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掛鉤戰術

這一局面進展到劉備掌控幷州、幽州之後,將軍錢也隨著食鹽利益集團的腳步進入了幷州和幽州,然後染指了冀州。

涼州細鹽已經不再是涼州本地生產的食鹽,而成為一種生產技術,掌握了這個生產技術,只要有原料,就能生產出同品質的細鹽,而後生產出來的細鹽一律稱之為——涼州細鹽。

在食鹽生產技術大規模進軍的地區,由於本地鹽競爭不過涼州細鹽,本地鹽戶也鬥不過劉備作為後盾的食鹽利益集團,隨著食鹽的勝利,本地人也越來越需要用原本的銅錢或者其他有價值的物品來兌換將軍錢。

沒有將軍錢,就買不到需要吃的食鹽,不吃食鹽,就要死。

將軍錢由此在當地快速流通,而劉備則把兌換而來的各式各樣的五銖錢收藏的收藏,回爐重鑄的回爐重鑄,鑄成新的將軍錢,繼續投入流通領域。

所以在雒陽以西地區和幷州、幽州,時值建安四年,將軍錢已經成為絕對優勢的流通貨幣,良幣驅逐劣幣的行動成功達成。

並且這些地區也因為劉備的絕對權勢而實質上禁止了地方官府和私人鑄幣,鑄幣權收歸劉備所有,所有的鑄幣工具和鑄幣人才都在劉備的掌控之中。

儘管朝廷依然沒有明確的政令規定鑄幣全收歸中央,但是既定事實已經形成,除了劉備控制的鑄幣工場,沒有其他地方有能力鑄造將軍錢。

在此基礎之上,未來在這些地區徹底結束鑄幣權混亂的歷史,也不過是一條政令的事情。

建安三年以前,整個雒陽以西地區唯一的例外就是益州。

因為益州本身就是產鹽大州,還有龐大的交通成本,食鹽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基本上都被當地有實力的大族掌控,所以劉備一直以來都沒有讓涼州鹽進入益州市場,也沒有允許將軍錢進入益州流通。

對付食鹽大族需要的不單單是政治手段,也需要軍事手段,但是考慮到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劉備還是沒有貿然宣佈對益州鹽動手。

但是也沒關係,政治層面上掌控益州的權力之後,他的辦法有很多,彎道超車也是很好的招數。

所以劉備就開始對蜀錦產業出手。

本身,蜀錦的生產就是在雒陽朝廷的控制之下,東漢政府在這一點上還是拎得清的。

只是之後隨著一些局勢上的變動,蜀錦的生產也漸漸有些混亂。

到梁鵠做益州刺史的時候,明面上他是宦官集團的人,但是實際上,梁鵠暗中投靠了劉備,就在劉備的指示下不斷收攏蜀錦產業的許可權。

在荀攸出任益州刺史之時,益州的蜀錦產業和蜀錦生產等事務被官方徹底掌控,直接受益州刺史府的管理。

根據劉備的指令,荀攸將原先漢政府設定的錦官擴編為蜀錦局,全面管理蜀錦從種植桑樹到成品出售的一系列過程,一整個產業鏈都在官府蜀錦局的控制之下,禁止私人介入。

益州刺史府由此把控了蜀錦生產的方方面面。

根據劉備的要求,在蜀錦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中,荀攸都引入了涼州工場的管理辦法,在很短的時間內整合了蜀錦產業。

然後,在建安三年下半年,全面控制蜀錦生產的荀攸對外宣佈,今後購買蜀錦只能用將軍錢。

除了將軍錢購買以外,不能用其他任何一種方式購買蜀錦,如果沒有將軍錢,可以去官府辦設的換錢所兌換將軍錢,然後再去蜀錦局購買蜀錦。

甚至於黃金和白銀都不會被直接收用,一定要拿到換錢所兌換將軍錢,否則,概不出售,誰來買都不好使。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啥?

你有後臺有關係?

你知道我的後臺是誰嗎?

大將軍劉玄德!

跟我比後臺?!

你有幾萬人的軍隊?

