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狼是在確認斯蒂芬-卡尼的大軍已經遠去之後才動手的。

為了隱秘的靠近新本特堡,血狼帶領著一千名騎兵特意從南邊繞了一大圈,這也是為什麼連白石城的哨騎都聯絡不上他的原因。

等到昨天夜裡才連夜疾馳趕到新本特堡,藏在這個爛尾工程裡,為了避免走漏風聲,所有在新本特堡的走私商人全都倒了大黴,在此終結了他們註定要橫死的職業生涯。

至於白天的時候,小橋上那一出談判鬧劇,不過都是兩方演員的本色出演,劇本漏洞百出,演技略顯浮誇,但是觀眾都很滿意!

……

隨著血狼率先動手,身後的修洛特爾談判官員們都從大衣下掣出火槍,朝著前方勐地摟火。

不消片刻,便踏上了阿肯色河北面的土地。

緊接著,從南邊的城堡裡面,衝出大股大股的騎軍衝向本特堡,蹄聲如雷,碾碎了平靜的阿肯色河。

不消片刻,最前方的威廉堡率先燃起了大火。

隨即查爾斯堡和蘭徹堡也不約而同地燃燒了起來。

修洛特爾軍團並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美軍夜戰的能力幾近於零。尤其是在斯蒂芬-卡尼帶走了本特堡將近8成的軍隊之後,剩下的美軍寧願在絕望中自殺,也不願從牆根後面站出來與黑暗中看起來茫茫多的敵人對射。

兩個小時之後,戰鬥便結束了。

曾經大名鼎鼎的本特堡,就此成為了白地。血狼還叮囑小安德烈,務必在天亮之後,連南岸的新本特堡都要拆掉,片磚不留!

如此一來,斯蒂芬-卡尼帶走的那一支遠征軍,就真正的成為了一支孤軍,離他們最近的補給地,都有三百公裡之遙——這還是東部真的有援軍前來的情況下!

“追!”

在做了短暫休息之後,血狼帶著他的1000名騎軍向著西面駛去,目標正是斯蒂芬-卡尼帶走的那一支打算奇襲白石城的12000名美軍。

……

人常說,兵上一萬,無邊無沿。

斯蒂芬-卡尼的麾下有12000名士兵,這絕對是他軍旅生涯最輝煌的時刻。

他是從1812年美利堅聯邦第二次獨立戰爭中崛起的將領,在昆斯頓高地一戰中,美軍一敗塗地,連指揮官斯蒂文-範-倫斯勒准將都被加拿大人給殺死了。

唯一的亮點,便是斯蒂芬-卡尼率領著他的連隊,在一個懸崖上抵禦了英軍的反覆進攻。這在戰後成為了他‘能征善戰’的左證,並以此被提拔為上尉。

北美的第二次獨立戰爭,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加拿大軍隊一把火燒了白宮,看起來美國是個受害者。

然而真實的一面卻很少有人提及,這其實是一場美利堅對加拿大的侵略行動,對手主要是英國人,但是目標卻是加拿大。

只不過美國人這一次玩脫了,侵略戰爭打成了衛國戰爭。

在美利堅衛國戰爭後的40多年時間裡,斯蒂芬-卡尼並沒有太過亮眼的表現,剿滅印第安人的行動他也屢次參與,不過乏善可陳。

但是40年是一個漫長的歲月,足以讓一個不怎麼犯錯的上尉按部就班地成長為一名上校了。

在美墨戰爭開始的前夕,戰爭部開始尋找遠征軍的最佳人選,斯蒂芬-卡尼一開始並不是第一選擇。

但是在軍隊裡忙忙碌碌了很多年的斯蒂芬-卡尼,在自己年逾古稀的時候終於為自己的人生做了一次正確的選擇,他公開支援發動墨西哥戰爭,成為了一名光榮的民主黨人!

於是,正急於尋找軍方支援的波爾克總統,火速將他提拔為準將,任命他為遠征軍指揮官,並肩負著讓弗裡蒙特體面的秘密使命。

斯蒂芬-卡尼老樹發新芽,格外珍惜這一次機會。

正所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斯蒂芬-卡尼無論如何,也不會容許自己的軍旅生涯,結束在漫長的等待援軍的過程中。

這是為什麼,當他得知援軍無法到來的時候,比所有人都要悲傷的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沒有援軍,他也要獨力西進,完成傾覆印第安人大業的原因。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但凡一個老年人,在他行將就木的時候,表現得比年輕人還要勇勐精進,多半就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快要死了,想梭哈一把。

就在去年的時候,他還只需要管3個連長就夠了,但是現在,他需要管3個步兵團長,10個步兵連長,2個騎兵連長,還有1個炮兵連長,以及戰爭部強行給他配備的一個參謀部,裡面不是大人物的私生子,就是西點軍校的高材生。

斯蒂芬-卡尼精力充沛,但也架不住這麼多人來回折騰。

比起應付這些軍官來,他還是更喜歡和士兵們混在一起,給打盹的哨兵背後來一腳,往偷懶的廚師鍋裡多灑一把鹽,或者拍拍某個發呆的士兵肩膀開個玩笑:“嘿!你個BZ養的小雜種,要是再讓我發現你偷懶,就送你到田納西修鐵路去!”

