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情報網,遍佈唐周邊
日子過得真快,自貞觀八年年底開始,陸續派往西突厥、吐蕃、高句麗的情報人員又有情報傳回。
往西突厥的由許立帶領,共四十五人,挑選那些身材較高大魁梧粗壯之士,扮作往西域行商之人,分批經鄯州、涼州、沙州往龜茲、千泉一帶,尋機建立情報網點;
派往吐蕃的有三十五人,由傅德帶隊,選擇那些體形較大面色紅潤者,以牧民或商人、佛者的身份,從大非川、河源一帶進入吐蕃境內,並在其內分兩撥,一拔留在河源這一帶,另一部往邏些城;
往高麗的有四十人,由鄭仁泰從特戰隊中選拔出來的吳朋帶領,從幽州經營州進入高麗境內。
此乃首批派往這三地的情報人員,先站住腳根,將這些地方的大致情況探明,建立立足的據點和聯絡處,隨著後續人員的陸續到達,並逐步建立情報網,待時機成熟,執行更多的使命。
以李治報與李世民的行動計劃,今年下半年,前面這批人員站穩腳跟安定下來後,第二批差不多數量的人員也已派往這些地方。
這些情報人員不僅是潛伏化妝的行家,在言語、行為、習俗方面與目標地的普通民眾沒區別。
每個人都有一門或者幾門的絕技,大部人員也是刺殺的高手,拳腳功夫方面都受過與特戰隊員相似的教授。
鄭仁泰再派遣一些人員在分別在肅州、岷州、鄯州、營州等地設立聯絡點,從西突厥、吐蕃、高麗所傳回來的情報,先在這裡進行中轉,再送回長安。
第一批人員踏上征程的時候,第二批情報人員的選拔和訓練已經開始。
鄭仁泰讓幾名富有經驗,但因身體和年齡原因無法出去執行任務的人員,負責接下來的情報人員訓練工作。
因有前面這批人員,近一年訓練得到的經驗,特戰隊有了更完善的訓練教案。
訓練方式的制度化,各科目教官的分工明確,訓練的進展也肯定會比上一批人員快。
兩儀殿內,李治與鄭仁泰站著等候了小半天,剛剛結束朝會的李世民才過來。
鄭仁泰把手中厚厚的一打,他親自整理的情報交給了李世民,道:"陛下,這些是各地傳回來的情報!"
"哦!?這麼快就有訊息傳回來的,讓朕細細瞧瞧,"李世民接過鄭仁泰手中的那疊情報資料接了過去。
"陛下,如此長的時間,才有各地的情報傳回來,這些人已經失職了。"
很快嗎?
都快一年的時間了,才有這些並不太詳細的情報傳回來,已經讓鄭仁泰生氣了。
而且這幾個地方像是約好一般,都在同幾天把情報送到長安,讓鄭仁泰費了好一番工夫,召集了幾名小頭目,一起幹,才整理清楚這些情報。
李世民卻搖搖頭,"仁泰、小九兒啊,你們沒去過這些地方,不知道路途有多艱險。
朕可是知道,從長安到往這些地方,少則幾個月,多則要半年甚至一兩年。他們能抵達這些地方,並站住腳,探查到這麼多的情報,實是非常不簡單了!"
鄭仁泰很早就是秦王李世民府中的將領,成為腹心左右,其本名叫鄭廣,仁泰是他的字。
鄭仁泰知道路途是挺艱險,但半年或者一兩年行程那是普通的商旅行人,像這些久經訓練的情報人員,實在是不應該,若這段時間有異常重大的事情發生,那可能就要錯失良機了。
李世民示意鄭仁泰在一旁坐著,他先看這些資料。
李世民先找出關於西突厥的情報看起來。
"哦,突厥咄陸可汗泥孰莫賀設已病死,這朝中倒不知曉,新任的咥利失可汗使者應該還未到長安,咥利失和欲谷設有矛盾,一些部落族人也不願聽咥利失,這是好事。"
李世民看完情報,看著身邊的鄭仁泰道,"仁泰,突厥境內情況如此複雜,你說如何辦好?"
"陛下,臣正想來請示,陛下有何安排!"鄭仁泰恭敬地說。
你皇帝可沒給我這個權力,即使我心裡有招兒,現在也不會說呀!
"仁泰,是朕在問你呢!為何你反問起朕來了?!"李世民皺皺眉說。
"陛下,是否要讓那些人員將其衝突挑得更利害些?"
"仁泰你所說正合朕意,你即傳達命令,讓他們盡力挑起其部落間的衝突,不惜任何手段,具體如何做你去制定,"李世民臉有喜色。
"是,陛下,臣只怕他們人手不夠,不一定能完成任務!"
