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偉等隴右的士子,先去尚書省遞交了自己的行卷。

大唐的行卷分成兩類,一種是上交給朝廷的文集,這在唐初的時候,皇帝和宰相都會檢視這些行卷,從中甄選有能力的人才。

不過隨著科舉人數的增加,皇帝和朝廷大員都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檢視這些行卷了,交給尚書省的行卷也就成了一項流程。

真正能夠有作用的,是另外一種行卷,也就是自己謄寫投給朝廷重臣的行卷。

來參加科舉的玩家們,自然都知道行卷的重要性,他們將自己“抄”來的最好的一首詩放在行卷前列,投給了朝廷中有名的大臣。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接下來去禮部核對身份,然後確定選擇參加科舉考試的科目。

這就等於後世高考,選擇參加文科還是理科考試,不同科目的考試試題也是不一樣的。

王成偉等十七名玩家遞交了行卷之後,就聚集在隴右會館商討要報考的科目。

王成偉做的功課最多,他介紹到:

“我大唐科舉一共有六科,大家報名的時候要注意,千萬別弄錯了。”

“首先是秀才科,這秀才可不是後世的秀才,唐初秀才科考試難度最大,每次能夠考過的考生寥寥無幾,現在已經被取消了,唐初很多名臣都是透過秀才科入仕的。”

“如今最流行的考試科目是進士科,進士科每年只能錄取二三十人,但是有人統計過大唐三分之一的宰相都是進士出身,進士是高階官僚的後備軍,是進入官場的最佳途徑。”

“除了進士科之外,明經科也是進入官場的途徑之一,考過之後同樣可以被授予官職,而且透過人數更多,一科少的時候有幾十人,多的時候能有上百人透過。”

“不過大家也知道了,明經科及第的官場起步要比進士科低,在官場會被人歧視,同等條件下升遷要比進士慢很多。”

“但是明經科不用考詩詞,策論的難度也比較低,如果對自己沒有信心的朋友可以報考明經科。”

唐代有句話叫“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意思就是五十歲的進士依然算是年輕有為的,但是三十歲的明經已經是年紀大的了。

由此可見進士及第的難度,遠遠在明經及第之上。

中唐的大詩人元稹,和詩鬼李賀是同一年參加科舉考試,兩人在考試之前也是好朋友。

後來元稹考中的明經科,李賀考中的進士科,元稹去給李賀登門祝賀,李賀卻不肯開門見客。

李賀還對身邊的人說,自己是進士及第,又怎麼能自降身價去見元稹這個明經及第的人呢?

後來元稹知道了之後,立刻和李賀決裂,兩位詩人甚至互相寫詩譏諷對方。

由此可見明經科的出身,確實在官場上不受待見,上升渠道也比進士科有限。

王成偉繼續介紹道:

“進士科的考試內容是三門,分別是詩賦,貼經和實務策,這個大家都清楚了。”

“明經科的考試內容也是三門,分別是貼經,抽背和實務策,沒有詩詞的內容,實務策的題目也要比進士科的簡單,大家可以自己選擇一下。”

這下子準備參加科舉的玩家糾結起來。

雖然可以作弊,進士科是分科目考的。

進士科的第一門是詩詞,而且這個詩詞還不是隨便寫的,是需要押韻對仗的。

要知道雖然玩家可以抄古詩,但是日常寫作的古詩和考試用的古詩,是完全不一樣的。

進士科的詩詞需要五言十六韻,也就是十二聯的五言詩。

如果不符合要求,就是寫得再好,也不可能錄取。

比如在上皇開元九年,洛陽的科舉考試中,洛陽考生祖詠在考卷上寫詩: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這四句詩入選了後世的《全唐詩》,可以說是一首相當精妙的詩了。

可是因為不符合考試要求,最後祖詠沒能中進士。

這之後祖詠蹉跎多年,最後好在他確實有才,到了開元十二年他才考中了進士。

要知道唐代距離現代太遠了,唐代進士科考試的資料,歷代考題和考生佳作都已經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可以說在考試作詩賦這件事上,玩家們和土著是同一起跑線上,甚至還不如那些研究了古詩十幾二十年的土著。

不少玩家考生都打起了退堂鼓,進士科一次錄取二三十人,這錄取機率實在是太低了。

很顯然只需要考貼經和實務策的明經科,對玩家來說是更好的選擇。

已經有的玩家默默做了選擇,王成偉繼續說道:

