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十八年過年前夕,葡萄牙國王若昂四世帶著他的子女從洞吾大光進入大金沙江,逆流而上,進入雲南。

一開始到洞吾行省的時候,若昂四世雖然見識了大金沙江上繁忙的景象,特別這些船都是蒸汽明輪運輸船為多,還是很驚訝的。

但是,你要說有多驚訝,卻也未必。

因為這個時候,歐洲各個國家也已經開始應用蒸汽明輪船,並不算是稀罕物。

若昂四世就感覺,杜堔的說話,有些過於誇張了。說什麼大明帝國的東西前所未有,百姓的生活天翻地覆,猶如天堂一般!

但是,等他進入雲南開始,就開始傻眼了。

雲南境內,有坐火車,也有路段是公路,坐大卡車,全都是他沒有見過的交通工具。

歐洲這個時候還是戰亂的狀態,西班牙和法國這兩個葡萄牙最臨近的國家正在打仗,鐵路根本不可能修建,並且鐵路的技術含量不低,就只是鐵軌的鋪設就很有講究。歐洲人只是靠一張蒸汽機的設計圖,根本就不可能一下成功搞出鐵路的。

因此,若昂四世一家是第一次坐火車,更是第一次坐大卡車。

到處都是平整的水泥路,路上的百姓,一個個都是富足,換成歐洲那邊,至少是個地方老爺級別的生活條件。

男男女女的臉上,看不到一點菜色。這讓若昂四世開始意識到,杜堔或許沒有誇張。

然而,等他進入湖廣行省之後,過長江,一路做火車前往京師的時候,便再次為大明的繁華震驚了。

還有大明的大橋,沿路大大小小的河流上,竟然都是修築了大大小小的橋,可以過大卡車,也可以過鐵路,讓他非常地意外。

如果要他自己想的話,他覺得大明帝國絕對是掌握了神力,才能在這些大小河流上架起大橋!

特別是過黃河的時候,他竟然也發現了一座大橋。雖然此時是枯水期,看著河流並不寬。但是兩岸的痕跡,他是能看出來的,這條河流絕對是一條非常大的河,竟然也修建了一座大橋!

就這一路上,也就是最初的那條叫長江的大江,還需要渡河而已。

大明帝國,真得是太厲害了!

等他到家京師的時候,便再次震驚呆了。

大明京師,原本就有一百多萬人口,隨著和平時代的到來,京師作為人口聚集地,大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便有越來越多的人口向京師集中,原有京師城牆的外面,每年都有房屋向外擴建,等到若昂四世過來的時候,此時的京師,已經是五百萬左右人口的超級城市了。

歐洲國家,連百萬人口的城市都沒有,更不用說,見到一座五百萬人口的超級城市了。

若昂四世第一次看到這麼大的城市,不被震驚到就怪了!

看著京師的繁華,看著大街上的摩肩接踵,看著大街上貨物琳琅滿目,若昂四世一家是徹底麻了,感覺大明這邊不是天堂的話,估計離傳說中的天堂也已經不遠了。

剛好他到京師的時候,差不多馬上要過年了。

這過年的喜慶氣氛,同樣感染了若昂四世一家,特別是他的兒子女兒,頓時一下就迷上了大明過年的這個節日,嚷嚷著也想放鞭炮。

若昂四世等了三天之後,崇禎皇帝在年前召見了他,正式冊封他為葡萄牙藩屬國的國王,並且承諾,大明作為宗主國,必然出兵幫他復國。

另外,由內閣出面,和若昂四世談判,最終達成了協議,葡萄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歸於大明,作為交換,大明帝國會幫他滅了西班牙,成為葡萄牙領土的一部分。

雖然南美洲的殖民地面積要遠大於西班牙本土,但是對若昂四世來說,南美洲的殖民地也就是種植作物而已,遠沒有西班牙對他來說更為重要。因此,他是非常歡迎這個交換的。

而對大明這邊來說,崇禎皇帝是知道南美洲的價值,對於貧瘠的西班牙而言,當然更樂意要南美洲了。另外,西班牙人在呂宋幾次屠殺大明百姓,作為報復,當年就說過要滅了他們,而不只是滅呂宋的那些殖民者而已。

這也算是“犯大明者,雖遠必誅”的承諾!

