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一家人忙著家裡的事,看著村裡漸漸停止挖筍熱潮,李家人知道挖不到也不去擠了。除夕夜王氏看著盒子裡新增的十二兩銀子和賣豬的三兩銀子,以及兩三百文銅錢高興非常。

王氏數了數銀子高興道:"老頭子,這明年小山的學費掙出來了,多掙了十五兩多呢,這應該夠小山讀書了!"

"嗯,小山可能真帶著財運,有了這筆錢家裡也輕鬆很多!"李老頭看了看錢盒子說。

正月初二幾個出嫁的女兒也各自帶著夫婿回孃家。

大姐大丫道:"娘,我聽說你們送小弟去讀書啦!"

張氏笑著說:"是的,這不想著我和他爹還能幹幾年,讀點書以後也能有找個好活,識字城裡當個賬房先生也比跟著我們種田強,就是費銀子。"

幾個女兒聽了也不多說,畢竟出嫁的女兒孃家的事就別多嘴,而且小弟讀書出息以後還可以幫扶一下外甥。

張氏就是幾個女兒也不會說心裡的打算,說太多都是錯的。

幾個女婿也都跟著李鐵柱閒聊,家裡的地開春如何下種,今天天氣如何,說道讀書,聽了小舅子書院入學要花這多錢,雖也想著把孩子送去,不是因為未分家或花銷大,想著晚幾年。

一行人吃完飯也重新帶著子女回家。

轉眼快正月十五

李文山終於要正式進學了,張氏趕緊將給李文山做好的新衣裳拿出來讓其換上,又把在李老頭給編制的書箱給找出來,把那從周夫子拿回來一家人小心翼翼供著的書和筆墨紙硯裝進去。

李文山看到這個竹製的書箱,書箱製作很精緻,他爺爺是花了大功夫,給他做的這麼精細。書箱是三層的,方便將筆墨紙硯分開放,還留有一處可以放吃的乾糧和水杯。

水杯也是用竹筒製作的,雕刻了一個小花紋,照汗青後的綠色看著趣味又典雅。

李文山入學的物品都準備好了,李鐵柱就駕牛車送他入學。倒春寒的天氣,大早上農田裡還籠罩著白霧,一切看著都顯得那麼冷。

王氏給了李文山五文錢,還準備了雞蛋糕和麵餅,讓他午飯去街上小攤吃午飯。

“鐵柱,怎麼今兒是你趕車,你爹呢?”村裡人疑惑。

“哦,這不想著送孩子去讀點書,去識幾個字,以後他可以在城裡找份工,或者是當個賬房先生”李鐵柱不隱瞞說。

眾人看著梳小髻的男童,心裡一陣羨慕,這十裡八鄉能去讀書的人可真不多,村子裡體面人里長的大兒子趙炎豐是城裡大商行的賬房先生,大孫子趙景芝在鎮上讀書。

“你家可真厲害,以後出讀書人的人家了”村裡人看著眼紅,但自家孩子多,一年到頭地裡忙活養活一家老小就不易了,有些人心裡想想是不是也送孩子去。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哪有,我家就一個兒子,你們可是多子多福,靠著他這身板以後家裡可能都養不起,我還是靠著我爹幫扶才能養活那麼多孩子,這不為了他,全家咬緊牙關供他讀”李鐵柱看著他們說。

“那是,我家兒子給我生了大孫子……“

“我那小兒子還說以後娶媳婦孝順我……“

"哎,你家小子上次相的姑娘看上了沒?我孃家就是那邊的,那家姑娘可是勤勞能幹……"一群人開始八卦其他村民的事

半個時辰後到了鎮上,趙家村村民下了牛車各自分開,李鐵柱分開後帶李文山再次來到意境悠遠的桂花巷,來到周夫子院門前。

看到院門前還有來的早的兩個孩童一個大人。

“你也是來求學的,叫什麼名字?”

李文山聽到孩童的聲音,轉頭看到一個小胖子肥嘟嘟的小肉臉,衣著看著就是富裕人家的公子,身旁應該是他的長輩雙下巴,凸肚子,這是他來到這裡第一次看到這麼胖的人。

李文山打量了幾眼道:“是的,我叫李文山,來自趙家村,你好。”

“你好,我是曾鈞年,曾家雜貨鋪就是我家開的,就住在鎮上,我也是來這讀書的,這是我爹”小胖子肥嘟嘟的手指了下身旁的人。

“伯父好”李文山向其行了個晚輩禮。

“你們,在私塾裡你們可要友好相處”曾父說。

兩個父親也一起開始攀談交流起來。

“這是劉青謹,他也是剛來的,比你早點,就是不怎麼搭理人”小胖子又指了指不遠處一個單獨站著的少年。

看著旁邊穿著棉布長袍,年幼卻已稍顯風姿的小少年。

“你好,我是李文山。”李文山拱手後說道。

“我是劉青謹,你好”看著就不多話的人,揹著書箱待著。

這時門房開了側門,門房探出腦袋問道“可是來入學。”

曾老爺上前對答“正是。”

“那學子進來吧,幾位家長請留步,老爺在堂屋等候”門房讓開側門讓三人進院。

兩位家長也只能心懷擔心看著孩子進去。

到了周夫子面前,周夫子又將私塾的規矩一一講給三人聽,務必記住:學堂破曉開課,日昳散學;老師授課時要認真聽講,不可交頭接耳,東張西望等等,"好了你們跟我一起去丙班。"

夫子將三人帶到丙班課堂。看著一間屋子裡,課桌是矮幾,小凳,一人一位。

李文山看了下,課室不大,數了數加上他們坐了二十五個學生。李文山揀了個空位坐了下來,周夫子也就開始對蒙童授課。

因著是第一天,周夫子也就先不教他們寫字,而是教他們讀書。

私塾分為甲乙丙三班,像他們這種剛入學的是分在丙班,等學完三百千等這些蒙學書籍考核合格則可升入乙班,有考過童生或夫子認為有考秀才資格的可升入甲班。

目前甲班就五名學子,乙班十五名,丙班最多有二十五人,這裡多數人都是讀一兩年書識字。

周夫子開始給丙班,拿出書本,啟蒙搖頭晃腦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蒙童跟著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李文山看著夫子和學生都搖頭晃腦的背書,看著覺得彆扭,也還是學著這樣,剛開始腦袋有點暈,搖著揺著感覺挺有韻律的,原來搖頭是讓讀書是當韻律用的。

跟著周夫子學習三字經,李文山沒有過分的表現自己在背誦方面的天賦。幹什麼都一板一眼的,學習認字的時候總是觀察著周圍同學。

三字經和千字文是用來啟蒙的讀物,憑藉著有前世的記憶他把這古代的文字和現代簡體字聯絡起來,記得也是非常快。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