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個月緊張施工,位於山東的四座城堡終於建成了,河北河間的李建泰在接受了山東軍事改革思想的幫助下,也進行了裁軍精兵制度。把原來剩餘的七千士兵加上各各衛所,個府州的兵丁總計三萬九千人,裁軍後還剩下精兵七千。
李建泰也學著山東的樣子,把超長矛再次用再了戰場上,配發了勁弩和強弓。士兵們進行突擊訓練。在素質有不飛躍性的提升。幾乎李龍的兵可以平起平坐了。河間兵成了繼山東兵後又一隻勁旅。
勁旅七千,戰時可抵敵七萬。如今山東留守的參將劉書培出也只有五千兵力,卻戰鬥力也可抵七萬大軍的實力。人人配發滑膛槍,精鋼打造的刺刀。訓練好,裝備精良。
在李龍帶兵出征攻打日本本土的第二天,徐光啟就匆匆忙忙的來到總兵衙門,可惜李龍已經出發了,徐光啟帶來的一個大包裹沒能開啟。第三天徐光啟就去找留守參將劉書培把事情告訴了他。
原來,徐光啟已經研究成功了如何打造板甲,並且第一批500套板甲都打造好了,就等李龍來檢查,可惜他出征了沒看到。劉書培做主看了看這些精良的板甲,就問徐光啟道:“徐老,這些板甲可曾經過測試堅固程度,重量多少?”
徐光啟胸有成竹的說:“老夫已經找人測試過,強弓不能破,硬弩射不穿”
劉書培頗為高興,追問到:“竟有此事,哪如果是長矛刺在上面呢”
徐光啟笑道:“對怪小老兒沒說清楚,長矛,長劍刺中,依然不能刺穿。唯一可以破板甲的只有我軍使用的滑膛槍。”
劉書培在問:“也就是說,大明朝,除了我們自己從歐羅巴進口的滑膛槍以外,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破的了板甲了。。。。”
徐光啟道:“對,只是重量稍微重了點,全套重四十斤,穿上板甲的士兵就是超重型步兵了,李總兵上個月找個談過話,說等研究成功了板甲,一定要給使用板甲的士兵一個好聽的名字,名字李總兵已經給出了,叫步行封建騎士”
劉書培很疑惑這是什麼名字,但是只要是李龍給出的,哪一定是不錯的名字,就沒有多問。
徐光啟接著道:“李總兵說了,這第一批步行封建騎士都由你來訓練,只給你一個月半月的時間訓練,待到總兵大人回來說要到九月。到時候回來還有惡仗要打”
劉書培疑惑:“還有惡仗嗎?”
徐光啟道:“聽說是清兵要入關九月份。李大人也是從遼東來的客商說的,事實還有帶確定。”
劉書培不在說關於此類的話,就回辭了徐光啟,說訓練步行封建騎士的任務比較重,就不多聊了。說完就趕到了軍營挑選了五百名最強壯的士兵,全套換上板甲。可是負重奔跑的訓練。暫不說劉書培如何去訓練步行封建騎士。
就說這王徵在研究發電機的時候,以外的製造出一種可以速射的裝置,這種裝置像個木頭盒子,盒子上面有64個小孔。將射擊好的彈藥塞進盒子裡,可以連續射擊。王徵發現這可以作為一種武器來使用。就把事情告訴了劉書培,劉書賠看過這個盒子以後表示非常的讚歎,要求王徵先製造一百臺出來。試射了一遍,發現威力很大,一分鐘的時間可以把青州的老城牆轟到,如果轟到人的身上,哪一分鐘。可想而知。(這就是最古老的火箭炮,古達叫一窩蜂,真實存在的武器)
