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是誰?”

“回陛下,是平海伯世子。”劉瑾提著小心講了。

“平海伯世子?他這個時候來見朕能有什麼事?”朱厚照一時也想不到。

夏皇后見此情狀,心裡頭對這個梅懷古也沒啥好印象。

她與寧妃、昭妃兩人的關係倒還好,本身皇帝也並沒有因此而忽略她皇后的地位。

她始終是皇后,她以後的孩子還是嫡子,到目前為止,更加沒有人敢掀起所謂‘立太子’的風浪。

但皇帝兩自皆出梅氏,現如今風頭正盛也不可避免,其勢頭甚至要蓋過皇后的孃家夏氏,這便不太好了。

當然,人家以正事的名義,她也不敢在這個上面惹皇帝不快。

“陛下,平海伯世子如此緊急,想必不是小事。國事為重,陛下還是去看看吧。至於臣妾,不礙事的。”

“那朕去去就來。你傳膳吧,等結束了,朕到坤寧宮來。”

“臣妾遵旨。”

朱厚照對於後宮、這些女人的關愛當然是有的,但他也有一些基本的底線,且這些底線已經明明確確的告訴了她們,就是不能夠影響前朝的事——不參與、不關心、不添亂。

總得來說,他還處於青春盛年,目前還沒有明顯的問題。

“懷古啊,你這事辦得有問題,朕是從坤寧宮來,若不能說出個一二三,到時候朕不計較,皇后也要找你的麻煩。”

皇帝邊走邊說。

“嘿嘿,陛下說的微臣都明白,”梅懷古很有一股子拍馬屁的嘴臉,他從小就是很有眼力見,“只不過,此事涉及到微臣府上的那個奇怪的客人,我爹交代此事關乎陛下,有此一節便怎麼也不敢耽擱……”

“你府上?”

朱厚照剛剛走得快,還沒注意到他帶的人,此時轉身發現有一男一女落在他身後,那個女人他還有些眼熟,只不過印象不是特別深。對於皇帝來說,所見的陌生人不少,需要記住的名字也太多,像這種就容易想不起來。

“民女孟櫻(草民孟求中),拜見陛下。”

“他們這是……”

“陛下可還記得紅薯?”梅懷古提醒了一句。

朱厚照有一個動作的停頓,呼吸也不由加快了幾分,神情中毫不掩飾激動,手指指著說:“對對對,朕想起來了,那個手帕上有紅薯圖桉的姑娘。懷古,你剛剛的意思,她一直在你的府上?朕還以為她離開京師了呢。”

孟櫻抿著嘴唇,什麼話也不敢說。

當初,她是要離開京師的。但是梅可甲不讓她離開。

只有她在京師,她的父親才會帶著紅薯到京師裡來。

因為她爹當時被關在大牢裡,放出來的條件就是帶回紅薯,如果女兒也走了,父親也放走了,皇帝去找誰去?

這個道理淺顯易懂。

但當時皇帝並沒有明說。

現在麼,又失口否認。

孟櫻其實已經見怪不怪了,她在京師幾年了,正德皇帝掌朝堂、開海禁、強兵馬,驅韃靼。一戰洗刷土木堡之恥,他的心機、手段和威望,就是在府裡隨便聽聽也聽得到。

而她以及她的父親,想要反抗幾乎是不可能的,只能認,並且祈禱著把這件事辦好了,便可以解除這種‘暗軟禁’。

梅懷古也不會去管她的心思,而是順著皇帝的話往下說:“因為此事重要,我爹便交代,好生伺候她,所以孟姑娘一直都沒離開。”

這些都是細枝末節。

重點不在這裡,皇帝也不想聽。

“那麼,紅薯呢?”

問出這話,朱厚照的視線也落在了梅懷古所帶的袋子之上。

“微臣這就拿出來,聽孟父說南邊的人都叫他番薯,孟父,你快與陛下稟報。”

說話間,朱厚照已經自己走下去拿在手裡看了起來。

紅色的、橢圓狀……的確是紅薯。

“好啊!好啊!你們幾個可算是立了一大功!”

