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快馬加鞭,終於在臘月二十五的下午,趕到了北京城。

第一次來到當代的北京城,不止是胡嘯飛興奮,就是連吳佩孚和吳國棟、盧展杭幾人也是興奮異常。

高聳的城牆,寬闊的護城河,寬敞的城門洞,巍峨的城門樓,都顯示著這座千年古城的非凡和威嚴。

吳國棟猶如大白鵝似的說道:"乖乖的這就是北京城,皇上住的地,乖乖的這牆磚要是弄下去一塊拿回家,肯定不少賣錢吧。"

真是鄉下人進城,見什麼都稀罕。

進的北京城,胡嘯飛他們直接找了家客棧先住了下來。

幾人梳洗整理過後,結伴而出,四處看看,畢竟北京這幾個人都是頭一次來。

北京城和後世的北京城那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後世的北京再也沒有老北京的韻味了,而現在正好可以體驗一番老北京的韻味。

這一下午逛下來,胡嘯飛他們可累的有點筋疲力盡。

剛回到客棧坐下,外邊的夥計就過來敲門。

"幾位客官,外邊有人找。"

胡嘯飛挺詫異的,自己這才剛剛到北京,什麼人這麼急著找自己。

不多時夥計領進來一個人,一看就是管家打扮。

來人見到胡嘯飛趕忙施禮:"奴才李福給登州鎮總兵山東記名提督胡大人見禮了。奉李中堂口諭,特請胡大人到聚豐樓一聚。"

胡嘯飛一聽之下,挺詫異的,這李鴻章也太快了吧,自己剛剛道北京才半天,他就得到訊息了。

李福好像看出來胡嘯飛的詫異了,急忙補充道:"看來胡大人對於京城的局勢還不知吧。"

胡嘯飛更是詫異了,問道:"那不知道李管家可否告知一二。"

李福就把最近京城中的一些大小事情和胡嘯飛說了一通,胡嘯飛才恍然大悟。

日本天皇最近下達了重新組建第二軍的計劃,開始徵兵備戰春季攻勢,這讓整個大清朝堂上震動不已。這才剛剛簽訂的停戰協議還沒有三個月,日本就又開始備戰了,整個大清朝堂上吵成了一鍋粥。

主和派主張利用列強發動政治攻勢,壓制日本,迫使其停止春季攻勢。

而主戰派表示日本狼子野心已經昭然可見,一個朝鮮恐怕不能夠滿足日本人的野心,所以強烈要求也整軍備戰。

可是主和派這時候拿出了沒錢怎麼打仗,現在國家經濟實力薄弱,在鴨綠江防線和安州防線已經投入了將近三萬人兵馬,這已經耗費了朝廷大筆的糧餉,如果戰端再起,恐怕大清朝的財政更加吃緊,所以他們還是認為透過列強給日本施壓,是最好的辦法。

主和派、主戰派在朝堂上互相攻擊,互相謾罵,始終沒有拿出一個具體建議。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以皇帝、翁同龢為代表的主戰派和以慈禧太后一系、李鴻章、孫家鼐為代表的主和派最後經過協商決定在臘月二十七文華殿召集各路大臣文華殿議事,商決朝鮮戰事。

對於胡嘯飛皇帝非常看重,在朝鮮取得的戰果令在朝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加上帶兵有方,光緒就想把他培養成自己的嫡系,這才有了煙臺編練新軍。

而李鴻章也非常好奇,能夠在淮軍這麼多年輕將領中脫穎而出,說明這個年輕人確實有膽識,有魄力。讓李鴻章最高興的就是這個年輕人還特別能打仗,而且讓日軍在朝鮮吃了個大虧。所以這次光緒皇帝在召集大臣文華殿議事時強調要胡嘯飛入京時,李鴻章也沒有表示反對,因為李鴻章也想聽聽胡嘯飛的意見,畢竟在和日軍打仗的事情上,胡嘯飛還是有發言權的。

其實胡嘯飛剛進北京城,李鴻章就知道了,可是李鴻章怕白天人多眼雜,而且他所住的賢良寺又是進京官員在北京的落腳地,所以才派李福請胡嘯飛到聚豐樓一聚,想要聽聽胡嘯飛在這件事情上的意見。

胡嘯飛在和李福趕往聚豐樓的路上都在思考,怎麼和李鴻章談,自己在這件事情上到底該採取什麼態度。

對於甲午中日戰爭,後世的人都知道,大清敗得很慘,朝鮮一潰千里,旅順慘案,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馬關條約》造就了日本經濟和實力的提升,更進一步的把中國推向了深淵。

在胡嘯飛改變了朝鮮戰場中日的局勢後,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就是中日之間的戰爭走向。

很明顯,中日之間的實力已經傾向了日本,現在的大清不可能完全阻止日本的入侵,而胡嘯飛因為時間短,實力上的差距,並不能夠徹底的改變目前的現狀,所以胡嘯飛就要思考,怎麼樣才能夠在適當的妥協和保存實力下,儘快地、儘可能的提前結束這一場戰爭,來為自己的發展贏取一段穩定發展的時間。

