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簡單的經歷讓黃柯明白了大多數德國工人現在的生存狀況,按照歷史發展,這些將會被納粹黨所利用,成為他們上臺的重要宣傳政策。

不過黃柯決定早他們一手,在和魏瑪政府外交部長見面之前,黃柯制定了兩個詳細的意見書,一個是引進工人計劃,還有一個就是有關輕武器的裝置的恢復生產;在雙方會談前,中國方面已經向對方透露了雙方合作的大致內容。對於這些,魏瑪政府方面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之所以選擇德國的輕工業手藝,是基於黃柯個人的認識。黃柯對德國軍事工業印象深刻倒不是虎式坦克和克虜伯大炮,相反他最喜歡的倒是德國士兵標誌性的槍械——MP38*。所以在輕工業上,黃柯更加希望能夠得到德國的援助。

日子過的飛快,三天的時間很快過去,和外交部長施特雷澤曼會晤的日子已經到了。這天上午,雙方如約來到柏林的一家展開會晤。

黃柯這邊陪同的除了朱家驊外,還有一些經濟專家;魏瑪政府對這次的合作也比較重視,外交部長施特雷澤曼領隊,還有幾位魏瑪政府的高級官員作為陪同。

見面之後,雙方簡單介紹和寒暄之後就落座了。施特雷澤曼是第一次見到黃柯,在這之前他蒐集過很多關於黃柯的資料,這個旅居歐美的中國男子相貌英俊,高高的鼻樑倒有點像是歐美人的面孔,稜角分明的臉上透露出一股剛毅,看得出來此人出身行伍。

施特雷澤曼看人很準,和黃柯幾句話聊下來之後他就預感到,這個人一定會在將來有一番大成就。

施特雷澤曼在觀察自己的時候,黃柯也在悄悄打量著這個外交官,嘴角上修葺齊整的鬍子表明他出身貴族,不過讓黃柯最滿意的是施特雷澤曼是一個純粹利益者,按照兩國共同的利益,他沒有理由拒絕兩國之間的合作。

簡單的寒暄一會後,黃柯帶著開玩笑的語氣道:“部長先生,我想按照德國做法,我們現在應該進入正題了吧?”

黃柯這樣風趣幽默讓施特雷澤曼有些意想不到,一本正經的他聽後笑了笑道:“當然,如果按照中國人‘一回生二回熟’的做法,我們需要再見一次面才能談論今天的合作。”

黃柯當然知道施特雷澤曼對中國有過研究,他也跟著說道:“其實中德兩國的無論是在文化還是其他方面有很多共性。坦白來說,中國現在一個被不公平地剝奪國際權利的國家,在這個方面中國與德國也比較類似。”

黃柯之後透過簡單的例子對比了兩國之間遭受的不平等條約,這種狀況為德國與中國間的合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礎。順著這些話,黃柯話鋒一轉就把話題提到目前的合作上來。

“目前中國缺少技術熟練的工人、技術和裝置;德國缺少就業機會、可以投資的理想地;這一切都讓我們兩國之間的經濟合作變的如此理所當然。”

黃柯說完,施特雷澤曼和那些德國代表們的眉頭不由的緊皺起來,德國目前的情況他們比誰都清楚。戰後的多種限制不僅讓德國軍事工業受到嚴重影響,多米諾骨牌效應使得其他經濟都逐漸凋零。

再加上問題不斷的退伍兵問題,整個德國都被籠罩在一種消極懈怠的情緒之中。現在在柏林的流浪漢中,身體殘疾的都穿著一戰時期的軍裝,上面戴著各種不知道真假的勳章,還有些人就是技術熟練的工人……士兵和工人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現在很多人淪落成這樣,這個國家可想多麼艱難。

施特雷澤曼雖然知道黃柯說中了他的痛處,不過並未因此生氣,成熟的政治家是不會因為一點小事麻煩的,對於兩個國家來說共同利益才是雙方合作的基礎。

“黃先生,那請你說一說我們之間關於合作的事宜吧。”施特雷澤曼說完,黃柯讓人把一些合作的經濟合作框架意見書拿了過來,意見書裡提及了對德國資本進入中國給予的優惠,還有德國技術在中國的權益等等,最讓施特雷澤曼吃驚的是,黃柯竟然提出了一個引進德國工人的計劃。

要知道引進工人一般都是工業基礎發達的國家去引進工業落後國家的,就像是英國從殖民地引進來大量的勞動力一樣,黃柯提出引進德國工人究竟是什麼目的?