王徵給他取了個名字,叫神機箭。希望他能像京城的神機營一樣威名遠播、
日本海西岸。一隻強大無敵艦隊正在全速往京都方向行駛,路上也遭到幾個小股日本海軍的襲擾,但都被我強大的火力所消滅。
日軍在海上佈置的暗哨已經發現明軍的艦隊逼近本州,訊息傳到京都,日本朝野震動。弘治天皇緊急召見大阪的關白豐臣秀吉商談對策。而大阪到京都可走水路,距離有一百公裡。在暗哨報告有敵人艦隊靠近的時候,大明無敵艦隊已經炮擊鳥取城,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把各個大名的勢力範圍都消弱到了最低,鳥取城歸屬尼子家的控制之下。鳥取城三千守軍在城樓上反擊大明的炮擊,但明軍並沒有登陸,用數千門火炮在發射了上萬顆炮彈,將大型城市鳥取轟成平地,更不知多少死傷。只見鳥取城的城牆的西面全部倒塌,數以千計的日本屍體鋪滿了大地,城中冒著滾滾濃煙,更不知有多少民房被炸碎,有多少軍營被夷為平地。
在大明無敵艦隊襲擊鳥取城的時候,豐臣秀吉率領三萬足輕(劍足輕和槍足輕),一萬騎馬軍士(騎兵)雉刀僧騎兵三千,重步兵一萬,火繩槍(鐵炮)步兵五千共五萬八千人馬從水路趕到京都。天皇得知這支海上巨大的艦隊是來自明國的,就更加重視起來。同時下聖旨給的德川家康。德川家康在被織田信長打敗以後,就駐守長野和八上城,九戶城。德川的大部分兵力都被豐臣秀吉所控制。所以德川家康在得到天皇的聖旨後,也率領二千德川戰場忍者,三千名武士,四千僧兵出發前往京都勤王。可惜德川家康距離京都過遠,而且沒有水路通往京都,預計德川家的會再五天後才能趕到
同時收到聖旨的還有毛利元成,他是大軍閥毛利元就的第三子,在毛利元就戰敗死後,毛利元成繼承了大名的位置,統帥日本大部分的海軍,在他收到聖旨以後,也點起五十艘日本丸戰船,十艘毛利家倭寇船,三十艘毛利家中型戰船從海路出山口城,直奔京都而來,由於多數的重型戰船都被帶往了朝鮮戰場,所以毛利家只能籌夠那麼多的中小型戰船了。
這麼一來,全日本的主要武裝力量基本上都調集了起來,除了遠在九州的幾十萬軍隊暫時趕不到。本來關白豐臣秀吉徵集了五十萬日本兵要進攻朝鮮,可是現在有十五萬日軍都被陷入了朝鮮戰場的泥潭中,豐臣秀吉前幾天還下令在調撥三萬援軍前往朝鮮,可是第二天就受到戰報說,三萬日本援軍剛剛離開長崎還不到五十裡就遭到了神秘艦隊的攻擊,具逃回來的日本武士報告說,敵人的火力非常猛,炮擊密集,鐵炮無數。我軍還沒能靠近敵艦隊就損失大半,結果在藤田君和武田君的指揮下,做出了反攻,但是到了敵方艦隊面前才發現,敵方戰艦各個身高入雲,體型龐大,日軍根本無法攀爬上敵戰場進行肉搏,而炮擊後濺起的巨浪也讓日軍的火藥返潮,鐵炮成了廢鐵,使用弓箭的日軍也因為弓弦見水而鬆弛,無法發射弓箭。只有鐵弩還能進行零星的反擊。但卻遭到敵軍鐵炮的猛烈打擊。戰鬥持續了兩個多時辰,最終日本在藤田君和武田君的指揮下後撤,但還是被炮火打散,討回來的還不足五千人。可以說的全軍覆沒了。
