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四十多個小時的飛行,飛艇終於抵達了柏林。

在柏林上空,李思明看到有好幾艘飛艇正在高空中飛行,地面那個巨大的起降場地上則停著更多。在中國一步步地在全國開闢航線,用飛艇加快國內交通運輸的效率的時候,德國也成立了自己的飛艇客運公司,不過他們的目標是全世界。

對,全世界。

中國實在太大了,這個時代最快的列車從廣州跑到北京,少說也得一週以上,如果是普通的事情還好,但碰到緊急的政事,官員肯定行等不了這麼久的,很多商人也不願意把如此寶貴的時間浪費在趕路上,所以發展國內飛艇客運是很有必要的。但德國不一樣,此時整個德國的領土面積比起中國的雲南來大不到哪去,而且鐵路系統十分發達,飛艇客運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很必要。所以他們從一開始就把目光瞄準了全世界,這三年來不斷推出一款又一款新設計的飛艇,體積一款比一款龐大,載重一款比一款厲害。在1913年7月的時候,一艘齊柏林飛艇便實現了從德國本土起飛,搭載著四十多名乘客飛越大西洋,最終在紐約降落的跨洲際飛行,舉世震驚。現在德國已經和二十幾個國家簽訂了協議,那些國家都對德國飛艇開放了領空,此舉大大加強了德國與全世界的人員往來。

不過,那些國家可能不知道,這些巨大的齊柏林飛艇今天能滿載著乘客飛艇他們的領空,明天就能裝滿炸彈對著他們的城市狂轟濫炸!

是的,德國所製造的每一艘飛艇都是可以裝著幾噸炸彈飛抵數百公裡之外的城市進行毀滅性轟炸的!

只不過,德國人把自己的獠牙隱藏得非常好,除了中國,沒有一個國家意識到這些飛艇一旦轉為軍用將會對一座城市造成何等可怕的打擊。不得不說,德國人的保密工作做得真是太好了。

王小曼同樣沒有意識到這些飛艇看似人畜無害的表面下隱藏著何等可怕的威力,她欣賞著那些飛艇那巨大得彷彿可以遮蔽天空的身軀,說:“他們的飛艇比我們的要大得多呢!”

宋雨薇說:“好像也比我們的要快一些。”

李思明說:“這並不稀奇,要知道,我們的飛艇可是從他們這裡進口的,他們自己用的比起出口給我們的來先進一些,那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王小曼覺得他說得有道理,有些嚮往:“我們什麼時候才能製造這麼先進的飛艇啊?”

李思明說:“快啦,早就讓國內航空技術部門著手仿製了,運氣好的話,今年年底之前就可以看到我們的飛艇在北京上空慢慢飛過了。”

其實飛艇這玩意兒技術含量並不是很高,它所使用的材料也並非很先進,只要願意下苦功,中國完全可以仿造出來的。不過元首閣下明顯對這些曾在對俄戰爭中立下大功的飛艇不是很感興趣,遲遲沒有成立專門的研究小組進行研究,直到去年四月,實在拗不過一幫飛艇痴迷者的強烈要求了,才不得不撥了一筆錢,成立了飛艇研究小組,著手仿製齊柏林飛艇……如果他早點撥錢下去的話,只怕現在國產的飛艇早就試飛成功了。

在李思明看來,飛艇使用成功高昂,別的不說,每一個架次的飛行都要消耗掉大量的氫氣,這玩意兒的製造成本可不低喲!最要命的是它並不安全,不管是貯存在飛艇內部的氫氣還是用來容納、密封那些氫氣的用帆布做成、表面塗著鐵粉的外殼,都很容易著火,而一旦著火,整艘飛艇將變成一枚巨無霸型燃燒彈,飛艇上甭管有多少人,都得死清光!以前用它是沒辦法,現在轟炸機都出來了,在轟炸機的基本上改動改動,運輸機將橫空出世,這玩意兒的速度、靈活性和安全效能都比飛艇強太多,既然如此,為什麼不選擇運輸機,而非要選擇飛艇呢?

不過……

用它來運送一些珍貴的貨物倒是沒問題的,畢竟它的航程和續航能力是這個時代的運輸機無法媲美的。有鑑於此,飛艇還是有必要仿製的嘛!

