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赤腳醫生和兩位村民告訴梁海濤,黃玉香的左腳不小心被劇毒的眼鏡王蛇咬傷了,如果不鋸斷半截受傷的腿,生命就有危險。

梁海濤轉過身子問李天放:“為什麼不讓人馬上送下山?或點起煙火求救?”

李天放搖搖頭:“來不及,無論是從山上抬到上下,或者從山下走到山上,五十多公里陡峭的山路最快也得十個小時。即使山上和山下同時走,只要走一半的路,也得四到五個小時,根本來不及,這是眼鏡王蛇,如果不鋸腿就沒命了。”

接著李天放又告訴梁海濤:“雲嶺村近百年來,遇到被毒蛇咬傷只能用這種辦法。不僅如此,婦女遇到難產時也是一樣,如果送不出去,也只能是等死。

我回村十幾年了,這種事情已經司空見慣了,也麻木了。”

……

“李天放大哥,雲嶺村的李天放大哥來了嗎?”想到這兒,梁海濤對著人群喊道。

“梁書記,我在這兒。”李天放從人群中站了起來。

“你過來。”梁海濤對李天放招了招手。

接著,他指了指走到自己身邊的一位三十多歲的中年男人對大家說道:”這位是雲嶺村的帶頭人李天放,相信在座的不少人都認識他,他是一位六十年代的回鄉知青。

比小崗村還早十年,他就一直想帶領雲嶺村的村民脫貧致富,想盡了各種辦法,包括種植天麻、養蜜蜂。

結果辛辛苦苦種植的天麻被野豬拱完了,辛辛苦苦收成的蜂蜜讓黑熊吃個精光。

如今,從雲嶺村通往下山的那條五十多公里的崎區山路,一邊是峭壁、一邊是萬丈深淵,寬度不到三十公分寬,就是李天放大哥十幾年來帶領著二十多名男女老少像愚公移山似的,一點一點在懸崖峭壁上開出來的。

社員同志們,雲嶺村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天放大哥和雲嶺村的村民這種精神,任何艱難的路都不在話下。”

說到這兒,梁海濤想起前世在出國之前,和初中幾個要好的同學在燕京海淀一家餐廳吃涮羊肉,大夥兒對做人做事的方式,提出了不同觀點。

起因是劉明說的一句話:對於做事兒,世人總結出來的技巧很多,但歸根結底無非就是專一和堅持,曾經感動一代人的愚公移山就是最好的典範。

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沒有問題,但仔細琢磨並不全面。精神固然可佳,但做事情的方式方法有問題,值得磋商。

很多人都知道愚公移山的典故出自《列子?湯問》裡的一篇文章,作者為戰國的列禦寇,敘述了這麼一個故事:

愚公家門口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一家人每次要外出,都必須繞過這兩座大山,極其不方便。

愚公召集一家老小開會,最後一致決定:挖山!

對此,有人說愚公“愚”,愚公對人說:我雖然老了,但是我還有兒子。

如果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死了,還有重孫;子子孫孫,無窮無盡。

而山上的土挖一點就少一點,石頭搬走一塊就少一塊,只要我堅持天天挖,月月挖,年年挖,總有一天能搬走這兩座大山。

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將兩座山挪走了。

紀錄片大師尤里斯尹文思七十年代曾經在華夏拍攝過同名的紀錄片。

導演吳家駘以其為藍本拍攝了三十集同名電視連續劇。

偉人有名篇《愚公移山》,徐悲鴻有名畫《愚公移山》傳世。

尤其是前世的歌星江濤唱的《愚公移山》那首歌,更是讓人熱血沸騰:

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嵴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

面對著王屋與太行,憑著是一身肝膽,講起來不是那奇聞,談起來不是笑談。

望望頭上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面對著滿堂兒兒孫,了卻了心中祈願。

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後來人為你感嘆。

不錯,愚公精神最主要精髓就是專一!堅持!

但從某些方面來說,並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一家人祖祖輩輩子子孫孫挖山,目的是為了什麼?

不就是為了想要到外頭的時候,出入方便嗎?

既然圖的是方便,為什麼不能把家搬到山的那頭去,一勞永逸呢?

即使要在山的那頭重建一個家園,難道不比挖兩座大山快得多、容易的多嗎?

有同樣的時間,不僅能夠解決道路的問題,而且還能作出很多比挖山更有意義的事情。

堅持,執著是沒錯。但並不能思維僵化,不懂得變通。

當傳統思維方式行不通的時候,換一個角度或從相反方向去考慮問題,很多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很快迎刃而解了。

這就是前世的人們常說的逆向思維。

想到這兒,梁海濤看了看李天放,又看了一眼坐在草坡上的何明亮:“明亮大哥你也過來。”

梁海濤沉思片刻對大家說到:“現在,我們來一起討論剛才西山村的隊長何明亮大哥提出的問題。”

“天放大哥,何明亮大哥,愚公移山的精神固然可貴,但需要我們祖祖輩輩子子孫孫付出一輩子甚至幾輩子的努力。”

接著,梁海濤轉身對大家說道:“社員群眾們,你們想過沒有,如果把類似雲嶺村和西山村這樣的自然村的村民遷移到交通比較方便、土地充足、又缺勞動力的自然村,情況又會是什麼樣呢?”

