鞠躬。(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