一聽皇帝說這話,三人都有些面帶喜色,能讓皇帝高興,少不得一番賞賜。

其實所謂的種紅薯,拿這個就可以種了。

他小時候是在農村長大的,還去鄰居家的田裡偷挖過。

不知道這個時代的人是怎麼種植的。當時他在農村,父母和爺爺奶奶輩會把這個東西先收在地窖裡過冬,以免紅薯被凍壞,到了來年開春,大約也就是這個時候,氣溫在十幾度,就種到地裡進行培育,然後它會長出綠色的紅薯苗。

等紅薯苗長到30到50釐米,就剪下來,插到已經開墾好的地裡,再之後等到九月份、十月份就可以收穫了。

當然,紅薯的種類繁多,我們國家又幅員遼闊,所以有的在春季種植、有的在夏季種植。

這都不是關鍵,關鍵在於紅薯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最為顯著的就是耐旱、耐貧瘠、產量高,不挑地形,即便在山上也能種植。

從正常年景來看,一畝地種紅薯能產2500到3000公斤,也就是徐光啟所記錄的‘一畝收數十石’(明朝一石是150斤)。其產量是一畝稻田的十幾倍。

但,這個事呢要分兩面看。

第一,指望紅薯一到,就養活全國人民,那是開玩笑。

因為紅薯的熱量很低,不管你吃什麼東西,人體總歸是需要熱量的,紅薯的熱量只有大米等穀物的三分之一,土豆和玉米基本也是和紅薯一個水平,說得直白些,紅薯吃得再多,80%是水,那有什麼用?

所以不談熱量,只談產量,這是耍流氓。

另外紅薯沒有油,吃多了肚子容易脹氣,也就會導致一種情況,額,就是拉不出來……

所以即便紅薯後來成為一種‘美食’,但始終不能成為主糧。

因而想象中依靠這個推平全世界,更加不可能。其實在真實歷史中,紅薯在隆慶、萬曆年間已經傳入中國,到了萬曆後期以及天啟年間,官方都有記載陝西、河南、南直、山東、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各布政使司已經普遍種植紅薯。

但是,它並沒有能拯救流民遍地的大明朝。

從這個維度來說,人禍永遠是最大的問題,生產力很高的工業國家一樣有饑民。

不過話又說回來,

在溫飽仍然是個大問題的時候說紅薯口感不好、吃多了泛酸一樣是耍流氓。是完全不能理解災民所說的一種矯情話。

對於淪落到啃樹皮的人,能吃上這個就是升入天堂。

對於活在溫飽線上的百姓來說,大米、小麥之外如再種植一點紅薯,可以解決青黃不接的問題,甚至可以節省一點主糧進行儲備或是售賣。

對於整個國家來說,多出一種可以吃得食物,那總歸是好事情。

繼而就可以大大緩解如今尖銳的社會矛盾,老百姓穩住了,他推動各種各樣的改革措施、即便激進些也不會造成地動山搖的後果。

能夠養活更多的人、能夠增加社會的彈性,這是它的意義。而不是覺得它不能一直吃或者不能依靠它吊打全世界就認為它根本沒有價值,這屬於二極體思維。

所以在朱厚照的眼中,紅薯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戰略作物。

而此時,他正捧著,這個他前世吃都不想吃的東西,現在要小心對待。

“陛下,不必……不必如此。”孟櫻開了口,不夠不確定自己講得這話是不是得體,話到最後顯得底氣不足。

“為何?”

“因家父已經在老家培育種植,紅薯是剪莖作種,所以……”

“喔?”朱厚照懂她意思了,“這麼說,朕就是吃了它也沒關心。孟父,是這樣麼?”

“回……回陛下是的,草民知道此事極為重要,若不先進行培育種植,也沒有膽量來打擾陛下。”

“倒是聰明。”朱厚照忍不住贊了一句,有這個腦子才能辦成事,“不過朕就不吃了吧,眼下季節合適,你帶的這些還是都拿去培育。”

“是。”

“你說說,怎麼帶回來的,海外又是什麼情況?”

