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作為戰列艦,總體設計上可以說是非常優秀的,是歷史上實際建成的最強戰列艦,擁有實際列裝使用的最強艦炮。

她的艦體設計也是非常優秀的,使用了相對合理的早期球鼻首,擁有非常優秀的回旋半徑。

用十五萬馬力的動力系統,推動七萬噸的艦體,獲得了27節的相對較高的航速。

她可以說是日系軍艦設計的集大成之作,是非常優秀的穩定的海上炮擊平臺。

當然,她的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主要是設計理念可以透過學習迅速提升,但是製作工藝水平卻只能依賴於長期的積累。

作為後發的工業國家,日系的工業基礎相比歐美而言,存在著非常明顯的缺陷。

日系是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到了日俄戰爭的時代,才有能力自行建造大型主力艦。

大型主力艦的裝置之中,對於工業基礎依賴性最大的,就是大型艦船的動力系統,包括鍋爐、輪機、傳動軸、齒輪組。

美系被北卡羅來納級之前,都搞不定大功率的傳動軸和齒輪組,才不得不長期使用電傳動。

二戰時代的日系的軍艦的鍋爐和輪機,一直都是技術相對薄弱的環節。

翔鶴和島風的動力系統雖然效能好,但是穩定性不是很好,有點類似於超頻產品。

大和的最終建造方案,是採取了相對保守的方案,而這個保守的傾向貫穿了整個方案的方方面面,包括非常重要的動力系統。

大和的鍋爐,蒸汽溫度325度,蒸汽壓力25公斤每平方釐米。

在日系大艦裡面,只有試圖量產的蒼龍比她低,小船裡面的陽炎都比她高一截。

翔鶴的鍋爐蒸汽溫度是360度(陽炎350),蒸汽壓力30公斤每平方釐米。

日系鍋爐水平最高的是島風,蒸汽溫度400度,蒸汽壓力40公斤每平方釐米。

作為對比,美系的弗萊徹,蒸汽溫度454度,蒸汽壓力43公斤每平方裡釐米。

島風就造了一艘,就因為成本控制不住,而沒有投入量產,宛如手工打造的奢侈品。

弗萊徹卻是產量高達175艘的量產貨,後續還有70艘弗萊徹改進版的艾倫薩姆納級,105艘基林級。

日系艦隊中,不同規模的軍艦,不同尺寸的軍艦,可能有不同標準的動力系統。

而美系的產品則基本都是量產貨,從驅逐艦到戰列艦,技術指標大多都在近似的水平上。

體系不完善,標準不規範,產品質量不穩定,也是日系的典型特徵,這是工業化不徹底,不夠全面的典型特徵。

我們的現代產品,雖然規範化和工業化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初的日系產品,基本實現了標準化和規範化。

但是我們現在同歐美的主要差距,卻和大和當時跟歐美的差距類似。

我們與歐美差距最為明顯的地方,也是動力系統這些高度依賴積累的門類上。

美系從二戰時代開始,就依託其強大的工業基礎,一直走的是力大磚飛,大力出奇蹟的路線。

小鷹級的蒸汽溫度提升到了510度,蒸汽壓力提升到了84公斤每平方釐米,達到了島風的兩倍。

美系追求這麼極端引數的目的,是要用動力鍋爐的蒸汽,直接為蒸汽彈射器提供動力,而不再額外燒專門的鍋爐。

實現了這個目標之後,相應的引數就再也沒有提升過,就像尼米茲和福特航行用的蒸汽輪機,都始終保持在小鷹水平一樣。

因為這已經夠用了,用臉六十年都不用再升級……

很多工業技術指標,都是在冷戰時代達到巔峰之後,就很多年都沒有繼續升級過。

中系、蘇系在鍋爐系統上的技術路線,近似於二戰時代的法系。

由於技術積累與美英有明顯差距,只能透過其他方向的最佳化設計,以更低的溫度,實現美系同樣的效果。

這樣得到的產品,單純的看基礎引數的話,會明顯比美系的低一截。

例如956型驅逐艦的鍋爐,蒸汽溫度約為470度,蒸汽壓力約為64公斤每平方釐米。

1143.8(烏里楊諾夫斯克)航母的設計上,也是採用了專門的單獨的蒸汽鍋爐,為彈射器單獨提供蒸汽。

因為烏里楊諾夫斯克的反應堆直接提供的蒸汽壓力達不到彈射器的要求。

這種設計的好處是,不用擔心彈射器持續工作的時候消耗過多蒸汽後,導致航行動力不足的問題。

但是卻讓艦體結構變得復雜,這與武器設計追求簡單的理念背道而馳。

中系的航母設計時,其實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結果因為電磁彈射器後來居上,地球上就不再考慮這個問題了。