豐臣秀吉趕到京都以後,經過忍者的調查發現長崎襲擊的艦隊是明國的無敵艦隊,裝備有160門葡萄牙產的紅衣大炮,840門西班牙產的(重型加農炮)佛郎機炮,還有數百門小型佛郎機炮。船上戰士有“五萬”,這是因為日本忍者無法靠近大明無敵艦隊去檢視,就靠自己的估計來推算。甲板上有一萬名士兵,那麼船艙中一定還有三四萬,所以忍者回來就報告豐臣秀吉說大明有五萬大軍來襲。
訊息傳到日本天皇的耳朵裡面,弘治頓時嚇的魂不附體,召見豐臣秀吉來商談對策。
得知豐臣秀吉率軍五萬八千人馬來援的時候,才稍稍安心了下來。另有快馬來報說德川家康的九千援軍也在路上了,五日後就可以到達。
豐臣秀吉則動用京都的百姓,動用春日山城,丹波羽城,二條城,進江城,佐賀城,但馬城,兵庫城,所有居民百姓前來助戰,共一百九十萬百姓浩浩蕩蕩趕到京都,據有資料表明,15世紀後期的應仁之亂前後,日本總人口約為七百萬,17世紀初的關原合戰前夕,日本的人口為一千二百萬以上。
按照軍事政策,一千兩百萬日本人口卻有老人孩子青年,壯年,幼兒之分。有男有女之分。也就是日本只有一百五十萬的青壯年勞動力,就算最恐怖的二抽一的比列來計算,日本最多能動員七十五萬士兵就不錯了。如今已經有十五萬被困在朝鮮,三萬被無敵艦隊消滅在了大海之上,第一次豐臣秀吉動員的五十萬士兵是為了打朝鮮的,如今去掉15萬在朝鮮的,在去掉三萬被消滅的。就還有三十二萬兵馬。其中有超過二十萬都在長崎集結,長崎到京都距離遙遠,根本無法快速回援。只有大阪的十萬常備軍能參戰。只好在動用一百五十萬百姓來協助建設防禦工事。
大明無敵艦隊在掃蕩了鳥取城之後,稍作停留就揚帆起毛直奔京都西面的丹後殺來,豐臣秀吉派幕府將軍島津義弘率二萬足輕,五千騎兵,鐵炮兵兩千前往丹後城防守,自己則率領其餘的士兵防守京都城,並下令駐紮大阪的四萬二千人在調來四萬到京都參戰,而快馬也往長崎而去,又下令從長崎在調撥剩下的三十萬大軍來京都參戰。
大明無敵艦隊來到丹後城海區的時候天空已翻魚肚白,整個丹後城燈火通明,李龍上到寶船1號的瞭望塔上用雙筒望遠鏡往丹後城觀看,只見丹後城的海區衛城已經有數千日軍在戒備。一般在古代的時候,沿海城市都建設的比較靠近陸地,為的就是防止敵人從海路攻城的時候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但為了阻止敵軍登陸,都會再靠海的地方建設衛城。京都是日本的政治中心,軍事中心,是日本天皇居住的地方,所以位於京都西海岸的丹後城就建設的格外強,不光丹後城城牆高達,而且還有三座衛城。現在衛城中都有數千士兵在防守。李龍用望遠鏡看的清楚,丹後城的三座衛城相隔一裡,處於犄角之勢,如果強攻其中一座衛城,勢必會遭到兩外兩座衛城的火力支援。衛城的城樓上有三門小型大筒,佈設在城樓上面,而城樓上站崗放哨的士兵也都是手持強弓和鐵炮,一副戒備的樣子。