粗略的看過一遍後,施特雷澤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先生,這些我都要拿回去仔細研究。剛剛我大致看了一下,其中一項是引進德國工人,貴國一向是人力資源大國,為什麼要捨近求遠來引進德國工人呢?”

黃柯聽到這話後微微一笑:“部長先生問的很好,這也正是我此番前來的目的所在。貴國的工人以技藝精湛和嚴謹負責著稱,我們國家工業只是處於起步階段,如果想要在短時間快速建設好工業體系,就必然需要大量技藝精湛的工人。”

“貴國現在很多軍事工業不能夠實施,如果荒廢了在若干年後這些工人也就失去了他們的用武之地,到時候想要繼續發展就變的不那麼可能,這對於個人和國家來說都是一個嚴重的損失。”

黃柯說的句句在理,不過施特雷澤曼豈能夠看不透他的心思?他知道黃柯此舉絕不是為了什麼德國長遠發展,肯定是為了快速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考慮。要知道如果50萬德國工人進入中國,不僅他們會快速建立起工業體系,還能夠培養出眾多的熟練的中國工人。

不過這對德國又有什麼壞處?在東方中國強大了,不僅可以對付那些企圖佔領青島的日本人,還能夠牽制紅色政黨領導的蘇聯;更重要的是,德國可以因此解決掉大量人員的就業問題,要知道首批引進五十萬的話,就可以讓柏林的那些流浪漢問題統統解決。

無論從哪方面說,黃柯提出的這個建議都讓沒有否定的理由。

施特雷澤曼已經看透了一切,不過看透不說透,這一點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很講究,尤其是在外交場合。

施特雷澤曼微微一笑:“我想我們兩國之間會有更多的合作。”

黃柯舉起面前的水杯走到施特雷澤曼面前笑道:“我們中國有句話叫做以茶會友,今天我就用這一杯茶來祝願我們未來的合作通順。”

“合作愉快!”會議室裡響起了清脆的玻璃杯撞擊的聲音。

……

黃柯在德國忙活著開展著一系列經濟合作的時候,國內的政治性形勢在一夜之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廣州國民政府汪精衛、戴季陶、孫科等人在北伐大局已定之後決定遷都。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廣州的確不適合作為首府。位置上太過靠南,防禦上就有很大的問題,再加上北伐大業已定,革命政府的工作已經從珠江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因此,廣州無論如何都不再適合作為首都了。

汪精衛和眾多國黨元老商定,新的首都定在武漢。此時的武漢不僅是長江流域的經濟重心,更加是東部的重心,從經濟和防禦上武漢最為適合作為首都。

讓人美中不足的是,武漢還存在著漢口和九江等地的外國租界,經過和英國的多番談判,最終在遷都之前就把漢口和九江的租界收了回來。

不日之後,政府進行正式的遷都儀式,全國的報道都是一片喜慶歡樂。但在國民政府抵達武漢後,卻立刻成立“國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行使中央最高職權。

緊接著,新的聯席會議就對武漢的經濟區域進行了劃分,武昌、漢口、漢陽等幾塊域被定為“京兆區”,定名武漢。又組織管理京兆區委員會,以財政、外交、交通等部長,漢口、武昌二市市長以及防軍司令等九人為委員,管理京兆區。

但讓人不解的是,擔任這些要職的官員清一色的全都是國黨黨員。在這之前,清黨運動已經因為黃柯和軍方的抵制流產,隨後組成的聯合執政政府,*和其他黨派作為在野黨可以監督執政黨,同時政府主要官員也不一定就是國黨成員,甚至在一些職位上還故意讓一些非國黨成員擔任。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例如黃柯就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沒有加入到任何黨派之中,新軍中大多數的軍官和將領也都是如此,他們還流傳一句黃柯掛在嘴邊的口號:七尺之軀,只許國家,不許黨派。

其實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再明顯不過了,就是要防止國黨一黨獨大。這種政治體制需要多方之間力量的制衡,但是相對於國黨來說,其他黨派仍舊是力量弱小,雖然有的黨派人數眾多,可掌握實權的人太少。

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專制和腐敗!其他黨派不希望有過多的席位,只是不願意看國黨一黨獨大。可這些卻不能夠如了一些人的意。

遷都武漢,對於汪精衛等人來說,即是為了遷都,也是為了能夠剷除其他黨派的影響。(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