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乾清宮進去向西,走過一段漏光的廊道就是侍從室和皇帝平常召見大臣的地方。

內閣、軍機處並六部九卿的其他主官排成兩排等候,一眾人都是大紅官袍。

過了一會兒,西暖閣裡走出個太監,行了個禮說道:“皇上有旨,進吧。”

有這句話,兩排的大臣正了正官帽,邁著步子也就進去了。

年輕的皇帝剛剛洗漱好,他今日穿著明黃色龍袍,胸前、肩頭都有龍形狀,腰間是玉帶,頭上的烏帽被他摘下放在一旁,顯示出少年人明亮的額頭。

少年天子,朝氣十足,但神情輕鬆的搓著手,其實表現得都是沉穩。

“微臣參見陛下。”

皇帝在踱步,正好側對著大臣,左手擺了擺,一聲中氣出來,“都平身。”

“謝陛下!”

朱厚照從桌上挑了一個奏疏,先給劉健,不管現在朝堂因為軍機處的事有多少流言蜚語,他畢竟還是內閣的首揆。

“……這是朕讓侍從室整理的,自弘治十一年始朝中大臣給朝廷上的諫言書,其中包括劉閣老弘治十二年所奏御虜安邊之策、李閣老弘治十七年所奏民情實狀、謝閣老弘治十四年所奏民事七條,甚至還有劉大夏所言兵政弊端、當年馬文升所言的兵備八條、楊一清上言修舉馬政、另外各部主事、御史以及地方要員所奏的力言弊端之疏……如此種種,僅從弘治十一年以來就是連年不斷、數不勝數。”

“可到目前為止,朝廷有過什麼改觀嗎?可能馬政有,那是朕花了大心思,批示了數百道奏疏才有的一點兒小成績,其他呢?馬文升任兵部尚書就說過兵政弊端、劉大夏也說,再到如今的王尚書,朕估計他醞釀著,過兩日也會再上一疏……”

“列位愛卿,朝廷可不能陷入一種年年說問題,但年年有問題的怪圈,咱們君臣敲鑼打鼓的、似乎很愛民、似乎很勤政,但叫了半天除了嘴動,其他一個不動,這絕對不行!朕的意思,你們都明白嗎?”

“臣等明白,陛下聖明!”

朱厚照抬了抬手,指著比劃出了個“三”的手勢,“所以今天,咱們君臣要解決兩樣事情,第一,就是搞清楚朝廷究竟有哪些弊政?你們都是幾朝的老臣,其中也有人是先帝當著朕的面指給朕,叫朕以為股肱的國之柱石。大明朝現在有什麼弊政,這些應當都逃不過你們的法眼吧?劉閣老、李閣老、謝閣老,當日之景就在乾清宮,你們可要一展胸中之墨啊!”

劉、李、謝三人不敢託大,“蒙先帝不棄和陛下信任,但有所需,臣等一定盡心竭力。”

這意思就是大明朝究竟哪兒出了問題,皇帝說、你們也說,都開口、都表態。

“第二,就是怎麼辦的問題。這是朕一向的風格,出問題不怕,忽視問題才可怕。所以咱們君臣既然把大明朝的弊政一二三四五都列出來了,那麼就要解決。但問題那麼多,總歸不能短時間內全都解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輕重緩急的也要分一下,所以說今年解決什麼?明年解決什麼?這都要想清楚、說清楚、寫清楚,不能含湖。譬如說兵部的弊政,朕知道沉痾已久,不是一兩日形成的,那麼這些沉痾是分三年解決呢還是五年解決呢?這也要定。”

“陛下!”王敞新任兵部尚書,正是要幹出實際的時候,所以出聲道:“兵部自臣以下,一定以陛下之聖旨為先,該改的改,該整治的整治,要說見動靜,三五個月也足夠見動靜了。”

“有你這句話就夠了。”朱厚照開始贊了他一下,“反正意思就這麼個意思。第三,就是要商量怎麼解決。具體的問題具體分析,提出的辦法也要切合實際,不說藥到病除,至少症狀得緩解。所有的這些都要列進朝廷的年度計劃裡。”