孟求中初次見到皇上,多少有些緊張,“草民回……回陛下的話,這些番薯是從草民從滿剌加國偷偷運回,當地有弗朗機人,這些也最早是他們帶到滿剌加國。”

“滿剌加國?”

朱厚照的地理知識開始遭遇考驗。

“是我大明屬國嗎?”

“回陛下。不是的,滿刺加國屬於暹羅王國,這些都是海外小國,與我天朝難以比擬。當地人也曾聽聞我天朝天子,他們心生嚮往,只是遠隔重洋,若不是為了求生的商人,一般人沒有膽子面對海上風浪。”

朱厚照忍不住笑,

這話後半段就屬於是胡說八道了。

不過現在的政治正確如此,他也不想花力氣去糾正這個東西。

實際上,滿刺加國就是後來的馬來西亞、新加坡那個地方,葡萄牙人最先到達這裡,然後就發生戰爭,也導致了該國的衰亡。

時間點,就在大明正德年間。

換句話說,歐洲人的炮火已經抵在亞洲人的腦袋上了。

包括呂宋島,也就是菲律賓,也是在本世紀被西班牙人侵略。

現在的大明朝經朱厚照影響,已經有了一個開海行商的利益團體,終有一天,來自大明的商人和來自歐洲的商人會撞上,按照這幫強盜的邏輯,你賺錢的生意,他們一定會動手搶和打。

或許那一天會比想象中的來得更早也說不定。

這些擺在一邊,

眼前這個紅薯還是讓朱厚照分外激動。

說一千道一萬就是三個字:要推廣!

他很自然的笑納了這個東西,讓劉瑾端到一邊。

然後對孟家父女說:“這樣的作物往後必定活人無數,孟求中,你所立之功,比你想象的要大。朕也向來賞罰分明,說吧,可有需要?”

“這個……草民不敢。”

“陛下富有四海。”梅懷古提點他一下,“你儘管開口就好。”

孟求中抬起頭,有些茫然,略帶耿直的說:“陛下,草民想要百兩紋銀。”

朱厚照和梅懷古一時愕然。

“缺銀子?”

“是,草民的女兒還沒出嫁,嫁妝還沒著落呢。”

孟櫻一聽是這麼回事,立馬鬧了個大紅臉,“爹!你怎麼能和陛下說這些?”

“哈哈哈。”朱厚照卻覺得頗為有趣,當皇帝久了,這麼樸實的人的確少見,“孟求中,這個條件朕答應你,朕還可以給你更多。只有一樣事,你要幫朕一個忙。”

“不敢,請陛下吩咐。”

“紅薯這個作物,只有你種過,朕找一塊地,你留下來把它伺候好。至於你在福建老家種植的那個,朕會下一道旨意,寫明方法,令當地知縣去伺候。你意下如何?”

孟求中一時猶豫,他本來想回老家的。

梅懷古則在邊上敲打,“孟父,這是陛下給的機緣,還不快謝恩?!”

老農也沒那麼多的主意的,而且他不敢拒絕,便叩頭說:“草民願意聽陛下的話。”

“好。劉瑾,你去取五百兩銀子過來,賞給孟求中。懷古,這兩人我交給你,你安頓好,若是願意住你府上就住,若是不願意的話,就讓人家自己成個家,在外邊兒住。等朕選好一塊地,到時候你領著他過去。”

“是!”

“好,下去吧。”

朱厚照沒有和他們講太多種植、推廣之類的事、以及以後會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人家就是一個想要紋銀百兩的農民,不關心那些。

這是他和朝臣應該關心的事情。

看著木盤子裡幾顆紅薯,他忍不住上手摸了摸,雖然說紅薯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它畢竟能吃、能養活更多的人,這對於他的帝王之志是有著極大的支撐作用的。

後世之人曾經探究過氣候和王朝更迭的關係,結果發現在漢唐之時,中原王朝都相對溫暖。

而且我們也都知道,亂世爭霸中,根據地小而貧瘠的一方總是不能夠獲勝,這就是‘力量’的作用。統治者當然是需要各種優秀的品質,但手握多少‘力量’才是更加關鍵的因素。在冷兵器時代,這個‘力量’可以相對通俗的表示為:

你有多少地、能產多少糧食、可以養活多少人口。

不管從哪個方面想,紅薯也屬於是重大事項了,需要一個專門的得力之人。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朱厚照慢慢摸著,眼神之中則有認真以及略微壓抑的激動與興奮。

“劉瑾,”

皇帝的聲音不似一般時候,此時顯得有些厚重。

“奴婢在。”

“明日一早,傳旨內閣、六部九卿入宮。除非離京,否則無故不得缺席。”

“是!”

