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女子是否入學一事,朱樉並未過多考慮,但小女兒想上學,為她辦個女校就是。

這時代,男女同校未免過於驚世駭俗,朱樉如今事情一大堆,也懶得跟百官們去吵。

長安公主得知自己有學校唸書,美滋滋的走了。

朱樉這邊,則要接見自西北回京述職的鐵鉉。

“臣,都察院右都御史,安西布政使鐵鉉,參見陛下!”

“快快請起,愛卿這一年多,辛苦了!”

鐵鉉忙道:“此皆臣分內之事,多謝陛下關心!”

朱樉道:“且說說,在安西這一年多,待的如何?”

鐵鉉面色激動,“陛下,安西真是個好地方啊,陽光充足,物產豐富!臣奉皇命在那邊屯田一年,便收穫棉花四百餘萬斤,糧八萬石,應季瓜果不計其數!”

朱樉聽了,也是一喜。

因為大明此前一年的棉花產量,約在一千兩百萬斤左右。

如今安西行省一地,便產出四百萬斤,增量直接超過百分之三十啊!

原因嘛,也簡單。

鐵鉉組織屯田用的,是朱樉從“萬里江山圖”中弄出的高產良種。

而除了已開墾的棉田外,時不時還發現不少“野生”的棉花,這產量自然就上去了。

至於玉米、土豆、小麥等,因為種植面積略小,所以總產量不算高。

然棉花在這時代,是附加值頗高的經濟作物,按此刻約一百二十文一斤算,安西行省僅棉花產值,便高達48萬兩。

對於一個剛剛建立的西部行省而言,已是極為耀眼的成績了。

更重要的是,棉花多了,可以把價格往下壓一壓,令更多的百姓在寒冷的冬天,買的得起過冬的棉衣。

“那些棉花,可都押解進京?”

鐵鉉跪地道:“還請陛下恕罪,臣私自做主,留一百二十萬斤棉花在安西,低價賣給當地百姓!”

“哦?”

見朱樉眼睛微微眯著,鐵鉉知道皇上已然懷疑他,忙解釋道:“陛下,我大明剛剛收復安西,若一味從中取利,而不惠及當地百姓,必然會令安西之民與大明離心離德。臣低價賣棉,亦是幫助朝廷,鞏固在安西的統治!”

朱樉自然認同鐵鉉的做法,就是對他先斬後奏的行為不太爽。

“那你是以多少錢一斤的價格,賣給當地百姓的?”

“四十文!”

“四……!”

朱樉差點噎著,雖知道價格會很便宜,未料低到這程度。

見皇上瞪眼,鐵鉉再次解釋,“稟萬歲,安西是棉花產地,市面價格本就低於中原,臣想讓當地百姓知道朝廷恩德,所以才大幅讓利的!但臣可對天盟誓,並未從中貪墨一分一毫,所有賬目都帶過來,可以接受朝廷查驗。”

朱樉笑著道:“朕,是信任你的,不過朝廷查驗,也是應有之義。反腐治貪,關鍵在於有效監督。”

鐵鉉忙道:“是,臣都知曉!”

朱樉又問:“那對於運抵京師這些棉花,你有何建議?”

鐵鉉道:“臣以為,安西屯田所獲的棉花,對於朝廷而言,也算意外之財。莫不如都賞了軍中將士,為他們換髮新襖,也能令大夥感恩戴德。”

朱樉微微點頭,“此議不錯,然京城之民,近來未得實惠,不若撥出一批棉襖,低價賣與百姓。”

鐵鉉心裡道:“長安城的百姓,打您開礦起便得了諸多好處,還說沒得實惠。”

然這話他可不敢明說,笑著道:“天子腳下,首善之區,這裡的百姓確實該沐浴皇恩,不過百姓家裡都是會女紅的,不若對每家每戶,限定低價購棉五斤,讓他們買回去自己做便是。”

朱樉道:“一家五斤可不夠,便限額八斤吧!凡直隸(原長安府)百姓,皆可到衙門按五十文一斤的價格購置棉花。命巡按御史、錦衣衛各自監察,若有貪腐、不作為的,嚴懲不貸。”