“梁書記,你的意思是讓雲嶺村的村民遷到別的村子?”李天放驚訝的看著梁海濤。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是的,不僅是雲嶺村和西山村,包括那些偏遠的、交通不便、土地貧瘠、身處深山老林、野獸出沒、不適合人居住的自然村,為什麼不能想辦法另闢蹊徑,帶領村民尋找一條新的出路?”

“梁書記,我們不是沒有想過,問題是往哪兒遷移?”何明亮說道。

“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昨晚也跟松楊隊委會成員做了溝通,可以往南桐村遷移!

與扈州交界的南桐村,在所有自然村中面積最大,甚至超過了松楊大隊所在地的面積。南桐村的隊長有沒有意見?”梁海濤指著人群中南桐村隊長何文輝問道。

“梁書記,南桐歡迎其他村遷移過來!目前南桐村全村也就七戶人家,男女老少加起來三十幾個人,大面積土地荒廢。”何文輝大聲說道。

“是啊!為什麼不能讓類似雲嶺村和西山這樣的自然村全體村民遷移到南桐村呢?”人群中開始沸騰了。

梁海濤說道:“社員同志們,這不僅解決了南桐村土地荒廢和缺少勞動力的問題,同時可以解決雲嶺村和西山村的村民生活困難、交通不便和孩子上學的問題。

將雲嶺村和西山村原來的耕地退耕還林,不僅可以保護自然資源,還可以還大自然一個生態環境。”

梁海濤繼續說道:“而對於南桐村來說,人口規模上去了,才能擴大經濟規模。

自身的條件得到了充實,不僅可以充分開發當地的資源,還可以充分利用與扈州市交界的優勢,對接扈州的產業和經濟。”

“天放,明亮,你倆就不要猶豫了,回去跟鄉親們商量一下,就搬下來吧!”何文輝大聲說道。

“在昨晚的隊委會上,大家一致贊同將松楊大隊周邊凡是不適合人類居住和生活的自然村的村民,往目前的松楊生產隊所在地遷移,在三年之內,打造和建立一個2000人以上的經濟圈。

將南桐周邊凡是不適合人類居住和生活的自然村的村民,往南桐村遷移,在三年之內,打造和建立一個1500人以上的經濟圈。

這兩個經濟圈如果發展的好,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上去了,今後完全可以朝著鄉鎮方向發展。”

“梁書記,如果真能這樣,對雲嶺村的老百姓來說太好了,真的可以這麼幹嗎?”李天放激動的說道。

“為什麼不行?即使你現在不遷移,等到有一天外面的物質世界越來越豐富,精神世界越來越精彩,你覺得你的孩子長大了,村裡的年輕人願意留在雲嶺和西山那個連電視都看不到的地方嗎?等到有一天年輕人都離開了,那個地方就會變得越來越窮。”

梁海濤心裡清楚:前世不就出現這樣的問題嗎?尤其是從2000年以後,有無數貧困山區的年輕人嚮往城市的生活,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村裡留下了孤寡老人和兒童。

人往高處走,這是歷史潮流,阻擋不住的。

那麼,如果我們在進入九十年代之前,就解決了農村存在的種種問題,這種情況還會發生嗎?

與其今後讓農村的年輕人和勞動力大量外流,為什麼不能讓他們從現在就安心建設自己的家鄉,為自己的家鄉做出貢獻呢?

梁海濤對大家說道:“大自然中所有的生物是相互依存的,當一個地方出現人類與其他生物產生矛盾,出現相互威脅的時候,我們為什麼不能重新開闢一個適合人類生活的區域,把適合生物生活的空間讓給它們呢?

“物盡其用,適者生存。明明其它生物生活的好好的,而那個地方又不適合人類生活,為什麼一定要與其它生物搶奪空間和資源?”梁海濤對李天放說道。

梁海濤轉向院子裡的眾人說道:“相信在場的所有人都不喜歡貧窮,都痛恨貧窮。但是,往往很多貧窮是我們人類自己造成的。而造成這種局面的關鍵因素,就在於知識缺失,知識缺失導致思維方式出現問題。”

“大家再回過頭想想,我們的修路計劃為什麼要獎勵教育而不是獎勵錢,就是要把知識送給大家,最終實現教育扶貧。

因為知識才是你們祖祖輩輩子子孫孫能享用一輩子的最大財富。”

......

動動你的手指,投下你寶貴的金票銀票,感謝!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