卻說得了五百兩銀子的孟求中很是開心,

既然有了銀子,他也不希望住到人家家裡去,平海伯府的牌子實在嚇人,進去之後一會兒這個規矩、那個規矩,他這個人自在慣了,搞得不好萬一闖了禍那才是麻煩事。

梅懷古也按照旨意隨他去了,便在外邊兒給他找了個乾淨小院兒,不用打掃,直接就可以住進去。

等到外人走了,孟櫻才開始和她的父親撒嬌。

“爹爹也真是的,幹嘛在皇宮裡說什麼嫁妝,到時候滿京城都知道女兒嫁不出去了。”

“我不懂的嘛。天子那麼威嚴,又不敢撒謊。”

“那爹真要留下來伺候那什麼番薯嘛?”

“本來想走的。現在看來也走不了了。”孟求中走到門口,蜷縮起身子往地上一坐,接著像是想到了什麼,他把懷裡抱著的小木盒開啟了,隨後眼睛就開始放亮光。

“皇上還真是大方,我只要一百兩,他給咱五百兩!哎呀,這下咱不受那個窮罪了,等回去以後,爹給你找個好婆家,嫁妝管夠。”

“女兒還不想嫁人。”

孟櫻說起來也是有幾分姿色,剛入京的時候風餐露宿的當時有些憔悴,這兩年養在深閨,臉上是紅潤透亮,皮膚是白白嫩嫩的。

要說不好的地方,就是瘦瘦小小的,苗條是苗條了,但女孩子講究的是屁股大好生養,弄成個白瘦幼,媒婆要說不好了。

“說的胡話,不嫁人?不嫁人當個老姑娘啊!”

“那也不能剛見面就要女兒嫁人,兩年多沒見爹了,女兒陪陪你。”

“嗯。”這話聽著還算受用,想了想,孟求中又問:“那個什麼世子,沒有欺負你吧?”

“嘖。爹你又亂嚼舌頭。”

“看他不像好人。”

“這個世子才奸猾呢,他知道女兒和這個番薯有關,番薯又是皇帝在意之事,所以他注意的很。這兩年女兒也算是吃好喝好睡好。”

……

翌日。

乾清宮。

皇帝到的時候,殿裡面已經站滿了人。

臣子們也經驗豐富,有時候憑著感覺能大致知道今兒這事多大,像這一次,事情肯定不小,一個個都齊整得出現了。

“臣等參見陛下。”

“平身。都賜座吧。”朱厚照搓著手走了出來,他也不到上面去坐了,還是直奔主題。

一招手,一個太監端著木盤子走了出來。

“諸位愛卿,今兒宣召各位前來是有個喜事分享。你們先看看這東西。”他指了指,然後側過身讓他們都瞧得仔細,“可有認得的?”

正德年間,紅薯還沒進入中原。

朱厚照是人為的派人找了幾年才找到。

幾個大臣都搖了搖頭。

“陛下,此為何物?”王鏊拱手,慢聲細語的問道。

“這個東西名為紅薯,也可叫番薯。”朱厚照做手勢,讓太監往前,“諸位愛卿可以拿在手裡感受一番。是朕從海外讓人帶回來的。摸上去有些堅硬、清涼,當然也有些粗糙。”

“有何功效?”

“可以吃。”

楊一清首先拿起來,他湊在鼻子上聞了聞,“無味。”

“口感是甘甜的。”

“陛下……?”