相較於食鹽來說,蜀錦的確不是什麼必需品,沒有也不會死。

但是蜀錦是門面,是面子,是上流社會彰顯社會身份地位的一種象徵,是人家裝逼的硬需求,大宗貨物交易的時候還可以直接當錢用,甚至關係到祭祀之類的事情。

簡單一句,蜀錦比錢值錢。

蜀錦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是奢侈品,沒有就沒有,不要緊。

但是蜀錦本來就不是面對普通人生產的產品,普通人從來不是它的目標客戶群體,它根本不在乎普通人的看法。

它只針對有錢的官僚權貴們,也僅僅只為他們服務。

正是因為漢帝國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消費共識構建起了蜀錦的“品牌溢價”,諸葛亮才會規定只能用蜀漢大錢購買蜀錦,才能憑藉蜀錦構建起蜀漢的財政體系,穩住蜀漢大錢的幣值,從而達到輸出通脹、割曹魏和孫吳韭菜的目的。

曹魏和孫吳的有識之士也知道諸葛亮在用蜀錦割大家的韭菜,曹丕做皇帝以後還親自寫文章讓大家不要購買蜀錦,不要資敵,但是有用嗎?

沒有。

你不讓我們買蜀錦用蜀錦,就等於不讓我們吃鹽。

讓這個國家的上流社會、統治階層不能吃鹽,曹丕絕對辦不到。

所以順理成章的,蜀地大戶們不管心裡怎麼想,也不得不接受將軍錢的進入,接受去換錢所用各種貨幣和物資兌換將軍錢,然後使用將軍錢購買蜀錦回來用。

所謂上行下效,將軍錢在上流社會流通了之後,在官員、豪強大族的人都開始使用之後,也很快就進入了益州的基層領域流通,並且因為其幣值堅挺、製造精美,很快就受到了歡迎。

不得不說,確實有很多人拿到了將軍錢之後就開始了收藏,做著和以往的一樣的事情。

但是底層老百姓的消費能力本來就有限,那點點將軍錢收藏了也就收藏了,購買蜀錦必須要拿出將軍錢,還是大量的將軍錢,所以基本的維持流通還是可以實現的。

一進一出,平衡是保持住了。

甚至透過對換錢所的掌控和一些細節上的操作,換錢所的存在還讓劉備小有賺頭,為他的錢袋子做出了一些小小的貢獻。

涼州細鹽、蜀錦這兩樣拳頭產品被劉備和將軍錢掛鉤之後,基本上將軍錢被上流社會和普通人全面接受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在冀州,因為河間國、中山國和常山國全面食用涼州細鹽,也隨之通行了將軍錢,且被劉備下令收回了鑄幣權。

冀州的其餘地方郡國雖然沒有失去鑄幣權,還在維持地方鑄幣和私人鑄幣的情況,但是因為劉備和古文學派、宦官集團的政治合作,涼州細鹽也全面進入這些地區的市場。

面對擁有豐富鬥爭經驗的成熟的涼州細鹽利益集團,還有一部分本地家族勢力的合作,冀州本地的食鹽集團不堪一擊,很快,涼州細鹽就成為了冀州唯一發售的食鹽。

隨著涼州細鹽的勝利,輔以蜀錦一直以來的勝利,將軍錢也隨之進入整個冀州的流通領域,很快就對本地貨幣形成了全面的優勢。

在此前提之上,雖然劉備沒有明面上禁止冀州的私人鑄幣,但是冀州地區也很快就形成了將軍錢對其他錢種的兌換規則,一枚將軍錢兌換數枚地方鑄幣的規則很快就在冀州的其餘郡國確立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劉備不斷收集地方私鑄貨幣,將之融化,變成全新的將軍錢,再度投入當地市場。

輔以更加高效且優質的鑄幣技術,冀州的商品市場上很快形成了良幣驅逐劣幣的局勢——將軍錢是最高等級的“一等錢”已經成為整個冀州的共識,人們普遍更信任、更願意使用幣值堅挺的將軍錢展開貿易。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