“除了進士和明經之外,這一次朝廷還開了明法科、明字科和明算科,不過這些考試都不是科舉正途,日後能做的官也有限,我建議大家還是不要考慮了。”

眾人紛紛點頭,大唐以進士為貴,明經次之,其他途徑進入官場的,都被視作走的歪路。

在大唐做官,也只有進士科和明經科能走的最遠,這十七名從隴右來長安趕考的玩家們,終於到了選擇的時候。

在去禮部報到之後,王成偉在內的七名玩家,最終選擇參加進士科的考試。

剩餘的十名玩家,則選擇參加明經科的考試。

等到所有的玩家都選擇完畢後,朝廷開始封鎖貢院,這場萬眾矚目,新皇登基之後的第一場科舉考試,終於就要開始了!

對於從長安百姓過來說,這一次科舉考試同樣的熱鬧。

天下還沒有平定,但是朝廷再開科舉,確實讓長安百姓看到了天下平定的兆頭。

長安的街頭巷尾,都在討論這一次科舉的結果。

按照往日來說,長安和洛陽兩京的士子,能夠佔到錄取士子的三成。

這除了因為長安和洛陽的繁華,讓兩京士子的能力比其他州府的士子高。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京師參加科舉的權貴子弟很多,這些權貴子弟要比寒門士子更容易考中。

長安的百姓還有驕傲的,他們都在討論這一次長安的進士能夠有幾人。

甚至有的茶肆都開出了賭局,討論這一次的科舉裡,京師的考生能有幾人考中進士。

貢院之中,禮部的官員正在清理考場,做著最後的準備工作。

這些差役中有不少都是長安光復之後才招募的,那些熟悉科舉考試流程的老吏,不少都失散在了長安失陷的時候,所以這一次的科舉考試比起從前潦草了不少。

貢院也只是簡單的修整了一下,至德二載的考官們住進了貢院的廂房。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吏部尚書裴冕親自擔任知貢舉,這在大唐科舉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這也顯示了朝廷對於這一次科舉考試的重視,讓一位現任宰相擔任知貢舉,同時也是抬舉了這一次中舉考生的地位。

往屆的知貢舉也就是禮部的侍郎擔任,這等於讓考生們中舉之後就有了一位宰相的座師。

貢院中點燃了燭火,裴冕對著其他考官交代最後注意事項。

裴冕是當朝宰相,又是主考官,他當然是不會親自閱卷的。

負責閱卷的,是從禮部、國子監和御史臺抽調的年輕官員,這些閱卷官只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都是進士及第出身的官員。

每一份考卷要經過五名閱卷官的手,進士科最先考察的就是詩賦,只不過閱卷官並不考察詩賦的文學性,只是判斷考生做所的詩賦,是不是符合考試要求,符合平仄和押韻的要求。

只有五名閱卷官都在考卷上畫了圈,考卷才能進入下一輪,送給同考官閱覽。

同考官是禮部的主事,國子監的教授等一類的中層官員,同樣也都是進士及第出身的官員。

同考官會考察所做詩賦的優劣,同時五名同考官閱卷,每一個同考官認可的考卷,會在卷子上用硃筆畫一個圈。

一般情況下,只有三個圈的考卷,才能進入第三輪,也就是送到主考官裴冕的面前閱覽。

最後能夠決定是否中第的,就只有主考官裴冕一個人了。

除此之外,只要是進入第二輪的考卷,就算是沒送到主考官的面前,主考官也有權從黜落的卷子裡提出來。

這也是為什麼考生在參加科舉之前要行卷的原因,如果能在主考官心中留下印象,即使沒有過第二輪,那也能夠被主考官將考卷撈出來,多一次中舉的機會。

裴冕交代了一下詩賦考試的要點,將貼經考試的題目下發之後,咳嗽了一聲說道:

“本次科舉,是陛下登基以來的第一次科舉,實務策的題目是陛下親自出的。”

在場的同考官和閱卷官全部跪下來,只聽到裴冕說道:

“陛下說了,這一次科舉,詩賦和貼經的標準可以放的低一些,最重要的還是實務策的部分,朝廷要選拔一批能通實務的人才。”

裴冕清了清嗓子說道:“本次實務策的題目是——‘文質再而復’。”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