士兵們都很喜歡他,至少他是這樣覺得的。

……

行軍是一項苦差事,尤其是夜晚行軍。

即便美軍士兵腳上都穿著厚厚的高筒皮靴,冰冷的泥漿還是讓他們的雙腿發冷,即便是一路小跑都不能讓他們暖和起來。

子彈是充足的,軍糧也應有盡有,美利堅的軍人從來都只打富裕仗,這是個幸福的煩勞——揹包實在是太重了!

“聽著,兔崽子們!只要拿下了白石城,那裡的金子和鈔票隨便你們拿!印第安人的姑娘——你們這群連山羊都不會放過的敗類,難道還會嫌棄印第安人的姑娘嗎?”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士兵們發出一陣鬨笑。

斯蒂芬-卡尼是個粗魯的LSP,雖然他現在62歲了,基本上只能口嗨,但是士兵們還是挺喜歡他這一張嘴的。

一個傳信兵騎著馬從後面趕了上來。“將軍,炮兵連請求放慢一點行軍速度,他們的大炮陷在泥坑裡了!”

“放屁!那就將那該死的大炮給抬上來!”斯蒂芬-卡尼罵罵咧咧地呵斥到:“咱們這是奇襲!奇襲!難道要讓咱們的騎兵跑得跟炮兵一樣慢嗎?”

斯蒂芬-卡尼的騎兵人數不多,只有2個連大約300來騎。

實際上遠征軍一開始還是有一千多匹馬的,但是在經過堪薩斯州的時候,馬料場被火燒了,恰好有個冤大頭商人願意出50美元的高價買馬,斯蒂芬-卡尼的軍需官就擅自做主,將馬給賣了!

斯蒂芬-卡尼很生氣,要知道,當年他率軍護送大篷車西進的時候,一匹馬最高可以賣到100美元!

不過他最後還是賞罰分明地獎賞了這名軍需官,畢竟他為遠征軍挽回了巨大的損失,沒有馬料他肯定也養不活那些馬。

……

斯蒂芬-卡尼是線列步兵戰術的堅定信奉者,他只相信火槍和大炮,對於騎兵這種只能用來逃跑的東西反而不甚重視。

在整個美洲大陸,自從線列步兵戰術成型之後,騎兵的地位便被大幅降低了。與其用‘騎兵’來稱呼它們,倒不如用‘騎馬的步兵’這個稱呼更貼切一些。

乃至於到了南北戰爭時期,騎兵竟然很少在正面戰場上出現了。騎兵的作用除了偵查和傳令之外,主要體現在吸引對方的注意力,然後就得趕緊跑,以免挨炮。

不過這種事情也不是那麼絕對,在1864年9月的第三次溫徹斯特戰役中,北軍將領謝裡登指揮了三個師的騎兵足足8000人,向南軍4000名步兵發起了衝鋒,號稱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騎兵行動’。贏當然是贏了,畢竟兵力是對方的一倍多,而且北軍在戰場上已經總體佔優了,但是這一場勝仗引來了全歐洲軍事家們的嘲笑:“騎兵,不是這樣用的!”

論起軍事戰略戰術的水平,這一時期的美國,還落後歐洲列強起碼一個時代。

需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依靠海量的資源和幾乎無窮無盡的彈藥補給,美利堅才終於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戰術風格。而這種風格,直到21世紀了,看起來好像也只有美國人能用——機槍和坦克並不能所向無敵,但是印鈔機可以。

不過這也和美軍的戰爭環境有關,誰叫他們的敵人長期以來,是一群拿著棍棒騎著馬的印第安人呢?

在這一時期,每一個美國軍人的記憶中,都有一個光著膀子騎著馬嗷嗷亂叫的印第安人的身影。馬是用來逃跑的,而不是用來衝鋒的,這已經成為了他們的固有印象。

總而言之,斯蒂芬-卡尼對於騎兵的輕視,在某種程度上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連美國戰爭部都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

所以,當他得知自己的大炮在陷入泥坑裡之後,為了加快行軍的速度,他將自己本就不多的馬匹,拴在了炮車上!

而他麾下的12000名步兵,正像煎餅一樣攤在荒原上。

斯蒂芬-卡尼將率領著這一隻煎餅,奇襲白石城,在他行將就木的年紀,完成征服最後一支印第安人力量的豐功偉業,並因此而載入史冊。

約翰-弗裡蒙特幹砸了的事情,將由他來完成!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