當然了,這個交易,既然大明這邊提出來了,若昂四世想不答應也不行。

不過他倒沒有多想,也就少了一些齷齪,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

與此同時,在西方這邊。

基於地中海這邊的運河很快就要挖通,而盟軍的先決條件,就是不能讓明軍挖通運河,防止明國強大的艦隊進入地中海,因此,盟軍進攻的時間無法再拖。

崇禎二十九年一月中旬的時間,南北聯軍最終決定,發起對明國的進攻。

在這個時間點發起進攻,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北線明軍的糧倉是伏爾加河流域,並且主要是在其東岸。而伏爾加河流域河流眾多,如果換成其他時間的話,大軍的行動,必然受到這些河流的限制。

但是,從當年的十一月份開始到次年的三月份,是伏爾加河流域的河流,自北向南逐漸冰封的時間,在一月份這個時候,基本上所有河流都被冰封。

因此,在這個時間段內,聯軍的大軍可以直接過河發起進攻,對於防禦方來說,就少了一個天然的防禦點。

北線盟軍這邊,一共是集結了二十五萬大軍,其中十萬騎軍,十五萬步軍,由各個國家抽調的最精銳軍卒所組成。北方主要是沙俄帝國和丹麥兩國向烏克蘭地區發起進攻。

正西方向,則主要是神聖羅馬帝國,瑞典以及波蘭和立陶宛聯邦組成的聯軍,向烏克蘭地區發起進攻。

南部方向,則是以奧斯曼帝國軍隊為主力,他的屬國以及東歐的其他小國為輔助,同樣向烏克蘭地區的明軍發起了進攻。

三個進攻方向,彼此以騎兵通訊,又離得不是太遠,浩浩蕩蕩,那叫一個威武。

烏克蘭地區的明軍發現這個情況之後,並沒有選擇抵抗,而是一路東撤,退往伏爾加河流域。

北線盟軍這邊,只是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就光復了克里米亞汗國以及烏克蘭地區,一時之間,讓盟軍上下士氣一下高漲起來。

捷報傳到後方,更是引發歐洲貴族和奧斯曼帝國上層為之振奮,舉國同慶。宴會什麼的,各處都是。

甚至有不少人認為,把明軍說得那麼嚇人,其實也就那樣!真要說起來,恐怕還不如當年的蒙古帝國呢!

不過,北方聯軍統帥部這邊,卻是沒有這麼樂觀。他們身為前線將領,自然是看到了,明軍這是主動後退,聯軍並沒有對明軍造成大規模殺傷,並且所佔領的地盤,都是沒有人的地方,那些原本生活在這裡的人,壓根就不在。

可以說,明國那邊,原本就只是把這些地方當作了前哨預警之所在。他們開墾出來的農田,興修的水利等等,全都在伏爾加河東岸。所有成為大明百姓的那些人,也都遷移到了那邊。

根據刺探來的訊息,如今伏爾加河的東邊,已經是個沒有城牆的大城了,聚集了很多人口,修建了很多房屋,農田更是一望無垠。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完全可以說,大明遠征軍到了東歐這邊的這幾年,就一直在經營那塊地方。

北方盟軍的這些將領得到結論,伏爾加河東岸才是明軍必守之地,等大軍到達那裡開始的戰事,才是真正的決戰。

不過不管怎麼樣,他們都不會向後方說明這些細節。對他們來說,收復失地,振奮己方士氣,本身就是沒錯的選擇。

只是,明軍的後退,讓盟軍的戰線拉長,增加了後勤的壓力。

不過,既然已經捷報傳回,就算後勤壓力加大,應該也能咬牙支援的!

就這麼的,北方陣線的盟軍,三股匯聚成一股,浩浩蕩蕩地,南北寬達十幾裡的排面,向東進發。並且騎軍護衛兩翼,不給明國騎軍有騷擾後方的機會。

等聯軍到達伏爾加河的時候,便是一場生死決戰。

這個時候,聯軍的士氣,因為明軍的後退,也變得更高起來。甚至有不少人都開始想象,等到打敗了這裡的明軍,那麼明軍修建的那麼多房屋,開墾出來的那麼多良田,就是他們的戰利品了!

…………………………

與此同時,英國、法國、荷蘭、西班牙以及地中海沿岸的歐洲國家,外加一部分奧斯曼帝國的軍隊,也開始發起了中東之戰。

地中海上,從未有過的一幕上演了。

浩浩蕩蕩的運兵船隊,幾乎覆蓋了地中海的東海面。這個船隊數量之多,都讓盟軍軍卒的士氣,在無形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這麼多的軍隊,難不成還打不過明軍?

根據統帥部獲得的訊息,明國在運河那邊的軍隊,大概也就五萬左右。而聯軍的總兵力,更是達到了二十萬,相當於四個人對付一個明軍!

更不用說,因為北方盟軍的支援,這南方軍隊的火器,也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