“朕的意思,這些計劃朝廷不妨多花些時間,謹慎些、仔細些,反正時間也不急在這一時,必要的話,再開擴大會議討論也是可以的。眼下的要緊之事,就是那麼多的弊政當中,對大明朝來說最為緊要的是什麼,討論好之後朝廷先出一個三年計劃,說好三年後要達成什麼目標,當然,弘治十八年的目標也要有。”

朱厚照這番話,算是把事情都講清楚了。但事情到這裡並未結束,接著他又開始點名,“這件事要做成,本身就不容易,非朝廷重臣不能為之。朕的意思,成立一個專門的小組負責此事,具體事務由組員辦理,內閣、軍機處、六部九卿主官都列為組員,不得推辭。”

這個步驟必須要有,否則皇帝一大段話說下來,具體的事情也不知該誰去弄,現在人名字落下,到了那一天,皇帝問起來沒有什麼結果,那麼問責也就有了理由。

這一眾官員以往都沒遇到過這樣的模式,但皇帝這樣說了,那可就是聖旨。

劉健老成持重,他發言道:“臣以為陛下所慮得當,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許多事是要提前想好。不過,陛下剛剛提及朝廷所存在的弊政也該分個輕重緩急,具體哪些是輕、哪些是重,臣以為這倒是緊要的。”

“嗯,不錯。輕重放錯了,咱們這些人的力氣也就是使錯了,事倍功半,得不償失。”朱厚照又轉向他們問:“有沒有哪位有不同意見的?如果沒有,那麼這個小組就此成立,到時候會有任務分下去,一年之後,朕可要照章查人了。”

眾人心頭一凜,如果是以往弘治皇帝講這個話,其實也還好。但現在換成了這位陛下,他可是什麼都幹得出來的。

“陛下!”

禮部尚書林瀚出列,“張總憲和大司空都因公離京了。都察院和工部的那些事,是否也要等他們二位回京才能瞭解的清楚?”

這時候韓文說話,“內閣遞個東西告知他們一聲吧,政務需要…朝廷總是有幾個主官不在京的,自古也沒有陛下等臣子的道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朱厚照點點頭,這倒是的。

既然此事定了,王鏊就不再猶豫了,他之前已經和李東陽討論過這件事。

“啟奏陛下,吏部所轄倒有一樣事一直在臣心中藏著,都快要成臣的心病了。便是這冗官之弊,冗官的俸祿支出不僅會加重國庫負擔,而且同職多人,往往造成人浮於事、互相推諉,朝廷原本定好的事放到下面,就是你推我、我推你,最後就不了了之,實在為朝政一大害矣。”

朱厚照點點頭,這算是個問題。

劉健出言道:“冗官之弊,歷朝歷代皆有,要想根除依老臣看也是難上加難,不過老天官既已提出,做些扼制、緩解也是應當的。”

朱厚照作為皇帝這個時候下決定,“可以每年定個計劃,按照一定的數量裁減。治大國若烹小鮮,一次性裁減太多,總是會引起一些非議,但吏部可以分年,一年裁減多少,定個數報上來吧。”

“是。”

到此,朱厚照也算是有點信心了,“這叫積小勝為大勝,朝廷在各個方面都能有這些改變的話,國庫不至於那麼空、百姓也不至於那麼苦。繼續吧,這些工作繁瑣,但不得不為。”

……

這是個大會議了,

朱厚照之前就交代過,朝廷要花上幾天的時間,這麼多人,專門的討論這個事。

大臣們也奇怪,皇帝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本是貪玩的年紀,但就是耐得住性子,聽大臣講那些政務的具體細節,有些不夠細節的他自己還要問。

乾清宮是炭火進進出出、熱茶也進進出出。就是不見有官員出來。

因為皇帝談性越來越濃,從上午說到下午,連個中場休息都沒有。

一直到刑部尚書閔珪的腎受不住了,他憋了半天,額頭都開始冒汗,才拼著性命和朱厚照告饒,“請陛下恕罪,臣…臣想小解。”