西突厥那塊地域太大了,且部落眾多,那幾十號人,能偵察到情報已經不錯了,若再交付他們其他的任務,難度會很大,估計領隊的許立會犯難。
"你手中還有多少人員可以派出?"
"大概還有不到百人能執行任務,但這些人,能力上稍差一些!"鄭仁泰想了一下道。
"你再挑選一些能力佳者,抓緊訓練,待年後天氣轉暖即派出去,往碎葉附近!"
"是!陛下!"
李世民跟著又想了一下道,"以後除了很重大的,這方面一些不太大的事兒,就你做主,隔一段時間再向朕回報吧,若事事都向朕奏報,那會耽誤一些事的。"
"陛下,這~~,臣怕所做的一些事兒不如陛下意,還是事前向陛下稟報為好!"鄭仁泰心裡暗喜,但還是推託著。
"無妨,朕相信你!情報人員份內之事,你都可以做決定,"李世民卻似下了決心。
"兒臣明白了!"李治不再推辭,何為大,何為小,那就由自己定了。
高句麗的情報李世民看了看,並沒說甚麼,只是緊皺著眉頭。
"陛下,這高句麗境內人員如何佈置?"
"高句麗的事,再說吧,主要是看那個淵蓋蘇文的動靜再說,朕現在還沒定奪。"李世民嘆了口氣,"你只要讓人探查其國內動向,若有重大事態再向朕奏報,其他的你做主。"
"臣明白!"鄭仁泰知道,高麗被隋兩帝幾次打擊後,國力也是大降,暫時還不會對大唐構成威脅,李世民現在最關注的還是西突厥。
李世民最後拿起吐蕃的情報看了起來,臉上的表情出現了諸多的變化。
"可惜,吐蕃國內大亂,我們都未曾知曉,錯過了許多的大好機會。"
李世民看著李治、鄭仁泰道,"如今吐蕃元氣已復,雄兵十數萬,正如賢侄前番所言,我朝對吐蕃知道的太少了,日後其將是我大唐強大的對手!"
"如今吐蕃人正想四處求學,以求自身國力得到發展,父皇,兒臣先冒昧地向陛下建言,若吐蕃人入朝求取這些製造、耕種技術,千萬不可將我朝這些技藝,傳授與他們,……。"
這是李治今日最想與李世民說的話。
歷史上,正是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帶去諸多代表當時最先進生產力的營造與工技書籍、工匠,還有各種種子,許多治病藥方,大大地提高了吐蕃的國力。
這是李世民執政最大的失誤,以至於為大唐培養了一個強大的對手,終致大唐多次被吐蕃攻擊,青海之地丟失,連長安都曾被吐蕃人佔領。
雖然歷史書上都美化文成公主的進藏,但有頭腦的國人都知道,那只是往自個臉上貼金。
兩國相爭,只有削弱對手的說法,哪裡有支援對手、把對手變得強大的道理。
"哦!?這個朕自是知道。"
聽李治如此一說,李世民彷彿也有一些觸動,臉色很是凝重。
"小九兒,你說,此次吐蕃人來長安,會有何事?是向我們朝貢?求這些技藝,或者請婚?"
"陛下,這個兒臣不知,所派出人員也未偵察到,但臣猜測,定是求技藝、甚至可能請陛下賜婚!"
"吐蕃人入朝請婚,"李世民皺著眉頭在想著事兒,"如此高寒之地,路途遙遠,朕如何捨得宗室女兒下嫁!"
"父皇,吐蕃人還未開化,蠻野之人,怎可讓兒臣姑姑、姐姐,嫁入那蠻番之地,且棄宗弄贊已經娶了泥婆羅的公主為皇后,若其再向我朝求婚,定是圖其他!"
李治說著站起了身,"吐蕃人慕我中華之鼎盛和繁華,想求學技術,以壯大其國力。
棄宗弄贊求皇上賜婚,正是說明其贊普位未穩,想提高其在周圍部族中的名望!
並且吐谷渾,才被我大唐佔領,兒臣以為其是否也有試探我大唐的目的。"
"小九兒,言之有理!朕會細細考慮的……"
"父皇英明!"
若李世民真的如此,那將是大唐的萬幸。
據說吐蕃人是在數次請婚後,李世民才終於答應的。
但現在有他李治在,無論如何,他也要想辦法阻止那個文成公主下嫁。
奶爸早就說過了,若是吐蕃不知道好歹,一意孤行侵掠大唐,半年之後,僅以這六萬訓練成功的神策軍,哪怕以不要朝庭一文錢、一斤糧為條件,也要徵得李世民同意,滅了吐蕃。
歷史證明,吐蕃就是大唐的心腹大患,無論施加何種手段都不過分!
若是本王犧牲色相,勾引珍珠公主呢?
嗯,這也是一個選項,不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