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星辰知道自然迴圈反應技術是什麼,但是也知道這東西並不等同於反應堆,可能還需要用這種技術去改造現有的反應堆。

不過有了前面的變迴圈發動機技術的例子,許星辰就稍微帶著點期待點進去看了一下。

果然,這個自然迴圈反應堆技術,也附帶了一種潛艇用自然迴圈反應堆。

名字非常通俗:“新一代潛艇用自然迴圈一體化核反應堆”。

基本參數非常簡單:設計壽命40年,全壽命無需換料,電功率5萬千瓦,約等於6.8萬馬力。

作為一個潛艇用的自然迴圈反應堆,這個基本資料可以說是非常的離譜的。

作為對比,海狼級5.1萬馬力,弗吉尼亞4萬馬力,俄亥俄6萬馬力。

如果當初的65企業號,用的這個潛艇反應堆,那麼四座就能推動它跑33節了,而不是要裝八座A2W了。

核動力航母,不是不能用潛艇反應堆,問題是反應堆功率多大,它準備裝幾個。

企業裝了八個3.5萬馬力的堆,總計28萬馬力的動力,可以讓她九萬噸的艦體跑到33節。

戴高樂裝了倆3.8萬馬力的堆,總計7.6萬馬力的動力,只能讓她四萬噸的艦體跑27節(27節是自稱,實際可能是25節,因為同樣噸位的長門,8萬馬力也就跑25節。)。

如果戴高樂按照原計劃,裝上四座反應堆,堆到15萬馬力的動力,那就可以跑32節,不用造完之後發現飛行甲板不夠長,再回來專門延長甲板了。

許星辰拿到這個反應堆就更離譜,只要裝四座,就能讓十萬噸航母跑32節。

而且這個標的直接是電功率,是完全一體化的反應堆,直接配綜合電力系統用的。

相對於實際推進需求,它明顯有些高的功率,應該也是透過綜電系統,給其他艦載裝置預留的。

不過,許星辰有些在意的是,自己的裝備基本上都是賽里斯技術。

但是地球上的賽里斯會有這種離譜的東西嗎?

乍一看感覺完全不可能。

但是仔細想象其實不是沒有可能的。

在某種程度上講,賽里斯手裡的核電技術,目前是全球最為全面的。

這可能與很多人的一貫認知不同。

順便,其實大家經常提的落後三十年、五十年,這種說法是非常不準確的。

應該用落後半代、一代、兩代這種說法。

這兩者有區別嗎?

當然有,因為代際差距與時間沒有絕對直接對應關係。

對於追趕者而言,可能一種東西造出來之前,還落後別人幾十年呢,造出來之後直接超越了,就像類似055這種東西。

就算是這樣,那用三十年五十年來說明,不是更加直觀嗎?

實際上一點都不直觀,而且誤導性非常大。

很多人有種心理,某些專案上某些人比自己早發展多少年,那就肯定比自己領先多少年。

自己向前追趕了,對方肯定也在向前跑,不可能停下來等自己。

但是實際情況是,很多時候對方就是停下來等著你。

也許等的人本來不是你,而是某個曾經的對手,也許對方只是之前跑的累了,但現在的結果是它確實停下來了。

現實不是玩遊戲,沒有一個固定的科技樹,一個個明確的發展目標等者玩家去完成。

每一項科技的最前沿,都不知道下一步要怎麼樣,持續性的摸索投入可能血本無歸,從而給對手可趁之機。

所以,掌控著最新的技術的先驅者,如果可以躺著獲取暴利,那麼持續性的止步不前其實很正常。

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區域的社會環境,都沒有國內這麼的卷,所以也沒有國內這麼強的緊迫感。

現實中,工業上的有些東西,可能已經幾十年沒有變化了,很多地方現在用二十年前的機床,都不存在落伍的問題。

有些時候,甚至不只是停下來了,甚至出現了“科研靠考古”的詭異情況……

露西亞“考古”復原了圖160,阿美莉卡正在試圖找人“考古”,或者說是“仿古”,來復原B2的某些零件。

具體到核電上,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也就是三十年以來,阿美莉卡沒有建設過一座新的核電站。

冷戰時代持續運轉的9座陸上模式堆,可以算是用於驗證技術的反應堆,也全部關停。

進入新世紀之後,全球差不多80%的新核電站,都在國內……

國內的核動力相關技術,當然也是從引進起步的。

但是由於這種專案過於重大而且危險,相關專案一直處於高度嚴格的監管之中。

任何想要進入的國內建核電站的公司,都必須籤技術轉讓協議。

國內還不是自己找供應商去買,而是讓全球的供應商都來投標,因為只有國內還有大量的核電市場,它們也都願意來。

然後,還不繫結某次中標的廠商,不讓它壟斷性的批次建設同樣的核電站,雖然那在建設成本上比較划算。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而是對不同的地方的核電站,選不同的供應商,採用不同的模式來建設,來對比使用學習。

這樣搞到現在,國內已經集齊了幾乎所有的,最新一代的反應堆,還在研發和測試至少三種下一代反應堆。

核電相關技術,全世界基本都停了,只有這邊,還在繼續大幅度向前跑。

而且由於架構和決策邏輯的原因,對於這種專案的支援度非常的高,真正推動的時候可以算是有求必應。

舉個例子,核電站和相關研究機構,要用到的各種測量工具和遮蔽材料,這些東西對於材料的本底輻射水平非常的敏感。

但是國際上的正常鍊鋼,一直都是舊鋼混新鋼的煉,這樣運轉了幾十年,導致全球的鋼鐵都是互相混過的。

而戰後開始的大量核試驗,導致所有正常鋼材全部輻射超標,甚至有的鋼材混了切爾諾貝利偷的廢鋼,導致鈷含量超標。

核能相關使用者,不得不到黑市上買核爆之前的二戰沉船鋼,甚至因此形成了拆沉船的產業。

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的上層都快被拆完,而自沉的德二的公海艦隊,也是歐洲低輻射鋼材的主要來源。

但是國內,卻是直接建新爐,煉新鋼,不加廢鋼,這樣出來的鋼材,就都是全新的,天然的低本底輻射鋼材。

國外為什麼不煉新鋼?主要是工業基礎和成本問題。

鋼廠停爐都仔細考慮核算成本,你那些測試材料,所需要的那點遮蔽鋼材,不可能讓廠商新建一個爐子。

如果你一定找這些廠商下單買這種材料,他自己都會上黑市買沉船鋼給你。

而國內這邊,首先全球一半的鋼產量在國內,國內想要什麼鋼材都有廠商可以做,甚至是實現的方式都不止一種。

可以作為政治任務下達給國企、央企,還可以直接找登記擴建新爐的鋼企業,讓它開爐之後先全用新礦石煉幾爐乾淨的鋼材,存起來給核電產業用就是了。

只要工業基礎完善,稍微想想辦法就能搞出來,根本不需要折騰到去拆沉船的程度……

同時,就算是放到軍用上,國內也有正在運轉的陸上模式堆,而且很顯然不止是一個。

所以能夠搞到這種堪稱離譜的,全球領先的潛艇反應堆,也不算是什麼意外的事情。

只是這個發展的時間還不夠長,沒有把這些技術完全應用起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