這個時候有日本衛兵用單筒望遠鏡發現了正在逼近的巨型艦隊,急忙發出警告。島津義弘登上衛城指揮,只見整個洋麵上密密麻麻的全是戰船,每艘戰船的旗杆上都有一副大龍,士兵穿著的都是內紅外黑的斗篷,最高大的巨型戰船上為首一將正在做著手持指向最中間的一座衛城。
忽然,巨大的炮擊聲震懾天地,寶船1號,號,大帆船,大福船紛紛往丹後的衛城開火,一時間彈如雨下,黑色的炮彈燃燒著的熊熊烈火猛烈的撞擊衛城的城牆和箭塔,緊接著第二輪炮擊的開始,南面的衛城和北面的衛城也同時遭到了炮擊。
各軍艦的艦長紛紛指揮自己的戰艦猛攻日本丹後城的衛城,數千顆飛速的火彈如同天外流星一樣撞擊在衛城的城牆上,不算太厚的城牆轟然倒塌。
因為日本當年自恃清高,認為明國不會不顧大國的尊嚴來攻打日本,所以對京都周圍的防禦也不是那麼的重視。元朝的時候成吉思汗曾經兩次渡海要征服日本,但都遭到颱風的襲擊沒有成功,朝鮮在日本鎌倉幕府的時候曾經進攻日本兩次,但也是因為颱風的原因沒有成功。於是日本就認為他們的大日本帝國有這神風的保佑,根本沒有誰能打的過日本,只有日本能侵略外國,而外國卻無法打到日本。於是向丹後城這麼重要的地方,居然都不重視,衛城的城牆比紙還薄。僅僅一輪炮擊就完全擊垮了衛城的城牆。數千防守在城牆上的日本兵,不是被炮彈炸死,就是在城牆倒塌後摔死。不得不佩服的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確實厲害,在島津義弘的指揮下,剩餘的士兵紛紛退往內城防禦。
而沒有還擊的日本炮兵因為明軍的突然開火襲擊,三座大筒有兩座都啞巴了,只有一座大筒零星的開火向大明艦隊射擊。
小型大筒的射程只有二百多米,可大明的無敵艦隊卻是在四百米開外開火的,日本的小型大筒在幾次開炮後,發現炮彈都落在了離明軍艦隊還差二百米的海里,島津義弘就下令停止射擊,將剩餘的一門大筒搬運到衛城東面重新部署。
明軍艦炮炮擊後,造成了日本三座衛城的迅速癱瘓,島津義弘帶領剩餘的一萬多人撤退到了內城防禦。內城到外城距離55米,是根據當年織田信長建造岐山城的規格建造的,外城為城牆和炮塔,而一旦外城被毀,失去了防禦工事後,防禦就可以撤往內城。外城和內城之見是居民區,有無數的民房和農田等障礙物。防禦方一旦撤回內城,攻擊方勢必要攻進外城,然後在狹窄的居民區內作戰,密集的居民民房就成了阻礙進軍速度的障礙,而內城城樓上的炮火就會不停的招呼進入外城者、。
這些知識李龍早在1世紀時候就從網上看到過,畢竟內城外城的要塞並不是日本發明的,發明這種要塞的是荷蘭人。然後被丹麥所繼承,最後普及了整個歐洲。
“停止開火”李龍命令自己的寶船1號和寶船號。其他戰場見主艦停止了射擊,也紛紛命令自己的炮擊停下。
這些日本王八蛋是想在這種狹窄的地方繼續抵抗,如果登陸就會造成我軍很大的傷亡,如果不登陸,哪突擊日本還有什麼意義。“對,一定要攻克丹後城,如果這兩個衛城都破不了,如何才能攻克京都,發令旗。全軍登陸!”
