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昆明,陽光溫暖的腐蝕著人的骨頭,照著人身上暖洋洋的。西南聯大要排練出一出話劇進行演出,在穆旦學長的建議下,黃正忠和朱景行還有同學們決定決定演出《雷雨》。

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的教授聞一多先生是這出劇的導演,他還是親自幫著同學們畫幕布、弄背景,同學們忙活的不亦樂乎。

經過將近一個月時間的準備,演出終於開始。在校內的演出反響不錯,獲得了不少老師和學生們的肯定。其中,黃正忠飾演了周萍,朱景行飾演了魯大海更是獲得了作者曹禺的肯定。

當天在演出結束後,應聞一多先生邀請前來廉價觀看演出的曹禺,在看過之後大為讚賞。演出結束後,他笑著對黃正忠道:“你演出了周萍的那種所需要的狀態,我看後覺得跟我想象中的周萍像極了。”

接著,他又對朱景行說:“魯大海的角色你演的也很不錯,我看後真覺得這個雷雨就像是正在發生一樣。”

有了原著作者的肯定,同學們自然都很高興。趁熱打鐵,幾周之後,聯大的學生們打算將這一場話劇推向校外,讓更多的人瞭解這一幕劇。

為此,同學們沒日沒夜的排練,為了能夠訓練好自己的嗓音,劇社裡的女同學薛淑敏甚至每天早上都要早早的起來去練聲,畢竟在外面演出和學校劇場不同,那裡將要面對更多的人,在沒有擴音裝置的幫助下,需要讓更多的人聽到他們的臺詞。

大家辛辛苦苦排練了數天,可在當天演出的時候卻是不盡如意。在昆明街頭的演出效果還算反響平平,可他們的下鄉演出就可以說是慘敗了,演出的時候不僅沒有收到預想的效果,甚至在還沒有結束的時候,觀眾就已經散去了差不多了。

唯一堅持到最後的只有一位老太太,當朱景行他們問老太太為什麼沒有和其他人走時,她指了指朱景行才喃喃的回答說,“因為那個演員長的像我去外面打仗的兒子,我雖然看不懂你們在演什麼,可我看著他就不想走。”

得出這樣的一個結果,有些出乎同學們的預料,大家既為老太太的話語感動,也有些失望。

送走了老人之後,大家開始收拾東西準備回去。演出的失敗讓大家的心頭都蒙上了一層陰影,回去的路上,大家坐在大馬車裡討論起來。

有人開始自責尋找演出的問題,還有的同學說,這裡的人不識貨,以後不再來這裡演出了。

不過出身農村的朱景行卻笑了笑道:“其實倒不是我們演出有什麼問題,也不是他們有什麼問題,就是演出的生活跟他們不熟悉。戲劇上又沒有傳統戲文的那種王侯將相之類的東西,所以他們才會不喜歡。”

薛淑敏搖搖頭道:“老百姓為什麼寧願去看看那些戲文上的帝王將相,也不願意來看看反應現實啟迪人心的話劇呢?難道真的是民智未開嗎?”

朱景行搖搖頭道:“其實他們看唱戲的戲文,除了有的古戲文有精彩的打鬥戲外,最重要的是,在古戲文中他們能夠找到自己的心裡寄託。好比崑曲為什麼在百姓之中為什麼流傳不開,就是因為才子佳人跟老百姓生活太過遙遠,而京劇、豫劇,包括小說三俠五義之類的流行,也是基於此。”

黃正忠有些不懂,他不解的問道:“其他的戲曲那些帝王將相的生活,不也是離著老百姓的生活很遙遠嗎?”

朱景行笑道:“在其他的戲曲曲目之中,老百姓可以找到心裡的安慰。自古以來都是喜歡三樣,盛世有明君,治世有清官,亂世有俠客。中國的老百姓承受了太多的苦難,從貪官汙吏到地痞惡霸。虛構的包公斬陳世美為什麼經久不衰,就是因為他們對陳世美這種人的憎恨,而在戲文裡面去尋求安慰。三俠五義也是同樣的道理,除了老百姓對英雄的崇拜,還有的就是這些俠客們懲惡揚善,滿足了他們對現實不滿的傾述。”

黃正忠沒有說話,朱景行的話雖然不是無懈可擊,但似乎有幾分道理。

回去之後,黃正忠還給曹禺先生去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將公演的情況告訴了先生,並且還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沒想到不久之後曹禺還給他回了一封信,在信中先生告訴他,藝術的創作是要基於生活,自己也正在打算創作出一部反應農民題材的戲劇。