……

年關將至,長安城內越發熱鬧。

一來,關中地區這兩年風調雨順,糧食產量極高。

二來,朝廷在這邊開發的礦產越來越多,便需要大量的僱工,因為工價給的高,造就了不少“小康階層”。

其三,便是各種作坊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又吸納了不少流民。

可以說,此刻的關中地區農業發達,礦業,手工業興盛,娛樂、文化產業也很繁榮,再加上與西域的菸草、茶葉、絲綢、瓷器等貿易,令如今長安城,頗有盛唐時期的氣象。

百姓們辛勞一年,這會都往都城、縣城跑,或是遊玩,或是購置年貨。

正走著時,忽聽一陣敲鑼聲。

百姓們忙湊過去,卻是一幫衙役,說朝廷今年棉花大豐收,為了惠及治下百姓,凡直隸(原長安府)戶籍的百姓,皆可憑證購買棉花,每戶限棉花八斤,每斤只要五十文!

這話一出,瞬間引來無數百姓圍觀。

有膽大的鄉民問:“官差老爺,你說的可當真?”

衙役輕蔑一笑:“天子腳下,首善之區,誰敢拿這事騙人,我不要腦袋了嗎?”

百姓們嗤之以鼻,如今這長安城內,騙子可不少,不知有多少進城的鄉民上當。

又有人問:“什麼時候能買,再哪買?”

衙役道:“長安、萬年兩縣縣衙旁的空地上,想買的去那邊排隊!”

這話一出,百姓們蜂擁前往,然沒走到那邊,就發現過不去了,人實在是太多。

畢竟對百姓而言,此刻市面上一斤棉花要賣一百二十文一斤,朝廷的優惠棉卻只要五十文。

一斤便是七十文的差價啊,八斤就差了五百六十文,半兩銀子能買不少豬肉了。

再者說,辛苦一年,好多人也想著給家人做一身新棉襖。

碰上這種好事,自然不能錯過啊!

只可惜排隊的實在太多,把長安、萬年兩縣附近的道路,全都堵塞了。

一座酒樓雅間內,朱樉望著下面排隊的人群,臉色陰沉。

一旁陪著的解縉、鐵鉉見朱樉不高興,都有些茫然。

解縉大著膽子道:“長安、萬年兩縣辦事不力,是否要別的衙門協助一下?”

朱樉道:“那是自然,命五城兵馬司疏散百姓,告訴他們,城外亦可購買!”

解縉奉命寫了一封手詔,派人送到五城兵馬司,很快有大批的軍士出動,將部分百姓引至城外,售賣了一批棉花。

然經過三日售賣買後,錦衣衛報上來的問題頗多。

一者這時代戶籍可不聯網,竟有一些刁民反覆排隊購棉。

再者人群中扒手橫行,很多人低價棉花沒買到,反倒丟了銀子,別提多鬱悶了。

另外,長安、萬年兩個縣的縣令皆是老官僚,完完全全奉命行事,不敢有絲毫變通,以致整個售賣工作,幾乎弄得一團糟。

是以僅僅三天,朝廷低價售棉的活動,便宣告暫停了。

武英殿內,朱樉面色不虞,把錦衣衛送來的調查報告,傳閱給內閣學士及六部尚書和左右都御史。

“朕是天子,只會給出大政方針,而不是手把手教他們怎麼做,一件好事,居然能搞成這個樣子,昏聵,無能!”

殿內眾人,面色都有些慚愧。

畢竟長安、萬年兩位縣令,都是科舉出身,他倆事情沒做好,顯得科舉選出的人才不行啊!

左都御史景清道:“陛下,朝廷向京城百姓低價售棉,本是皆大歡喜的好事,然直隸下屬諸縣,皆辦事不力,臣以為,非是官員們無能,而是他們的思想,還未轉變過來!”

朱樉來了興趣,笑道:“哦,你且詳說?”

景清拱手,“我大明的府縣之尊,皆是代天子牧守一方,從來做的都是保境安民、徵收賦稅、推行教化等事。這讓利百姓,低價售賣民生之物,也都是第一次經歷啊!”

這話說出了眾人心聲,一個個皆點頭稱是,齊聲附和。

朱樉冷笑,“說白了就是,官老爺當習慣了,沒有服務百姓的意識唄!”

眾大臣聽得一懵,服務百姓?咱大明的官吏,何時需要如此了?

話說這建元帝,也算是個好皇帝,就是時不時的“奇思妙想”,叫人摸不著頭腦啊!