旗語兵迅速用兩支三角紅旗向各個戰艦發出命令,總兵大人要大軍登陸作戰。
青州號戰艦是張成張參將指揮的,在他的戰艦下屬還有五艘中型運兵的福船,當即就下令:“青州號留下五十人,其他人都上小船登陸,帶上十門佛郎機火炮”青州號登陸四百五十人,加上隸屬青州號的中型福船抽調八百人參加登陸作戰。
萊州號,登州號,,,,,,武定號。各個戰船紛紛放棄無敵艦隊的鉅艦,登上小船往日本陸地駛來。而戰艦上留守的人員則作為掩護作用。
李龍也率領著一千三百人,帶著十門火炮踏上小船,數十人滑動小船,數十人戒備,快速往日本陸而來。這個時候島津義弘從內城的瞭望孔中用望遠鏡看到大明的艦隊已經放棄了大船,正在用船登陸。即刻下令道:“武士們,明國的軍隊正在用小船登陸我大日本帝國,為了天皇,為了日本。出擊。英勇的日本武士要把這股敢於入侵我大日本的敵人消滅在登岸的水中”
五六千槍足輕,弓足輕,貴族武士,鐵炮手一起從三座衛城中衝出來,喊著奮迅的口號往海邊殺來。
登陸用的小船是一鍾只能裝載十幾個人的小船,加上沒艘船上都有武器彈藥和佛郎機炮,原本正常水位的吃水線被壓的下沉將近半米,根本無法再小船上開炮,看著從衛城中衝出來的日本兵正像海邊而來,李龍當機立斷用旗語告知後面戰艦上的炮手往地面上開炮,掩護大軍登陸
張成見到李龍發出的旗語後,急的滿頭大汗,用旗語回話道:“總兵大人,如果隨意往岸上開炮,南面會造成對我軍的誤傷,不如先退回深海用艦炮射擊“
李龍明白張成的意思,這個時代的火炮精度太差,偏差了十幾米都是正常現象,就算黑火藥的威力不大,但一炮下去也能轟死十幾個人。如果冒著炮火登陸的話,搞不好會造成誤傷。但是如果現在不登陸而往回滑的話,勢必會讓後面狂熱的日本鐵炮兵追射,與其往回退被動,不如繼續往前衝。加上炮火的掩護,只要在岸上建立一片灘頭陣地,就可以讓大軍源源不斷的上來。於是乎李龍回旗語堅持炮擊。
而戰艦上的大型佛郎機手,紅衣大炮手卻心中有些猶豫,畢竟那個衝在第一的小船就是總兵大人的坐船,如果第一炮就擊中了他怎麼辦?
眼看日本兵就要靠近海岸了,戰艦上的火炮還沒有發射,李龍繼續發旗語催促道:“快發射紅衣大炮,大佛郎機炮,違令者斬”
在這樣的威脅下,不到一分鐘就聽到了震耳欲聾的炮擊聲,數百顆炮彈攜帶者復仇的怒火射擊沙灘上的日本兵,但還是有不少炮彈掉落在海水中,索性沒有擊中自家小船。而在大船上的炮手每開一炮都捏著一把汗。生怕打中了自己人。慢工出細活這話一點也沒錯,在大船上的炮手為了不擊中自家兄弟,就仔細調節好火炮的角度,結果第三輪炮擊後落在水中的少了很多。
寶船上的紅衣大炮手在發射完第三輪後,馬上就有炮手拿來詹浩好水的溼布鋪蓋在炮筒上面,讓炮筒迅速降溫,同時清潔工就用綁纏布條的拖把伸入炮膛,快速清理炮膛內火藥燃燒後的殘渣,清乾淨炮膛後火藥手上來裝填火藥,然後壓實,在放入一顆炮彈。取下溼布,點火手瞄準方向點燃引線,只見引線燃燒著絲絲的火藥燒向炮膛,只聽“砰”的一聲巨響,艘寶船都震了三震。
攜帶萬軍之力的炮彈出膛後進行空氣加速,瞬間達到700米每秒的速度殺向海邊的日軍,由於日軍的槍足輕一般都是密集排列用來對抗騎兵的,所以在衝鋒的時候依然排成這樣的密集陣型,奪命的炮彈直接擊中密集的日軍中間。
