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從來都不是一個殘暴的人,至少他自己認為不是。他有現代人對生命起碼的尊重,所以他限制錦衣衛那些慘無人道的酷刑。

其實《皇明寶訓》裡有明言:元以寬仁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勐,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勐,寬勐相濟,惟務適宜爾。

這裡的寬,不是指對百姓寬,而是對官員寬。

但朱厚照限制錦衣衛,說起來也可以講是違背祖訓。這怎麼就沒人說道呢?

除了酷刑,像前些年和他作對的吳寬、程敏政這些人,他也沒有說直接殺掉的。近些年劉大夏也是關在牢裡、劉健還當著官……

什麼意思?

後世人都說大明文官毀了天下。這話是站在皇帝的角度來說的。其實站在文官的角度看一下,大明皇帝也沒幾個正常的。

人們只喜歡那種一點私心都沒有,全心全意只為了國家的忠臣,這樣的人當然需要讚頌,但是作為皇帝如果以這種心態去要求臣子,不僅達不到目的,而且會異常痛苦。

因為一個人最大的私心,就是讓其他人無私。

基本上,朱厚照還是一定程度上認同大臣的,而且明朝在弘治正德年間,還沒有出現後期東林黨的那些破事。

但是這一切都不妨礙他今天他下旨殺人。

弘治十七年他也下旨殺人。

因為他要‘做事情’,事情一旦開始做,就不能停。要麼就不做。

這是朱厚照的理性。

從感性上來說,推動開海到這個程度,他作為皇帝不斷的展示決心,但還是不斷的有反抗,甚至於他已經當著重臣之面明言:再有阻撓者,朕必殺之。

結果還真有人跳出來。這屬於和他槓上了。

他就是脾氣再好,也不可能沒有一點情緒。

既然如此,那就殺掉好了。

宮裡的太監拉他去午門的時候,一眾官員都心中發寒,這是新君第一次當庭誅殺大臣。

朱厚照從奉天門回到乾清宮之後,其實也帶著一些火氣,他掐著腰來回走動,少了點坐下來的定力。

“陛下,戶部侍郎顧左求見。”

朱厚照本想說不見,但顧左不是外人,還是宣進來看他怎麼說。

顧侍郎進來之後,也沒有往日面見皇帝的輕鬆,邁著小碎步低頭走路,到了近處便跪在地上。

“微臣叩見陛下。”

“見朕何事?”皇帝的語氣明顯生硬。

“微臣斗膽,懇求陛下能暫息怒火,降下恩旨,赦免楊歸儒之死罪。”

朱厚照眉頭一跳,“皇帝說過的話,是可以不算數的嗎?”

“陛下金口即開,自然不可改易!”顧左後背開始流汗,說這個話他也是擔著天大的干係,但文人總歸是要有些骨氣,該說的話他一定要說,“只是楊歸儒在戶部任事頗為勤勉和用心,臣不願看著朝廷的棟梁之才即刻身死,也不願看到陛下將來後悔!”

朱厚照沉默了半響。

當皇帝,總歸會遇到這樣的狀況,這個世界是複雜的,並不都是善惡分明,難道所有的壞人都是反對你的,所有的好人都是支援你的?

錯。

更多的時候這話只能反過來說,即所有反對我的都是壞人,所有支援我的都是好人。

“顧愛卿,朕願意相信你說的話是真的。”

顧左內心感動,皇帝在盛怒之下還能聽進去他的話,這也是他意料之外的事,“陛下聖明之君,臣愧對陛下!”

朱厚照坐在龍椅上想了一想,緩緩出聲問:“可你覺得……開海重要,還是留下一個有能力的大臣重要?”

顧左神情一怔。

帝王無情,但怪不了帝王。

“下去吧。朕想一個人靜靜。”朱厚照捂了捂腦袋。

顧左說的話應當不是假的,楊歸儒這個人在戶部大機率是幹得比較好的,不然顧左也不會冒著殺頭的危險過來求情。

所以他相信。

但皇帝有時候為了國家連自己的親人都殺,更何況一個潛力型官員?

朱厚照不喜歡殺人,但是他從不在關鍵的時候做一些婦人之仁的事情。

話到這裡,顧左也明白了。而且一向意氣風發的皇帝在他的面前竟然流露出悲傷的神色,這是以往非常少見的。

“請陛下,寬慰,保重龍體要緊。”

皇帝撥了撥手。

顧左則有些驚魂不定的離開了。

李東陽、謝遷、韓文和楊廷和等一眾大臣也沒有走遠。他們原本以為顧左今天要是進去,都不一定能好好出來,沒想到倒也安然無言。

韓文上前,倒沒說什麼話。就只見顧左搖了搖頭。

“看來陛下真的是動了盛怒。”

盛怒嗎?

顧左原本也這麼以為,但他現在倒有些不太確定了,“陛下,是想得清楚的。大司徒,楊歸儒的身後事,交予下官來辦吧。”

韓文擔心,“這樣,會不會惹得陛下不快?”