解縉道:“陛下,府縣之尊,是地方百姓的父母官,自古以來,只有兒女侍奉父母,哪有父母服務兒女的道理?”

“就是,就是啊!”

“綱常不可亂啊!”

朱樉笑了,他知道古人的思維是很難轉變的,可要不從思維變起,這幫封建官僚,有幾個會在乎民間疾苦,在乎普通百姓啊!

“朕早說過,這大明,是天下人的大明。孟子曰: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臣視君如國人;君視臣如糞土,臣視君如寇仇。百姓與朝廷,亦同此理。朝廷若無愛惜百姓之心,百姓也不會擁護朝廷!”

一眾大臣見朱樉似乎真有些生氣,不敢再與朱樉爭辯,都躬身施禮道:“臣等受教!”

朱樉冷哼一聲,瞥了眼戶部尚書傅友文,“傅大人,若命你來處理此事,可能辦妥?”

傅友文忙說:“其稟陛下,臣定辦的妥妥當當!”

“哦,若換你主持,如何操作?”

傅友文笑道:“臣以為,可由銀幣提舉司,造一批棉花優惠券,命百姓攜憑證到衙門領取,然後可憑券,在指定的商家兌換購買。事後,再由朝廷與商家進行結算便可!為了避免貪汙,朝廷可派廠、衛及都察院的人,全程監督。”

朱樉聞言大笑:“不錯,益質(傅友文的字)所言,與孤不謀而合,便用此法吧!”

傅友文聽了大喜,笑著道:“其實臣一開始,也是全無主意,還是聽了陛下所言,要多為百姓著想,才想到這些。算起來,都是皇上洪恩浩蕩的緣故啊!”

一旁的朝廷重臣,見傅友文說的諂媚,都微微皺眉,卻又不得不佩服傅友文的急智。

別的不說,這老小子執掌戶部這麼多年,身上可不怎麼乾淨。

想必皇上也是略有耳聞的,卻不動他,自然是對他頗為滿意。

一方面是因為傅友文確實有些能力,其次便是因為他能放得下朝廷重臣的身段,敢毫無顧忌的說些非常諂媚的話吧!

至少朱樉聽得頗為高興,手捻長髯道:“益質有心了,以後,咱大明的官員,就要多向他學習,什麼事,多從百姓的角度考慮,不要總是高高在上,擺父母官的架子!”

一眾官員瞠目結舌,向傅友文學習?話說皇上您是真不知這老小子的生活有多奢侈嗎?

若都像他那般,目前的民脂民膏,可有些不夠分啊!

然無必勝的把握,誰也不願貿然與傅友文結仇,都訕訕道:“臣等遵旨!”

“行了,去吧!”

小朝會散去後,官員們三三兩兩往外走,相互低聲議論,越發覺得朱樉的觀念奇怪了。

明明是天家貴胃,親王出身,更曾虐殺百姓無數,怎麼就忽然變成一個愛民如子的人了?

不僅如此,還嫌棄咱們官僚?

話說皇上不是衝著什麼了吧!

傅友文那邊,則非常有效率,先去銀幣提舉司印了十三萬張購棉優惠卷。

因為整個直隸(長安府)也就十萬多戶,這當中還會有些大戶人家,懶得去領。

隨即,傅友文按各縣的戶數,將優惠券發到各縣衙,在令百姓們去縣衙領券。

因為少了耗時、繁瑣的購棉環節,各縣雖略有擁堵,卻很快就將優惠券發完了。

百姓們拿著券,去戶部指定的棉花商家兌換購買,很快便以低價買到棉花,一個個皆喜笑顏開,口稱朝廷恩德。

而外地的百姓見此情景,便有些不是滋味了。

“朝廷待關中之民,何其厚也,怕百姓買不起棉衣,竟以如此低價讓利!”

“嗨,這世道,錢啊,都是流向不缺錢的人,好東西也是流向不缺它的人。就說這關中百姓,這些年得了多少實惠?便是普通的耕讀之家,倉內亦有百十石糧食。一個賣苦力的礦工,一年能賺多少銀子?他們差這點優惠嗎?還要給補貼,真是不公平啊!”

兩個外地的行商,見此情形忍不住吐槽,上點年紀的說:“都是命啊,比不了!”

年輕的憤憤不平,“朝廷不公啊!”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