沙灘上頓時濺起一團沙土,伴隨著無數的慘叫聲,接著就是無數的斷手斷腳從天而降,偶爾還有那麼幾個武士的人頭。四千斤級別的紅衣大炮整個艦隊裝備了160多門,可惜只能有戰船的側面可以全部面對戰場發射,而另外一面起不了作用就不發射。但80多門紅衣大炮的轟擊,在家上數百門大型佛郎機炮的助陣,頓時打的岸上日軍慘叫連連。眼珠子,頭顱,手臂,大腿,腸子飛的到處都是。整個沙灘在三分鐘內被炸成了修羅地獄。
三分鐘的時間,三分鐘的炮擊,直打的衝上來的日軍節節後退,而登陸的小船也一個一個的開始靠岸,好幾艘小船已經登陸成功,紛紛拿著布袋子裝沙土。
炮火沒有因為登陸的成功而停止,日軍也沒有因為炮火的猛烈而停下進攻,反而更加兇狠的往前猛衝,招呼他們的是一顆顆滾燙的炮彈,每一顆都奪去十幾人的生命。
越來越多的士兵登陸成功,參將張成,守備王廣福,總兵李龍紛紛登陸成功。戰場之上都是兄弟,沒有高低之分,李龍也不列外,登陸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拿起鐵鍬在一名士兵的配合下,往布袋中裝土。李龍的體力非常好,幹活的速度很快,三下五除二就裝滿了一袋子沙土。然後搬著沙土往地上一堆,冒著日軍足輕弓手的弓箭繼續裝土。
不多五分鐘時間,一條用土袋堆砌而成的簡易防禦工事就建成了,但也付出了三四十個士兵的生命。死去士兵的身上都被射滿了弓箭,好多身上都被鐵炮打的渾身是洞。慘不忍睹。
明軍軍官一邊指揮著手下的弓弩手,滑膛槍手進行射擊,一邊帶領其他的士兵挖戰壕,飛起的沙土一方面阻礙了日軍進攻的視線,一方面把自家的防禦工事堆的更高更加堅固起來,戰壕被挖深一米。滑膛槍手,弓弩手和長矛手紛紛跳入戰壕之中向日軍射擊。登陸帶來的幾十門中小型佛郎機炮也架設在沙袋組成的陣地上發出憋了很久的怒火。
有了弓弩手,滑膛槍手的射擊,在加上火炮的助陣,頓時把衝到離陣地只有十幾米的敵人重新打了回去。島津義弘身先士卒的手持武士刀在次帶兵衝了上來,當衝鋒到離陣地五十米的時候。密集的弓弩,火槍,火炮同時向他們招呼過去。日軍一排一排的倒下,還活著的就踏著死去戰友的屍體繼續往前衝。
密集的滑膛槍聲如同結婚放鞭炮一樣,子彈如同狂風暴雨一般射向衝來的武士,日軍的弓箭越來越稀少,到現在只剩下零散的幾個人了。而李龍漸漸發現繼續進攻的日軍只剩下貴族的武士了,足輕一個也看不到了。
戰鬥持續了一整天,日軍停止了進攻,紛紛退回城中守備,而大明軍經過一整天的戰鬥也疲憊難當,李龍命令一個百人小隊到戰場上去把射出去的弩箭都撿回來再用,而能見到的子彈彈丸就拿回來,實在找不到就算了。炮彈是一種可反覆利用的武器,特別是實心彈。士兵也都一筐一筐的給背了回來。
登陸日本陸地的士兵有一萬七千人,經過一天的戰鬥,居然損失了六百多人,還有二百多人呢受了傷。還好沒有和日軍進行肉搏戰,要不然損失還要嚴重。
當晚,數條小船又從大型戰艦哪裡駛來,帶來了四五十個木頭箱子。箱子外面用鐵皮箍了三道,堅固異常,撬開箱子後能看見裡面裝著五支精緻鋥亮的新式火銃,箱子底還墊著簡明版的說明書,上面沒有字,只有圖解,就連不識字的士兵也能根據說明書操作這種新式火銃。這就是徐光啟的幕僚趙士幀研發的迅雷銃,白天經過一天的血戰,李龍發現這些鬼子非常英勇,悍不畏死。如果明天日軍在來幾萬人增援的話,哪就憑我們這區區一萬七千人根本無法佔領京都,所以李龍想起了出海前趙士幀從來的迅雷銃。