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眼淚終究是沒有流成,因為我們的李大將軍的淚腺特別倔強,想榨出幾滴眼淚來並不容易……

同時還因為那幫鐵公雞捨不得給他投資,讓他心裡憤憤不平,沒有想辦法給這幫老殭屍挖坑讓他們傾家蕩產就算好了,還給他們抹兩滴鱷魚眼淚?想屁吃!

總之吧,李大將軍這次宴會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他原本還打算好好宣傳一下自己的新專案,拉一些投資,結果碰到了一幫鐵公雞,一毛錢的投資都沒拉到,還被灌了一肚子的酒,真的是虧大了。

宴會散了之後,他回到住處,忍不住跟韓小七和劉星抱怨:“那幫傢伙也太摳門了,我把這麼好的賺錢專案擺在他們面前,他們也捨不得投一分錢,真是氣死我了!”

劉星說:“這大概就是越有錢越摳門吧?”

李思明瞪了他一眼:“我懷疑你在內涵我!”

劉星脖子一縮,賠著笑臉說:“怎麼可能呢?你慷慨,你是全世界最慷慨的人了!”

李思明哼了一聲,嘆氣:“為什麼像我這麼慷慨的人就不能多幾個呢?這檔我也就用不著為拉一點投資而傷透腦筋了!”

韓小七和劉星對視一眼,都在對方眼裡看到了彼此想說的話:

“你想屁吃!”

像李思明這種敗家子已經算得上是百年難出一個了,他還想多幾個?想得真不是一般的美。

李思明在南京逗留了好幾天,終日飲宴不斷,前來拜訪的南京名流絡繹不絕,幾乎將他下榻的宅子門檻都給踩爛了。前來拜訪他的人裡,有些純粹是想巴結他,從他這裡撈點好處,但更多的是想走後門,希望能從他這裡撈個一官半職。李思明對這種白嫖的行為十分鄙視,你大爺的,老子這個官都是花了幾百萬兩銀子買來的,你們居然想一分錢都不掏就從我這裡弄個一官半職?想得也太美了,趕緊回去清醒清醒!

非常有原則的李大將軍對這種走後門的行為沒有半點好臉色,來者通通送上一門熱氣騰騰的閉門羹。

當然,他試圖拉點投資的企圖也落空了。如果他想建個紗廠、面粉廠咐的,估計會有不少人投資的,但是他要搞的不是鍊鋼廠就是鐵路,最不濟也是碼頭,都是投資大回報慢的專案,有人給他投錢才叫見鬼了。

最終,李大將軍也洩了氣,垂頭喪氣地踏上歸途,回淮安去了。

按說回到淮安後就是新官上任,但是新鮮出爐的李大將軍並沒有這樣做。他在徐州那邊的勢力還沒有穩固下來,徐州豪強仍有不少餘孽潛伏在暗中伺機報復,貿貿然跑到徐州去上任,天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他仍然留在淮安,監督淮安、鹽城、宿豫等地的秋收和冬種,同時開始搗鼓軍銜制度。

軍銜制度由來已久,幾乎是從第一支職業軍隊誕生開始,軍銜制度就誕生了。不過真正完善的軍銜制度,還得等到戰國時期才有。戰國初期,吳起組建穩武卒,首次創立了完善的士官選拔制度和賞罰體制,還有部隊訓練操典,使得魏武座成了戰國初期最為可怕的勁旅,滅中山、破齊國、破楚國、暴打秦國、壓得趙國透不過氣來……當真是戰功赫赫。後來的秦國也是效仿魏國,並且建立了更加完善的軍銜制度,打造出一支更加強悍的鋼鐵之師,橫掃六合。縱觀歷史,每一支鐵軍勁都會有一套完善的軍銜制度,拿得整個指揮體系十分流暢,千軍萬馬渾然一體,如果軍銜制度混亂,賞罰不明,指揮不暢,那想打勝仗都難了。

明朝中後期那支靠家丁撐場子,靠臨時徵發農民去湊數的弱雞軍隊就是最好的證明。

李思明自然不會不知道軍銜制度的重要性,只是一來沒必要,二來沒時間,所以一直沒有搞。現在距離辛亥革命只剩下一年了,是時候讓他的部隊正規化了。

軍銜制度絕不是制訂幾套制服,幾塊肩章領章那麼簡單,選拔和晉升的標準、每一級軍官的權力與責任、整套指揮體系如何執行……這些都是相當複雜的,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搞出來的。好在過去兩年李思明一有空閒就會忙著搞這個,準備工作已經完成了大半,用不著從頭搞起,不然他的頭髮不得全掉光。

他制訂的軍銜制度基本上是**制:

