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經理,給我們介紹一下這套院子。”老覃對帶路的服務管家說道。

“好的。”劉管家看了眼前的幾個人一眼。

眼前這位叫老覃的客人,來會所消費過兩次,好像都是別人請他。

每天來會所消費的人也有不少,但對於老覃,劉管家印象還是很深刻的。

因為有一次老覃來吃飯,他所在的包廂當天正好是劉管家負責。

記得當時另外一間包廂有個客人喝酒有點過量,為了一點小事找管家的麻煩,當時劉管家是當日的行政值班經理,隔壁包廂的管家過來求救,鬧事的客人也罵罵咧咧的跟著來投訴,當對方進入包廂,看見老覃他們以後立馬偃旗息鼓退了出去。

劉管家當時就知道了,自己包廂裡肯定坐著一尊大神。

她雖然不敢肯定是老覃,但是看老覃的作派與氣質,應該不是私人老闆,而是那種身有官職的政府部門的人,何況當時包廂裡面的人就以老覃為中心。

今天老覃來電話預定了一個包廂,說是要在這裡請客,就引起了劉管家的高度重視,本來老覃的身份非富即貴,他想要宴請的客人身份應該是更加的尊榮。

這位老覃的朋友,一看就氣勢不凡,本來以為也是個體制中人,但是從剛才老覃的交談中知道,這個姓謝的老闆,名下還有幾套四合院。有這麼大的資產,是體制中人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了,倒像是一個隱形的富豪。

劉管家想,如果今天服務的好,說不定以後也是一個穩定的客源。

“老闆,我們這套院子與其他的四合院確實有些不同,因為我們這內部是經過了改造的。”劉管家說道。

“而且,我們這座四合院還是清朝皇室的產業。”

“清皇朝的產業?”謝文有些意外,反問了一句。

“是啊,你們也看到了,我們現在是一家私人會所。我們所經營的菜品,是京城有名的私房菜譚家菜。”劉管家又說道。

“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嗎?我聽說譚家菜可是京城飯店的招牌菜。”徐愛華說道。

“我們的也是譚家菜,京城飯店的也是譚家菜,不說誰最正宗,我可以告訴你們的,是這個四合院的主人,就是譚家菜的創始人。”劉管家說道。

“哦?”謝文這時來了興趣。

“譚家菜是中國最著名的官府菜之一,譚家菜是清末官僚譚宗浚的家傳延席,因其是同治二年的榜眼,又稱“榜眼菜”。

譚家菜烹製方法以燒、燉、煨、靠、蒸為主,譚家菜“長於乾貨發制”,“精於高湯老火烹飪海八珍”。”劉管家娓娓道來。

“譚宗浚,祖籍廣東南海人,是現在廣東廣州白雲區江高鎮神山管理區沙龍村。清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陸潤庠榜進士第二人。”

“你的意思是,當年他高中榜眼以後,清朝皇室就把這一重四合院賜給了譚宗浚?”徐愛華說道。

“正是。”劉管家點點頭。

“當年譚宗浚殿試高中一甲二名進士(榜眼),入京師翰林院為官。居西四羊肉衚衕,後督學四川,後又充任江南副考官。

譚宗浚一生酷愛珍饈美味,亦好客酬友,常於家中作西園雅集,親自督點,炮龍蒸鳳,中國歷史上唯一由翰林創造的“菜”自此發祥。

他與兒子刻意飲食並以重金禮聘京師名廚,得其烹飪技藝,將廣東菜與BJ菜相結合而自成一派。”

原來如此,謝文等人點點頭。

“一九零九年,譚宗浚之子譚瑑青返京,自西四羊肉衚衕搬至米市衚衕,與三姨太趙荔鳳沉迷膏粱,依譚府“譚家菜”的味極醇美和譚府的翰林地位,聚京師官僚飲饌,使得京師官僚假譚府宴客成為時尚,中國餐飲界的私家會館由此發端,“譚家菜”走向社會、對外營業。

譚家菜堅持以“選料精、下料狠、做功細、火候足、口味純”的門規數十年如一日,當紅其時,獲“食界無口不誇譚”的美譽。

到了三十年代更是名聲大震,當時的政界、軍界、商界、文化界的名流要人,以用“譚家菜”宴客為光寵,即使提前半月預訂也不嫌遲。京師外的人也要想方設法以品嚐“譚家菜”為快。

“譚家菜”在形成的初期,只是作為一種家庭菜餚。

清亡後,譚家逐漸敗落,但是在飲食方面,譚宗浚之子卻不願意稍有收斂,但坐食山空,以後實在維持不下去了,便悄悄地承辦家庭宴席,但礙於面子,還不肯掛出“餐館”的招牌,不過生意卻日益興隆。有許多素不相識的人慕名而來,以重金求其備宴。“譚家菜”透過這樣的家庭小宴而流傳到社會上來。

漸漸地,譚家菜已成歷久不衰的時尚招牌菜,故此社會上曾一直流傳有“戲界無腔不學譚(譚叫天即譚鑫培)、食界無口不誇譚(指譚家菜)。

一九四三年、一九四六年譚瑑青、趙荔鳳相繼辭世,小姐譚令柔主持、家廚彭長海掌灶,繼續經營。

一九四九年,譚令柔參加公幹,家廚彭長海(紅桉)、崔鳴鶴(冷葷)、吳秀全(白桉),搬出譚宅,在果子巷經營“譚家菜”。

一九五四年彭長海、崔鳴鶴、吳秀全,參加公私合營,“譚家菜”自果子巷遷往西單“恩承居”。

一九五七年,西單商場擴建,“曲園酒樓”併入“恩承居”,自此一居兩菜。一九五八年,周恩來同志親自安排“譚家菜”駐京城飯店西七樓。”

難怪京城飯店也有譚家菜,原來是這個原因。

“時至今日,譚家菜被完好地繼承了下來,並獲得了新的發展。

做為中國官府菜中的一個最突出的典型,譚家菜不僅贏得了許多國內外老饕的讚美,也引起了不少烹飪研究家的興趣。

從中國烹飪歷史角度說,譚家菜是一塊活化石,提供了一份研究清代官府菜的最完整而準確的資料。

譚家菜是靠味道的鮮美和質地的軟嫩而獲得人們一致讚揚的。報刊對於譚家菜曾有“其味之鮮美可口,雖南面王不易也”的評價。”

劉管家如數家珍般敘述了譚家菜的創始由來,令人大開眼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