“不會。下官是替陛下辦的。”

這話說的很有內涵。李、謝、韓、楊四人都差點沒聽懂。

當然到最後也是一聲嘆息,帝王之路也不是好走的。

十一月,午門外,南方小雨,北方晴天,陽光照耀的大刀刺眼,一刀噼下之後,畫面定格。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皇帝動刀殺人,幾乎將這件事情定了性。

沒有誰能夠真正反對皇帝,浙江的士子想集體這麼做,所以他們集體失去了功名。

今日的京師也一樣肅殺,

顧左親自督人收殮了楊歸儒的遺體,這些動作他可以做。

但朝廷不可能給楊歸儒任何的死後之名。不管他生前是非功過。如果要說錯,就是他不該在這個時候去試探皇權的硬度。

各路官員將自己的看法放在肚子裡,如果要表達,也僅僅是追憶一下楊歸儒,其餘的還是照著皇帝的意志在旋轉。

如此大事,轉送聖旨的人不敢耽擱片刻,震驚天下的訊息像是一陣風一樣快速刮向南方。

先前還有些聲響的南直隸地區沉默了下來,浙江更是一片死寂,

對於很多人來說,死其實沒可怕到那個程度,但革掉功名則是誅心,他們從出生開始就被家裡的長輩教導,要讀書考科舉,將來做官以後光宗耀祖。

現在這條路被斷絕了,就像一個人失去了生命的追求,哪怕還喘氣,但痛苦萬分。

聖旨中還提到,不需要把黃思過、李旻這些人帶去京城,理由很簡單,朕不想見。

浙江的官府接到旨意以後,一時間也有些傻眼,他們這些人別說自己做了,就是見都沒見過要拿掉這麼多人的功名。

谷大用倒是還湊近了說:“中丞,司禮監傳來的訊息說,陛下還在想,浙江這麼多士子失去了士紳的身份,這樣浙江的錢糧明年要比往年有不少增長才是。”

這是一種提醒。

因為王瓊和劉瑾似乎有些關係。

皇帝這個心思沒有寫在聖旨上,但心裡頭有了這樣一個印象。所以如果明年浙江的錢糧不增長,對於王瓊來說就是一個危險因素。

這是很正常的邏輯,納稅的人增加了。別看就幾百人,這幫人家裡的地都多的很。

王瓊頭疼,士紳的身份實際上還會有土地投獻這回事。

現在這麼多人失去了身份保護,意味著浙江在接下來就會有大量關於土地爭端的桉件,這是關乎百姓切身實際的事,相當不好處理。

因為投獻給這幫人不再能夠優免了,那自然是要收回來。但是這收,可不容易。

當然,這些不關毛語文的事。

黃思過、李旻、李志這些人都從大牢裡放了出來,

毛語文自個兒去放的。

這三位書生還是注重文人的體面,他們不哭不鬧,在牢房裡也是沉心讀書。

“朝廷赦免了你們的死罪。”

幽暗的走廊裡,毛語文的聲音還有些迴響。

這三人都有些發愣,像是不敢相信這回事。

黃思過最先反應,“那麼先前,被殺害的那四人呢?!”

毛語文滿不在乎,“算是他們命不好。”

“賊子安敢如此囂張?就不怕將來遭報應嗎?”黃思過起身怒斥。

“最終你會感謝我的。因為那麼多人活著,還不如死了的幾個人。”

說話間,毛語文將身後跟著的三名錦衣衛招了過來,他們三人一人手裡有一個木盤,木盤上是一套衣服,只不過不是什麼好衣服,粗布麻衣,普通的緊。

“脫下囚服,換上這套衣服,你們就可以離開了。”

換上這套衣服?

三人全都不解。

李旻拱了拱手,“副使,這是何意?”

“朝廷的規矩,農戶一家經商,則全家皆不許穿絲綢羅緞。”毛語文都調查過他們的,“三位家裡,應當是有商人的吧?”

明朝商人地位最末,這是朱元章的規定。

看他們還是不解的神色,毛語文就不再賣關子,“陛下聖旨,浙江所有聚眾鬧事的官員,一律革去功名,同族之中的子弟也不許再科考。以後,絲綢羅緞你們是穿不得了。”

黃思過、李旻和李志聞言大驚失色,“你說什麼?!”

他們這些人可以說寄情山水,畢竟考上了、看過了山頭的風景,但宗族裡還有那麼多後輩呢?而且還有他們自己的兒孫,如果不能科考。

“陛下當真下了這樣的旨意?”李旻萬分不信,“我也在陛下身邊伺候過,陛下通情達理、心懷仁德,怎會下此旨意?”

“通情達理、心懷仁德?陛下不斷表露了朝廷要開海的堅決意志,派總督、查要桉,訓斥了勳貴、查辦了宗藩,種種跡象都表明陛下就是要辦成這件事,你們難道看不到嗎?”

“不,你們看得到,但是你們不答應,不答應還妄想要反對,朝廷花了這麼大力氣,最後就要看在你們這幾百個讀書人的面子上不做這件事了嗎?!”

砰!

李旻跌坐在了地上,他本來就擔心錢塘李家,這下更加完蛋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