飛艇在柏林市效的起降場降落,克洛給帶著這一家子,很低調的進入了柏林。

此時的德國,經濟正處於高速發展期。委內瑞拉和伊拉克的石油大發現讓德國獲得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石油資源,他們放心大膽的生產了大量的轎車、公共汽車和載重卡車,把戰艦由燃煤發動改成了燃油發動————謝天謝地,那些龐大的戰艦終於不用再每次出海都帶著幾千噸燃煤了。這些都為德國的經濟提供了新的增長點,在很短時間內,德國的經濟就擺脫了滯脹,開始高速增長了。

李思明注意到,有長長一隊卡車滿載著全副武裝的德軍士兵,正從馬路上緩緩開過。

這些卡車普遍比國內用的要大上很多,如果說國內的軍用卡車一輛一次只能載十個人,那麼這些德國軍用卡車一次在二十幾個都不成問題了。他有些驚訝的問:“這是你們的新型卡車?”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克洛維公爵說:“是的,這是我國汽車公司在去年3月份剛剛研制成功的新型卡車,載重為3.5噸,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卡車了。”

李思明若有所思:“這玩意你們怕是生產了不少吧?”

克洛維公爵笑而不答。他當然不會告訴李思明,這玩意德軍一口氣訂購了8000輛,這還是第一分訂單,等這8000輛卡車交付完成之後,還會有更大的訂單。因為德軍發現,這玩意比起四輪馬車來實在是太好使了!它不僅跑得快,裝得多,而且非常的結實,只要保養得當就不會出毛病。同樣是一門150毫米重型榴彈炮,用馬匹想拉動它的話,至少要七八匹,而用卡車要拉動它的話,一輛就夠了。它不僅在效率上完爆馬車,在使用成本上也同樣如此。幾匹馬看起來比一輛卡車要便宜得多,但我們也得考慮一下,這些馬都是要吃東西的,尤其是重型挽馬,那胃口大的驚人,一頓的飯量頂了十幾名士兵,而且不幹活的時候也要吃這麼多,誰受得了?卡車就不一樣了,不幹活的時候可以把它們停在停車場裡,,一兩個月不去碰它都不會有事,因為它不需要吃飯,只要在使用的時候把油箱給加滿就可以了。

德國現在確實有嗎?一點都不缺!

所以他們理所當然的選擇了卡車。

李思明問:“那你們肯定也生產了很多拖拉機了。”

克洛維公爵說:“也沒多少,全國加起來也就1萬多輛吧。”

李思明忍不住**一聲。1萬多輛那還叫沒多少啊?中國算是最早把拖拉機大量投入到農耕中的國家了,可截止到現在,整個中國的拖拉機加起來也才剛剛突破了3000輛!就這農業部門的人還有普大喜奔,高興的跟過年似的,再看看人家德國人,不聲不響就搞出了1萬多輛……

這對比未免也太慘烈了一點。

一直以來歐洲都保持著馬耕的習慣,馬在歐洲人的農業生產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歐洲人要它他拉犁、運送貨物,沒有馬基本上是什麼也幹不成。德國自然也不例外,一直都是靠馬耕地的。本來就沒什麼問題,可問題是,當戰爭爆發之後,大量農村的青年被動員入伍,開往戰場,廣大農村就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小孩了,婦女成了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指望她們像壯年男子那樣驅趕著高大的馬匹犁田、運輸穀物,那未免有點強人所難。於是,隨著大批大批農業人口的離開,德國的農業生產遭受了沉重的打擊,糧食產量一路下降,原本過得還算富裕的德國人開始餓肚子了。最終,由於餓的實在是受不了了,再加上戰場節節勝利,毫無勝利,希望已經絕望了的德國人終於造反了,發動兵變趕走了他們的皇帝,向協約國投降……德國就這樣輸掉了這場對他們而言至關重要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其實並不是輸在軍事方面,因為截止到德國投降那一天,戰火仍然在法國境內燃燒,他們其實是輸給了自己的胃。

但如果德國大量使用拖拉機取代馬匹來工作的話,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那些婦女用馬匹犁田可能會比較吃力,但是讓她們開著拖拉機翻地的話,那是一點壓力都沒有。這也就意味著哪怕大量農村青年應徵入伍了,有這些拖拉機在,農業生產照樣可以正常進行。

對於協約國而言,這絕對不是什麼好消息。

德國在無意中做出的改革還遠遠不止這一點。在大力推廣拖拉機耕作的同時,他們也在利用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發展化肥工業。這兩年德國的化肥,尤其是鉀肥和磷肥的產量,那真的是跟坐了火箭一樣狂飆。大量化肥的使用意味著德國糧食產量將會大大提高,這次世界大戰,德國不會再缺糧食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