許星辰早期沒有得到電磁彈射器,射擊蒸汽彈射器的時候,就換遠望專門攻關解決了這個問題。

當時是在051B深圳號動力系統的基礎上,利用艦娘世界的技術,研發完成了技術參數達到標準的鍋爐和輪機。

實際上是遼寧、山東同款鍋爐、輪機系統的升級最佳化產品。

兩臺454C型增壓鍋爐提供蒸汽,供應一臺453C型蒸汽輪機,提供5萬馬力的動力。

四臺鍋爐加兩臺輪機的套裝,提供10萬馬力的動力,可以作為驅逐艦和巡洋艦的主機。

八臺鍋爐加四臺輪機的套裝,提供20萬馬力的動力,可以作為航母和戰列艦的主機。

蒸汽溫度580度,蒸汽壓力88公斤每平方釐米。

單純得看這些基本技術指標,已經超過了小鷹祖傳的鍋爐水平。

而基本技術參數越高,單位重量提供的功率也就越大,提供同樣功率所需的動力系統的總重量就越低。

許星辰給大和換上看這套現代動力系統,讓大和的總功率從15萬馬力提升到20萬馬力,航速提升到30節以上,而艦體重量反而降低了差不多一半,節省了大量的艦體核心艙空間。

然後許星辰把沒啥用的三聯155副炮拆掉,這樣副炮組和動力系統節省出來的空間,集中在艦橋後方的位置上之後,正好可以再加一座主炮塔,讓大和的主炮數量提升到12門460毫米。

在這樣的基礎上,許星辰給她的主炮配置自動火控雷達系統,安裝成熟的對海、對空搜索雷達。

雖然沒有給她超視距雷達,但是大和本身艦橋高大,常規雷達對戰列艦的觀測距離,能夠達到四十公裡以上。

有了火控雷達的配合,可以讓將她的主炮作戰距離,真正提升到30公里以上,而且能夠和海戰遊戲中一樣“扭著打”,

接下來再在大和的甲板上,佈置上16組AK130雙130毫米炮當作外圈防空炮和副炮,16組AK726G雙76毫米艦炮當中圈防空炮,24組76A雙37毫米艦炮當作內圈防空炮。

這樣的防空炮系統,用來對付現代噴氣式飛機和反艦導彈,可能效果還不是很大,但是對付螺旋槳卻可以高枕無憂了。

搞定主要的武器系統之後,許星辰把大和艦尾的水上飛機彈射和回收系統,給直接整體拆除,換成直升機起降平臺。

為了不影響主炮,直升機機庫設定在平臺下面的艦體內部,在艦尾設定類似兩棲攻擊就的舷內升降機。

大和的艦體足夠的大,在不需要人員的情況下,內部的空間非常寬敞,艦尾內部稍微收拾一下,就能放下8架直升機。

直升機許星辰也不能給她完全體的直20,而是拆除了各種現代裝置的精簡版本的直8,畢竟她現在還是外人。

其他的觀測雷達,主炮、副炮、防空炮的火控雷達系統等艦載裝置,都是現代成熟技術生產的,但是功能簡單的早期產品。

他們的作戰效能,當然遠遠超過二戰的同類產品,操作起來也更加方便簡潔,只是沒有拉開本質上的差距。

這樣改造完成的大和,看上去仍然是一艘傳統戰列艦,不過是一艘登峰造極的傳統戰列艦。

基本的方案規劃完成之後,許星辰整體審視目前的改造方案,又略微調整了一下艦體內部的艙室解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沒有做類似湖南的艦娘特化艙室調整,只是利用現有的空間,略微增強了基本防御能力。

最後調整了艦體線形之後,儲存了最終的改造方案。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