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投名狀

無獨有偶,南匈奴那邊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

於扶羅主張跟隨雒陽朝廷,發兵幫助雒陽朝廷征討鮮卑人和烏桓人,但是相當一部分部眾都不願意聽從他的號令。

原因很簡單,當初南匈奴之所以造反、掀起河東危機,主要原因就是雒陽朝廷頻繁徵召他們打仗,然後又不給夠足夠的報酬,經常賴賬,久而久之,大家自然不願意賣命了。

現在大家好不容易爭取到了不用打仗也能留居漢地的機會,要是遵從雒陽朝廷的號令再去打仗,不就等於走了回頭路嗎?

那我們之前打生打死還獻祭了一個單于,所為的是什麼?就是為了今天走上回頭路嗎?

於是很多人都不願意聽從於扶羅的號令,儘管於扶羅苦口婆心勸說他們,說現在雒陽朝廷當政的人不一樣,是大將軍劉備,是一個講信譽的人,一定不會賴帳。

而且更關鍵的是,如果不聽從他的號令,跟著他一起征伐,很有可能會被他當做敵人,到時候漢軍大軍前來攻打,我們根本保不住現在的生活。

劉備是強者,幾十萬鮮卑人、烏桓人綁在一起都不是他的對手,一場北伐打得鮮卑人差點絕種,我們這些人能是他的對手嗎?

真別說,於扶羅的這一番勸說還真的起到了一些作用,一些畏懼劉備強大軍事力量的南匈奴部眾在劉備的恐怖威懾之下選擇了聽從於扶羅的命令,響應劉備的號召。

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不願意聽從號令。

這一部分人推舉了於扶羅的弟弟呼廚泉作為首領,抗拒雒陽朝廷和於扶羅的徵召,擺明了態度絕不服從。

他們只為自由而戰,不為雒陽朝廷而戰。

於扶羅無奈,讓弟弟好自為之,自己把相關的情報彙報給了太原郡方向。

建安元年十二月底,太原郡方面,滿寵、關羽等人得到了來自張燕和於扶羅的訊息,得到了他們提交上來的兩份名單,以及特殊情況。

於是他們立刻把相關訊息轉達給了雒陽方面,等待劉備的決斷。

此一時期,從雒陽到太原郡,一條暢通無阻的後勤運輸通道正在不斷的修繕之中。

按照目前的進度,最多到建安二年的二月初,這條後勤運輸通道就會被完全打通,並且能夠支撐起數萬大軍的軍事行動。

當然了,繼續向北進攻,也需要幷州方面的行動,所以滿寵在整頓內務的同時,也動員了手上能動員的人力物力,藉助雒陽朝廷的幫助,大力整修道路,將破碎不堪的道路整修一新。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在此基礎之上,劉備得知了張燕和於扶羅等人的情況之後,覺得至少張燕和於扶羅這兩人是有點頭腦的,知道什麼人不能招惹,知道該怎麼在強者的羽翼下生存。

但是其他人就多少有點不識好歹了。

機會給過了,仁至義盡了,接下來,就別怪我了。

劉備決定在正式開始作戰之前,把這些內部不安分的傢伙們給收拾掉好了,以免他們在後方搞一些小動作,讓幷州大作戰陷入危險。

於是劉備傳令給幷州方面,讓關羽、牽招分別和張燕、於扶羅對接,聯手消滅掉不聽號令的於毒所部和呼廚泉所部,將內部憂患全部解決掉,然後再發動對外作戰。

事成之後,重重有賞。

對於張燕和於扶羅來說,這就等於是投名狀了,完成了,就會被認可、接納,完不成,那就是敵人,一併消滅掉。

這個命令於建安元年一月中旬分別送到了張燕和於扶羅的手上,是跟著一系列正大光明的渠道訊息一起送進來的,沒引起什麼過分的注意。

對於這個命令,張燕不由得想起了當年韓信和鍾離眜的故事。

鍾離眜本來是項羽的部下,後來投靠韓信以活命,恰逢劉邦四處追捕項羽的舊部,韓信就打算交出鍾離眜來換取劉邦的信任,被鍾離眜痛罵韓信沒有長者之風,然後自刎而死。

後來的結局人所共知,鍾離眜死了,韓信也沒有得到劉邦的信任,也沒有好的下場。

如今我如果協助朝廷大軍攻擊於毒等人,會一樣沒有好的下場嗎?

張燕猶豫不決。

為此,他諮詢了身邊的親信部下孫輕、王當等人,詢問他們的意見,他們得知以後,面面相覷,良久才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劉玄德素來有講信譽的名聲,應該不會食言。”

“如果劉玄德真的承諾了,您也打算跟隨朝廷了,那麼就可以去做,這黑山終究不是長遠之計。”

聽了兩人的勸說,張燕也深深地嘆了口氣。

“是啊,原先,我還以為天下將有大的變化,蟄伏黑山積蓄實力,或許還有乘風而起的一日,未來未必就沒有更好的前途,但是現在看天下局勢,已經漸漸明朗了。

劉玄德威壓天下,兵力極強,天下間沒有人是他的對手,除非他死了,否則天下一定亂不起來,而天下一旦安穩,他必然會著手剷除不聽調令的各方勢力,吾輩必然是排在前面的。

以劉玄德的用兵之能,我完全不認為我能與之相提並論,就算我們能拉起十萬大軍,也不能戰勝劉玄德,要麼戰死,要麼四處流亡居無定所,這不是我所期待的事情。”

孫輕低聲道:“既然如此,您就應該早點下定決心,做出堅決的姿態,讓劉玄德看到您的決心,這樣,對您的前途也有好處。”

王當附和道:“這樣的事情萬萬不可長久遲疑,否則就算最終做出決定,也會受到猜忌,必須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劉玄德交給吾輩的任務,這樣,才能獲得前途。”

張燕思來想去,覺得他們兩人說的很有道理。

韓信為什麼失敗身死?

無非是糾結、優柔寡斷,又想要尊榮,又不敢貿然起兵,又想當天下至尊,又不想揹負罵名,既要又要的事情做得多了,自然就被一門心思當皇帝的劉邦給擊敗了。

而在張燕看來,問鼎天下的可能性已經沒有了,既然如此,選擇一個強者,用所有的資源投資過去,換取強者的信任和回報,或許就是眼下最好的道路了。

事實上他曾經也是這樣做的。

河東危機之時,正是因為出賣了郭太和他所部的白波軍,才換來了這個中郎將和朝廷的暫時承認,這種交易的事情本來也不是他第一次做了。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能再做一次呢?

張燕下定了決心,然後立刻派人私下裡聯絡太原方面,告知朝廷自己的決定,並且繼續推進此事。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