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道士又說:“你們看,那第六幅圖‘隱玄靈’,說的是老子第一次降生,這時,畫面上只畫了九龍沐浴一個情節;但是,到了‘誕聖日’這幅圖,描述老子第二次降生的時候,那場面可就要隆重多了,有眾神降臨,有九龍盤旋……所以,把‘隱玄靈’那次降生,看成老子的前世,這是沒什麼問題的……”

這魯道士最喜歡賣弄學識,話題一開,就再也收不住了。於是,他又接著為蕭洪和曼兒講解了後面的多幅圖畫。這些圖畫多與老子傳說有關,所以魯道士也是講得繪聲繪色。

從“誕聖日”那幅圖往後,由第十九圖的“為柱史”,到第二十一圖的“過函關”,還有第二十三圖的“訓尹喜”,說的正是老子西出函谷關的過程。

這“為柱史”一圖提到,老子曾在周朝做官。

老子當時在周朝的守藏室擔任史官,任務是替周朝管理各類圖書典籍,並且在天子上朝時,記述他處理朝政的情況。

按照規矩,朝堂之上,只有天子可以落座,當時作為史官的老子,也不例外。而站著記述天子言行,實在太過勞累,所以,周天子特意下旨,命人在朝堂內樹一鐵柱,讓老子書寫文字時可以倚靠。這樣,既可減輕老子的勞累,又能表示對史官的尊重。

如此一來,天子上朝議事,老子倚柱記錄,這鐵柱,就成了老子專用之物。因此,後人就將在守藏室擔任史官的老子,稱為柱下史。

這就是“為柱史”一圖的來歷。

然而,後來周王室內亂,諸侯爭權,戰爭頻繁,民不聊生,老子意欲離開,決定辭官,出函谷關西行。

此時,尹喜是函谷關的關令,他善觀天象,看見一團紫氣從東方飄來,知道這是聖人將至,所以特意提前齋戒,以大禮迎接。

果然,老子駕著青牛車徐徐而至。他受到尹喜大禮侍奉,臨行時,為尹喜寫下了《五千文》,這便是後人所說的《道德經》。

而那第二十四幅圖“升太微”、第二十五幅圖“會青羊”和第二十六幅圖“遊諸天”,說的乃是老子與尹喜之間的故事。

老子為尹喜寫下《道德經》之後,就與諸仙一道,升至太微天。

而老子在臨別,曾與尹喜約定,“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因此,三年後,老君降臨青羊肆,尹喜亦如約前來。

此後,老子便帶著尹喜,朝見了元始天尊,然後又帶他遊遍九天。

所以,依這《老子八十一化圖》所說,尹喜,乃是老子極為重要的一名弟子。

由第二十六幅圖‘遊諸天’往後,一直到第四十三圖為止,畫上的內容,主要就是老子出函谷關後,一路西行的經歷。

魯道士說:“你們看,這畫中,繪有許多胡人形象,正與老子的西行經歷有關。包括那袁氏兄弟毀掉的第三十六幅圖,也是一樣……剛才眾道士在這裡時,對此議論頗多,你們有沒有發現,在這部經書上,雖然這幅圖名為‘降邪道’,但那圖中下方,畫著的妖魔鬼怪,與胡人的形象,卻多有幾分相似……”

蕭洪經魯道士這一提示,再去細看,果然如此。

而又多看了幾眼之後,他竟然想起曾經襲擊道觀的那兩隻飛怪,那深目高鼻、濃須長髯的模樣,與這圖中的妖魔鬼怪,又是何其相似!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說到“胡人”,何慶山也說過,他曾看到白袍人面紗之下的長相,說他是濃眉深目,高鼻闊客,不也與這畫上所畫的樣子相近?

而魯道士又說:“……胡人,那不就是來自西域嘛!西域的法術,那不就是‘外道’?所以,名為‘降邪道’,其實那內容畫的,卻仍然是‘降外道’……要我說啊,這幅圖,確實是大有門道……”

此後,魯道士又把那第四十四幅圖往後的圖畫,也簡單講了講。這當中,有許多幅圖,都與道教各派的源起有關。

比如,那第五十六圖的“遊琅琊”,明顯是與“太平道”有關;

而第五十八圖的“傳正一”、第五十九圖的“說鬥經”,又是與‘五斗米道’有關;

第六十一圖的“授三洞”,說的是,太上老君傳授葛玄上清齋法,而這位葛玄,又被世人尊為葛仙翁,是道教靈寶派祖師;

還有,第六十四圖的“封寇謙”,畫的是,太上老君將新科經戒符籙,授予寇謙之。寇謙之於南北朝的北魏年間,對當時世間流傳混亂的天師道各去進行整飭,“去除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使之成為“新天師道”,世人亦稱之為“北天師道”;

……

對於這些內容,魯道士沒有細講,多數只是一帶而過。而魯道士講得粗糙,蕭洪聽得也有些心不在焉。

蕭洪的心思,還都放在那第三十六幅圖上。他還在想,怎麼從那幅圖中,找到對付黑衣人的辦法。

魯道士又說了不少,最後總結道:“……總之,太上老君常以各種面貌示現人間,有時為後人傳授道法,也有時直接以賢聖身份顯化,度世救厄……”

接著,魯道士把曼兒整理好的經書書頁,又從頭到尾翻了一遍,然後說道:“我倒是覺得,如果想找到對付黑衣人的辦法,方丈說的這部經書,那倒真是個好辦法,因為,從太上老君的這些應化的經過中,總能找到一些線索……可是,具體是什麼辦法?一定就是‘降邪道’那一幅?我看,倒還真是未必……”

“哦?”魯道士說的這些話,讓蕭洪一下從沉思中清醒過來,“魯道長,您這話,說的是什麼意思?”

“哦,我就是隨意想到而已,也不一定對……因為這部《老子八十一化圖》,在正統經笈之中,並不見有收藏……這也就是為什麼,那袁建功,能將這一部經,與《金液還丹印證圖》那一類的經書,混為一談……我是覺得,方丈拿出這樣一部經書,他的用意,應該不會只是其中某一幅圖而已……”(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