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有開始就有結束,尤其是緬泰之間的這種滅族大戰,雖現在暹羅的局勢很不妙,但多半是由於暹羅王手中無兵可用的原因。

隨著緬軍的逐步深入,這樣的局勢也會慢慢的改變,之前緬軍攻擊的地方,雖人口不少,但位置還比較偏僻,這對訊息的流通來極為不利。

彭世洛被毀,緬軍進入湄南河平原之後,訊息流通的渠道,就會變得順暢很多,緬軍現在做的就跟暹羅軍隊之前在緬甸做的一樣,很快暹羅人也會舉國一心的。

楊猛預計緬軍打到烏泰他尼附近,暹羅就會大舉反撲,至多到大城,暹羅大軍就會很快的滿員,憑著三萬緬軍和二三十萬民夫,很難攻下慢谷,如果緬軍攻陷了慢谷,那兩國之間在慢谷的廢墟上必然有一場血戰,損傷幾十萬人或上百萬人的血戰。

無論對對緬甸也好,還是對楊猛也罷,緬軍攻陷大城府之後撤離,才是最穩妥的做法,緬王需要這批在前線經歷過血腥的軍隊和民夫,而楊猛需要緬王保持一定的戰力,來對抗自西而來的英吉利。

緬泰兩國在慢谷血戰,無論是對緬王還是對楊猛,都不是什麼好事兒,一旦入侵暹羅的這幾十萬人全軍覆沒,那緬王就少了一支至少十萬的鐵血大軍,這對以後對抗英吉利是極為不利的。

但是對緬王來,慢谷不僅是報仇的地方,也是恢復國力的地方,只要緬軍劫了慢谷。那這次的損失。大半還是能夠彌補的。現在雖緬軍從暹羅掠奪了無數的財物,但這些對緬甸來,還是不能值回票價的。

暹羅前期在緬甸掠奪的財物,絕對不會比現在緬軍掠奪的少,只是暹羅人被楊猛打了埋伏,不然現在的暹羅王還是很富足的,不然就是花錢買,暹羅也會有支差不多的軍隊的。

隨著緬軍的推進。暹羅王必然會四處求援,英吉利、大清,這是最大的兩個選擇,至於安南和南掌,這兩國實力本身就不如暹羅,安南如今也是戰亂,至於南掌,只怕他是有心無膽。

英吉利那邊,可能還會觀望,而大清朝廷。很可能會應暹羅之請,介入調停的。這是彰顯大國地位的事情,想必朝廷那邊會有這個意思的。

但如今的大清,只是國土大而已,實力恐怕暹羅和緬甸兩國都看不上,朝廷在東南半島能有多大的威懾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若是朝廷謹慎,會讓雲貴總督程瞀採出面,若是朝廷傻逼逼的派來什麼大臣,那只能來丟面子了。能不能在調停之中,掙些利益,也是楊猛要想的事情。

想到朝廷這邊,楊猛也覺得有些納悶,最近朝廷那邊有些太過安穩了,別是老道光掛了,四色棍即位了吧?

“芷晴,讓影子查查京師的情形,這段時間影子那邊沒什麼訊息,別是出了什麼大事兒。”

年關,楊猛是在勐臘過得,現在已經是二月末了,朝廷也該過完年了,可最近影子那邊沒什麼京師的訊息,八成是京師出了大事兒。

楊猛在勐臘算計著緬泰兩國,兩國之間的戰事,也沒有絲毫停歇的跡象。

彭世洛大捷,不僅讓緬王出了氣,也讓緬甸上下發了財,彭世洛三日而下,也讓緬軍的將領們,有了莫大的底氣,下一站烏泰他尼,這樣雖有些激進,但緬軍的將領們,認為自己有這個能力,對此緬王也是頭應允了。

三千緬軍做先鋒,加上五萬民夫,這支隊伍,十天的時間就到了烏泰他尼,緬軍算是奇襲,再加上暹羅百姓的懈怠,烏泰他尼,只用了一天便陷落了。

緬軍的將領們也不是沒有腦子的,讓民夫扮作逃難的難民,烏泰他尼的守軍不知實情,傻呆呆的就讓先頭夾雜著三千緬軍的難民,停在了烏泰他尼的城外,緬軍選在夜間攻城,到第二天下午,烏泰他尼的守軍,全滅!