打,肯定要打,但是規模一定要控制,不能夠在擴大,儘可能的保留在朝鮮境內,或者在鴨綠江形成僵持,這是最好的戰果。

所以不關是主戰派還是主和派的一見和胡嘯飛都有所不同,那胡嘯飛這次進京就要想辦法說服李鴻章和光緒兩派,儘可能的把戰爭控制在一個範圍,甚至可以付出一部分利益,來贏取儘快結束戰爭。

聚豐樓三樓的一個包間,李鴻章正坐在裡邊和自己的幾個親信討論著未來的局勢,這時候,李福從外邊通告,說胡嘯飛到了。

胡嘯飛進道房間後,發現酒菜早已備下,正中間端坐一位七旬老翁,不用問也知道這就是李鴻章。

胡嘯飛急忙翻身拜倒:"山東記名提督登州鎮總兵胡嘯飛參見中堂大人。"

胡嘯飛在給李鴻章行禮時,李鴻章也在觀察胡嘯飛,他對這個二十歲出頭就可以官居二品大員,掌管三地治權的年輕人非常有興趣。

看到胡嘯飛一身藍布大褂,白淨面容,炯炯眼神,帶著比年輕人更加沉穩的動作,翻身施禮,這讓李鴻章眼前一亮。

現在很難再見到這麼有風度,不驚不亂,這麼有氣魄,不卑不亢的年輕人了,心中頓時歡喜異常,淮軍也該有新鮮血液注入了,眼前這個年輕人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培養對象。

"好了,今天是私下裡的聚會,官場上的那一套東西就先擱在一旁,先坐下吧。"

有了李鴻章的回答,胡嘯飛有對周圍一干陪坐之人行李後,才在李鴻章對面靜靜的坐了下來。

有禮有節,又不失穩重,讓胡嘯飛在在座眾人心中頓時留下了一個好印象。

"胡總兵,你既是聶功亭的義子,在這裡沒外人,我就喊你一生賢侄,怎麼樣?"

胡嘯飛趕緊站起身來,裝作誠惶誠恐的樣子說道:"胡嘯飛怎當得起中堂大人如此稱呼?"

李鴻章擺擺手道:"當得,當得。朝鮮三戰打得日軍丟盔卸甲,為我大清軍隊有序撤出平壤立下汗馬功勞。你又出自聶功亭的蘆榆防軍,乃是我淮軍一系,所以老夫叫你一聲賢侄,有何不可?"

李鴻章的幕僚羅豐祿在旁邊說道:"胡總兵謙虛了,對日作戰足以體現出胡總兵乃我大清一員驍將,乃我淮軍之後起之秀,中堂大人歷來對後期新人點撥頗多,照顧尤佳。"

胡嘯飛對羅豐祿的話並不感冒,一句話就想把自己綁到淮軍的戰車上,老子可不是朽木已經不可雕的淮軍,老子是自己,跟任何人都無關。

胡嘯飛並沒有答話。

李鴻章繼續說道:"你能夠在二十幾歲就做到二品大員,真是大清國開過以來的頭一份,能夠得到皇上的青睞和賞賜,那是你的榮幸。此次皇帝召集大臣研究朝鮮戰局,還特意把你從山東調回京城,足以證明你在皇上心目中的分量,對於朝鮮戰局我想先聽聽賢侄的高見?"

這就來了,直奔主題。自己該怎麼回答李鴻章呢?李鴻章是北洋大佬,可不是好糊弄的。自己應該再斟酌一二,儘可能的取得李鴻章的支援。

胡嘯飛並沒有急於回答李鴻章的話,而是拍拍自己的肚子說道:"中堂大人,下官下午在這北京城逛了半天,可是還水米未盡,這腹中飢餓,還是先讓我吃點東西吧,再說了這軍國大事,我一介武夫怎敢多言呢?"

在座諸人都聽出來了,這胡嘯飛是不想先開口說話,所以採納肚腹飢餓來做藉口。

羅豐祿心說,既然你不想先說,那我就先說。

"胡總兵,你儘管先吃著,我們這不是在朝堂上討論軍國大事,只是私底下的交流而已,不礙妨的。日軍能夠在朝鮮擊敗我入朝三萬大軍,可見其實力比我大清猶盛。我大清現在國力虛弱,國內自發匪後禍亂不斷,列強又環伺四周,所以我認為我們現在應該和日本議和,無妨答應日本的條件。我大清國土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乃一泱泱大國,雖然損傷一些可是底氣猶在。如果我們盡全力和日軍拼爭,那對我國力損傷猶重,雖勝恐亦是殘勝,倒時候列強再來,恐我大清將國無不國啊。日軍兵鋒正盛,避之一二,我看無妨。用小惠而保存實力才是當務之急。"

羅豐祿一番話,讓在座的諸人都頻頻點頭,只有李鴻章沒有吭聲,而是緊緊的盯著胡嘯飛。(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