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

咸陽城裡寂靜的可怕,行人連大聲說話都不敢。

以刑殺立威的效果可謂是立竿見影。

先是因為聽到了流言,所以坑殺路人,接著又是因為求藥無果,坑殺四百多名術士。

咸陽城裡人人畏畏縮縮,生怕天上會下刀子。

早在嬴政稱帝後,這樣的情況就已經稍稍出現了。

是非成敗,自有公論。

嬴政的自稱,難道在當世之人眼中不是一種狂妄自大的稱呼嗎?

大街上人影異常寂寥,行人都縮在獸皮斗篷裡。

街上馬車來來往往,行人也只是個個形單影隻,唯恐靠在一起,被人說不是。

天還未亮,蒙毅府上就來了客人。

來客藏在斗篷之下。

蒙毅見到來人,自然臉色一驚。

“你怎麼來了?”

餘陽見到蒙毅二話不說,就是搖頭。

蒙毅請餘陽進入暖閣,又命人拿來熱酒招待餘陽。

餘陽推脫不飲。

“公清晨來見我,可是出了什麼大事?”

“蒙廷尉,你所託之事,我已照做。只是誠如我先前所言,陛下對趙高之寵信非你我想的那麼簡單。下臣雖然心中懷義,但也知道不可為之事毋寧為。我以為,若非有明證,不足以除趙高。若是廷尉沒有明證,日後還是不要將此事託於我。”

蒙毅聽了,自然感到詫異。

“你此時來對我說這些,莫不是你已經向陛下陳述了趙高的所為。”

“是我低估了陛下對於趙高的信任。以我對陛下的瞭解,陛下生性多疑,嫌少深信人。我已舉出趙高不軌之行跡,可是沒想到,陛下仍然堅持相信趙高。”

“竟然會這樣。”蒙毅只是覺得不可思議,“你此番也算是試探了一番陛下心意,我已知道該怎麼做才能讓趙高在陛下面前原形畢露了。只是你此番可有打草驚蛇?”

餘陽聽了,只是一個勁的搖頭。

“我一人入殿,當時殿中並無他人。除非陛下主動問起趙高此事。但是陛下若是真的詢問趙高此事,那必定是陛下開始懷疑趙高此人。若事情真是如此,事情便順利了許多。”

蒙毅聽了,自然陷入沉思。

“我該如何才能找到明證呢?”

餘陽聽了只是道:

“趙高在宮中耳目眾多,那些人都有把柄在他手中,並非金石可以撬開他們的口。若是廷尉能找到趙高明錯,也務必是要以致死的罪名,否則,若是只有活罪,趙高此人賊心不死,必定伺機報復你我。”

蒙毅聽了,只是哈哈笑笑。

蒙毅拍了拍餘陽的臂膀。

“公何必如此緊張?這趙高不過是罪籍之女所生,出身卑賤,他如何能伺機報復於我?你莫要擔心,出了事,我給你擔著。”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餘陽見蒙毅這麼說,心中可並不踏實。

怕是蒙廷尉高估了自己在陛下心目中的地位,還低估了趙高在陛下心目中的地位。

餘陽聽了,反而為蒙毅提心吊膽起來。

有時候,太過自信可不是好事。

餘陽起身作揖,意欲告辭。

“今日我便和廷尉言至於此。近日宮中怕是將要有大事,還請蒙廷尉多加注意。”

“哦?不知是什麼樣的大事?”

“陛下昨夜命我召太子見他,也不知所為何事。只是我見陛下因長生藥之事告停,並未有振作重整之態。近日,陛下還同時召見了許多大臣。丞相馮去疾、將做少府章邯。”

蒙毅聽了,只覺得陛下是要安排些什麼新事。

蒙毅抱拳謝曰:

“多謝尚書令指點。”

“我去矣。”

蒙毅為了謹慎起見,又道:

“未免他人對你我二人私交過甚生疑,我帶你從後門出。”

蒙毅擔心的是皇帝,而餘陽擔心的是趙高。

餘陽想了想,自然點頭了。

“善。”

紛紛大雪漫天飄揚,一個穿著黑色斗篷的人從蒙家府邸後門駕車而出,繞了一圈,又停在了大街上。

男子坐上了另一輛車,駛向宮中。

……

……

……

丞相馮去疾,那可謂是秦國多年的老臣,也一直受到嬴政的信任。

“陛下,臣收到訊息,這咸陽城中一直有人在非議陛下所作所為。”

嬴政聽了,自然面色不善。

“既然明知是非議,亟當除之。”

“可議論此事之人,非鄉野黔首,而是朝中諸大儒。”

儒法之爭,沒完沒了。

但是這樣頻繁的內鬥,其根源又在哪裡。

或許早在春秋時期,從孔孟發揚儒家時,他們已經給出了答案。貴族的力量在漸漸衰落,而庶民的力量在漸漸被人重視。

馮去疾曰:

“儒生於太學廷議曰:子不語怪力亂神。又在私下議論,指責陛下心術不正,也根本無德,無以配三皇五帝之稱號。”

嬴政聽了,自然震怒。

憤怒就像是嬴政的影子一樣,他走到哪裡,這影子就跟到哪裡。

“汝以為當如何?”

馮去疾對曰:

“法貴一。朝中諸大儒,實則多出自齊魯之地,為陛下愛才所以納入朝中。儒生自然宣揚儒道,縱使是陛下罷黜百家,但是李斯死,政令名存實亡,儒生復起。臣以為,儒家之道,實為陛下君主專制之大害。儒與法,兩者不相容,若要存法,必須廢儒。”

扶蘇覺得,這個時候,他不能再沉默了。

若不是為了苟到上位,他不想暴露自己的想法。

得罪朝中的法家大臣,對他沒有好處。

但是歷史都發展到今天這個局面了,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繼續改了他。

“今之秦國,囊括昔日七國,而七國之中,幾人頌法,幾人稱儒。孔子周遊列國,七十二門徒,孟子宣道,揚名天下。儒家雖然不切實際,但是卻一直都是百姓嚮往的。”

“治國必要以法,為何不披以儒家之衣。我秦鐵騎踏遍萬里天下,留的是殘暴血腥之名,我秦國為何不換身衣裳以見天下萬民。法家之術固善,但是究其根本,不過是君王權術。若非皇帝,誰人可以治國?治國之要術,並不以儒家之道義相違背。”

說白了,法家就是集權統一,儒家,這個時候的儒家,要平等不平等,要民主不民主,塞什麼東西進去,旁人都覺得是香的。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