屠殺與掠奪,繼續在烏泰他尼上演,五萬多的人馬,掃平了烏泰他尼之後,直接擴大到了十萬,前軍十萬後軍十五萬,烏泰他尼所屬的地域,也直接變成了地獄,前後夾擊,依舊將訊息掩藏了下來。

生還者太少,這一撮人,根本難以讓暹羅的百姓,感覺到恐慌,暹羅王雖然依舊在努力,但他手下的人馬,至今仍不過五萬眾。

緬軍在烏泰他尼地區,忙著殺戮與劫掠,而大部分的暹羅百姓,依舊在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對於即將到來的緬軍,暹羅百姓並不懼怕,畢竟這樣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了,來了就走的就是緬軍。

烏泰他尼地區是暹羅的富庶地區,這裡的財富,可不是彭世洛能比的,除了一個烏泰他尼,這片地域還有無數的村寨存在。

這對緬軍來,不僅是一個發財的機會,也是一個擴大隊伍的捷徑,轉運財物,需要的人力太多,攻打暹羅的城池也需要大批的青壯,而暹羅嬌滴滴的大姑娘,也是人見人愛的。

緬軍在烏泰他尼的政策與別處不同,少量的殺戮,大量的擄掠人口,將暹羅百姓依照村寨老弱區分,緬軍的二十多萬民夫忙於轉運財物,而新攏的十多萬暹羅人口,則是攻擊大城府的主力,而老弱則是主力之中的主力。

從烏泰他尼到大城府,路上只有一萬緬軍,而十幾萬暹羅百姓,卻是老老實實的在緬軍的驅策之下,直奔大城府而去。

大城府是慢谷的一道屏障,暹羅王防守慢谷的最後一道防線,雖百姓們不支援,但暹羅王是不會輕易放棄大城府的。

十幾萬暹羅百姓,如飛蛾撲火一般,衝向了大城府的城牆。手裡除了一根竹竿。沒有任何武器。這樣的隊伍,面對大城府的守軍,結局可想而知,只是屠殺而已。

一萬緬軍驅策的暹羅百姓,最終只剩了四萬多,這四萬多人,清一色的全是青年男女,他們的家人死在了大城府的城牆之下。仇恨也就發生了便宜,本來面目可憎的緬軍,成了他們報仇的依託,攻打大城府,成了這些暹羅青年男女的念想。

老百姓就是這樣,他們不看你給了他們多少的榮譽,多少的尊嚴,他們看得是誰能讓他們過得更好,只要衣食無憂,無論你做什麼。他們都是支援的。

同樣的,食不果腹的情況下。無論你做什麼他們都是反對的,老百姓看現在也看未來,只要你能讓他們吃飽喝足,或是給他們指引一條走上溫飽的道路,他們就是你最忠實的擁躉,反之他們就是你最可怕的敵人。

這樣的法子,不是緬軍的將領們想出來的,而是楊猛在背後的策劃,糧食交易、轉運財物,楊家的管事們,已經與前線的緬軍將領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樣好的建議,緬軍的將領們,當然會欣然接受。

