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重新放平心態後,再回頭看大哥給他的《勸學卷》,頓時感覺就不一樣了。

一股非常接地氣、很少堆砌大詞的和煦春風,讓他的向學之心為之一暖。

“值此亂世,非學無以成才,無才何以護家報國救天下……然治學之心,猶不可功利。

實用之學固然緊要,但根基亦需牢固,心性亦需砥礪。賢弟得此書後,不可因急功近利鑽研苦學,便偏廢躬耕隴畝、練劍演武、強身修心、體察黎庶……”

諸葛瑾開篇還稍微有點文縐縐,但隨後就儘量用家常大白話,解釋其中原因:

因為“聰慧絕頂之人,往往容易怠惰。正因他學大多數東西太容易取得進步,久而久之,遇到真難題,學了許久沒看到進步,就會不耐煩。

此時,以種田養性,或者練劍鍛體修心,便能彌補不耐煩的問題。因為種田至少半年才能收穫,再努力也無法揠苗助長。

所以農夫往往比鬥食小吏、日酬苦力更有恆心。小吏和苦力一天拿不到工錢,次日可能就不努力了,農夫卻能為一年後的收穫堅持努力”。

“同理,鍛體修心,也不容易直觀看到進步,需日積跬步,以致千里。但正因鍛體者習慣了出力後暫時看不到收益的狀態,所以他們往往比只讀書者更有毅力。”

諸葛亮喜歡觀其大略,不求甚解,這固然對學習速度是個極大的幫助,但對於鑽研精進,其實是一重障礙。

而諸葛瑾穿越前就從小要背誦《誡子書》,也研究過祖宗治學心路歷程的變化。從中不難發現,歷史上晚年的諸葛亮吃過苦之後,其實也漸漸有了專注淡泊、不求廣博、不求快速收穫的品質。

諸葛瑾深知這些品質,是需要一個人有過閱歷、吃過苦、嘗過“明明我努力了,但沒用”的挫敗感後,才能漸漸形成的。

如今他要讓二弟“一兩年走完五六年的路”,最怕的不是教不好二弟具體的思辨方法、知識邏輯。

而是揠苗助長導致諸葛亮知識進步太快、心性和毅力卻跟不上,人格品質基礎不牢。

那就太遺憾了。

但這輩子的諸葛亮,又註定沒法親自吃太多苦、受太多挫,

諸葛瑾只好用儘量粗淺的道理、還有別人的教訓例子,來儘量還原這些道理,培養諸葛亮的同理心。

再用科學種田、鍛鍊身體之類的辦法,間接實現對品性的磨礪。

……

諸葛亮看完大哥這番懇切的大道理後,果然深受震撼,久久回味不能自拔。

諸葛瑾信中所說的這些道理,其實用後世的網際網路大詞來套,核心就是一個“延遲滿足”,一個“長期主義”,

只是諸葛瑾的措辭更接地氣,而且借用了荀子的《勸學》和後來諸葛亮自己《誡子書》裡的一些措辭,並且掰開揉碎了、說得更細更通俗。

《誡子書》裡的“淡泊以明志”,其實就是現代教育心理學裡“延遲滿足”的凝練。

“寧靜以致遠”,也是對“長期主義”的概括,只是古人更加惜字如金罷了。

諸葛亮花了足足半刻鐘消化大哥說的大道理,然後又繼續往下看大哥舉的例子:

“他首次為劉備出謀劃策後,出於擔心‘劉備即使得了奇謀,依然有可能要吃很長一段時間虧,所以不想跟著受苦。怕劉備不辨功過,看到己方依然頹勢未止,就怪謀士無能’。

但在他突圍逃命前,劉備親自送行,看出了他的擔憂,說了一番話:

‘備飄零半生,受盡妻妾離散、身遭追殺之苦,卻也總結出一個道理:每當我遭遇兵禍之時,都不是因為我最近做得不好,而是我很久以前的懈怠,便種下了遠因。

便如這次下邳被偷,靜靜反省之後,備又有何臉面讓益德承擔罪責?益德固然沒穩住曹豹許耽,但遠因還是我軍封官授權時,便沒有安撫好丹陽兵。

自陶公故去後,備有一年半的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而益德只接手了一個半月。所以下邳被偷,備罪責最重。

先生今日為我謀劃,明日若是再敗,也絕不是先生之責,而是我過去這一兩年練兵待人都沒做好。而先生今日的謀劃,未來遲早會對我軍有裨益……”

諸葛瑾寫的這段勸學內容,顯然是修飾過的,劉備當然沒說過這樣的話。

諸葛瑾是把劉備的反省,和後世拿破崙那句“如果我明日敗了,不是因為我昨日做錯了,而是我很久以前就做錯了。如果我昨日努力了,明日也不會見效,但很久以後會見效”嫁接在一起,以增強說服力。

不過這一次,諸葛亮是真沒看出來大哥造假了。

讀到這裡時,他已經有些熱淚盈眶,

感受到了大哥對他修心養性的期待,也真心相信了這個發生在劉備身上的例子。

諸葛亮放下卷軸,長嘆一聲:

“難怪鎮東將軍身處如此絕境,也能在大哥的謀劃之下反敗為勝。大哥的謀略固然是一絕,但鎮東將軍的韌性、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也是不可或缺。”

諸葛亮暗下決心,要在學習態度方面,吸取大哥的人生經驗。也要在品性修養方面,學習劉將軍的韌性和堅毅。

其他幾卷關於專業知識的卷軸,學完之後就可以作為工具書,分門別類收起來。

反而是這卷《勸學篇》,要好好謄抄一份,珍藏在身邊。

將來一旦發現自己因為進步速度放緩而心浮氣躁,或者因為別的挫折懷疑人生,就要把這卷家書拿出來好好讀、自我反省!