黃正忠本沒有放在心上,直到不久之後曹禺先生創作出了反應當時農民的《原野》,並且公演大獲成功之後,他才明白其中的真諦。

後來多年之後,已經是花甲之年的黃正忠獲悉,穆旦的表弟查良鏞創作出了以俠客為主體的一系列武俠小說大獲成功之後,他才覺得或許朱景行的這一番理論還是正確的。

……

大學的生活總是讓人覺得匆匆而過,轉眼間一學期的學習已經結束了,到了寒假的時候,學生們開始準備收拾東西回家。

不過一大部分學生的老家處於日軍佔領區或者是交戰區,所以放寒假對於他們來說和平時沒有什麼不同。

不過這麼長的時間,黃正忠卻是一次家也沒回過。雖然經常去看望母親,但父親黃柯他卻是一次面也見過。

聽說南京保衛戰已經結束,我軍在前線已經開始逐步反擊,鑑於此,他想回南京看一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臨走之前,穆旦學長找到了黃正忠。他告訴黃正忠,自己打算去報名從軍,不過因為政策的緣故,自己報不上名。

這一點黃正忠倒是知道,南京政府在開戰之初,頒佈了有關學生從軍的管理辦法,為了國家未來考慮,黃柯親自簽發命令,正在學校讀書的學生不得參軍。當然,這一政策也使得不少不願意打仗的人千方百計的去鑽空子,給自己弄個學生身份避免從軍。

不過對於穆旦這樣渴望參軍上前線的青年來說,這樣的一道命令卻如同一隻攔路虎。

穆旦準備放棄學校助教的資格前去參軍。他知道黃正忠在軍方有一些親戚,便詢問他能否想些辦法。

黃正忠知道父親不會同意自己這樣做,他婉拒了穆旦的請求。

“學長報國之心令人欽佩,不過在校讀書也是一種報國的方式。既然政府出臺了這樣的規定,恐怕短時間內不容易更改。”

穆旦有些失望的嘆口氣道:“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

這是西南聯大的校歌,每一個聯大的學子都無比熟悉。此時從穆旦學長的口中吟唱出來,卻更具一番壯志之情。

朱景行道:“我聽說美國的援華飛行隊在昆明附近訓練,他們和我們的空軍一起在招收飛行員。飛行員對身體和素質要求甚高,這一點我們學生倒是滿足,我倒是想去試一試。”

“援華飛行隊?”穆旦彷彿感了興趣。

“援華飛行隊招收飛行員我倒是聽說過,不過他們是從軍隊的內部進行招收。現在面向社會的招收,只是招收地勤一些人員。再者說了,景行兄你戴著眼鏡,恐怕也只能去地勤了。”黃正忠知道這件事,他們的招收技術性較強,所以要求也比較高。

說著,朱景行撫了撫眼鏡笑道:“去地勤就地勤好了。聽說地勤的補助也不錯,實不相瞞,我老家都快揭不開鍋了。能去參軍的同時再賺點錢貼補家用,是再好不過了。”

黃正忠和穆旦都知道朱景行家中的情況,他家在安徽,戰前的時候雖不算是富裕,但也算是中等收入,吃喝什麼的是不必發愁的。戰爭爆發之後,安徽距離前線不遠,日軍轟炸頻繁,他家也就受到了影響,收入比不上戰前的五分之一,但物價卻飛漲起來。

雖說聯大上學學費全免,吃住上也有補貼,不過對於朱景行的家庭來說,卻也是一筆負擔。

黃正忠在平日裡經常會接濟一下這位兄弟。除了兩人的關係之外,黃正忠還欣賞朱景行身上的才氣,他文采橫溢,喜讀史書,在生活上,他不像是部分家境貧困的學生一般自尊心極強,對待困難也比較樂觀,對於自己的困難也很少去可以隱瞞。

“只是你一旦去參軍,學業可就中斷了。你在文史上有濃厚的興趣,連聞一多先生都說你有才氣。這樣去了,未免有些可惜。”黃正忠勸解道。

“說實話,咱們有不少的同學都想去上前線,我也從內心覺得,一旦就此中斷學業,對他們和國家未來也是可惜。若是能夠戰爭結束之後繼續上學,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穆旦學長道。

關於學生從軍和從軍後的問題,黃正忠在心裡都記下了,這一次見到父親,如果有機會的話,他想向他提出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