“額,楊閣老,這個不要吃,朕只有這麼幾個。而且生吃比較堅硬,你們的牙容易崩掉。”

“喔……”

楊一清之後,王鏊、王炳也都拿過去端詳了一番。

“陛下,這種果子,是在樹上結,還是在地裡長?”王鏊也好奇。

“地裡長。畝產可達30石至40石。”

皇帝是輕飄飄說出這句話,但是殿裡所有的大臣聽完都驚了。正常的稻田,畝產也就是2石、3石。

“陛下說的是三十,不是三、四?!”韓文驚站了起來,忽然間就對紅薯特別的重視起來。

朱厚照背著手笑道:“如果是三、四石,至於朕這麼一大早,宣召六部九卿至此麼?”

躁動,氣氛還是有些躁動。

顧左問道:“陛下從何處得到的此物?又怎知可以畝產三四十石?”

這等事情,乍聽起來還是太離奇了。

“實際上在數年之前,朕已命錦衣衛暗中謀劃此事,行動代號即為紅薯。昨日,朕召見一福建老農,這幾個紅薯便是他帶回來的。至於說畝產,紅薯在海外之國都能有這樣的產量。”

“如此,那可以代替大米、小麥?若大明兩京一十三省都改種此等作物,每年的糧食豈不是可以瞬間也翻上十倍?”

顧左不知其特性,這樣推斷也在常理之中。

朱厚照看其他人也會頻頻點頭。

“事情,倒也不會那麼簡單。”王炳說,“此物名為紅薯,是海外之物,是否適合我大明百姓食用還是兩說。臣以為,可試行之。”

王炳雖然不是那麼討喜,但說話卻往往言中關鍵。

“朕,今日宣召諸位進宮,就是為了試行之。紅薯的產量高是其一個優點,另外還有一個便是土壤肥力不那麼強的土地也可種植,所需的水也遠遠少於水稻。這是可以給大明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作物。此事關係重大,需內閣、各部協力推進。”

“老臣,願領此重任,為陛下分憂解難。”韓文是戶部尚書,這種事請他當仁不讓。

“戶部是要的。”

內閣三人聽了這話也明白了,除了戶部,還要內閣。

不過他們剛要說什麼,朱厚照已經先開口,“此事,朕意委任一人專門負責,不僅僅是協調、負責,更要深入其中,正如王閣老所說,此物是個新鮮玩意兒,怎麼吃還不知道。怎麼種就更是學問巨大。”

所以這樣一來就不適合內閣的閣老了,畢竟他們每個人都身兼數個重任。

實際上朱厚照想到一個人,便是楊廷和。

楊廷和原先在軍機處任職,後來西北的戰事結束以後,作為皇帝心腹的他,調任詹事府詹事。但現在哪裡沒有太子,所以他是哪裡需要往哪兒去,經常性的還會代表皇帝出差,離京處理專門事項。

楊廷和有一個優點,就是腦子非常清醒,條理、邏輯從來不亂。

而且這些年他各類官都當過,亂七八糟的事處理了不少。

所以實際上朱厚照還有另外一重打算,就是調其入閣。他現在一身的奇怪經驗,除了當閣老,其他的各個衙門都不太適合。

殿裡的人都在等著皇帝宣佈,朱厚照也就不賣關子,“紅薯培育和推廣之事關係重大,是朝廷最為重要的政務之一,朕以為詹事府詹事楊廷和可堪一用,並增補其入閣,專辦此事。”

這麼說來,是因事入閣,這也是頭一回了。

大臣們再細細看了眼那東西,陛下這是透過‘因事入閣’來體現對新作物的重視了,妙。

楊廷和今日也在,他這個閣入得很是意外,主要朝中還有韓文這樣的老前輩呢。

“微臣,謹遵陛下聖意!”

朱厚照說道:“尋一處合適的田地,種植生葉以後,遞個摺子上來,朕要去看。”

這話講得還是延續一貫的風格。

“諸位愛卿,且與朕都保持一點耐心,幾年以後我們君臣再瞧,大明必會因此而有天下更新之象。”

糧食、人口、戰馬、火器……這都得有,他這個正德皇帝可不是打敗了韃靼就了此一生的人。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