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科舉。

今年科舉制度,又有很大的變動。

年中的時候,有一道旨意發了出來。

這訊息足以震動長安、震動全大唐,震動天下每個讀書人,李世民步子邁得很快,幾乎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

大唐科舉新制擬定,昭告天下。

以前的科舉,不過是朝廷組織的一場考試,既無完善的制度保障,也沒有深入至州府縣,這種科舉,更多是一種形式。

這完全可以理解,任何一個制度,在實施之創,就得考慮它能到廣泛的擁護,否則它就沒有生命力。

而顯然,李治給李世民提出的建言,李世民全盤接受了,而後依靠這個方針,選擇擴大科舉規模;

此新制將在一年後實行,終究,要給大唐學子們一個適應時間。

以後科舉分為了縣試、鄉試、會試三個等級。

和以前舉薦制不同了,任何人想要高中進士,就必須先進行縣試、州試和鄉試,此後再進行會試。

中縣試者,為童生。

中州試者,為秀才。

中鄉試者,為舉人。

中會試者,則為進士。

這一切都仿照了後世明清時期的考試手段。

從秀才開始,高中者就有了功名,得了功名,便有了一定梯級數額的田畝免除賦稅權力,但也僅此優惠而已。

功名至舉人者,即可授官,自九品而始,授予實職。

而至進士者,自七品而始。

又規定朝廷三品以上官員,若無舉人功名,除皇帝特旨,不得升任,至於二品以上,那肯定得是進士及弟了。

所有考試,俱都統一,除了必要經史文章、詩詞之外,竟還考算學,以及一些常識知識,即所謂通識。

題目出自論語、春秋,經史文章有字數規定,內容要求既要切合經義,又要議論當今政事,並且還限定了文體。

其實這樣的科舉,已經非常類似明清科舉。

終究大唐大部分讀書人,還是以熟讀經史為主,若是不將這個作為考試主要內容,只怕天下非要大亂不可,從某種程度而言,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妥協,終究你不能馬上就把科學知識作為主考內容吧。

當然,作這樣文章,也不全然沒有用處。

實際上,這樣的文章是最考驗一個人水平高低,你要熟讀四書五經,同時又能熟練運用文字,同時還要有足夠智慧,當然這只是前提。

結果則是,在短暫時間之內,作出一篇有論點、有論據的錦繡文章。

所以,但凡能考中的人,無一不是學富五車、富有智商之人。

這樣的人,無論作詩、或是作詞,都是能手到捻來;

有這樣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即使是將來為官,其實也有極好接受能力,不耽誤他們繼續學習治理實務。

當然,科舉,只是到了明清朝,被那些士大夫們自己玩偏、玩廢了。

只是當下大唐的主要矛盾,根子上還是皇權與世家大族之間的矛盾,至於將來這新興士大夫階層產生新的矛盾,顯然是現在去考慮,則是為時尚早。

因為就穩定發展而言,任何一個新興階層,未來都可能產生尾大不掉的麻煩,可比之當下世家大族把持一切,對於李世民而言,推廣科舉,已是勢在必行。

至於其他的考試內容,雖然不佔主要成分,可是算學和所謂的通識試,也是一個看點,譬如,通識試裡,就引入了一些《老子論格物》、《農學》書中的內容,而這其中《農學》的內容還佔有不小份量。

大唐是封建農業社會嘛,當官不會《農學》,你怎麼領導子民?

其實考甚麼,不重要,真正令人震撼的是,以後的大唐科舉直接將觸手觸及到了府縣底層。

從此以後,再不是每年僅僅選拔出幾十個秀才、明經、進士這樣簡單了。

每一年,都會誕生許多秀才、舉人,每三年,也會有不少進士選拔出來,範圍之廣,已經涉及到哪怕是一個小小縣城中讀書人的命運。

人數一多,就會導致,哪怕是一個小小秀才,也會產生自己的利益訴求,自覺地維護科舉取仕這個利益團體。

這個利益團體將會自發將非科舉出身的人排斥在圈子外面,形成一個個封閉式的學歷鄙視鏈;

而後,其中的出類拔萃者將會登上大唐政治舞臺,憑藉著廣泛群眾基礎,譬如大量舉人和秀才的支援,開始推動整個大唐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誰也不知,這樣的做法帶來的後果,是好還是壞。

