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計算機建設的各種準備工作,可能需要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

需要完成行星計算機的設計,恆星計算機專用工程船的設計、建設與改造,完成足夠的資源轉化與儲備設施的建造。

但恆星計算機的建設工作,卻顯然不是等待二十多年之後,等待所有準備完成之後才能開始的。

遠望二號確認了總體設計思路,確認了建設位置之後,建設的早期工程就可以開始,最起碼資源採集和儲備可以開始了。

就像歷史上,原子彈實驗成功之前,需要原子彈做前置的氫彈設計工作,就已經開始了。

遠望二號選定的建造基址,位於在太陽與銀河系中心的連線上,距離太陽系約三千五百光年,人馬座旋臂上的一個雙星系統。

資料庫編號4206814331AB,單獨命名“新恆星計算機”星系。

這個恆星系在原有的太陽系、艦娘母星系、恆星計算機星系大三角的基礎上,構成了一個近似梯形的區域,那是聯盟未來的擴張方向。

新計算機系統中的A恆星,是一顆典型的黃矮星,質量約為太陽的1.1倍。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B恆星是一顆典型的橙矮星,質量約為太陽的0.6倍。

兩顆恆星的年齡約20億歲,兩者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0.36天文單位,約合5479萬公裡。

按照建設計劃,質量更小也更加穩定的B恆星將被完整保留,作為未來的恆星計算機系統的太陽。

質量較大的A恆星,一部分作為工程建設資料,一部分作為建設能源消耗,剩餘部分作為計算機的能量來源。

建造地址確定之後,聯盟現有的空閒工程船,很快直接跳躍過來,直接開始了工程前期的工作。

這些大型行星工程船,直接抽吸恆星的物質,在內部轉化為艦娘資源,然後生產資源採集和儲存設施,以及更多的工程船。

同時,先行建設幾座行星級別的計算機,作為恆星計算機的前置技術驗證。

還要建設幾個生態宜居星球,作為參與工程的艦娘們的休閒娛樂區,因為恆星計算機的建設工期長達過於漫長了。

除此之外,還有恆星計算機星系的護衛艦隊,也會直接“工地”上迅速增長的資源來建造。

艦娘資源系統的物質轉化效率是無限接近100%的,所以工程開工之前,整個建設的過程中,以及最終建設完成之後,現場所有材料與建成事物的質量總和,本來應該是基本不變的。

不過海量的工程設施、防衛艦隊,以及行星計算機、休息用宜居星球,再加上所有裝置的能源,也會佔用相當數量的資源。

所以,工程最終完成之後,除工程設施等各種副產物之後,實際建成的恆星計算機本體,加上內部剩餘的恆星,這個系統的總質量,大約會降低到與太陽基本相當的程度。

當然,內部的恆星本身的質量,應該會降低一大截,應該會從黃矮星直接變成橙矮星了。

遠望二號帶領的團隊,用了差不多一整年的時間,完成了行星計算機的圖紙,行星計算機建設隨即開工。

第一批行星計算機的建設,用了差不十二年的時間,各種測試工作又持續了四年,最終在專案啟動後的第十七年完成。

此時,恆星計算機本身的設計,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時間,在行星計算機建造和測試完成之後,又根據經驗做了兩年多的修改。

最終,在專案開始後的第二十年,恆星計算機本體的建設工程,終於正式啟動。

工地上的各種工程設施,數量已經多到了遮天蔽日的程度,行星、星球、常規工程船的數量,比預計的還多造了五倍。

資源轉化和儲備設施直接達到了一億座,生產各種裝置和資源轉化儲備持續了二十年,讓恆星的質量已經降低了十分之一。

現在終於可以將儲備的海量資源釋放出來了。

按照遠望二號的最新設計,恆星計算機的主體,可以大致分成四個組成部分:

框架結構、計算主體、居住空間、艦船系統。

框架結構,顧名思義,是計算機本體的支撐結構,所有設施都要依賴框架結構的承載,相當於電腦機箱。

計算中心,是裝在框架構成的內部空間裡的計算機主體,是整個計算機系統的真正核心,相當於電腦機箱內的硬體。

生態空間,是依賴恆星計算機龐大的框架結構建設而成,貫通式大型地球系碳基生命宜居生態圈,相當於放在機箱上的多肉盆。

艦船系統,就是將恆星計算機作為一艘超級戰艦,然後部署的戰艦應有的裝置和功能,讓它能自己航行,能自我防衛。

整個結構的核心,當然是計算中心模組,將會佔據整個結構60%以上的重量和空間。

結構是框架和外殼,生態空間是蓋子和皮膚,艦船系統是運動和防衛體系,計算中心是受保護的核心內容。

為了方便設計、建設、啟用、維護、升級,新的恆星計算機採用了高度模塊化的設計。

框架內的計算中心部分,可以像是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的向上堆疊,堆疊出自己需要的計算力。

整個計算機主體,還可以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從內向外一層一層的巢狀組裝疊加,進一步大規模提升計算力。

每一層計算機主體,可以堆疊幾萬公里乃至幾十萬公里的高度,獲得原有恆星計算機幾倍乃至幾十倍的計算力。

工程正式開始之後,會先建設好一層主體框架,然後鋪設一層計算中心,然後啟用計算功能。

之後再繼續向上堆疊十幾萬公里,達到原有恆星計算機4到8倍計算力之後,對這部分計算機主體進行全面封閉隔離。

然後在計算機結構的表層,鋪設類似岩石行星的結構,構建恆星規模的宜居生態圈。

然後再根據後續實際情況和需求,逐次建設更多層的計算機主體。

綜合後續的計算機主體繼續疊加,或者說是計算機升級所需的空間,以及最外層生態空間需要的適宜引力強度,新計算機第一層主體框架尺寸,比原有的計算機小了一大圈。

內層,也就是戴森球框架的半徑,約為348萬公裡,比原計算機小了差不多200萬公裡,面積是原計算機的0.4倍。

也就是說,如果厚度相同的話,新計算機一層計算中心的容量,只有原恆星計算機的一半都不到。

不過新計算機的計算中心可以堆疊層數,第一組計算主體的總厚度就高達16萬公裡,差不多相當於13個地球疊起來那麼厚。

外層,也就是第一組計算機主體的外殼,也就是上層的生態圈,半徑約為364萬公裡。

這樣第一層生態圈的表面重力正好與地球一致,生態圈總面積1666824億平方公里,差不多是地球的32.68萬倍。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