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洪他們順著這幾人所指的方向,順利找到了書院。

書院內的幾間房,大多門窗緊閉,只有院門處的一間廂房半掩著門。

王承順著門縫往裡面瞥了一眼,也不顧他自己說過的那套禮數,連個招呼也沒打,就推門進了房間。只一小會兒,王承就又轉身出來,手裡還拿著一隻號牌。

王承得意洋洋地說道:“行了!號房不在,在這裡頂事的,就只是個小道童。過會兒,我們自己去東院,找到寮房,然後住下就行了!”

馮天禮覺得奇怪,隨後也進了屋,很快領了號牌出來。馮天禮說:“小道士跟我說,讓我們明天一早兒參加齋醮儀式……我問他什麼齋醮儀式,他倒不理我了,真是豈有此理!”

等輪到蕭洪見那道童,蕭洪發現,這道童坐在桌邊,手中捧著一部經書,頭也不抬地讀著經書。

這道童見蕭洪進來,簡單問了幾句,就讓蕭洪背派輩詩。

蕭洪背道:“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複本,合教永圓明……”

道童聽了叫道:“慢著!這個可是我們龍門派的派輩詩……你也是龍門派弟子?”

蕭洪一愣,知道解釋不清,趕忙改口道:“哦,我是從玉虛宮來,這幾句派輩詩,原是那玉虛宮的方丈讓我記住的……”

道童聽得半信半疑,便讓蕭洪把這派輩詩背完。

蕭洪繼續背道:“……智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惟懋,希微衍自寧。住修正仁義,超升雲會登。大妙中黃貴,聖體全用功。虛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龍虎交,蓮開現實新。行滿丹書詔,月盈祥先生。萬古續仙號,三教都是親。”

道童聽完說道:“嗯,這派輩詩說得倒是一字不差……”

蕭洪連忙說:“玉虛宮的方丈,法號高璿,按這派輩詩來說……”

“這我知道……”那道童答道,“‘高’字輩——在龍門派內,這可是輩份很高的……你是說,是高璿方丈讓你來這裡的?”

蕭洪連忙點頭。

“你在這兒等著……”那道童說完,就轉身出門去了。

不一會兒,這道童又回來,引來一位年長的道士。

這道士問了蕭洪情況,便為他寫好了號牌,並且告訴他說,這幾日永樂宮正有祭祀活動,莫說方丈、監院,就是其他高真,恐怕也難有機會見到。所以,他叮囑蕭洪要安心等待。

蕭洪住下之後,與那王承和馮天禮閒聊,這才知道,所謂的“齋醮儀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所謂“齋”,指的是“齋潔心神,清滌思慮,專致其精而求交神明”;

而所謂“醮”,目的是“祈天地神靈之享”,而且,“有酬酢曰獻,無酬酢曰醮,醮者,用酒於位,敬之以禮也”,意思就是說,敬神儀式中若是有酒,稱為“醮”,若是無酒,則稱為“獻”。

這道教的祭祀儀式,最初是齋法為主,而所謂的“醮”,只是齋儀之中的一個環節。

後來,醮法日漸興盛,有壓倒齋法之勢,於是,齋法和醮儀便逐漸混同,二者時常連用,用來泛指道教的各種祭祀儀式。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馮天禮說,這全真各派,一向重視齋醮儀式,這次永樂宮上上下下為此忙碌,想來是一次極為重要的祭祀。

後來幾人又與其他的掛單道士有了些交流,才又進一步知道,明日這次齋醮,乃是專門為了祭祀正陽、純陽二位祖師而舉行。

馮天禮奇怪道:“若這是為了神仙祖師慶賀誕辰,那倒也是正常……純陽祖師說的就是呂仙呂洞賓,呂仙生日是四月十四;而正陽祖師鍾離權,生日為四月十五……這二人生辰相近,又是師徒,常常一併提及,所以,各家宮觀,常在呂仙誕日這天,一同祭祀二位神仙……可明日並非呂仙誕日,永樂宮卻要隆重祭祀二位祖師,也不知為的什麼緣由?……”

第二天,王承早早就將蕭洪與馮天禮叫了起來。

王承說:“馮老道士昨晚說得對,這次的齋醮,是有些不太對頭……別的不說,就說所有道士都要一同參加儀式,這就有些奇怪……”

“那又怎樣?”馮天禮還沒有完全清醒。

“要我說,趁著這會兒時間還早,我們先去轉上一圈,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蕭洪與馮天禮被王承說服,便與他一同往純陽殿去。

這純陽殿,原先也稱混成殿,另外還曾有過一個名稱,叫做呂祖殿,因為那殿內的神壇上,供奉著的,是呂洞賓的神像。

純陽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八架椽,上覆單梁九脊琉璃屋頂。前有月臺,中間有甬路,與三清殿連線;殿後亦有甬路,通往重陽殿。

重陽殿,原名襲明殿,殿內供奉王重陽,因殿內也曾供奉七真,所以也稱七真殿。

這純陽、重陽二殿,都是永樂宮內最重要的祭祀宮殿。

祭祀正陽、純陽二位祖師的齋醮儀式,就設在純陽殿前面的廣場上。這時,有幾名道童,正忙著為齋醮儀式作準備。

純陽殿前的月臺上,已經擺起了供桌。供桌上擺有燭臺、供果、香爐、花瓶等物。供桌旁還有兩名道童,一人將研磨好的香料添在焚香用的香爐旁,另一人正在擺放貢桃。

月臺下面,有道童手捧著祭祀物品,正向這邊走來。

這其中,有個黃衣道童,手中用托盤捧著磚茶;他身後跟著的道童,則捧著杯盞和茶碟。另外還有兩名道童,一人用盤,捧著兩摞捆紮好的經書,而另一人,則扛著兩柄圓扇,扇上繪著放光的山石。

這些,全都是祭祀時需要用到的物品。

蕭洪與馮天禮盯著這些道童看了一小會兒,見那旁邊院中,又來了幾組道童。

先來的一組道童,共有四人。其中兩人,抬著一隻供桌;另外兩人,則是一個手持白色淨瓶,一個手捧香爐。

後來的兩組道童,各是五人,一組手中分別持著節、扇、幡、幢;另外一組手中分別持著笙、笛、雲鑼、鼓、磬。(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