可至少,大唐的科舉,它在變,不斷地向好的方向變化。

訊息一出,自是滿朝譁然。

陛下此舉,顯然讓許多人瞠目結舌。

不過,李世民顯然還是給世家大族留了一道口子,終究當下識文斷字,還是這些世家大族的專利,至少現今而言,豪門子弟中試的機率很大。

但是仍然有見識高的人看出了趨勢,憑藉著恩蔭和推薦入選為官,將來必定會被排擠,甚至沒有功名的人,在朝班中將日益邊緣化。

於是高門世族開始有所抱怨,但也只是抱怨,至少這些抱怨,還不至於強烈到成為能推翻大唐的動力。

更何況當今皇帝李世民,是馬上得來的天下,軍中將軍,十之七九,都是他一手帶出來,在軍中威望之高,不是普通的和平時期的皇帝可比的,真若有人敢於輕舉妄動,朕便讓你灰飛煙滅!

只是,還是有許多世家大族的大臣上了奏疏,反對科舉新制。

當然,也有大量贊成的人,像魏懟懟為首一批大臣,也表示了支援,認為這是寒門進升之路,未嘗不可嘗試。

此後,一條條關於科舉考試新規開始昭告天下,科舉舞弊者將被處以問斬、抄家等極刑、形同謀反罪論處,各州縣官員,也確定了職務權責。

為了推進這項科舉工作,朝廷派出了大量御史,開始巡查天下、廣泛宣傳最新科舉制度。

李世民以極高的工作熱情,連續舉行了七天的朝會,舌戰群儒;

第一日,有上百人反對,李世民當著全體大臣,斥罵反對大臣,並且將為首的人貶出長安、流放嶺南。

第二天,反對的人就少了許多,剩餘者也只是旁敲側擊,發表了一些牢騷抱怨。

李世民又生龍活虎、懸河瀉水當殿責罵足足三個時辰,方才罷休。

到了第三天、第四天……

前幾天,那些反對的領頭羊,接連被人彈劾,查出他們以往各種過失,有的被罷官,有的則被直接下獄。

直到了第七天,文臣百官們才紛紛表示,新式科舉有益於國、有益於民,乃前所未有之善政,實乃大唐與前朝之大別也。

大家吧啦吧啦,紛紛舉例說明歷朝歷代興亡之得失,無不讚頌當今陛下聖明,有此新式科舉作為國策,大唐必興。

文臣百官表示歡慶歌舞,當然,李世民覺得有幾個傢伙,雖也唱贊歌,卻有陰陽怪氣之嫌,他竟然連此也不放過,於是又當殿大罵。

李治也被拎來上朝,連續參加了七次朝會。

七次啊!

腦子裡滿滿全是父皇斥責臣子的話語,從上古三皇五帝一直罵到了前朝隋煬帝,上下三千年,舉出無數事例。

然後還要從別人的家族淵源開始罵起。

你楊氏當初不就是漢高祖擊項羽,楊喜跑去分了項羽屍首才得了大功,被封了赤泉侯的嗎?

若無楊喜當初這個立下了戰功的祖先,何來今日你們,你還敢說你楊氏詩書傳家,你們也配!

你們王家,……。

你們崔家,……。

李治有些懷疑人生了,父皇充沛至極的體力,是這連續七場朝會的物質保證!

彷彿凡事他一旦鐵了心,便決計不能容忍他人質疑,誰敢質疑,不但直接撕破臉面,當場羞辱,還要想方設法尋找其罪過,罷黜下獄治罪。

果然,父皇還是那個父皇,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從前溫和的面貌都是騙人,一旦觸及到根本利益,父皇不會介意再來一次玄武門。

世俗的道德,根本不是評價帝王標準,他的一句”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便可秒殺一切。

李治下了朝後,還是覺得自己的腦子裡嗡嗡作響,父皇那些喝斥怒責的話語,彷彿還在耳中繚繞,他也只好苦笑以對,這真的很剛,他也只能五體投地拜服。

其實他倒是希望將科舉的內容完全變成初高中課本內容,就如同奶爸那邊的高考。

不過,可能、也許,哪怕是皇帝李世民,也未必能真心實意完全認同教科書中那一套,包括那國企的建立,李世民也只是先搞個試點試試瞧。

終究,上千年的積習和認知,哪是能說改就能改的。

你若是現在就嚷嚷,我們站立的世界不僅是個大球球,它還在不斷地打著轉,估計不只是李世民、甚至全大唐的人,都能炸裂半年。

所以,現在這新式科舉,能增加通識題的份量,就已算是很給臉面了。

奶爸說,步子不能邁得太大,邁得太大容易扯著蛋蛋!

……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