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晚上用齋時,蕭洪又碰到了魯道士。

魯道士本來與其他人坐在一處,見到蕭洪,先是衝著他點了點頭,接著乾脆起身過來,與蕭洪面對面坐下。

蕭洪大概也猜到魯道士的心思,只是他自己也沒見到師父,所以,對於魯老道想從他這裡探聽的資訊,他其實是一問三不知。

魯老道同蕭洪聊了一會兒,漸漸覺得心中奇怪。

魯道士發現,他想問的老君洞與方丈的情況,蕭洪一概都說不知,而且,攀談之間說起其他事情,蕭洪也是茫然。看他的神情,對那些答不上來的問題,蕭洪並不像是故意迴避。

蕭洪也發現,這魯道士雖然總在套自己的話,但是閒談之間可以看出,他確實是見多識廣。所以慢慢地,本來是魯道士想探聽些資訊,現在變成了蕭洪向這魯道士請教問題。

魯道士最喜歡賣弄學識,現在知道蕭洪閉關失去了記憶,所以真心向自己求教,心中得意,說起話來,也是滔滔不絕。往往是,蕭洪只要問上個一句半句,魯道士就把自己知道的內容事無巨細地講了一大篇。

兩人談論的最多的,就是各個教派之間的關係。

這魯道士說的情況,與之前何慶山所說的,就有幾分相似。

魯老道也說,如果能對凡間的教派有所瞭解,就能看透“洞天福地”內各個教派的關係。

因為那些先出現的教派,免不了要說自己正宗,強調自己代表著“道”之本義;而那些後出現的派別,又常會說自己“合流諸派”,強調自己博採眾長。

這些特點,在各派的經笈中,甚至是在他們各自的修行方法中,都會有所反映。這自然也會影響這些派別之間的關係。

依照魯道士的說法,道教最早期的派別,一是太平道,另一個,就是五斗米道。二者均是創立於東漢年間。

這兩個派別,和後來出現的道教各派比起來,差別還真是不小。

據說,這太平道,是由張角所創。太平道的經書,是《太平經》;太平道敬奉的天神,叫做“黃天”,也信奉黃帝和老子。所以,太平道其實是漢代以來的“黃老道”之中,分出的一支。

比起與道教其他各派的關係,這太平道最為令人記住的,其實還是它與“黃巾之亂”的聯絡。

張角和張梁、張寶兄弟三人,將太平道的教眾組織起來,以“方”為單位,設為教區。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每“方”之下,又各設“渠帥”統領。

張角自稱天公將軍,而張梁、張寶稱為地公將軍、人公將軍,率領各“方”教徒起事,最終導致漢室傾覆,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黃巾之亂”。之所以將其稱為“黃巾”,是因為起事的教徒頭戴黃巾為標誌。

也正是因為與“黃巾之亂”有這樣的聯絡,在後世正統道教的眼中,太平道一直不受認可。

“你要知道,既然如此,為何我還要專門說起太平道?”魯道士眯著眼睛,手捋鬍鬚,緩緩說道,“這是因為,這黃巾軍被剿滅之後,太平道雖已不復存在,但是,它卻變換成各種形式,在民間秘密流傳。所以,後世所謂的‘旁門左道’,其中有很多,都與這太平道相似。可以說,在正統道派眼中,太平道是一切‘邪道’的始祖……”

魯道士說到的另一早期派別,就是“五斗米道”。這五斗米道,創立時間與太平道相近,據傳是張道陵在鶴鳴山所創。

據說,欲信該道者,須出五斗米,方可正式入道,所以,它就被道外之人稱為“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與太平道有不少相似之處。

比如,太平道下設教區,稱為“方”;而五斗米道也設有二十四個傳道教區,稱為“二十四治”。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再比如,太平道以符水為人治病,以此招攬信徒,並且強調,加入太平道的教眾,要時常“叩頭思過”;而五斗米道也常用符水咒法為人治病,並且對於奉道悔過,也是格外重視。

但是,與那太平道不同,五斗米道並不信奉“黃天”神,而直接將老子奉為教主。而且,五斗米道的主要經典,也不是《太平經》,而是《老子五千文》,也就是《道德經》。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五斗米道的創始人是張道陵,其孫名為張魯。張魯把這傳道的“二十四治”,管理得井井有條,不僅避過了戰亂,而且將其據守的巴蜀、漢中一帶,變成了世外樂土。

然而,後來曹操大軍西征,張魯只好投降了曹操。他被曹操拜為鎮南將軍,同時率領道中部眾,隨著曹操大軍北遷,一直到了長安、洛陽、鄴城一帶,並且在此定居。

在這之後,張魯的兒子張盛,也就是張道陵的第四世孫,終於尋得機會,率部赴往龍虎山定居。

這龍虎山,本來叫做“雲錦山”。

據說,張道陵曾在此地修煉,並且煉成了九天神丹。九天神丹煉成之時,那雲錦山上,有龍虎顯現,因而此山又得山名——“龍虎山”。

張盛也是因為這個張道陵煉丹的傳說,才率眾尋至此地,並且定居下來。自此,原來的五斗米道,在其祖師張道陵的煉丹舊地——龍虎山,再次開始傳教。

因為張道陵曾得太上老君降命,稱為“天師”;而張道陵之子,名為張衡,稱為“嗣師”;張道陵之孫張魯,為“系師”。此三人,被人尊為“三師”。自張道陵的第四世孫張盛往後,亦都稱之為“張天師”。

所以,這五斗米道流傳至後世,也就被人稱為“天師道”。

而且,自那張盛之後,歷代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這龍虎山,便成為了天師道的“祖庭”。

魯道士說:“若是說到‘天師道’,在最早的時候,其實就是‘五斗米道’。只是那‘五斗米道’的稱呼,天師道的教眾可不喜歡,甚至認為這是蔑稱。你想,‘五斗米道’,那張道陵在創道時,又怎麼可能起一個這樣的名字?”(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