朱厚照一愣,他第一反應聽成的是‘臣想小姐’,搞得他都一愣,直到看閔珪那憋尿的樣子才忍不住笑了起來,“真是,朕給忘了。乾脆休息一刻鍾的時間,想小解的都去一趟,之後咱們再繼續。”

還繼續……

林瀚歲數也不小了,扶著李東陽一點一點的往外走,並說道:“陛下,真是勤政啊……”

李東陽舌苔發苦,但什麼也不敢說。

皇帝勤政,這在儒家道德觀念中是聖君的表現,誰也沒辦法就這個事說出問題來,但問題是現如今這位正德皇帝,他特別會分配任務,有什麼事就要攤派下去,

而且他是皇帝,皇帝勤政了,心思就多,一會兒要搞這個,一會兒要搞那個,他們這些人現在已經過不了什麼輕省的日子了。

劉閣老一輩子認真苦學,聽不得這種話,“陛下熱心政務是萬民之福,咱們做臣子的只有竭力輔左。”

剛講完這話,他走路腿一軟,還好邊上的謝遷扶住了他,“劉閣老小心。”

原來是剛剛一個姿勢,腿麻也不自知。

那邊朱厚照,他是往乾清宮的深處走去了,他是皇帝,這裡面什麼都有。

養成習慣以後,他什麼事都等著皇上來給他想好,然後他照章辦事……其實也不是辦事,是轉達給自己的屬下,讓他們幹。

如果是這樣,他們上傳下達一下倒是輕鬆了,朱厚照這個皇帝豈不是要累死?再好的身體也受不住那樣苦熬。

所以他其實就管兩件事,一個是定方向,一個是定人,方向一定,人一用對,這樣皇帝當得才有的放失。

……

……

這樣的內部會議,連續開了四天,這幫老頭給朱厚照整得臉蛋兒都發腫,侍從室那邊也記錄了幾十條朝廷可以改良的弊政。

這些東西拿到手裡,朱厚照就開始安排,他眼睛掃過這幫人,說道:“從明日開始,三年規劃起草小組就要正式開始嘗試起草這樣一份指導朝廷未來三年執政方向的綱領性檔案。這份檔案要定目標、提要求、給出具體的實施措施,還有一點,要簡單明瞭,不能寫成《滕王閣序》,太過深奧的話萬一有人理解有歧義,在府、縣具體實施時做錯了方向,那就弄巧成拙了。”

“另外,等東西拿出來以後,朕會在大朝會之時公佈,同時以公文形式向各地分發徵求意見稿,大明朝地大物博,不同地方的情況不一樣,總是要根據實際來才好。”

劉健心裡嘆氣,“陛下,若是這麼多的流程,等它正式成文,或許都是夏天了。”

“……規劃期限從明年開始如何?”王鏊提了個建議。

朱厚照想了想也有道理,像這種東西,都是提前很久開始搞的。要麼不搞,要搞就細緻些,總比弄了個粗糙的爛大街貨,最後實施起來到處漏洞的好。

“准奏,今年就以起草這份檔案為主,正式的規劃日期從正德元年開始!咱們君臣都是第一回做這樣的事,略有些生疏也是正常的,多搞幾個三年規劃也就好了。”

有幾位老臣在心裡哀嘆,後面還要連續不斷地搞?!

劉健也沒其他意見了,既然可以明年開始正式做,事緩則圓,他也不必那麼急了,萬一忙中出錯也不好。

雖說累了點,但皇帝的這個提議他是完全贊同的,治國就好好治,把計劃、目標全都列好,一點一點去做。這麼大的國家,總不是今天有想法,明天立馬就落地,後天譁一下國家就強大了,那是遊戲,一點兒都不真實。

就為了攢起這麼楊尚義那支部隊,朱厚照還是傾舉國之力,花費了好幾年時間呢……當然效果也是顯著的。

這支部隊餉銀足,軍學院學生的比例高,拉起來就打仗的能力還是有的,所以聖旨一到,他就直接率人出發,往固原去!

===

今天也是四千字,幾天沒怎麼閤眼,困死了。

明天恢復正常。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