這個一開始被自己跳看的內容,才是大哥這十幾卷家書裡,最珍貴的!

大哥在排序時果然用心良苦,沒有排錯。

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做人的心態,永遠比具體的內容學習更重要。

回味著這些道理,諸葛亮覺得今晚不宜再看任何具體之學,

他靜坐反思了很久,在卷尾寫下了兩句心得筆記:“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然後放下筆,滿懷敬畏地回去睡覺了。

第二卷後面其實還有一些瑣碎的交代和清單,但已經被諸葛亮無視了。

……

或許是昨夜學得入神,睡得太晚,

一貫勤勉的諸葛亮,居然睡到日上三竿才醒。

最後還是二姐諸葛蘭燒好早飯、都快放涼了,見弟弟還不起,過來強行把他推醒。

(注:上一章大家都覺得大姐二姐名字不好,已改,可回去確認一下)

諸葛亮一臉懵逼地簡單洗漱穿戴,坐到食案邊,有口無心地端起粥碗吸了一口,這才注意到味道不對。

“咦,今日如何熬了豆粥?還有這圓圓潤澤的是什麼米?”

諸葛蘭還沒幹完家務,裹著破舊的粗布圍裙,雙手叉腰教訓弟弟:“昨晚大哥那第二卷家書,你看完沒有?不看還霸佔著不讓我們看!

要不是我一早收拾你書案看到了,大哥讓人捎來的東西,還不知要在綢緞箱裡躺多久呢,怕是放壞了都不知道!”

諸葛亮頓時被數落得有點心虛,他昨晚確實注意到卷末還有個附錄,都是交代些生活方面的瑣碎事情,還有讓信使送來的東西。

但他平時當慣了甩手掌櫃,家務都交給姐姐幹,也就沒細看。

大姐諸葛芷聽到弟妹拌嘴,也施施然走到內堂,把妹妹推走去幹活,然後拿著那張清單,柔聲勸說:“你也多長點心吧,這些你也該看看,雖說是起居瑣事,但我覺得大哥寫得很有道理,肯定是請教了習武名師或者名醫了的。”

諸葛亮趕忙吃完飯,這才跟大姐一起仔細研讀勸學卷的後文。

原來大哥最後還交代了一些學習、勞作時要注意的養生之法,和食補療愈之道。

首先第一條強調了飲食搭配,說此番讓人送來了些吳地出產的茶葉,是經過簡單焙制的,教導他們新的喝法,以後不用加蔥姜蒜鹽,就直接煮著喝,可以清肝明目解毒。

然後又說,日後飲食要注重少量多餐、尤其二弟學業刻苦,熬夜易於傷肝,要注意作息。並讓信使帶了幾桶胡桃,可以在鍋內放置洗淨的沙土或鹽,帶殼烘烤成熟後,直接食用,或是撥了桃仁後一起熬粥。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而熬粥的材料方面,諸葛瑾還附上了一張食譜,讓諸葛亮在襄陽自行尋找荊南的商人,採購薏苡、枸椇,配上隨處買得到的綠豆熬粥,也是清肝明目解毒。

顯然,諸葛瑾是知道歷史上的諸葛亮,最後是肝帝到肝臟衰竭而亡,所以現在督促十六歲的少年諸葛亮就開始注意養護。

諸葛亮看到這兒,也是一愣:“那這粥中的圓圓光潤之物,便是薏苡了?

怪不得蔡中郎理《漢紀》時,載本朝伏波將軍馬援平交趾途中,身染瘴氣,尋嶺南薏苡,祛溼熱解毒。最後還被朝中奸臣攻訐為搜刮合浦珍珠以還。

這東西看起來確實像珍珠。不過大哥交代我們自行採購的東西,怎麼這麼快就有了?”

諸葛芷柔聲解釋:“這些便是昨日那信使帶來的,他們定是也得過大哥交代,來的途中路過襄陽、江夏,便就地尋訪荊南商旅,重金現購而得,一併送來。

這不是寫了麼,薏苡是嶺南所產,可於長沙、桂陽郡行商處購得。枸椇,乃太史公《史記.西南夷列傳》所載奇珍,可於夜郎國購得——先漢的夜郎國,便是當今的牂牁郡了,零陵商人可走黔中道購得。

看來劉將軍派給大哥的人,辦事都不敢怠慢,大哥定然頗受劉將軍重視。”

諸葛亮順著大姐的思路往下看,越看越感受到大哥沉甸甸的期待。

大哥光是對他們姐弟的飲食調養,便有了那麼多關照。

後續似乎還附上了一些捕魚的漁具圖紙、教他們飲食葷腥要多以大魚為主,但應該充分煮熟不可生食,便於養生補腦。

還有幾箱給諸葛亮夜裡讀書用的特殊燈油,一些給諸葛亮種田做育種試驗時,護腰用的改良農具構想,還有一堆東西。

這些因為跟早餐無關,所以兩個姐姐時間倉促也來沒來得及拆看,剛才一大早只是拆了大哥送來的吃的東西。

“你既吃完早膳了,剩下這些大哥捎來的東西,你自己開箱!開完後教我們怎麼用!”

諸葛芷覺得有必要讓不幹家務的弟弟熟熟手,就把剩下的開箱任務壓給諸葛亮。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