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講到這裡,對有關道教內容的詳盡描寫,已經基本完成。

這些內容,與後面的故事情節,還有不少聯絡;而且,道教夢境的故事,也有它自己的結局,並且與整個故事的結局相關聯。

但是,關於道教,在細節描寫方面,不會再繼續深入;這畢竟是一個科幻故事,從這裡開始,其他內容會逐步展開。

幾十萬字描寫道教,對於一部小說來說,比重確實不小;但是,對於歷史悠久的道教文化來說,這只是一點皮毛。

寫完這一部分內容,我總是回憶起一部叫做《敦煌》的電影。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我年紀還小,可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對它結尾部分的一段鏡頭,卻依然記憶猶新。

大漠的漫天黃沙之中,雙方將士正在廝殺;而在莫高窟的一個隱秘的石洞中,趙行德正帶著一些人,氣喘吁吁地將一些珍貴的經文畫卷藏匿起來。

奇怪的是,石洞內趙行德的呼吸聲,比起大漠中的廝殺聲,似乎還要更加沉重。當時我想,或許那是因為廝殺聲比較遙遠,或許那純粹就是因為配音工作出現了失誤。

但是,當我在這部小說中,寫下這些與道教有關的文字,我所聽到的,不是別人的評論,而是自己的呼吸。因為,我似乎體會到趙行德的那種虔誠,哪怕我的虔誠,只有他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據說,趙行德這個人物的原形,來自於敦煌古籍中,曾有一個真實的人,在《心經》後面寫下了一段獨白——“維時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國潭州府舉人趙行德流歷河西,適寓沙州。今緣外賊掩襲,國土擾亂,大雲寺比丘等搬移聖經於莫高窟,而罩藏壁中,於是發心,敬寫般若波羅蜜心經一卷安置洞內。伏願天龍八部,長為護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寧;次願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現世業障,並皆消滅,獲福無量,永充供養。”

我本人並非道教信徒。但我依然認為,在道教元素日益娛樂化的背景下,把那些與道教有關的內容,儘可能地按照它本來的面貌呈現出來,有著特殊的意義。當我體會到了這種意義,我就儘量地,把我所瞭解的道教,準確地、完整地展現出來——包括道教史、道教的建築、禮儀服飾、教派關係甚至是經書教義……

這些內容描寫得細了,對故事情節的展開,難免會有影響;但我覺得,如果不是這樣有根有據地用足筆墨,恐怕就不足以讓人理解,說到真實的道教,“雜而多端”這四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如果有讀者,能夠耐心讀完這一部分內容,因而對於真正的道教文化,增加了一點點瞭解——那麼我想,你也一樣可以聽見我的呼吸聲,你也一樣可以明白,對於那些即將消失的傳統文化,或許你我都可以做點兒什麼……(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