士兵從新兵營出來之後就是下士,一年軍齡的升中士,兩年升上士,如果有突出表現,比如說立了功,可以不受此限制,比如說如果立了個二等功,下士直接升上士都不成問題;

上士上面就是准尉。升到准尉就有資格進尉官學校接受專門的軍事教育,學習如何管理、指揮好連排部隊了。從尉官學校出來之後,准尉將晉升為少尉,擔任排長之職。然後是中尉,連長,再往上就是上尉,營部參謀,在擔任營部參謀期間表現優秀的,恭喜,可以晉升少校。

晉升少校後就有機會指揮一個營了。當然,如果很適合當參謀而不適合獨當一面的,可以調到團部繼續當參謀,視情況而定。

少校往上就是中校,有機會指揮一個團。團長往上是上校,有資格擔任師參謀長或者副師長,如果想當師長,那……

那得掛將星,幹到少將才行。當然,旅長不必掛將星,上校完全有資格當旅長的。

少將往上是中將,可以指揮一個集團軍……對,他不打算搞軍級制度了,直接就是集團軍,每個集團軍的規模視駐紮地區的情況而定。如果是駐紮在東北地區,直面日俄威脅的集團軍,編制肯定得大一點,下轄五六個師都不成問題;如果是駐紮在河南、湖北、四川等腹地的集團軍,下轄三個師就算很有面子了。這叫資源最佳化配置,具體情況具體安排,別浪費資源。

中將往上就是上將,有資格擔任軍區司令員,負責數個省的防務,指揮兩三個集團軍。哪個地區出了大亂子,他直接找軍區司令員算賬,至於軍區司令員找誰算賬那是他的事,反正出了事找軍區司令員就對了!

上將再往上……

再往上就沒了,上將就是頂峰了。上將除了當軍區司令員之外還可以擔任國防部長、總參謀長等職,但不會有更高的軍銜了。

蔡鍔看到這裡,皺起眉頭:“為什麼不設元帥軍銜?”

李思明說:“沒必要,上將就足夠了。”

蔡鍔搖頭:“怕是不夠。比方說軍區司令員要受陸軍司令部指揮的,對吧?”

李思明點頭:“對。”

蔡鍔說:“海陸兩軍都要受總參謀部和國防部指揮,對吧?”

李思明點頭:“對。”

蔡鍔說:“那麼問題來了:軍區司令員是上將,陸軍司令員、總參謀長、國防部長也是上將,大家都平級,軍區司令員憑什麼聽他們指揮?”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李思明捏著下巴說:“這倒是個問題……要不再搞個星級上將?”

蔡鍔一時沒反應過來:“什麼星級上將?”

李思明說:“就是學美國,一星上將二星上將三星上將這樣排,最高級別就是五星上將。”

蔡鍔嘆氣:“幹嘛搞得這麼麻煩?直接學法國,搞大將和元帥不好嗎?軍區司令上面就是大將擔任的海陸軍司令和總參謀長,海陸軍司令和總參謀長上面則是由元帥擔任的國防部長,這樣不就等級分明得多了嗎?”

李思明有點兒糾結:“真的有必要把元帥都搞出來嗎?”

蔡鍔說:“我認為很有必要。”

李思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上將並不是軍人的頂峰,元帥才是。當然,這個軍銜不是隨隨便便冒出來的,只有在戰爭規模龐大、投入兵力達到恐怖的地步,上將的職能已經觸碰到天花板了,才會設立元帥。比如說十八世紀到兩次世界大戰,歐洲戰爭烈度極高,幾個最能砍的國家比如說英國、法國、德國、蘇聯,都設立元帥。尤其是二戰時期的蘇聯,元帥一抓一大堆。沒轍啊,二戰時期蘇軍兵力多達一千一百萬,光是師一級作戰單位就超過一千個,一個方面軍兵力多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不設立元帥怎麼指揮得過來?真要玩一個上將指揮一堆上將那套嗎?德國也同樣,在二戰整出了一大堆的元帥,其中不少還是世界級名將。

但是隨著戰爭烈度下降,元帥就不再是必要了。比如說蘇聯和英國,在二戰結束之後就沒有再晉升過新的元帥,中國在八十年代恢復軍銜制度後,也廢除了元帥和大將軍銜,上將就到頂了。可見,元帥只是特殊年代的特殊產物,並不是必須的。

李思明一開始覺得沒必要整出比上將更高的軍銜,但是聽蔡鍔這麼一說……

好像設立大將和元帥軍銜也是挺必要的。要知道,距離一戰爆發沒幾年了,中國肯定會卷進去的,那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一次性投入幾十萬大軍都是尋常事,沒有比上將更高的軍銜,貌似真的有點罩不住!

要不試試看?貌似當個元帥也是挺風光的事情!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