烏泰他尼的劫掠還在繼續,大城府的城牆下卻堆起了厚厚的屍骨,究竟死了多少人,沒人數的清,反正大城府城門前的許多窪地,都變成了血漿池塘。

而緬軍的將領們,則是擁有了一支將近十萬人的青壯大軍,他們與緬軍一樣,對大城府的守軍,充滿了敵意。

大城府的血肉屠場,也隨著大量難民的逃離傳到了暹羅全境,這對暹羅王來無疑是個好消息,雖來的有些晚,但各處勤王的大軍,讓暹羅從滅國的邊緣,爬了上來。

大城府死的人太多,時間有限,再拖延下去,大城府就會成為瘟疫遍佈的地方,緬軍的將領們,目光放在慢谷,而不是大城。

十幾萬青壯軍隊,已經足以攻打慢谷了,大城府的用處沒有了悲劇再次開始上演,幾十聲爆炸之後,大城府的城牆坍塌了,十萬青壯湧入大城府,結局可想而知。

身後的劫掠已經在繼續,緬軍的將領們卻開始了戰前的動員,慢谷,復仇的地方,發財的地方,不用太多的言語,已經變得瘋狂的民夫和暹羅的青壯,帶著充足的戰意,直奔慢谷而去。

時間對暹羅王來,還是有些太倉促了,楊猛指使緬軍使用的法子,也太過歹毒了,十多萬可以面對炮火衝鋒的暹羅青壯,對慢谷的守軍來,太過恐怖。

成軍的時間太短,沒有精銳的老兵作為中流砥柱,雖守得是王城,但這並不能打消暹羅新軍心中的恐懼。

戰無可戰、戰之必敗,撤退成了暹羅王不得不做的抉擇,留一部分人守著王城慢谷,大多數人撤離,這是暹羅王的做法,但無論是緬軍的將領還是楊猛,都不會給暹羅王帶著大軍重整旗鼓的機會。

依舊是地道,大清的軍隊用爛了的手段,在緬泰兩國,還是新奇的事物,衝鋒與破城,雖付出了幾萬人的損失,但慢谷城終究還是被攻破了。

再者了,死的都是暹羅人,緬軍的將領們,也不會將這些人的死活放在心上的,他們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慢谷無數的財物。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混戰潰退,一敗塗地的暹羅王,僅帶著不足五萬的軍隊和百姓退出了王城慢谷,人口都難以保全,就別財物了。

慢谷也是緬王的最終目標,得了楊猛的提示,緬王更在意的是英吉利,而不是暹羅,暹羅有的是時間折磨他們,對於強大的英吉利,緬王還是有些畏懼的。

暹羅王準備重整旗鼓的時候,緬軍已經在計劃著撤離了,慢谷的火光,也是暹羅人舉國一心的開始,民心可用,大部分的貴族要求開展,即使再英明的國王,也不敢阻擋這樣的大勢。

暹羅百姓齊心,那是因為害怕,暹羅高層齊心,才是因為仇恨,誰沒個三親六故,暹羅的貴族們更是如此,彭世洛、烏泰他尼、大城府、慢谷王城,許多暹羅高層的父母子嗣,就葬在那些廢墟之中,這樣的仇恨,比刺殺暹羅王要深沉的多的多。

與緬甸王城一樣,暹羅王城慢谷,很快就成了一片廢墟,暹羅人怎麼做的,緬軍只會更加殘忍歹毒,攻下了慢谷,也該到了緬軍退兵的時候了。

有了大批的金銀打前站,緬甸的高層們很快就達成了一致,防備英吉利的進攻,才是重中之重,報了一箭之仇的緬王,當然也是贊同這個法的。

反攻是壓在暹羅人身上一個重擔,但暹羅的反攻也需要時間練兵,戰爭之中也有短暫的和平,暹羅與緬甸,雙方都有這樣的訴求,短時間的和平,也就成了雙方不得不選結局。

緬軍安安穩穩的劫掠了慢谷,而暹羅新軍也在無盡的怒火之中,開始了整訓,復仇之戰、滅族大戰,這僅僅只是一個開端而已。

慢谷的財富很是誘人,但大量迴歸的緬軍,也讓喬孤乃和楊猛,失去了隨意揩油的機會,雖也是賺了一筆,但與海量的財富相比,兩人賺的有些少了。

對此喬孤乃只能看著眼熱了,而楊猛卻穩坐勐臘,這些東西,不過是自己暫時存在緬王手裡的而已,英緬開戰之後,這些東西最終的主人還是自己。(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