迅雷銃是明代火器專家趙士楨創造的多管火繩槍,吸收了鳥銃和三眼銃的優勢,銃身上裝五個銃管,每發一槍後轉動7度發射另一管,五管均射畢後銃身前端可發射火球焚燒敵兵。銃管上配有圓牌作護盾用,射擊時支撐銃身的斧子也可在射完後用來防衛。不過未見到迅雷銃用於戰場的記載。儘管這是傑出的發明,但也有作為火繩槍所克服不了的缺點。迅雷銃結構復雜,操作費時,在作戰時難以短時間內排成戰陣。而五個銃管射畢後重新裝填又相當麻煩。由於有多種配件可用於作戰(火銃、銃身內的火球、做支架用的斧子、銃管尾部的尖刺亦可用作長矛),士兵往往處在“選擇超載”狀態。因此,迅雷銃還難以投入戰場,更難以成軍。迅雷銃是一種單兵多管火器,又稱多管轉膛炮,參考了土耳其的類似火器,最大的可以達到18管,使用火繩或者燧石擊發,加上外罩後狀如琵琶。發射完畢後可以作為冷兵器使用。長187釐米,重.5公斤,易於攜帶使用,明軍經常列隊跪射,火力沒有間斷。在朝鮮,日本的火槍隊是無法正面對抗這樣的明軍的。
但是這次趙士幀帶來迅雷銃的樣品後,李龍就告訴了趙士幀這些缺點,希望能改進一下,趙士幀回去之後一夜沒睡,研究了整整一個晚上,終於這種新式的迅雷銃問世了。
這種新式迅雷銃使用的是整裝子彈,就是說的子彈也是經過特別製作的,和普通的滑膛槍不一樣,新式迅雷銃不是直接裝填火藥的,他所使用的子彈是一種用硬紙包裹著火藥的彈藥,裡面用隔水層,然後放入了黃磷,在黃磷中加了水。黃磷可以儲存在水中或者煤油中,但是如果見了空氣就會立刻燃燒,這種新式的迅雷銃就使用了黃磷的原理,在擊發的時候弄破水,讓空氣進入,接著燃燒的黃磷就會點燃火藥,燃燒的火藥就會產生極大的動能,迅速把安裝在紙彈頭部的彈丸射出去。
新式迅雷銃射速快,裝填子彈的速度快,在敵人密集攻擊的戰場上,可以非常有效的殺傷敵人。為了防止迅雷銃因為發射速度過快而產生銃管過熱產生炸膛,趙士幀特別在銃管的外面安裝了一個密封的鐵釗,可以再發射的時候灌入水。用水冷的形式降溫。(馬克沁的鼻祖。迅雷銃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可以百度查。絕對是老式的重機槍。)
除了火銃箱子,還有盛滿子彈的彈藥箱,外面同樣用鐵皮箍著,裡面是蠟紙包裹的子彈,每十二發一小包,可以直接壓在這種新型火銃的彈匣裡使用,木箱子上用黑油漆標明了火銃的名稱,山東省科學技術研究院趙士幀院士監造迅雷銃,用藏在銃托里的管狀彈簧彈匣供彈,可以裝填二十發子彈,火力持續性比原來最先進的轉輪五連發要強。
李龍也是第一次拿到迅雷銃,他愛不釋手的把玩著這支利器,胡桃木的槍托,黃銅的機匣,精鋼的銃管,還有鋒利的刺刀,通體上下閃耀著文明的光輝,銃托里可裝二十定裝零點三寸口徑的子彈,每次扳動扳機護圈下方的壓桿,就可以迅速地退殼上彈,動作一氣呵成,快捷無比,而且射程和威力都很不錯,所以被兵部軍工署那幫學究命名為迅雷銃,倒也名副其實。
日軍攻擊失利的訊息傳到豐臣秀吉哪裡,要求豐臣秀吉增援島津,奈何京都城中也只有不到三萬人馬了。無奈豐臣秀吉只好催促長崎方面派出的三十萬援軍加速來救援,同時又撥京都守備的兩萬人馬由服部半藏率領連夜趕往丹後城而去。丹後城和京都近在咫尺,一個時辰的急行軍服部半藏和兩萬精兵就趕到了丹後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